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具茨山

鎖定
具茨山,位於河南省中部禹州市新鄭市新密市三市交界處,屬於伏牛山餘脈。具茨山綿延40餘公里,在禹州境內最長,其他部分屬於新鄭市和新密市。 具茨山系自禹州市萇莊鎮北部的薈萃山起首,蜿蜒東南,在淺井鎮的北大鴻寨山分為兩支:一支經無樑鎮延續出禹,在新鄭、長葛兩縣交界消失;一支經無樑鎮西部、朱閣鎮郭連鎮入許昌市。
具茨山與上古文明和夏禹文化有着緊密的聯繫,是一座充滿神秘色彩的歷史文化名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發源地之一。據《莊子·徐無鬼》記載:“黃帝見大隗於具茨之山。”酈道元也在《水經注》裏更明確指出:“黃帝登具茨山,升於洪堤上,受《神芝圖》於華蓋童子,即是山也。” [1] 
中文名
具茨山
外文名
Jucishan
別    名
大騩山 [2] 
所屬山系
伏牛山
地理位置
S88(鄭堯高速) [3] 
長    度
40餘公里
起    點
薈萃山

具茨山地理環境

具茨山系海拔500米以上,最高點海拔787.8米。山峯有:薈萃山始祖山、寨山、函嶺山、觀北嶺、青龍山、耬鏵山、石牛山、老山坪等。相傳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修德振兵,統一華夏的地方。同時由於在具茨山發現歷史年代不明的大規模巖畫、石質城堡遺址和東方巨石文化而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
眾多文獻記載;黃帝活動的中心地域就在具茨山。《莊子·徐無鬼》載:“黃帝見大隗於具茨之山。”酈道元在《水經注》裏更明確指出:“黃帝登具茨山,升於洪堤上,受《神芝圖》於華蓋童子,即是山也。”《莊子》還有一段記載:“黃帝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崆峒山上,往見之。”巧合的是,具茨山上還真有一座崆峒山,一座逍遙觀。 明《河南府志》載:崆峒山,在鈞州(今禹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遙觀,相傳黃帝修煉之處。
從下面的一些詩句中,不難體會具茨山的文化魅力:
不必陪玄圃,超然待具茨。(唐·杜甫)
吾聞仙地多後身,安知不是具茨人。(唐·李頎)
具茨雲木老,大塊煙霞委。(唐·皮日休)
具茨山外夕陽多,展江亭下春波滿。(宋·韓維
緬崆峒問道,虛懷謁具茨。(清·乾隆皇帝晏飲歌曲)
常迷具茨駕,空睨老驥櫪。(近代·陳三立 )

具茨山自然概況

具茨山 具茨山
具茨山系自禹州市萇莊鎮北部的薈萃山起首,蜿蜒東南,在淺井鎮的北大鴻寨山分為兩支:一支經無樑鎮延續出禹,在新鄭、長葛兩縣交界消失;一支經無樑鎮西部、朱閣鎮、郭連鎮入許昌。具茨山系海拔500米以上,最高點海拔787.8米。山峯有:薈萃山、寨山、函嶺山、觀北嶺、青龍山、耬鏵山、石牛山、老山坪等。山體由下元古界的千枚巖片岩石英岩構成,局部地層為寒武系奧陶系灰巖。山勢陡峻,一般坡度大於35度,局部地段近於直立。山坡黃土覆蓋,由幾米到幾十米,造林條件較好。
具茨山上各種林木植被生長茂盛。山上現有林地面積上萬公頃,次生林和人工林、喬木和灌木、木本與草本、花卉與常綠樹交相輝映,十分壯觀。東坡刺槐槐遍佈、北坡松柏成蔭、南坡榴園似火、西坡芳草茵茵。山溝谷深處佔樹參天,百年老樹隨處可見,一株生長了一千五百年的國槐依然傲然挺立、生機盎然。植於明代、樹齡三百年的古棗樹依然結果茂盛,形成了河南罕見的古棗樹羣落。
在具茨山周圍分佈有眾多連綿的山體,如周定王陵所在的無樑龍虎山、大鴻寨(北大鴻寨)、禹州崆峒山以及詩人盧照鄰墓(位於禹州市)等一系列具有歷史文化底藴的山體,共同組成了具茨山的蟠龍之勢。
山地形地貌獨特。區域內溝、山、嶺、背、台地錯落分佈,溝壑縱橫,峪頂相間,相對高差在300—500米之間。主峯海拔1050米,風光秀麗。始祖山地質複雜,懸崖峭壁直插雲霄,怪石林立,險峯突兀。鷹嘴石俯瞰原野、一線天驚人心魄、龜馱石憨態可掬,奇峯怪石如人如獸,如器如物,形象逼真,氣勢壯觀。
山主峯是伏牛山餘脈向東方延續的終點,大高差,陡山坡,窄山道,是進入華中大平原龍頭之峯。所以有:“站在始祖山,觀望東海岸,一馬平川不隔山”之説有“天心一柱”之美名。
山水源豐富,山北坡有黑龍潭,泉水自巖縫噴湧而出,潭深30米,常年水流不斷。始祖山南坡有白龍潭,池深15米,為姬水河的發源地。相傳曾有黑白兩條龍在這兩個潭中出現為人間行雲播雨。始祖山東南為青崗廟水庫,水庫面積2萬平方米,水流清澈,遊人可乘船遊覽山景。始祖山上山泉密佈,到處溪流潺潺。爬上始祖山,走入條條通幽小道,到處都可以看到巖縫中滲出的汩汩山泉,山澗中淌出涓涓小溪。雨霧天,始祖山上籠罩着朦朦雲煙,進入園內遊覽,引人神馳。上山腰小憩,呼氣吹天。

具茨山黃帝遺蹟

這裏山清水秀,風景如畫,黃帝文化遺蹟遍佈山野。站在始祖山東南側,仰望始祖山主峯,可以看到天然形成的炎黃二帝頭像,栩栩如生。東峯上的黃帝迎曰推策台;大臣盟誓台;黃帝嫘祖結婚拜天地的鴛鴦台;黃帝女兒梳妝枱等。推策台上,還有黃帝的腳印和黃帝與嫘祖的座印。始祖山主峯建於漢代的始祖廟,其全石質建築,堪稱“中華一絕”。

具茨山具茨山天書

具茨山簡介

1988年春天,河南省禹州市的劉俊傑為拍攝鄉村風光題材圖片,來到了具茨山禹州境內老山坪的山上。劉俊傑清楚地記得那天的山風很大,具茨山秀美的風光深深地吸引着他,他不斷攀高,走過山腳的民房,爬到半山腰處,一塊鑿有幾串整齊圓孔的大石頭映入眼簾:“這是誰家孩子的傑作?”這是劉俊傑腦海中最先產生的念頭,但仔細想想,這裏海拔較高,人跡罕至,而且細細觀察,那塊岩石的外表已經風化,圓孔的外形也不太整齊,顯然不是現代人的“傑作”。往四周瞧去,不遠處的一塊巖壁上也雕鑿着奇怪的符號。再往遠處看,劉俊傑不禁驚呆了,遠處竟然有成片成片刻有不同符號的岩石,最大的一處符號竟然有兩座房子那麼大,最小的也有棋盤大小,有很多是刻在石壁上,還有一些是先在山體上鑿成連體巨型石碑式、階梯式形狀後,再在上面刻滿“長篇大論”。

具茨山請專家鑑定

在隨後的許多年裏,劉俊傑在攝影之餘經常守着這些“天書”細細品讀,翻越每座山尋找這些神秘符號並拍攝下來。“這些石刻符號的總面積在400~600平方公里,我發現大約有5個峽谷都存在這些奇怪的符號。”
劉俊傑告訴記者。一些岩石上的神秘符號和劉俊傑提供的照片完全一致,他也看到有些刻有符號的岩石面積很大,其中有一種鐵燧巖十分堅硬,上面的神秘符號保存相對完好。

具茨山神秘符號無法鑑定

記者看到,劉俊傑拍攝的照片中,那些神秘符號有些類似現在的棋盤,有些類似甲骨文;有單個的符號,也有類似書法的成串題字,還有成行成篇的,以點、圓和幾何圖形組合居多,有些幾何圖形和古代佈陣圖十分相似。
苦苦尋覓“天書”答案許多年的劉俊傑在記者的幫助下找到了部分省內文物考古專家進行鑑定。河南博物院的專家們看了資料後的答覆是無法鑑定。因為從未見過這樣的符號,需要更高一級的專家來鑑定。
隨後,記者和劉俊傑又來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文字研究專家賈連敏看了照片後説,這些應該是符號,但單看這些符號很難斷定年代,就是到了現場也很難判定年代,但不管年代是早還是晚,這些符號跟文字起源的關係不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孫新民認為,在中原地區以前沒有發現過這類符號,大批岩石符號和以往外省發現的巖畫也不同,從考古角度來説不好確定年代,需要請國家級專家來進一步鑑定。
鄭州大學歷史與考古系博士生導師、古文字專家王藴智看了照片後説:“我是專門收集早期文字符號的,但這些岩石上的符號與過去在陶器上發現的符號都不同,根據這些石頭照片裏的符號特徵,我感覺像是人類早期的刻畫符號,也可能是漢字出現以前的早期刻字符號,究竟如何定性,需要地理專家和歷史專家一同到現場考察,首先需要地質專家對這處山谷演變的文化背景和痕跡年代進行考察,這樣有利於文物考古專家考證這些符號的年代。”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古文字專家鄭傑祥看了照片後告訴記者,這些符號如果都是在岩石上所鑿,那可是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這是中原地區第一次發現山岩上的刻畫符號。

具茨山千古之謎亟待考證

是不是蜿蜒40餘公里的具茨山上只有幾處峽谷擁有神秘“天書”?這些符號究竟誕生於什麼時代?這些符號是否和星象、水利有關?千古之謎亟待人們去發現。
《水經注》裏記載:“黃帝登具茨之山,升於洪堤上。”《莊子》中記載:“黃帝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崆峒山上,往見之。”巧合的是,具茨山脈還真有一座崆峒山(位於禹州市淺井鎮,現有逍遙觀遺存)。《拾遺記》裏記載:“軒轅始造書契。”而《淮南子》中又載:“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歷史文獻中記載的文字起源究竟和這些神秘符號有沒有關聯,都有待於地理、歷史專家們進一步考證。
“具茨山上的‘天書’,不排除有黃帝時期的遺留。”在考察完具茨山後,著名黃帝文化研究專家張松林接受採訪時説。其是北京大學中國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著名黃帝文化研究專家。11月4日,他帶着其他專家來到具茨山進行了一天的考察。
對於具茨山先民聚落遺址,張松林説:“具茨山的兩處城堡遺址都建在山頂的開闊地帶,三面均是懸崖,易守難攻,規模之大,設施之全,全國罕見。尤其是禹州老山坪城堡有2000多間房屋,城牆堅固耐用,絕不是一般的山寨和城堡。”他分析,這些城堡有可能是戰國時期的遺留。
在老山坪城堡,留存下來有大型祭壇和一個日晷。張松林説:“日晷只能在帝王所在地使用。這個城堡的考古價值很重要。”
關於具茨山神秘符號,綜合專家組的意見後,張松林説:“從其外在特徵來看,有些和早期的巖畫有聯繫,有些則屬於春秋戰國時期。”這需要多學科研究才能弄清楚。但他認為,這些符號處於黃帝文化的核心區,因而不排除有黃帝時期的遺留。
題圖即是具茨山天書。具茨山岩畫已於2008年被列為禹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具茨山具茨山岩畫發現大事記

1、1988年,禹州市青年攝影家劉俊傑在具茨山採風時,發現了山巔峭壁的巖刻。
2、2002年,具次山“神秘符號”通過《許昌日報、許昌晨報》首次公之於世。
3、2004年,北京、鄭州等地媒體聯合有關專家探訪具茨山。
4、2008年,秋,禹州市成立具茨山古文明研究會。
5、2008年11月,有關專家在具茨山找到了具茨山岩畫。
6、2009年1月9日到11日,由省文物考古學會、禹州市政府主辦的具茨山岩畫研討會在禹州召開。
7、2009年1月29日,河南省省委書記價徐光春作出“加強具茨山岩畫研究和保護很有必要”的重要批示。
8、2009年2月,新鄭市組織專家舉行具茨山岩畫研討會。
9、2009年3月,在具茨山西部禹州境內,發現中史前巨石文化遺蹟。
10、2009年7月,新鄭市政府、中央民族大學文博系、中國巖畫研究中心、河南省考古研究所駐新鄭工作站聯合組織開展對具茨山岩畫的調查工作,此次調查按照國家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標準,採用了最現代的科學方法,區域與重點調查結合,實地調查並現場測繪,建立了詳細的具茨山岩畫電子檔案,這在全國尚屬首次。

具茨山具茨山城堡

山溪盡頭,巨崖當道。在具茨山禹州境內的山頂還有一個龐大的聚落羣。
暴雨之中,過齊腰深的草叢,在一條狹窄的小道上行走了兩個多小時後,接近山頂,此時小道緊貼崖壁,下臨深淵,稍一滑足,不堪設想。小道盡頭,為一兩丈高的石砌山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拾級而上,到得山頂,則是另外一番景象,依山勢壘起一塊一塊平整的梯田,錯落有致地羅列其間。劉俊傑説,這些梯田有五百多畝,都相當肥沃,以前,有一户因賭博輸掉全部家產的人家來到這裏生活,住了四五代人。令人稱奇的是,梯田的一側還有河道,雨水順着河道流下峭壁,河道里長滿豐美的水草,河岸上則是葱蘢的果木。 河道另一側的山上,則聚集着大片的石屋殘跡。這些石屋都已經沒有屋頂,僅留半截牆壁或者根基,而且牆壁都是石頭砌成。它們相距很近,排列得也十分規整,好像精心規劃過一樣,間隔相同,大小一樣,還有狹窄的街道和衚衕,儼然是一個完整的城鎮。
在山頂最高處也是最平坦處,石屋的格局變得格外闊大,彷彿政府的會議大廳。劉俊傑説,在這一帶的五個山頭上,分佈着七個這樣的聚落,其中六個聚落圍繞着一個聚落佈局,總共有500多座1000多間石屋,足夠兩三千人居住。石屋之外還有外城牆和內城牆兩道城牆把五座山頭連接起來,成為一個嚴密封閉的世界。比較特殊的是,這個叫做老山坪的山三面均為懸崖絕壁,通往山頂的只有我們剛才走過的那條路。在半山腰西北方向的一個隱蔽之處,我們還發現了一處天然的自然泉,這裏應該是一個取水點,證明以前山上應有充足的水源,可以保障居民正常的生活。
這些石屋建造於什麼年代?它是一座天然的軍事要塞,還是一座大禹時代的都城遺址?
很難有人説得清楚。
劉俊傑推測這裏是大禹時代的都城遺址。這種推斷的證據是,山頂上發現了一個類似碾盤的日晷,上面刻滿了神秘的符號。
劉俊傑帶領我們,在山頂另一側的叢石中,找到了一個碾盤一樣的石塊。這個石塊被幾個大石頭壓着,僅僅露出了一角,有符號的一面則朝向了地面,要想翻過來,得五六個人合力才行。我們只好作罷。“這是證據,恐怕有人偷走,我才藏起來。”劉俊傑説。
2008年禹州市政府在具茨山城堡設立具茨山城堡遺址保護碑。

具茨山具茨山巨石

禹州具茨山古文明研究會秘書長、具茨山岩畫發現者劉俊傑在具茨山進行例行檢查的時候發現,在具茨山南坡的部分地區分佈着大量的巨石文化遺址。這個發現如能確證,連同20多年前發現的“具茨天書”,必將給具茨山這個古文明薈萃地增添無盡的魅 力和無窮的神秘感。
是誰在這裏佈下巨石陣?假如是我們的先民,這些巨石如此措置又有何種用意?
巨石陣體量巨大,讓人歎為觀止
具茨山巨石文化 具茨山巨石文化
時光回到上古,在具茨山一個空曠的山巔,一羣先民將五根數噸重的粗大的石柱並排直立在一起,直指蒼穹。他們是如何完成這一浩大工程的?這樣做的意圖又是什麼?這些 問題,作為今人我們無法揣度清楚,但從巨石排列的方式來看,卻與人類已經發現的巨石陣有異曲同工之處。
巨石陣又稱索爾茲伯里石環、環狀列石等,是歐洲著名的史前時代文化神廟遺址,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索爾茲伯里平原。2008年3月至4月,英國考古學家研究發現,巨石陣的準確建造年代距今已經有4300年。這個巨大的石建築羣位於一個空曠的原野上,佔地大約11公頃,每塊約重50噸。人們猜測,這很可能是遠古人類為觀測天象而建造的,可以算是天文台最早的雛形了。另一處巨石陣位於智利復活節島,這個島上矗立着600多尊巨人石像,一般高7—10米,重達30—90噸,有的石像僅一頂帽子就重10噸之多。這些石像,每每令遊客產生許多遐想。
為了一探具茨山巨石陣真容,3月22日,我們趁着大好春光,在劉俊傑的帶領下向具茨山走去,向遠邁我們的先民走去。
具茨山,東西走向,橫亙在新密、禹州、新鄭3市交界處,綿延40餘公里,禹州境內最長,屬於伏牛山餘脈。
在禹州境內,這座山橫貫萇莊、淺井、無樑3個鎮。我們驅車首先來到萇莊鎮屬於具茨山系的九里山。這個時節,儘管乍暖還寒,山風正勁,但山上卻是一片春光,桃花吐蕊爭豔,嫩黃嫩黃的油菜花迎風搖曳,讓人賞心悦目、暖意盈胸。經過幾十分鐘的攀爬,我們來到高高矗立的主峯背後。這個山峯上,朝南建有一座廟,名字叫祖師廟,據説供奉的是秦漢時期韓信的母親韓湘子。相傳這裏是韓信活葬其母處,不承想韓湘子在這裏卻修煉成仙,世代享受後人供奉。劉俊傑指着山後一組堆砌在山巔、北臨峭壁的巨石讓我們看。從外面看,看似凌亂的巨石好像隨時可能滾落山崖,內裏巨石卻組合成一個個幽深的空間,頂部被一塊巨大的石板覆蓋組搭成石棚。劉俊傑帶領我們鑽進巨石堆內部,一一指點其中奧秘。我們驚奇地看到,幾塊幾十噸甚至上百噸的巨石,居然凌空安放在1—3塊小石塊上,小石塊之間距離均勻。劉俊傑告訴我們:“這些小石塊的存在,打破了巨石的自然排列,使巨石獲得了新的平衡點,顯示了先民不可思議的創造力。這種中原巨石文化區別於西方之處在於就地取材加工,不事雕琢,體積巨大,高度、體積和建造難度要高於西方巨石文化。”
因為久疏於野外活動使踏訪範圍受到限制,我們當天踏勘的第二處巨石文化遺存位於淺井鎮境內崆峒山上,但每一處遺存都會讓我們看得血脈賁張,驚異於古人改造自然的力量。劉俊傑説,在數百平方公里的具茨山山區裏,巨石文化的遺存有數千處,散佈於薈萃山、九里山、崆峒山、大鴻寨、龍門、大牧場等地。發現的一些用石頭擺放的圓形大石圈,有的周遭長達幾公里,一些山上還散佈着難以計數的堆石,類似藏傳佛教信徒堆放嘛呢經石現象。從巨石文化遺蹟所處的位置和石頭堆積的朝向判斷,可能與祭祀、天文等早期人類社會行為有關。
劉俊傑説,這種巨石文化遺存的發現,不僅在中原,而且在國內都是僅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