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兵操

鎖定
兵操是近代中國早期的體育詞彙,最早專指訓練軍隊的體操,也稱洋操。
中文名
兵操
兵操,是近代和洋槍、洋炮一起來到中國的新鮮事物。以洋槍、洋炮為先導的西方兵操的引進,最早大概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如江南道監察御使曾宗顏曾在一份奏摺中説:洋操雲者,步伐整齊,號令純一,槍炮精良,施放有準。(李文忠公全書)可見最早的兵操內容,既有操場上的步伐訓練,也有練習場上的打槍放炮,主要是提高軍隊的戰鬥力。[1]
近代最早引進的是英式兵操。其原因是當時的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認為其兵操也代表着世界先進水平,更重要的是大英帝國願意為中國訓練軍隊而且費用較低。“每月僅需銀二百餘兩,尚屬易辦”。這是當時負責洋務運動的大臣們的普遍認識。對於當時財政狀況不佳的清政府來説,當然是優先考慮的因素。但隨着後來的福建、江蘇、湖北等各省地方也都紛紛聘請洋人,採用西洋兵操訓練軍隊,所以又引進了法國兵操。
甲午以後,又有德國兵操受到重視,如當時的“新軍”都以德式兵操為模式,聘有德國人伯羅恩擔任德操教習。所以一時間出現了各國西洋兵操在中國並行不悖的狀況。如在北洋武備學堂,採用的是德國兵操;而在天津水師學堂,採用的則是英式體操。20世紀初,中國又開始普遍受到日本兵操的影響,並在廣大留日學生的影響下,將兵操訓練引向了學校教育。
[1] 崔樂泉等,中國體育思想史近代卷,首都師大出版社,200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