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兵備道

鎖定
全稱整飭兵備道,明朝時在邊疆及各省要衝地區設置的整飭兵備的按察司分道。兵備道道官通常由按察司的副使或僉事充任,主要負責分理轄區軍務,監督地方軍隊,管理地方兵馬、錢糧和屯田,維持地方治安等。清朝沿置,乾隆時定為正四品,多由守、巡二道兼任。兵備道集軍事、監察大權於一體,成為明清時期一項重要的地方管理制度
中文名
兵備道
外文名
Officials of Rectifying Armed Force in Ming Dynasty
成立時間
1368年
機構職能
分理轄區軍務,監督地方軍隊,管理地方兵馬、錢糧和屯田,維持地方治安等
別    名
兵憲
兵道

兵備道機構職責

兵備道軍事職權

兵備道主要為穩定地方治安而設,同時又要協助巡撫處理軍務,其軍事職權主要包括分理軍務,操練衞所軍隊和地方民快,緝捕盜賊鎮壓民亂,管理衞所兵馬、錢糧和屯田,巡視江湖防禦等。

兵備道監察司法職權

兵備官為按察司官員,本身具有監察權、司法權。包括監督官兵,問理刑名,禁革奸弊等。

兵備道其他職權

兵備道與布、按二司其他諸道在職權、轄區等方面上會有重疊,為避免官員冗餘,有時會讓兵備道兼職或帶管其他事務。包括整飭文教、興修水利、修築城牆、管理鹽政馬政驛傳等。
各地兵備道的職權因地制宜,不盡相同。

兵備道兵備官

兵備官,多由按察司副使或僉事充任,又稱兵憲、兵備副使、兵備僉事。期初是因事專設,事畢即罷,裁革不定,屬於臨時差遣,後演變為常設,但其品秩仍取決於本官官銜。兵備道道官有專任的,也有分守道、分巡道、巡海道等兼任的,比如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兵備多由分巡道兼職 [3]  。由於並非祖制,兵備官赴任,由皇帝給予敕書規定其具體權限,除由分巡道兼任的兵備官以外,專任兵備官只有關防,沒有正印。兵備官可節制衞所軍隊,但受督撫節制。
清朝沿置,康熙時多有撤銷,但之後又逐漸復置。乾隆十八年,將各道道員正式定為正四品官,罷去參政、參議、副使、僉事銜。清代兵備官多由分守道、分巡道加兵備銜兼領 [4] 

兵備道歷史沿革

史料並無明確記載兵備道最早設立的具體時間。
洪熙年間(1425年),仁宗鑑於武臣疏於文墨,遂遣包括參政沈固、副使劉紹在內的文臣前往各地總兵官駐所整理軍機文書,為文臣參贊地方軍務之始。 [1] 
正統年間,出現了以都察院官員整飭兵備、提督兵備的例子。正統元年(1436年)的陝西整飭兵備右僉都御史曹翼,是最早記載加整飭兵備銜的文臣;正統十一年(1446年),寇深任右僉都御史提督松潘兵備。這些可視為兵備道官的前身。
明實錄》中記載的由按察司官員出任的兵備官,最早出現於天順八年(1464年)二月,皇帝賞賜了一批文武官員,其中有“整飭松潘兵備四川按察副使王用” [2] 
從成化到弘治年,為了穩定地方治安,在各地不斷增設兵備官員,尤以四川、山西、雲南、廣東等邊地較多。到了弘治末年,沿邊地區的兵備道基本已成定製。
到了正德嘉靖年間,由於各地民變增多,沿海地區倭寇為患,以及蒙古俺答汗的威脅,又在全國範圍內大量增設兵備道,或者用分守道分巡道理兵備,而兵備道也逐漸演變成常設。
到了明末,民亂四起,東北又出現了女真人的威脅,為了加強防禦,又廣設兵備道。但是由於衞所制早已敗壞多年,軍田大量被佔,軍户大量逃亡,再加上兵備道本因事而設,然而事畢後卻未撤銷,造成其無兵可練,無餉可支,無法整飭兵備的尷尬境地 [3] 
清朝入關後,為了戰爭需要,也在各省要衝廣設兵備道,到了局勢抵定後,以八旗綠營分駐各地,在康熙時罷去各省道員的管兵事務,大舉裁撤兵備、兵巡、巡海三道,此後又逐漸復置(清代的道,早期轄區只有一個府,後來演變為三四個府),乾隆年間,全國共有八十多個兵備道 [4] 
兵備道雖由按察司官員出任,但是它的設置和裁革皆由兵部負責。

兵備道明代設置

明代兵備道設置一覽表
地區
名稱
設置時間
備註
北直隸
薊州兵備道
弘治年間
-
昌平兵備道
嘉靖三年(1524)
-
永平兵備道
嘉靖二十九年(1550)
-
密雲兵備道
弘治年間
-
霸州兵備道
正德六年(1511)
-
天津兵備道
弘治三年(1490)
-
紫荊兵備道
正德年間
-
井陘兵備道
嘉靖二十年(1541)
-
大名兵備道
正德年間
-
懷隆兵備道
嘉靖三十六年(1557)
-
口北兵備道
不詳
兼口北分守道
赤城兵備道
嘉靖三十八年(1559)
兼口北分巡道
南直隸
徽寧池太兵備道
不詳
-
徐州兵備道
正德六年(1511)
-
潁州兵備道
弘治四年(1491)
-
蘇松常鎮兵備道
不詳
-
淮揚兵備道
嘉靖三十三年(1554)
-
山東
濟寧兵備道
嘉靖年間
兼分巡道
曹濮兵備道
不詳
兼分巡道
武定兵備道
正德七年(1512)
-
沂州兵備道
弘治年間
兼分巡道
臨清兵備道
成化二十年(1484)
兼分巡道
青州兵備道
正德五年(1510)
兼青州、萊州分巡
登萊兵備道
弘治十二年(1499)
兼山東海道及登州分巡
遼東都司
遼東兵備道
成化十四年(1478)
-
寧前兵備道
嘉靖四十二年(1563)
-
開原兵備道
嘉靖二十二年(1543)
-
廣寧錦義兵備道
嘉靖三十九年(1560)
兼遼海東寧分巡道
金復海蓋兵備道
嘉靖四十二年(1563)
-
山西
大同兵備道
嘉靖年間
兼冀北分巡道
朔州兵備道
不詳
兼冀北分守道
雁平兵備道
成化元年(1465)
-
陽和兵備道
不詳
-
左衞兵備道
嘉靖年間
-
潞安兵備道
嘉靖七年(1528)
兼冀南分巡道
岢嵐兵備道
嘉靖二十一年(1542)
-
寧武兵備道
嘉靖三十一年(1552)
-
冀寧兵備道
不詳
兼分巡道
河東兵備道
不詳
兼分巡道
河南
開封兵備道
不詳
-
大梁兵巡道
不詳
-
睢東兵備道
不詳
-
磁州兵備道
不詳
-
汝南兵備道
正德年間
兼分巡道
河南兵備道
嘉靖三年(1524)
兼分巡道
陝西
西安兵備道
不詳
兼關內分守道
涇邠兵備道
不詳
-
商洛兵備道
不詳
-
潼關兵備道
嘉靖年間
-
漢羌兵備道
不詳
兼關南分巡道
靖邊兵備道
不詳
兼分巡道
神木兵備道
隆慶五年(1571)
-
榆林兵備道
成化年間
-
寧夏河西兵備道
弘治十七年(1504)
-
寧夏河東兵糧道
不詳
-
固原兵備道
成化五年(1469)
-
洮岷兵備道
不詳
兼分巡道
延安兵備道
不詳
-
臨鞏兵備道
正德十六年(1521)
-
鞏昌兵備道
不詳
兼隴右分巡道
靖虜兵糧道
萬曆五年(1577)
-
陝西行都司
肅州兵備道
弘治年間
-
西寧兵備道
弘治年間
-
莊浪兵備道
不詳
-
四川
重慶兵備道
萬曆三年(1575)
兼上川東分巡道
松潘兵備道
天順元年(1457)
-
安綿兵備道
成化十二年(1476)
-
威茂兵備道
弘治十六年(1503)
-
夔州兵備道
成化二十一年(1485)
兼下川東分巡道
敍馬兵備道
成化年間
-
建昌兵備道
成化二年(1466)
兼分巡道
江西
南瑞兵備道
萬曆五年(1577)
-
廣建兵備道
萬曆二年(1574)
兼分巡湖東道
袁州兵備道
不詳
兼分巡湖西道
九江兵備道
弘治十二年(1499)
兼分巡道
贛州兵備道
成化二十三年(1487)
兼分巡嶺北道
湖廣
嶽州兵備道
嘉靖七年(1528)
兼分守上荊南道
武昌兵備道
不詳
兼分巡道
沔陽兵備道
不詳
兼分巡道
蘄州兵備道
嘉靖三十七年(1558)
-
鄖襄兵備道
嘉靖年間
兼下荊南分巡道
荊州兵備道
不詳
兼上荊南分巡道
郴桂兵備道
不詳
-
靖州兵備道
不詳
-
辰沅兵備道
成化十五年(1479)
-
浙江
杭嚴兵備道
不詳
兼分巡道
嘉湖兵備道
嘉靖年間
兼分巡道
寧紹兵備道
嘉靖三十九年(1560)
兼浙江海道
台州兵備道
不詳
兼寧紹台分巡道
温處兵備道
嘉靖年間
兼分巡道
金衢兵備道
嘉靖四十五年(1566)
兼分巡道
福建
福州兵備道
嘉靖四十年(1561)
-
福寧兵備道
嘉靖三十四年(1555)
兼分巡道
建南兵備道
弘治三年(1490)
兼分巡道
興泉兵備道
嘉靖三年(1524)
兼分巡道
漳州兵備道
嘉靖九年(1530)
兼福建海道
地區
名稱
設置時間
備註
廣東
廣州兵備道
不詳
兼廣東海道
韶南兵備道
不詳
兼分巡道
惠潮兵巡道
不詳
-
高肇兵備道
成化四年(1468)
兼嶺西分巡道
羅定兵備道
萬曆五年(1577)
-
雷廉兵備道
成化四年(1468)
兼海北分巡道
瓊州兵備道
成化七年(1471)
-
南雄兵備道
不詳
-
廣西
蒼梧兵備道
萬曆八年(1580)
兼分巡道
永寧兵備道
不詳
兼桂林分巡道
賓州兵備道
不詳
兼分巡道
左江兵備道
嘉靖二年(1523)
-
府江兵備道
弘治十年(1497)
兼平樂府分巡
雲南
臨安兵備道
成化十二年(1476)
-
騰衝兵備道
成化十二年(1476)
-
瀾滄兵備道
成化十二年(1476)
-
曲靖兵備道
成化十二年(1476)
-
貴州
畢節兵備道
嘉靖元年(1522)
兼貴寧分巡道
都清兵備道
嘉靖十八年(1539)
兼新鎮分巡道
思石兵備道
萬曆十三年(1585)
兼思仁分巡道
威清兵備道
成化年間
兼安平分巡道
[5-6] 
(注:兵備道稱呼並不統一,比如神木兵備道又名榆林東路兵備道,上表只取其一。)
參考資料
  • 1.    《明史·志第五十一·職官四》
  • 2.    《明實錄·憲宗實錄卷二》
  • 3.    《萬曆野獲編·卷二十二》
  • 4.    《清史稿·志九十一·職官三》
  • 5.    《大明會典》卷一百二十八·鎮戍三
  • 6.    謝忠志.《明代兵備道制度——以文馭武的國策與文人知兵的實練》:明史研究小組印行,2002年:16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