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兵以詐立

(漢語成語)

鎖定
兵以詐立是漢語成語,拼音是bīng yǐ zhà lì,指用兵打仗要用謀略來誘騙敵人而取得成功。
中文名
兵以詐立
拼    音
bīng yǐ zhà lì

目錄

兵以詐立釋義

兵:兵器,指用兵。用兵打仗要用謀略來誘騙敵人而取得成功。

兵以詐立出處

兵以詐立 兵以詐立
《孫子·軍爭篇》:“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語出《軍爭》篇。戰爭是敵對雙方你死我活的搏鬥,以消滅敵方為宗旨,爾虞我詐是戰爭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是戰爭的本質特點之一。但西周時期,出於維護宗法制度和天子地位的需要,奉行“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漢書・藝文志》)的軍禮,詭詐用兵受到很大束縛,“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哀憐傷病,“成列而鼓”等陳腐的“仁義道德”觀念盛行。春秋時期,西周禮樂文明逐漸崩壞,上述迂腐觀念也被衝破,晉國大夫狐偃即言:“戰陣之間,不厭詐偽。”(《韓非子・難一》)《孫子》則衝破舊觀念的禁錮,明確提出“兵者,詭道也”(《孫子・計》),恢復了詭道在戰爭活動中的基礎地位;“兵以詐立”一語,則突顯了詭詐作為作戰指導原則核心的本來面目。該書強調,為達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目的,可以廣泛採取虛實轉化、奇正相生、示形誤敵等種種方法,充分利用戰爭中充滿蓋然性而較少準確性的特點,施展用兵者的智慧和機變。自詭詐用兵的原則確立後,古代兵學的發展被引入正軌。後世兵家循此思路設計出數不勝數的奇謀妙計,《唐太宗李衞公問對》甚至説,兵法“千章萬句,不出乎多方以誤之一語而已”,足見評價之高。同時,推崇“仁義”之兵的儒家則對其倍加非議貶損。如宋人高似孫認為“兵流於毒,始於孫武乎?武稱雄於言兵,往往舍正而言奇,背信而依詐”(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二);有人得出“仁義者兵之本也,詐力者兵之末也”(李覯《_江集》卷十七)的結論;還有人對《孫子》觀點、語句進行儒化改造,用“仁義”取代“詭詐”在戰爭原則中的核心地位,可見雙方在此問題上的根本對立。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