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兵不厭詐

(漢語成語)

鎖定
兵不厭詐(bīng bú yàn zhà)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韓非韓非子·難一》。 [1] 
兵不厭詐指用兵不厭嫌詐術;比喻用兵作戰不排斥運用詭變、欺詐的策略或手段克敵制勝。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賓語、謂語。 [3] 
中文名
兵不厭詐
拼    音
bīng bú yàn zhà
近義詞
兵不厭權
反義詞
先禮後兵
出    處
《韓非子·難一》
注音字母
ㄅㄧㄥ ㄅㄨˋ ㄧㄢˋ ㄓㄚˋ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主語、賓語

兵不厭詐成語出處

戰國·韓非《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君其詐之而已矣。”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兵不厭詐”。 [1] 

兵不厭詐成語故事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佔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衞國,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復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 [2] 
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後母迫害,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以後如何報答,重耳説:“美女、綢緞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給您什麼呢?假如託您的福我能回國執政,萬一遇到兩國發生戰爭,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雙方再交手。” [2] 
為了實現當年的諾言,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捨。 [2] 
當時,楚國聯合了陳、蔡等國,兵力強;晉國聯合了齊、宋等國,兵力弱。應該怎樣作戰呢?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説:“我聽到過這樣的説法,對於注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你可以採取欺騙敵軍的辦法。” [2]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首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後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再以伏兵夾擊。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 [2]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晉國取勝後,與齊、魯、宋、鄭、蔡、莒、衞等國會盟,成為諸侯霸主。 [2] 

兵不厭詐成語寓意

戰爭是對立雙方的互動過程,一方的行動定然會引起對方的反應,而“詐”在心理學上就是通過給敵人制造錯覺,以假象混淆視聽,從而擾亂敵方的心智,達到迷惑敵人,使其上當受騙的目的,讓敵方對自己的防備產生鬆懈心理,而後再抓住有利時機,爭取自己行動的成功。 [5] 
成語告訴人們,雖然一個人在做事時,雖然要以信取譽;但同時也要懂得靈活、變通,不能一味的墨守成規。所謂兵不厭詐,就要在對手沒有防備的地方,用對手沒有想到的力、式進行攻擊,這是戰勝對手的奧秘。只要謀略得當,弱者也能反敗為勝,成為王者,這種以弱勝強,以少贏多的例子,在歷史上並不缺少。 [5] 

兵不厭詐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兵不厭詐”指用兵不厭嫌詐術;比喻用兵作戰不排斥運用詭變、欺詐的策略或手段克敵制勝。 [3] 
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賓語、謂語。 [3] 
運用示例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金聖嘆批:若説兵不厭詐,諸葛亦無如此之陣圖,若説幻不厭深,偃師亦無如此之機械。” [4]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操使蔡中、蔡和詐降,刺探我軍中事,公瑾將計就計,正要他通報消息。兵不厭詐,公瑾之謀是也。” [4]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王文成公用兵》:“凡此皆出奇制勝,所謂兵不厭詐,非小儒所能知也。” [4] 
參考資料
  • 1.    蔡向陽,孫棟,艾家凱主編. 漢語成語分類:大辭典[M]. 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 2008.05:823
  • 2.    陳營編著. 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4:65-66
  • 3.    王淑英,魯月主編. 小學語文成語析釋[M]. 北京:西苑出版社, 1999.06:305
  • 4.    曹東方主編;曹南陽,呂秀蓮,孫曉春,徐淑梅,楊柏春,段雲江副主編. 中華成語典故大辭典 歷史事件卷[M]. 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 1995.11:53
  • 5.    謝國計著. 對自己“狠”一點,離成功近一點[M]. 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 2014.10: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