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典(拼音:diǎ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雙手捧着竹簡的樣子,本義是指有典範價值的重要文獻書籍。典籍的內容是要人們信奉遵守的,因此引申為常道、準則,進而引申出制度、法律義,又引申為禮節、儀式和典禮。由典籍本義還引申出典故、故事、典雅、古樸等義。由準則義引申出動詞主持、掌管義,也引申出抵押、典當(dàng)義。
中文名
拼    音
diǎn
部    首
五    筆
MAWU [3] 
倉    頡
TBC [3] 
鄭    碼
IDEO [3] 
筆    順
①豎、②橫折、③橫、④豎、⑤豎、⑥橫、⑦撇、⑧點
字    級
一級(編號:1092) [1] 
平水韻
上聲十六銑 [4] 
注音字母
ㄉㄧㄢˇ
筆畫數
2+6(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敟、䓦、𠔓、𠔩、𥮏、𠔰
統一碼
基本區-5178
四角碼
5580₁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甲骨文(圖1-3)的“典”字由兩部分組成。上部是“”字,意為編連在一起的用來書寫的竹簡;下部是一雙手。兩相會意,表示用雙手恭恭敬敬地捧着書冊。這書冊稱為“典”,本義是指重要的書籍,也就是有文獻價值的書籍。
在殷商時期,以形象會意的“典”字有在“冊”形下、雙手形之間加平行兩短橫為飾筆的形式(圖2),有的把雙手省作一手形(圖3)。西周時代,完全失去了雙手形,冊下的部分變為“丌”形(圖4、5)。戰國的典字樣式,“冊”字已有在豎筆(像單根竹簡)上端加圓形飾點的,寫作圖9;或把圓點變成短橫,如圖10。“典”字中的“冊”形豎筆上端的兩個圓點受全字詞義影響,至春秋時期有演變成“竹”頭的(圖6),所以《説文解字》説“古文‘典’從竹”。秦隸(圖13)開始把“冊”形左右兩條邊豎的上端截去,與上部長橫接連成“ㄇ”形,中間只留兩條高出的豎線,並把“冊”下一橫變成長橫,為漢隸和楷書繼承。 [5] 
“典”在古人的眼中是很重要的文獻經籍,具有廣泛的、重要的參考性,例如《永樂大典》。在現代,人們也把具有參考性、可供檢索的書籍稱為“典”,如字典、詞典、法典、醫典等。經典的書在後世是被奉為典範的,所以後來就引申出典範、典型和準則、法則等意思來,例如《周禮·天官·大宰》所記載的:“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典籍、制度具有既定性、程序性,因此又引申表示禮儀,例如國慶大典、開國大典。禮儀通常是高雅不俗的,“典雅”中的“典”即不俗的意思。“典”還有典故的意思,也是從重要的參考性這層含義引申而來的。而“典當”中的“典”是抵押的意思,重要的東西才可以作為抵押物,才能進行抵押,因此“當鋪”在古代又稱為“典”。 [1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指可以作為標準、規範的書籍。
classics
尚書·五子之歌》:“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
漢·王符《潛夫論·贊學》:“典者,經也,先聖之所制。”
典籍;詞典;引經據典
標準;法則;制度。
norm;canon;law
《尚書·皋陶謨》:“天敍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孔穎達疏:“天次敍人倫,使有常性,故人君為政,當敕正我父母兄弟子五常之教。”
國語·晉語四》:“陽人有夏、商之嗣典,有周室之師旅,樊仲之官守焉。”
典範;典章;典型;明正典刑
鄭重舉行的儀式。
ceremony
《國語·周語下》:“若啓先王之遺訓,省其典圖刑法。”
典禮;盛典;大典;慶典
詩文等所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
allusions
左傳·昭公十五年》:“王曰:‘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
宋·龔頤正《芥隱筆記·殺之三宥之三》:“曹孟德問孔北海: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出何典?”
用典;出典;詞華典贍
〈文言〉指當鋪。

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有個矯大户家,積年開典獲利,感謝天地,欲建典壇齋醮酬答。”

形容詞
〈文言〉文雅;不俗。
refined
西京雜記》卷三:“司馬長卿賦,時人皆稱典而麗。”
南朝梁·蕭統《答玄圃園講頌啓令》:“辭典文豔,既温且雅。”
典雅;典則俊雅
動詞
〈文言〉掌管;主持;任職。
be in charge of
《尚書·多方》:“克堪用德,惟典神天。”
宋·司馬光《蘇騏驥墓碣銘》:“以公素善武事,加習邊務,遂改供備庫副使,知威勝軍事,繼典嵐、莫、石、鳳、夔五州,皆着聲績。”
典試;典獄
一方把土地或房屋等押給另一方使用,換取一筆錢,不付利息,議定年限,到期還款,收回原物。
mortgage
沈從文《從文自傳·辛亥革命的一課》:“袁死後才和家裏通信。只記到借人手寫信來典田還賬。”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五上】【丌部】多殄切(diǎn)
五帝之書也。從冊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説,典,大冊也
𥮏,古文典從竹。
〖註釋〗①五帝:徐鍇《説文解字系傳》:“據《孔子家語》,黃帝、顓頊、堯、舜、禹為五帝。”②“莊都”句:此字之別説。莊都,許慎博訪之通人。 [9] 

説文解字注

“五帝之書也”注:三墳五典見《左傳》。
“從冊在丌上。尊閣之也”注:閣猶架也。以丌庪閣之也。多殄切。古音在十三部。
“莊都説,典,大冊也”注:此字形之別説也。莊都者,博訪通人之一也。謂典字上從冊,下從大,以大會意,與在六上説異。不別為篆者,許意下本不從大,故存其説而巳。
“𥮏,古文典,從竹”注:古文冊作笧,此從古文冊也。漢碑多有從竹、從艸者。 [10] 

廣韻

多殄切,上銑端 ‖典聲文1部(diǎn)
典,主也。常也。法也。經也。又姓,《魏志》有典韋。多殄切。五。 [11]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八字部】典;部外筆畫:6
古文:𥮏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多殄切,顛上聲。《説文》:典,五帝之書也。從冊在丌上,尊閣之也。《爾雅·釋言》:典,經也。《廣韻》:法也。《書·舜典》:慎𡽪五典。注:五典,五常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疏:常經卽是法式。
又《周語》:召公曰:瞽獻典。注:典,樂典也。又典守,猶主也。《周禮·春官》:典同。又:典瑞。《戰國策》:我典主東地。注:典猶職典也。
又姓。《魏志》:有典韋。
又《集韻》《韻會》《正韻》竝徒典切,音殄。《正韻》:堅潤貌。《周禮·冬官考工記》:是故輈欲頎典。注:頎讀為懇。典,堅韌貌。《韻會》:一曰車轅束。 [12]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典”字書寫演示圖 “典”字書寫演示圖
❶上部“ㄇ”在田字格中心部位,上寬下窄;框內橫筆在橫中線;中間兩豎筆分寫在豎中線左右,起筆左低右高;末筆長橫兩端超出上部。❷末兩筆撇、點,分列豎中線左右,收筆持平。 [1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4]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
iən
先秦
王力系統
t
iə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t
iə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t
eə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t
iənx


ian


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iɑ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山先仙

iɑ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山先仙

iɑ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t
ien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t
ien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t
iɛn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t
iɛ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t
ien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t
ien
(參考資料:漢典 [15]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二十七銑

開口呼
四等
全清
多殄切
tiɛn
集韻
上聲
二十七銑

開口呼
四等
全清
多殄切
tɛn
上聲
二十七銑

開口呼
四等
全濁
徒典切
dɛn
中原音韻

上聲
先天




全清

tiɛn
中州音韻


上聲
先天






當璉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一銑


全清
多殄切
tien

上聲
十一銑


全濁
徒典切
d‘ien
分韻撮要

陰上
第一先蘚線屑






(參考資料:漢典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iɛn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iæ̃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iæ̃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iɛn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iɛn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iĩ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iẽ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tie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tiɪ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ti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tiẽ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tĩ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tiɛn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tiɛn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tin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tin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iɛn
5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ieŋ
53
陰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ieŋ
31
上聲
文讀
teiŋ
31
上聲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iɪŋ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2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08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4-01-22]
  • 4.    平水韻 十六銑  .搜韻[引用日期2019-07-21]
  • 5.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118-119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2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12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1[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24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290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7-21]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88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55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68
  • 14.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22]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21]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46
  • 17.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92-9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