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共產主義社會

鎖定
共產主義社會(Communist Society)是指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和廣大共識範圍,人們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極大提高的基礎上,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勞動者有序自由聯合的社會經濟形態。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中文名
共產主義社會
外文名
communism society
共識原則
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屬    性
社會經濟形態
主    體
勞動者有序自由聯合
特    徵
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共同的勞動環境、男女平等的家庭關係、簡單的生產關係
實現的歷史條件
女性就業、經濟收入、受教育程度等有大幅度的提高,人們不斷掌握自然界的奧秘和自己的命運,對客觀世界、生命的意義、生命運動和宗教本質的認識不斷趨於科學和理性,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等

共產主義社會基本信息

共產主義社會社會原則與形式

共產主義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 [1]  不是簡單要保障人的衣食住行 [2]  拉撒, [3]  這些物質生活條件對於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來説,是低層次的階段, [2]  正是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將共產主義社會同一切舊社會從根本上區別開來。 [1]  所謂主義是某一主體形式的含義,沒有主義就失去主體形式內容的發生。共產的意思是生產資料歸全體社會成員共享 [4]  ,共產主義社會的主體是勞動者有序自由聯合的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 [5]  而在階級社會中,包括資產階級在內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往往不一定是一切人發展的條件。資產階級個人尤其是壟斷資產階級個人的自由發展,往往是勞動階級個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障礙。 [5] 

共產主義社會階段

共產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
在馬克思那裏,共產主義社會,是比資本主義更高形態的現代社會,是揚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缺陷的社會。 [112]  指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 [113]  本質依然是以人為本,宗旨是各方面都建設成非常和諧的社會;同時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到最科學和諧階段的社會;是一個人人有尊嚴,公平、正義、和諧,人對美好生活的合理需要不斷得到滿足和提高, [6]  消除資本主義種種社會弊病和異化現象, [6]  責權利全面開放合作共享的社會,在共產主義運動的每一發展中,總是為共產主義的最終實現開闢着道路,總是在創造、增添、積累着共產主義的因素。 [1]  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要滿足人的自由和生產力高度發達,人的需求可以得到滿足。在共識產生之前人是自由的,是可以為生存而作出任何選擇。人與人達成共識後,必定要生活在由共識而來的秩序中,信譽由此成為人在社會中的核心競爭力。當舊的共識已不再適合社會人羣時,人羣會通過不同方式溝通(包括戰爭),從而產生新的共識。新的共識整體改變社會人羣的生產、生活方式,但不會改變人羣的基本生存規律和條件。

共產主義社會理論學説

共產主義是關於全人類解放的學説。也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被壓迫民族只有聯合起來,徹底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通過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使階級和國家自然消亡,建立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才能獲得徹底解放的理論,人民普遍地稱它為馬克思主義。它是工人階級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 [8]  恩格斯明確指出:共產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説。這個學説既從價值維度表達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崇高理想的承諾,又從制度維度揭示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道路的探索 [117]  共產主義學説提供一種全新的歷史觀,揭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9]  隨着時代、實踐和科學發展而不斷髮展,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 [10]  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學説,不是建立在抽象道德原則基礎上的,而是以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矛盾的科學分析為依據的 [117]  共產主義既是一種價值理想,也是一種社會制度,是一種實踐中的共產主義運動,是價值性、必然性與現實性的統一。 [117]  中國古代的大同社會思想與共產主義理想有相似之處,都是發自廣大的人民羣眾的呼聲,都是為實現公平、民主、自由、和諧的社會發展目標。 [11] 

共產主義社會思想起源於西方

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着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12]  精神生產隨着物質生產的改造而改造, [13]  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 [13]  歷史上,由於人羣間共識的不斷實現,科學技術發展,造就高度發展的生產力,使人們從生存基礎勞動中不斷被解放出來,投入到不同需求的創造性勞動中。勞動不是財富的唯一源泉,勞動和自然才是財富的源泉。 [91]  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和拓展的過程, [94]  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為絕對真理的長河增添新的成果,但他們的認識又不可避免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制約,因而又具有相對真理的屬性。總是要在繼承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做出新的探索,將認識過程不斷推向前進。 [94]  技術是屬人的,無法脱離人類而單獨存在。人類創造技術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幫助或替代人類做某些事情。技術的出現除了滿足人的生存需要以外,是人類實現自由解放的重要力量之一。 [44]  生產力的發展促使舊社會解體, [14]  勞動創造人本身。勞動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根本特徵,勞動生產將人與動物從本質上區分開來,還在現實中將不同社會羣體的人區分開來。 [15]  隨着勞動的社會性的發展,及由此而來的勞動成為財富和文化的源泉。人類在勞動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增加自身的精神財富。在勞動過程中,人類不斷探索和積累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創造寶貴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成果,當精神財富的生產從物質財富的生產中獨立出來,出現專門的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等。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精神世界,人的需要不停留在動物性的感性層次,而是立足感性達到理性。這種感性與理性的融合,人的需要才能得到滿足,人的幸福才能實現。人們在不斷勞動創造的過程中,獲得自身生存的物質資料,同時也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15]  舊的共識不斷被打破,新的共識不斷產生,造就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不同羣體間的共識隨之產生差異和分歧,同時也產生不同的矛盾,不同稱謂。所以達成共識成為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沒有婦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社會變革。 [14]  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衡量。 [96]  女性就業的比例和層次是衡量女性社會地位的重要尺度, [99]  不同性別從業者在各種職業中所佔的比例,是衡量女性就業質量和就業層次以至社會經濟地位的重要指標 [99]  因此, [46]  沒有婦女解放和進步,就沒有人類解放和進步。 [98]  共產主義一詞來自拉丁語communis(公共的)。19世紀30~40年代,法國的布朗基(1805~1881)、埃蒂耶納·卡貝(1788~1856)和T.德扎米(1803~1850)等人開始使用共產主義一詞來表達他們對未來社會的設想。他們把傅立葉、歐文等人的主張稱作空想社會主義,把他們自己的主張也稱作共產主義。共產主義作為人類的理想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具有深刻的社會基礎。 [16]  共產主義的理念是在科學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弊端的基礎上提出的。 [2]  19世紀上半葉,資本主義的發展進入一個歷史轉折時期。產業革命一方面促進生產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的矛盾發展到對抗地步週期性爆發而無法解決;一方面創造出一個工業資本家階級,另一方面創造出一個產業工人階級。 [16]  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由於無產階級解放的物質條件還沒有具備,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只能是空想。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説,當馬克思和他在1847年寫《共產黨宣言》的時候,工人運動中的共產主義還是一種只是出於本能的、往往有些粗陋的共產主義,但它已經強大到足以形成兩種空想的共產主義體系:在法國有卡貝的伊加利亞共產主義,在德國魏特林的共產主義。(《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21頁)這時工人運動還沒有科學理論來指導。 [17]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人類歷史研究,發現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説,奠定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石,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 [16]  某些鼓吹共產主義虛無縹緲的人, [17]  拋開本質於不顧,抓住按需分配大做字面文章,揚言人性自私,慾海無邊,要啥有啥,想要啥給啥,天方夜譚 [1]  ,認為共產主義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17]  在這裏,渺茫論者在思維方法上的一個錯誤,在於形而上學性。對於共產主義只是從社會制度的維度去理解,而不是也從其現實性去理解。 [1]  一方面,共產黨人以消滅私有制為目標,另一方面,無產者聯合起來是為了成為有產者, [39]  其實,二者從邏輯上是沒有矛盾的。其一,消滅私有制,是共產黨人的最終目標,也是實現共產主義時候的目標,社會主義階段,當然存在私有制;其二,即使進入共產主義,共產不等於無產,共產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有產,只不過是共同所有而已;其三,私有制和私有財產,這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消滅私有制,不等於消滅私有財產。 [39]  某些人宣揚共產主義虛無縹緲論的實質,是把資本主義永恆化,宣佈為歷史的終結,對抗社會發展客觀規律,阻擋歷史前進的腳步。這是他們的理想。 [17] 

共產主義社會歷史發展規律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18]  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在人們的活動中形成的,是人們社會活動的規律,它的實現和發揮作用離不開人們的社會活動,特別是離不開人們自覺創造歷史的活動。 [19]  人們的觀念觀點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着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係、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 [13]  人們的實踐能力及其所達到的結果,取決於他們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歸根到底取決於生產力水平及其社會形式。 [18]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的歷史進程,離不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能動性,離不開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事業的推進,離不開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可以説,在共產主義實現的歷史必然性中包含着無產階級和人類對共產主義理想的追求。 [19]  共產主義一定能夠實現,這是由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所決定的。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是一個社會形態發展和交替的過程。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經過長期發展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客觀必然的歷史進程。 [19]  並不是按哪一個理論哪一個原則既定的社會形式的要求而進行。這些社會形式是人們把現實作用下產生的社會形態按人的意識形態把其分為各自發生的發展階段。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成熟以前,是不會出現的。 [17]  不同社會經濟制度有不同的價值標準 [20]  每個歷史時代都有自己的特殊規律,因而不同歷史時代有不同的歷史規律。 [91]  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 [88]  當人們談到使整個社會革命化的思想時,他們只是表明一個事實:在舊社會內部已經形成新社會的因素,舊思想的瓦解是同舊生活條件的瓦解步調一致的。 [13]  在原始社會里,由於生產力的低下食物的匱乏,人們只能聯合起來共同勞動,彼此間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氏族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出現公共事務,為治理的發端準備温牀。面對着要解決的公共事務,氏族組織採取全民議論、大家參與、集體決定的治理方式程序,既沒有強制性的權力使用,也沒有不合理的特權存在。氏族組織流行於整個原始社會, [90]  氏族一切成年男女享有平等權利的活動。每當氏族開會時,男男女女都站在周圍,按照規定的程序參加討論並做出表決。 [90]  一切的問題都由當事人自己解決,在大多數情況下,歷來的習俗就可以把一切調整好,因為這樣的習俗是公正的、正義的,大家都能接受的。 [90]  人們在創造新的生存方式、從使用石器過渡到使用金屬工具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這種變革會導致奴隸制度的社會後果。 [18]  隨着私有制的產生, [14]  社會成員間在經濟生活中開始出現利益對立,進而發展為政治生活的對立,國家隨即成為解決社會矛盾的產物。隨着國家的出現,原始社會的治理便轉變為維護階級統治並與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相包容的國家治理。 [90]  在物質生產領域,大部分勞動者是奴隸,他們辛勤勞動,在得到只維持自身温飽和人類再生產的需要之外,沒有自己的任何財產和報酬,也沒有對自己身體和生命的自由支配權利。而在政治領域,奴隸主階級則靠剝削收入,組織的軍隊機構,建立森嚴的等級制度,維護奴隸主的特權,並逐步通過戰爭不斷向外擴張。在這種政治形態下,許多奴隸基本上被剝奪政治權利經濟權利,而統治階級擁有無限的特權,包括對所屬奴隸的人身所有權和支配權。 [90]  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58]  隨着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出現。 [58]  家庭領域逐漸被階級矛盾所侵害, [14]  父權制取代母權制 [96] 男性更多佔有家庭財產,剝奪女性社會性發展的可能性。 [14] 家庭中,丈夫是資產者,妻子則相當於無產階級,階級壓迫同構着性別壓迫。所以在家庭空間中,以生理劃分標準的勞動分工異化為社會性的性別勞動分工,男性掌握社會生產資料,女性成為自然生產的附庸。家庭勞動被異化,婦女被否定而無法自由全面的發展, [14]  當然,女性的價值也不是完全被否定的,女人美麗被視為男性性慾的對象,許多文化將女性浪漫化,尤其是將母性浪漫化。 [97]  因此, [46]  婦女解放實質是社會的解放,因此,婦女解放運動只有融入社會歷史變革之中,才是積極的、有益的,才能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對一定時代、一定民族的社會變革,起積極的作用。 [96]  對於婦女而言,實現自由全面發展也必然受到歷史條件的限制而經歷漫長的歷史過程。 [14]  奴隸制是歷史上剝削制度,但是在勞動生產率還很低下的條件下,它又是人類社會發展所必須經過的社會形態,沒有奴隸制就沒有現代社會。奴隸社會的生產方式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造成消滅它自身的物質手段,鐵器、牛耕及新的耕作制度的出現,與自給自足的個體生產相適應,並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產生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又是在封建社會所積累的文明成果的基礎上產生的,是私有制社會的最高形式。把個體的小生產轉變為社會化大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作用,資產階級也正是憑藉增長的社會化生產力最終戰勝封建制度,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但是,社會化大生產與私有制在性質上是不能相容的,資本主義曾經用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不可避免要發展為對準資本主義自己的武器,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是建立在與社會化生產力相適應的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18] 
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且是社會發展的最終體現。 [21]  人的主體性是人本質的規定性,這種主體性不是其他的什麼東西,就是社會關係下的勞動 [14]  因此, [46]  人的本質不是某一方面的社會關係,而是所處的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關係豐富性、全面性決定着人的本質的豐富性、全面性,人的社會關係實現全面發展,人自然會實現全面發展。 [21]  因此, [46]  人的發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的本質的真正實現, [21]  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勞動是人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 [47]  因此, [46]  人的類本質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然作為人的物質食糧,包括在人的類本質當中;二是自由自覺的社會性的勞動,人的普遍性正表現為通過勞動把自然界轉變成人的生活和生產資料,轉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通過勞動,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世界,正是在改造世界中,人才真正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才真正證明人的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即實現人的類本質。勞動產品是屬於自然的,因為它來源於自然,是人的物質食糧,因此,自然界是人類勞動的前提條件和指向對象,沒有自然界,人類勞動、人類生命活動就失去環境、資料和工具依靠,人類生存所必需的全部物質資料無法得以滿足,人類文明也就不復存在。實踐在自然界與人類生活之間架起橋樑,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共贏與能量交換,在滿足人類需要的同時,也使自然界打上人類的烙印,實現自然界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7]  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但如果説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麼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 [92]  在人對真善美普遍追求的自然屬性裏,人類社會在人的作用裏始終保持着發展進步的勢頭,無論人類對自然的社會的或本身的任何方式的進行,即便是在某一社會形式上的退步,其實質都是歷史的一種進步,是人類文化的一種進步。在發展進步的社會形式裏,社會本身有各自不同的內容,所有這些劃分出的社會形式裏的性質內容,都是歷史的現實,也就是説一切的這些社會形式並不是也不會按某種形式的社會主觀的要求裏發生,社會形式的形態呈現,所有的社會形態呈現是社會的現實出現後人在形式性質上的表達的定義,這種表達和定義的實質是現實的發生的全部,形式的要求只是現實的附庸
因此,任何一種社會的形式,都是現實存在後的形態表達。社會的現實在現實中進行而不會按預定的人為形態的要求而發生。

共產主義社會社會歷史發展過程

生產力是社會制度變遷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91]  是推動社會進步活躍、革命的要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推動着社會的發展和社會形態的更替; [17]  生產力的發展是連續不斷的,是或慢或快不斷提高的。 [91]  自然力也作為生產力發展的要素, [91]  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 [91]  ,生產力,即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這説明生產力是生產滿足人們需要的產品的能力,體現着人們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力要素和日常所講生產要素一致的。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勞動、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同時,生產力要素的發展推動着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要素的發展包括兩重含義,其一是原有的生產要素會更新,如生產工具原材料更新;其二是新生產要素的加入和發展。 [91]  社會的發展,是人的進步,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是人本身的進步史,是一部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運動中由低級高級不斷髮展, [22]  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的歷史 [23]  ,這個過程,永遠不會完結。 [24]  生產力發展永無止境,社會基本矛盾永無終結,社會主要矛盾不會始終停止在同一種狀態、同一個水平。 [115]  社會的形式和性質,是人的關係的發生的活動的內容呈現,所有與人產生關係的存在和人本身的活動方式兩方面的結合內容是社會形態,人的一切呈現社會的一切,社會的一切是有關於人本身的一切,人本身的一切稱為文化,人是社會的核心主體,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25]  人是自然產物,也是社會產物;是社會關係的主體,也是社會關係的客體 [21]  既被現實社會所塑造,又在推動社會進步中實現自身發展。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實現什麼樣的目標,人是決定性因素。 [21]  因此, [46]  ,本質上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 [21] 

共產主義社會理論產生實踐

工人階級和資本家並不自由的歷史時刻,如果以常識的方式把握世界,人們應當瞻念前途,不寒而慄。可是,馬克思卻用哲學的方式把握世界,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探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研究和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科學結論 [26]  《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 [27]  馬克思主義問世 [17]  照亮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推進人類文明進程。 [27]  馬克思沒有基於權利正義批判資本主義剝削。他抨擊那些依據權利或正義來批判資本主義的社會學家。馬克思認為,資本家藉以剝削工人的交易和這種剝削導致的分配關係是正義的。 [28]  馬克思畢生從事浩繁精深、艱苦卓絕科學研究工作。他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和自我批判精神對待自己的科學研究。凡是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態度加以審視;凡是人類思想所建樹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討過、批判過,用工人運動檢驗過,從而得出那些被資產階級狹隘性所限制或被資產階級偏見束縛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結論。 [18]  馬克思主義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使其超越狹隘眼界。在馬克思之前,資產階級理論雖然也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但本質上都是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上,服務於資產階級的利益需求,因而帶有與生俱來的侷限性,不能超越內在的狹隘性。 [10]  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都為共產主義理想提供邏輯嚴謹的論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依據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事實;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總結;科學社會主義是直接立足於資本主義社會現實而生成。 [29]  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植根人民之中,把無產階級解放與全人類解放作為同一個過程,無產階級立場同時也是廣大人民立場,這才保證自身成為公正無私的社會科學,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力。 [10]  為全世界共產黨人確立一個目標 [30]  。實現共產主義要通過社會政治運動,這是由卡爾·馬克思和弗裏得裏希·恩格斯提出的(參見《共產黨宣言》)。後來經列寧等人繼承和發揚,還在不斷髮展和完善中。全世界無產階級,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進行鬥爭。1871年 3月18日法國巴黎的工人階級舉行武裝起義,摧毀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巴黎公社巴黎起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一次演習。巴黎公社的建立閃耀着把人類階級社會中永遠解放出來的社會革命的曙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 第61頁)。巴黎公社採取的體現人民羣眾當家作主的管理國家、管理社會的措施,如民主選舉制和實行工人工資制等。巴黎公社政權存在期間整個巴黎社會熱氣騰騰,社會秩序井然,連偷盜都幾乎絕跡。 [31]  列寧明確指出:巴黎公社革命是19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的最高成果,巴黎公社政權的本質是無產階級革命終於發現的、可以使勞動在經濟上獲得解放的形式。 [31]  公社失敗,但它的精神,原則是永存的。而工人階級的解放,需要醫生工程師 [32]  科學家 [33]  農藝師及其他專門人才,因為問題在於要掌管政治機器,而且要掌管全部社會生產,而在這裏需要的不是詞句,而是紮實知識 [32]  20世紀初,發展自馬克思主義的列寧主義,主張通過暴力革命的手段,武裝奪取政權。雖然無論是馬克思還是列寧,都沒有跟小説《烏托邦》一樣詳細描述共產主義社會是怎樣的。1917年俄國爆發震撼世界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資本主義世界的薄弱環節打開缺口,並帶動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國家,使科學社會主義成為一種世界範圍的廣泛實踐。 [34]  開闢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馬列主義,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踐結合起來,經過28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農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亞洲有一批國家先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表明這些國家的特殊國情已經使其形成實現社會主義所必需的物質條件。 [17]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雖然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嚴重的挫折,在世界範圍內跌入低潮, [22]  對共產主義造成損害,為詆譭共產主義提供土壤美國前總統尼克松《1999:不戰而勝》中認為,社會主義的興起只是一種歷史的偶然現象,實踐中的社會主義制度不過是來去匆匆的歷史過客;宣稱資本主義在20世紀末對社會主義不戰而勝,21世紀是以美國為主宰、資本主義制度重新一統天下美國世紀。美國前總統卡特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也在《大失敗—20世紀共產主義的興亡》一書中斷言,共產主義將不可逆轉在歷史上衰亡,它的實踐與信條不再與人類狀況有什麼關係,它將作為20世紀反常的政治與理性畸形物載入史冊。美國政治學者福山提出,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冷戰的結束,標誌着共產主義的終結,歷史的發展只有一條路,即西方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如此等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資產階級對共產主義的誤讀乃至偏見 [2]  但它改變不了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規律, [22]  列寧説: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的問題,正像一個自然科學家已經知道某一新的生物變種是怎樣產生及朝着哪個方向演變才提出該生物變種的發展問題一樣。 [17]  事實已經做出有力證明。 [22]  蘇聯解體有多種原因,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當時的蘇共領導在改革中背離十月革命開闢的社會主義道路,公然宣佈取消共產黨的領導,否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地位,使蘇聯各族人民失去領導核心和團結的思想基礎。應當説,蘇聯解體是背棄十月革命道路結出的惡果 [34]  蘇聯的解體不是社會主義的崩潰,而是社會主義的一種具體歷史形式的瓦解; [22]  無論是共產黨執政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世界的各國共產黨,經過努力,通過組織重建和政策調整,基本上克服蘇東劇變的衝擊,動盪與混亂的局面結束,一些黨的力量還有所發展。 [22] 
共產主義社會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是歷史從資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是資本主義的社會基本矛盾、資本主義內部所產生的社會力量發生作用的必然結果。 [17]  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111]  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111]  沒有固定的時間表,發展從來沒有將來也不會有固定的道路和模式。作為一種理想,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實踐,其目標是通過具體的道路、方法和形式而逐步實現的。實現共產主義有賴於社會主義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也有賴於資本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及轉變後向共產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作為一個社會形態,走向滅亡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完成,需要一個或長或短的過渡時期。在完成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以後,要經歷一個很長的社會主義發展階段,才能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資本主義國家不論發達到何種程度,當其實現根本性制度變革的時候,也只能是首先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而不可能直接達到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因為資本主義所能容納的生產力畢竟是有限的。 [19]  後續的實踐表明實現共產主義的過程是光明中有曲折的。不應沉溺於對共產主義理想的細節描繪,但完全可以根據對社會結構的認識,從生產力狀況、生產關係狀況、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去把握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完全可以根據歷史規律和歷史趨勢對其輪廓和基本特徵不斷加深認識。而且,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不靠什麼神秘的力量或奇蹟,而是靠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靠人民羣眾的實踐。 [19] 

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歷史條件

現代化生態文明高度發達 [7]  ,全世界 [1]  ,共同用,機器翻譯 [108]  ,實現書面和口頭的自由交流。 [108]  人口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女性重新回到公共事業中去; [96]  就業、經濟收入、受教育程度等有幅度提高,男女同工同酬,消除就業性別歧視 [98]  性別的差別沒有什麼社會意義。 [13]  婦女整體素質的發展,包括身體素質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 [14]  ,婦女在自由時間中獲得多領域的能力的發展, [14]  社會存在關係不會阻礙發展關係的進行,在進行的發展關係中,處於弱勢的勞動羣體自然越來越少,並和發展的提高的人處於一個相當的能力具備層次。人們不斷掌握自然界奧秘自己命運,科學證明宗教裏的結論 [93]  科學和宗教的界限消失,對客觀世界生命的意義 [35]  生命運動宗教本質認識不斷趨於科學和理性,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情商 [36] 道德水平極大提高 [6] 遠離逐步消滅掠奪、侵略 [37]  欺凌 [35] 暴力 [37] 犯罪 [18] 恐怖和一切不公正、不合理的現象,而追求和樹立真善美和平包容和諧互助共贏和一切公正、公平、合理的美好高尚的東西。 [37]  消除宗教產生傳播的思想基礎和社會基礎。 [38]  宗教隨之消亡。科技極大進步,教育極大發展, [39]  由知識記憶為主轉向能力培養為主,注重培養人的批判思考能力、 [40]  終身學習能力主動學習精神 [40] 創造能力創新精神創業精神,注重培養人機合作的能力。 [40]  考試取消,擺脱應試教育桎梏 [41]  統一化 [40]  標準化培養模式的束縛, [42]  根據每個學生特點而採取針對性教育培養 [40] 終身學習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 [40]  文明極大普及, [39]  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維持社會生產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不斷縮短 [43]  勞動時間制度同時具有休閒時間制度的性質,社會逐步勞動社會轉變為休閒社會,人們日益關注自己的心靈,與之伴隨的,則是對外在利益衝突的摒棄 [44]  和諧成為主題 [39]  人與自然 [7] 人與社會 [43]  人的身心關係 [43]  、人與人的關係得到徹底解決 [7]  文藝事業繁榮發展 [95] 社會產品極大豐富。 [43]  要啥有啥 [39]  私有制已經基本上沒有實際意義, [39]  工農之間、 [43]  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體力勞動之間差別消除, [45]  人認識到自己的原有力量並把這種力量組織成為社會力量因而不再把社會力量當做政治力量跟自己分開,人人都學會管理國家,全體居民都享有民主,國家的職能逐步簡化讓位社會組織。大家都享有完全的民主無所謂民主,民主發展到如此完備成為多餘的東西,國家也隨着民主的發展趨於消亡。整個社會有計劃的按照不同人的需要進行大規模定製生產。人類從非創造性勞動領域退出、創造性勞動由機器全面代勞、創造性勞動成為人類社會勞動的主旋律和人類提供無限創造力的社會態勢。社會分工越來越趨向迴歸到最早在大自然面前人人平等的狀態, [37]  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實現全面協調發展和融合發展,相互之間的界限和區別逐步消失。 [37]  不再有僱傭勞動。 [13]  因此, [46]  勞動不再是舊式分工中的勞動, [43]  勞動能力和勞動時間不再是分配消費品的尺度,因而勞動擺脱謀生壓力 [19]  不再能變為資本、貨幣、地租 [13]  不再是具有強迫性的活動,而成為發揮人的才幹力量的活動,成為人們樂於從事的實現自我價值的活動,成為人生快樂的源泉和動力 [43]  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 [47]  ,每個社會成員獲得自由和全面的發展。

共產主義社會特徵

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解放的實現 [43]  ,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告終 [17]  ,人類從支配自己生產和生活命運的異己力量中解脱出來 [43]  ,不再會對所需具有所有欲,實現從必然王國自由王國的躍遷,開始自覺創造人類自己歷史的真正人的歷史。 [43] 馬克思主義指導 [34]  廢除生產資料私有制,消滅產生社會不平等的經濟根源, [43]  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實現社會共享 [48]  ,所有人平等享受社會經濟權利,人們擺脱生存競爭束縛,勞動已經不是謀生的手段, [49]  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成為樂生的活動, [19]  生產關係不再製約生產力發展。人與自然關係之間的高度和諧,通過尊重自然界的客觀發展規律、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界來實現。 [43]  因此, [46]  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歷史進步、最合理、最美好的社會制度,是人類發展的方向。共產主義社會本身也不會是一種沒有任何矛盾的社會,不會是一種不需要也不能夠進一步改善和發展的靜止狀態 [19]  不是無限滿足消費的高消費社會,也不是人人可以不工作就能享受一切的懶人社會。 [6]  因此 [46]  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在基礎上不斷發展前進社會。它不是人類歷史的終結是人類自由自覺歷史的開端 [19]  體現社會發展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22] 

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指的是全體社會成員的發展, [19]  主體是指個體的發展,人的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統一的發展,是建立在個體高度自由自覺基礎上的發展, [19]  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根本特徵。 [19]  廣義包含與這些發展相關的客觀條件。共產主義社會即自由人的聯合體。 [5]  是人的自由與社會的自由高度統一, [21]  在這樣的社會中, [5]  在勞動性質方面,由於消除資本主義僱傭勞動的強制性質,勞動實現與享受的有機統一。 [105]  個人的獨創的和自由的發展不再是一句空話。婦女能力的自由全面發展, [14]  婦女個性的發展。 [14]  實現婦女自主的生活與自覺的發展,從而獲得婦女自身存在的確證。 [14]  人的本真狀態迴歸,確立個人對偶然性和關係的統治,以之代替關係和偶然性對個人的統治。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聯合、敍談都是充分的,兄弟姐妹之情, [50]  在他們那裏不是空話,而是真情,作為社會的個人,在聯合體中處於發揮獨特個性、潛能的自由狀態,獲得充分發展其才能的手段。 [21]  真正開啓了把人類能力作為目的本身的時代。 [51] 
在每一個人的發展中,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由發展和充分發展相互聯繫、相互促進,互為前提。人通過全面發展、和諧發展來表現出人的發展普遍性一般性,通過自由發展和充分發展表現出人的發展的內在差異性。
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充分體現。 [43]  把社會的每一個人都發展成全能全面的人,由倫理的進化和人的自身的教化的共同作用來完成。在倫理的進化裏,人有了遺傳的先天的資質條件,有了體格上的先天具備,在自身的教化裏,人有了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全部擁有,有了人本身的人格上的完美。社會對人的稱呼,不再有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區分,而只有一個勞動者的稱呼。全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是現實中的生產勞動者,又是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者。 [49]  由於分工不再具有經濟利益劃分的性質, [19]  社會本身不會因人從事的職業不同而有不同的價值取捨。社會關係成為人自己的共同關係, [63]  沒有對人在社會關係和社會地位上的要求。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是創造性勞動的付出者。 [70]  具有高度的科學知識、廣泛的專業知識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在體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49]  社會為這種能力的進行提供充分條件。生產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全部的即體力的和腦力的能力的機會, [15]  人們在勞動中創造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15]  提高自身能力,創造出提高自身能力的條件,達成人生命本身的價值。人對自身本質的佔有,勞動成為人的第一需要,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而不是因人本身生活的需要才從事勞動,社會的環境為每一個具備不同能力的人全部的能力展現場,在這樣的展現場裏,任何個人的發展都會成為他人發展的條件,個人也在他人的發展中體現出人生價值。生產勞動與教育的互相結合。用半工半讀業餘學習的形式廣泛普及教育。 [53]  教育是以內在興趣為學習動力,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的,可以按照能者為師的原則就地找到師資 [53]  讓人通過正式非正式學習激發個人潛能,從而獲得自我滿足,並提升整體生活質量,社會的發展不是以犧牲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代價,反而是以其為條件。人的社會聯繫和社會交往也得到發展。 [19]  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範圍, [1]  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也與社會發展相一致,且作為社會發展的條件和有效形式,每個社會成員的體力智力獲得全面發展和自由運用,個人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潛能素質都能全面自由儘量發揮,每個社會成員可以按照自己興趣、愛好、意願及社會需要自由選擇職業和交換工作,不再受分工、性別歧視、狹隘職業的限制。不必侷限在特殊的活動範圍內從事某種單一的工作; [1]  不會被侷限在特定的勞動分工領域內, [52]  不必擔心失業 [6]  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發展需要在任何部門內自由發展。 [110]  可以隨自己的興趣幹這事,幹那事, [43]  擔任任何職業 [53]  ,把從事不同社會職業作為相互交替的活動方式,輪流從一個部門轉到另一個部門。 [53]  消除把一個人變成農民、把另一個人變成鞋匠、把第三個人變成工人、把第四個人變成投機者的現象。 [1]  全體社會成員 [49]  ,不會老是一個獵人、 [1]  科學家、 [33]  牧人或批判者。 [1]  自然形成的、僵化的、不自覺的舊式分工得以消除,人們擺脱服從於分工的情形。雖然社會里仍然會有分工,但這是自覺的新式的分工,它不再是生產者全面發展的限制 [19]  從而實現單純的畫家 [105]  、科學家, [33]  只有把繪畫 [105] 科學研究 [107]  作為自己種活動中的一項活動的人們。 [105]  社會必要勞動縮減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 [54]  豐富的物質生活讓人們擺脱私有制社會對物質生活為第一追求的境界, [106]  有開放式的社會資源的保障下,人們不再追求物質生活,探索世界成為人們的第一需求。 [106]  個人會在藝術 [54]  、哲學、 [55]  教育 [39] 科學等方面得到發展。 [54]  消除個性模式化同步化、標準化,打破個性的單調化、定型化,增加豐富個人的獨特性,使社會充滿生機活力。而這種自由的活動反過來又成為提高勞動者能力創造性促進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動力。 [19] 
社會主義社會,個人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條件和手段。武裝力量的作用,從捍衞資本利益轉向保衞人民利益,同時建立社區控制下的地方警察、以復原性法律為原則基礎的監獄體系、非暴力衝突解決和社區維護機制。 [56]  從根本上消除妨礙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政治因素,使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具有現實性。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為克服人的片面或畸形發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故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服務於共產主義社會,當社會主義建設完成時,是人類社會進入真正的共產主義社會之時。

共產主義社會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

國家消亡,社會高度和諧,軍隊、警察、監獄等失去作用。 國家消亡,社會高度和諧,軍隊、警察、監獄等失去作用。
全體社會成員具有高度的共產主義覺悟 [49]  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消亡 [49]  軍隊警察監獄等失去作用。 [19]  國家政權對社會關係的干預在各個領域中先後成為多餘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來。那時,對人的統治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領導所代替。 [18]  社會的人,很自律很自覺、 [39]  不再需要社會力量來管理,成為自己的主人、社會的主人、人類社會發展的主人, [57]  自由的人。到那時,人們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18]  國家的社會服務和發展職能由社會收回,社會的人民大眾掌握社會的公共權利並平等參與社會的管理,管理社會事務的機構雖然存在,但社會職能已失去其階級性質。 [49]  法律,隨着國家的消亡,消亡。 [58]  全部國家機器放到它應該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陳列館去,同紡車和青銅斧陳列在一起。大量的社會資源從軍事活動中解放出來,造福於全社會。 [19]  由於階級消滅, [43]  政黨、 [109]  國家消亡,工農之間、城鄉之間及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的三大差別徹底消滅, [43]  人的自我異化及人與自然的對立消除 [18] 私有制的消失使性別分工具有任何社會意義,公私領域不復存在,婦女獲得人的本質。兩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男女之間的敵對狀態被和諧狀態所取代 [14]  社會實現高度和諧。 [43]  與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社會關係的高度和諧相聯繫,人們的精神境界得到極大提高。 [19]  與傳統私有觀念徹底決裂,形成與共產主義公有制相適應的高尚共產主義道德 [43]  人們的思想已經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界限,人人都習慣遵守公共生活規則,維護公共生活秩序。人們習慣於履行社會義務而不需要特殊的強制機構,不拿報酬地為公共利益工作成為普遍現象;人們完全擺脱封建的、保守的思想觀念的束縛,徹底摒棄以利己主義為核心的資產階級思想意識,樹立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共產主義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59]  具有高度自覺的勞動態度, [59]  儘自己的能力,為社會進行不計報酬的勞動。 [60]  人人具有大公無私、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操,推己及人愛人如己成為人們相互交往的自覺遵循; [109]  每個人都以忠誠為他人、為集體、為社會服務貢獻為榮,以自私貪婪為恥,真正體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條件。 [43] 

共產主義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

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指已經生產出來的物質財富數量龐大,二是指社會本身具備極大的物質生產能力。
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消費資料按需分配 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消費資料按需分配
在共產主義社會,為生產而進行生產的利潤動機已經不復存在,物質生產不再盲目膨脹, [43]  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更加合理化,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 [116]  按照自然資源的實際情況及社會成員的實際需要,對社會生產進行有計劃組織與管理, [43]  人的工作產出和生活消耗都被記錄,作為社會生產和社會規劃依據 [106]  作為完成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鬥爭的真正解決。 [7]  使人類社會、大自然宇宙在實現雙贏中得到發展。 [37]  表明共產主義社會既是生產力水平高度發展的社會,還是一個理性尊崇自然、敬畏自然, [7]  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及人的身心關係之間高度和諧的社會, [43]  此時,人們已經遠離人對人、人對物的高度依賴而進入自由全面發展的理想狀態 [7]  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全面的發展。繼承資本主義和以往人類社會創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在物質生產力、生產關係、思想道德、人與自然與社會與人與自身關係等方面,積澱人類對美好社會追求的精華 [43]  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復歸,是自覺實現並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範圍內實現的復歸。 [46]  是對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的直接否定,對財產佔有形式的變革是以完全、自覺保存以往社會發展已有的全部物質財富為基礎的。在以往高度發展的生產力的基礎之上,共產主義制度使社會的生產力得到高更大程度的發展。 [43]  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湧流之後,社會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43]  社會根據每個社會成員的實際需要,分配個人消費品。消除社會主義時期實行按勞分配存在的某些事實上的不平等現象。 [49]  從而實現分配的真正平等。 [19] 
社會本身具備極大的物質生產能力是指,社會的人們對物質的需求產生與社會本身的物質生產能力的係數比相當小,社會需求係數是指全社會各個不同地方的一系列需求數據生產能力係數是指全社會各行各業生產單位的一系列生產能力數據,係數比相當小是指需求產生的數據比生產能力的數據要小得多要少得多或相差不大。人們需要從事較少的勞動,就能為社會創造出足夠的物質財富 [19]  如,人們在按照自己興趣的生產實驗活動中創造的財富,足以解決人們的需要。在這樣的情況裏,人因需求而從事的勞動越來越少,更多的時候人是因為需要通過從事勞動來提高自身的素質能力,需要通過從事勞動來鍛鍊自身的能力素質。從而極大促進人自身素質提高 [43] 
在資本主義社會 [61]  ,由於科學技術在文化、生活領域的基礎地位,以對象化主體間性為核心的科學理性成為人類思想基石,導致世俗化來臨。伴隨科學理性而起的批判精神,對傳統文化予以祛魅,解構凡聖等二元結構,形而上學宗教神秘思想被邊緣化,國家從宗教得到解放,即實現政教分離,社會得到空前解放和發展,它(資本)創造這樣一個社會階段,與這個社會階段相比,一切以前的社會階段都只表現為人類的地方性發展和對自然的崇拜。 [62]  同時,由於開拓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 [13]  交通的發展和便利促進社會的互相交往、交流,促進推動社會進步所必需的願望和行動,這就把一切民族都捲到文明中來。資本與市場的力量,不斷破壞和摧毀那些阻礙商品流通貨幣交換市場擴張的限制,超越一切宗教、政治、民族和語言界限 [63]  使城市人口農村人口大大增加起來,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離農村生活的愚昧狀態。 [13]  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裏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 [13]  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公共的財產。民族片面性和侷限性成為不可能,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一種世界的文學 [64]  隨着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着工業生產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趨於一致,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分隔和對立日益消失。 [13]  大工業把自然力科學併入生產過程 [91]  創造能夠解放人類的生產方式,造就各種各樣的專門人才,併為人們才智發揮提供好的條件。 [32]  使人類清楚看到其社會關係本質催生一個永遠解放人類的階級。但人始終被金錢束縛着,受分工狹隘職業的限制。侷限在特殊的活動範圍內從事某種單一的工作; [1]  侷限在特定的勞動分工領域內, [52]  失去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的條件, 媒體的作用是傳播統治階級——資產階級的社會觀和道德觀,幫助統治階級推行其政策, 並破壞工人階級的鬥爭。 [65]  資本主義生產要擴大,必須進行資本積累。而資本家無論是出於追逐更多剩餘價值的主動,還是為競爭所迫,總是在不斷進行資本積累,以實現更大規模的再生產 [66]  資本家已經積累的越多,就越能更多積累。 [66]  資本積累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形成相對過剩人口,從而造成大量失業和剝削程度的加深。伴隨着資本的不斷積累,資本有機構成即不變資本可變資本比率提高,從而,造成對勞動力需求的相對減少,形成相對過剩人口。 工人人口本身在生產出資本積累的同時,也以日益擴大的規模生產出使他們自身成為相對過剩人口的手段。 [66]  相對過剩人口作為資本積累的結果,反過來又有利於促進資本的進一步積累。過剩的工人人口是積累或資本主義基礎上財富發展的必然產物,但是這種過剩人口反過來又成為資本主義積累槓桿,成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存在的一個條件。 這是由於過剩的工人人口作為產業後備軍,既為資本增殖需要提供隨時可供剝削的人身材料,又能迫使在崗工人不得不過勞、不得不接受最低工資,從而,有利於資本家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 [66]  伴隨着資本積累、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和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 [66]  社會的財富即執行職能的資本越大,它的增長的規模和能力越大,從而無產階級的絕對數量和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大,產業後備軍也就越大。 [66]  工人階級中貧苦階層和產業後備軍越大,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 [66]  總之,資本積累加深對工人的剝削 [66]  勞動生產力越高,工人對他們自己就業手段的壓力就越大,因而他們的生存條件,即為增加別人財富或為資本自行增殖出賣自己的力氣,也就越沒有保障 [66]  機器使勞動的差別越來越小,使工資到處都到同樣的水平,因而無產階級內部的利益、生活狀況也越來越趨於一致。資產者彼此間日益加劇的競爭及由此引起的商業危機,使工人的工資越來越不穩定;機器的日益迅速的和繼續不斷的改良,使工人的整個生活地位越來越沒有保障; [13]  文化商品化和消費文化蔓延。在資本化市場化的作用下, 資本主義文化本身日益被商品化, 文化也成為為資本服務的有效工具。 [65] 文化產業而言, 喜劇、藝術、娛樂等被商品化, 小説中也被插入廣告 [65] 社會環境中,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都發生異化。社會的對抗不是個人的對抗,而是個人生活於其中的社會關係的對抗 [17]  過去勞動,對活勞動和未來勞動具有支配關係,因此,過去統治、支配現在和未來是現代性在時間維度上的普遍特徵。追求高效率是整個現代社會發展的主軸,時間制度尤其成為調整整個社會秩序的主要參照框架。社會生產節奏與人們的生活節奏之間的關係處於緊張狀態,就業壓力 [99]  工作壓力崗位競爭成為社會常態,緊張和快節奏的現代生產和生活方式造成人的精神壓力大,從而為各種精神性和心身性的現代疾病的滋生創造條件。另外,隨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時間作為一種稀缺資源的價值也隨之水漲船高,在個人勞動報酬(工資率)提高的同時,日漸高昂的自由時間成本使人們往往傾向於自願選擇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工作中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建立在商品經濟成為物質生產普遍形式和以僱傭勞動為特徵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商品經濟普遍化使得勞動產品作為商品生產出來且必須要取得被社會所承認的貨幣形式,而貨幣是價值形式演變的最終結果,價值是勞動產品在商品經濟生產關係下取得的社會形式。換言之,商品經濟,尤其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是建立在生產社會化基礎上的。以僱傭勞動為特徵的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使得資產階級可以通過佔有和掌握社會生產條件而最大限度攫取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由於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只有建立在社會化生產力基礎上才能鞏固和發展,社會化的生產力形成生產之間的廣泛聯繫,這個性質要求社會從生產的整體聯繫出發,合理處理生產中的人與自然、生產與消費、人與人等之間的關係。但是,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下部分人控制物質生產過程及其結果,導致社會生產是按照少數人而非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安排,勞動者與生產條件分離,生產服從於少數人追求剩餘價值的目的,導致資本主義生產內在具有危機的傾向。這就是資本主義與生俱來的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 [104]  資本家和僱傭工人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主要當事人,不過是資本和僱傭勞動的體現者、人格化 [17]  勞動力作為商品進入市場,為價值規律剩餘價值規律的轉化提供媒介。勞動採取僱傭勞動合同勞動)的形式, [67]  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競爭之上。 [13] 所有權分離, [67]  生產要素採取資本的形式 [67]  ,資本所有權和資本在再生產過程中的職能分離,資本所有者和經營代理人分離,人格化的資本和勞動分離,生產的直接目的是營利(資本增殖)。 [67]  醫生律師 [52]  工程師 [32]  科學家 [33]  農藝師及其他專門人才 [32] 詩人學者變成出錢招僱僱傭勞動者 [13]  用人單位招聘過程中,基於用人偏好、工作性質因素進行自由選擇 [99]  把人放到合適崗位行業區域,實現人盡其才 [89]  勞動者可以在全社會範圍內流動 [67]  可以出於自願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 [1]  對勞動者來説,由於勞動產品的異化,生產本身就是一種異化的活動。這種異化表現在:勞動從人的內在需要變成外在的、不屬於本質的東西, [68]  割裂勞動與享受, [105]  帶來勞動者同類本質相異化,勞動不再證實人的本質,而變成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68]  勞動者不是主動去勞動,而是為維持生存不得已去勞動,即受僱於資本家。 [66]  同樣受到競爭的一切變化、市場的一切波動的影響。 [13]  而職業變換和勞動力流動頻繁,要求培養的人適應現代生產的客觀要求。社會的成功是資本的成功,教育與勞動的結合是勞動者謀生的需要,是資本家利潤所驅使。對工人知識水平、技術水平要求越來越高。要求勞動力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擁有專業能力、 [69]  學習能力 [40] 創造能力創新精神 [40]  創新激情 [100]  同時 [18]  ,具備良好心理素質,從事某項具體工作的良好功能性能力,吃苦耐勞毅力 [103]  自我管理的良好適應性能力,適應不同領域的可遷移能力職業道德敬業精神 [69]  資本家讓勞動者生產某種使用價值,並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資本家的目的是生產出比他預付資本的價值大的價值,即生產剩餘價值。在科研成果分配中,創新獲得的收益歸資本投入方所有, [70]  以資本的擁有和支配為樂趣。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同工人一樣處於資本關係的奴役下,儘管是在另一方面,在對立的一極上。也並不是拜物教之上的統治者,本身也僅是資本不斷繁殖的工具,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面臨着破產而被拋入無產者隊伍的焦慮 [52]  私有財產主要是以一個人(或一個階級)對另一個人(或另一個階級)的生活條件的所有權這種形式存在的。家庭關係變成金錢關係,在這種關係中, [96]  男子一生中會用金錢或其他社會權力手段去買得婦女的現身;而婦女除了真正的愛情以外,也會出於其他某種考慮而委身於男子,或者由於擔心經濟後果拒絕委身於她所的男子。 [14]  生產商品的勞動首先表現為私人勞動,私人勞動生產社會使用價值,而不是為自己生產使用價值。私人生產者之間必須通過商品交換,才能把具體勞動轉化為抽象勞動,把使用價值轉化為價值,私人勞動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 [71]  其本質是為維護富人階層的利益, [12]  隨着資產階級即資本的發展,無產階級即現代工人階級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發展; [13]  廣大勞動人民擁有可出賣的勞動力, [72]  當他們找到工作的時候才能生存,且當他們的勞動增殖資本的時候才能找到工作。 [13]  為工作而工作、獲取自身利益、以利潤為導向,是為資本家延續下來的每一代的繼承人。這是因為,現代性和資本之間存在着緊密關聯,資本的特性要求現代性的發展。資本的特性是增殖,是不斷追求利潤 [73]  實現利潤最大化資本運營的根本目的, [65]  資本的這一特性要求現代社會 [73]  重視作為創新源頭基礎科學研究 [102]  構建完整的青年人才培養和職業發展體系, [102]  通過政產學研深度融合和公私聯合資助,推動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產業化融通發展。加快從研究創意商業化應用間的速度,推動研究創新反哺經濟發展成為強化基礎研究發展的核心動力 [102]  不斷進行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變革, [73]  從而對生產關係,從而對全部社會關係不斷進行革命 [13]  而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生產工具的創新恰恰是現代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73]  資本與工人的勞動之間是一種佔有關係,表現為資本通過佔有工人的剩餘勞動以實現其不斷增殖的目的。 [73]  為了利益最大化,把加班作為剝削勞動力的工具,有的以高額加班費誘惑員工,有的以企業需要為藉口,制定政策逼迫員工加班加點 [101]  貨幣作為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一般商品,體現商品交換者之間的社會關係。商品的本質是價值,而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卻是使用價值,其矛盾的解決依賴於交換 [66]  資本與勞動力的等價交換,表面看來是自由、平等的, [20]  一旦從流通領域進入生產領域,原來的貨幣所有者成資本家,勞動力的出賣者成僱傭勞動者。 [20]  資本家投資生產也正是為了賺錢。資本作為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是由貨幣轉化而成的,其前提條件是勞動力成為商品。資本的最初表現形式是貨幣,但貨幣本身不是資本。當勞動力成為商品時,資本家手中的貨幣才能轉化為資本。 [66]  而資本家購買的勞動力的價值(表現為工資)遠遠小於勞動力的使用即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兩者的差額正是剩餘價值,由資本家佔有。於是,貨幣才成為資本。 [66]  因此, [46]  資本的條件是僱傭勞動。 [13]  生產資料在資本家手裏, [3]  機器創造的財富歸機器所有者佔有, [18]  勞動產品被資本家所控制,轉變為資本,商品價格,從而勞動價格,是同它的生產費用相等的。 [13]  因此,資本和勞動之間是一對相矛盾的關係,工人勞動得越多,資本從他身上剝削的剩餘價值越多,工人的勞動能力越是提高,資本越是發展,對於勞動來説作為資本的生產力起作用,因而也表現為資本的發展,而且,越是隨着這種發展而發生勞動能力的貧乏化,至少是大量勞動能力的貧乏化,就越是表現為資本的發展。 [73]  為提高利潤,滿足賺錢慾望,資本家也會培訓工人、發展教育。招聘人才 [74]  ,完善經營管理並不斷提高生產效率 [66]  加強員工績效考核管理,建立有效激勵約束機制,激勵員工不斷進步。使勞動正常進行,使生產資料用得合乎目的,即原料不浪費,勞動工具受到愛惜,也就是使勞動工具的損壞只限於在勞動中它被使用時損耗的必要程度。 [66]  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75]  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僱傭勞動的平均價格是最低限度的工資,即工人為維持其工人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數額 [13]  勞動者為資本家勞動,換來工資,滿足自身的需要, [62]  消費,只能限於其工資水平 [66]  住的房子是資本的,銀行還有存款,吃的糧食是資本的,糧食生產上市場的股票期貨。國家實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和以按資分配為核心的按要素所有權分配, [20]  在消費中,物主體化,這就是説消費直接滿足人的需要,逐漸培養出滿足生產發展所需要的人。 [51]  大學生學習動機也日益轉向工具化、實用化。被資本的法律及其它社會形式擺佈着,由於資本總是尋找各種新領域,隨後湧入逐利交換價值逐漸限制和主導越來越多的必需品 [61]  勞動者在剩餘勞動時間內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在一片資本家的奢侈中,靠工資生活,過平常日子。 [76]  隨着生產力的提高和蛋糕的做大,也會相應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但提高的幅度是有限的。 [66]  在這樣的情況裏,雖然物質發達 [12]  國家公民獲得法律上的平等或市民社會成員實現人的自由權利,即實現市民社會政治國家的分離。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職能 [77]  教育公平的思想轉化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確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機會高等教育發展到普及階段,要求多樣性,要求公平,要求提高教育質量 [78]  學歷成就業的敲門磚 [79]  通常學歷越高工作機會越多,上升空間越大,發展速度越快。 [80]  各類職稱評定與學歷掛鈎,在評定高級職稱專科以下基本上沒有機會,而許多的單位主管領導由高級職稱的人擔任, [80]  因此, [46]  優質高等教育成為市場經濟中富有競爭性稀有資源。在這種情況下,上名校的經歷成為一種社會流動的資本,成為一種時尚出人頭地象徵 [81]  以國家課程標準和人才選拔標準為依據,對學生的培養採取統一化、標準化和系統化的培養模式, [40]  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在實現人才選拔的同時,也達到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的目標。分工日益向國際專業化分工發展, [82]  勞動、資本、土地之外的其他要素,即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形成全要素生產率的投入要素,對生產力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顯著。知識更新越來越快,社會對人們知識和能力的要求日新月異 [40]  需要人們不斷更新知識和能力,以滿足職業要求和社會進步的需要,帶來終身學習的普及 [40]  要求人們從學校畢業繼續學習,也要求學校教育方式的轉變,要求學校培養人們的終身學習能力和主動學習的精神,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 [40]  社會化大生產的日益發展客觀要求突破私有制的束縛,而在現實生產過程中這種突破也一直在進行着。如,勞動過程的協作形式的日益發展,社會化大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 [66]  土地日益被有計劃利用,勞動資料日益轉化為只能共同使用的勞動資料,一切生產資料因作為結合的、社會勞動的生產資料使用而日益節省。這表明資本集中生產社會化及協作勞動的發展,要求共同使用生產資料;且一切生產資料由於共同使用而具有規模效應 [66]  社會生產力社會化的地域範圍也由民族化、國家化發展到國際化、洲際化,再發展到全球化、世界化,還發展到太空化、宇宙化。私人資本發展為社會資本,而且社會資本大量股份化股份資本職工化、大眾化、分散化、全球化。經營管理的自動化水平大為提高,人員部門大為精簡,對人的管理超過對物的管理。直接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力大為減少,服務行業的勞動力大為增多,在物質生產部門傳統工業的勞動力大為減少,高新技術行業的勞動力大為增多。工人階級,多領化(除白領藍領外,還有高級管理層金領、維修與營銷人員灰領和大量女工粉領)、知識化智能化(配備有電腦電器的工人越來越多)、有產化(不再是完全的無產者,小有儲蓄股票者越來越多)。政治民主化、社會化的程度越來越高。民眾參與國家管理,而且參與企業管理社會管理銀行國民經濟中的獨立作用更加顯要。資本家投資於共同基金會可以免税,同時捐獻一部分贏利給社會文教等單位,從而博得慈善家的好聲譽,大股東又可以與小股民聯合成命運共同體。高級管理人員科技人員收入提高較多,中間階級數量大為增加。越來越多的企業實行利潤分享制度,使本企業表現突出的職工也能分到紅利。這樣就把本來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許多工人納入其體制之內,變成維護改良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動力。人的發展呈現較多獨立性、較豐富關係和較多樣才能婦女生產力不斷釋放, [98]  就業領域極大拓展。 [98]  就業的規模繼續增加,日益成為勞動大軍中的不可或缺重要組成部分 [99]  投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中,如教育、醫療物理領域等,社會經濟地位獲得提高。失業救濟和各種社會福利社會保障逐步完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市場供應社區建設文化教育與醫療設施等均有所改善。但社會關係物化,以物的外在形式掩蓋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係 [71]  ,法律上的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窮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即限制在主要的不平等的範圍內的平等, [83]  自由、平等、民主等核心價值 [83]  ,本質是為資產階級利益所服務的, [83]  財富私人手裏積累, [12]  社會財富分配不均,導致富者愈富、窮者愈窮。
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精神方面都還帶着它脱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痕跡,要消除這些舊社會的痕跡,實現新社會在自身基礎上的發展,也需要經過一個很長的時期即社會主義時期 [19]  ,社會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是這樣完成的,在資本市場的作用裏,進行以社會的建設為主體引導的形式進行全社會勞動能力的全部動員,動員全社會的勞動力量進行社會的基礎性和條件性的建設項目的進行,在這樣的進行裏,是以國家高層領導的總設計總規劃的建設為指導,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 [84]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67]  通過國家權力干預,為資本運行、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條件。引導、規範資本, [84]  統一協調相關工程計劃項目,統一調動所需的人、財、物等創新資源,形成整體合力 [85]  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組織生產 [114]  對社會生產進行有計劃的指導和調節,實行等量勞動領取等量產品的按勞分配原則 [114]  第一次以人的勞動而不是特權或資本作為分配的標準,是一個歷史進步,但它仍有其歷史的侷限性。就其用勞動代替資本作為分配標準而言是平等的,但就其把勞動這同一個標準運用在不同情況的人身上而言又是不平等的。一方面,它默認勞動者的不同等的個人天賦,從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因而導致勞動能力不同的人們之間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它撇開人的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只把人當做勞動者看待,而沒有把勞動者的家庭負擔等方面的需要考慮進去。因此,按勞分配原則在某種意義上還是商品等價交換的原則。它所體現的平等權利還是被限制在一個資產階級的框框裏。 [19]  即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是從社會現實出發以社會主義的根本理論為依據而不僅僅是以國際慣例資本市場所左右的進行。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創造物質條件;基本經濟制度保障每個勞動者在生產和分配中的平等;政治制度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憲法和法律保障每個公民享有的權利義務 [83]  所要求的平等是勞動人民共同佔有生產資料、消滅階級剝削和對立、消除兩極分化、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平等;自由,是擺脱階級剝削與壓迫的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原則的自由;民主,是民主集中制下的人民民主 [20]  因此, [46]  自由、平等、民主等核心價值突破私有制和資本的籓籬,超越個人主義的狹隘, [83]  一切國際慣例是進行的參考,一切的資本市場是建設進行的服務。社會的物質文明的生產,是為社會的自身的建設而服務,社會的精神文化的生產,是社會自身建設進行的反應,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 [86]  ,垃圾資源化處理,污水處理,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 [86]  ,社會本身開展的一切工作首先是為本身發展的需要而服務。

共產主義社會共同的勞動環境

在共產主義社會,一切自然的公共資源是全社會共同所有,人們以合乎自然規律、對美的追求的方式利用和改造自然; [109]  人本身不能通過資本來奴役支配大眾從事勞動生產。共同的勞動環境是指整個社會的勞動,不受着資本關係的發生才發生,人是自覺自願的從事展現自身生命價值的勞動,且從事這種勞動的結果又為後來從事這種勞動提供條件。如,人們從事糧食種植的生產勞動,並不是因為需要糧食才去從事種植生產,也不是因為要獲得資本而進行,社會儲存着吃不完的糧食,資本變為公共的、屬於社會全體成員的財產, [13]  對人本身沒有使用價值,人也可以不通過直接從事這種勞動得到糧食,人從事種植水稻的勞動,是為在人生生命歷程裏,通過從事這種勞動來達成人自身的生命價值的產生,從事這種勞動是在人本身自覺自願的情況裏發生的,是為使自身的一切在這樣的勞動中達到人的完美,在完美人從事這種的勞動中,雖然不是從事需求結果的勞動,但從事的勞動卻一樣產生勞動成果,如不為糧食而從事糧食種植,同樣也收穫糧食,且收穫的糧食又為後來不為糧食收穫而從事種植糧食的勞動創造條件,社會的整個需求的糧食儲存,都是以人從事這樣的勞動來完成的,社會的其它需求的生產,也是在人從事這樣的勞動中進行的。
這樣的環境,為社會的每一個人提供各盡所能、共同生活的條件,每一個各盡所能、共同生活的人又是這一環境繼續的創造和不斷進步的力量。

共產主義社會男女平等的家庭關係

在共產主義社會, [43]  兩性關係變成純粹私事而社會無需干涉,家庭關係的產生是自由的,婚姻關係的進行是自主的。每一個家庭都是一個完整的生產單位、完整的社會單位。
共產主義社會也有家庭關係的存在,也有家庭形式的進行。這是由於在人的情感意識裏,始終有別於動物,在動物的世界有族羣的形式,何況是全面發展的人,也是有尊嚴意識,道德觀念的人。
一個家庭關係的建立,是建立在自然的倫理基礎上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婚姻是自由的,所有人除倫理的科學及一夫一妻道德要遵守,不再受其它任何條件上的固定限制,不受其它一切封建傳統習俗的阻礙,主要體現在兩性平等關係還給婦女,婦女作為人佔有自己的全面本質 [14] 男女平等基礎追求類本質的和諧統一,每一個人對自身的婚姻關係有完全的自主權,只要男女雙方自願並自願長期保持,即是一個家庭關係的建立和進行,這種家庭關係的建立,單個的是一個完整的社會生產單位,這個生產單位為社會提供其它社會單位所沒進行或進行不足的而社會又需要的生產生活服務。共產主義的家庭關係,是一種文化結合的發生,由於婚姻關係的特點,使每一個家庭都是一個完備的文化事業單位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 [61]  工人為維持家庭生計,丈夫不得不讓妻子、父母不得不讓子女進工廠勞動,於是妻子、子女走出家庭,到社會上來;另一方面,工廠制度催生的未來教育的萌芽及對兒童教育和婦女職業教育的重視,提高婦女兒童在家庭和社會的地位,從而使婦女、男女少年和兒童在家庭範圍以外,在社會組織起來的生產過程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也就為家庭和兩性關係的高級形式創造新的經濟基礎。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工廠制度,這種工廠制度同資本主義工廠制度有着本質區別。廢除資本主義這個造成毀滅和奴役的禍根,公有工廠制度反過來成為社會主義兩性關係和家庭關係發展的源泉。

共產主義社會簡單的生產關係

在共產主義社會, [43]  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是其產權落實到個人頭上的即人人有份、人人有責的聯合起來的個人之所有制,即社會所有制。 [66]  是以直接聯合起來的個人所有為基礎的社會所有制 [66]  勞動者使用公共的生產資料,協作勞動。且由於是公共的生產資料並可以有計劃利用,因而,使得許多個人勞動力能夠當做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 [66]  不存在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 [71]  即沒有私人勞動實現為社會勞動的困難,自然也沒有商品及其商品拜物教。 [66]  勞動的交換不需要通過市場,不需要採取商品、貨幣形式,人們在其社會生產中的關係不表現為物的價值, [71]  個人勞動直接成為社會勞動的一部分,個人利益直接在社會利益之中得到實現,個人勞動與社會勞動、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達成直接完全的統一。 [43]  全部生產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手裏 [13]  ,人們為了共同利益,按照科學規則平等參與生產經營; [109]  兼具資本主義的效率和小生產無剝削的公平之雙重優勢。 [66]  之所以能超越資本主義以前的個人私有制,在於它是基於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之大生產上的,是協作勞動,因而是效率的;之所以能超越資本主義所有制,在於它是全社會成員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其勞動是自主勞動,因而,克服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資本對勞動的剝削及勞動的異化。 [66]  生產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 [87]  消滅物對人的控制,消滅商品本身及由此派生的貨幣資本關係,消滅商品經濟市場經濟代之以產品經濟,從而使生產關係簡單明瞭。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結合的人的產物,處於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 [71]  ,需要什麼組織生產什麼,需要多少組織生產多少,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時候組織生產。這一切為生產的進行都有完備機制的制度,使這種生產得以順利進行,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社會公共所有 [49]  ,屬於由各個成員組成的團體,生產的組織形式是自由聯合體,自然的一切資源是社會公有,一切生產勞動的進行,不再是資本的驅動,社會的人對一切產品的需求在人本身對社會的貢獻的價值裏完成,即個體的人在生命中對社會的價值貢獻的同時,也就為社會的需求進行着生產需要的達成。並且這種達成是有區別的,社會根據人對社會價值的奉獻,來決定人本身的生活狀況,奉獻大的,會得到較為奢侈的生活享受,有更多社會價值選擇條件,更多的社會價值活動範圍。價值一般的,會得到一般的生活享受,選擇的條件及社會活動的範圍相對少一些窄一些,社會人最低的享受是生活條件的擁有,勞動的差別不是社會的生活資料的分配依據。 [105]  各種拜物教及觀念成為歷史,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隨之消除。 [71]  人們同他們的勞動和勞動產品的社會關係,無論在生產上還是在分配上,都是簡單明瞭的。 [71] 
在共產主義社會, [43]  生產過剩等於社會對它本身的再生產必需的各種物質資料的控制。 [71]  一切滿足人們需求的生產,都是整個社會活動的進行,整個形式是指需求方面的整體和生產方面的整體是一致的相互的,需求什麼生產什麼,需求多少生產多少,不會造成生產的過剩, 不會出現為爭奪生活必需品而破壞環境、浪費資源,或轉嫁危機和污染等。 [31] 
社會里沒有階級存在,是指這種發展在社會關係中不會有集體固化的產生,社會任何的組織都不會為組織自身服務的事實發生,任何的個人或單個的集體都會在整個發展的社會環境中得到逐步有序的發展和提高,在社會關係中實現自由全面發展,以社會關係的不斷豐富和發展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21]  社會沒有階級的出現,沒有一個階層的人與另一個階層的對立關係,也不存在階層這樣的社會現象產生。全體社會成員完全按照自身的個體在整個社會場中進行自我的自由的自身生命能力價值的提高,社會不會有機構來對這種人本身進行能力提高的限制或打壓。
社會沒有剝削產生,是指個人勞動所創造出的價值,不會被人利用來削弱這種價值創造的環境條件,不會被人用來削弱這種價值獲得的能力。人們所創造的勞動價值,反而會為這種環境創造出新的有利於這種環境發展的條件,社會的任何資源,不會被人為的控制,也不會被當作資本來使用。人對人的剝削的產生,被剝削的是人的勞動產出始終得以某種形式被其它主體削弱,人的社會機會始終得以某種形式被其它主體壓制。在共產主義社會,社會化大生產在某一具備這一能力的區域體進行,這種進行是一種生產條件具備的進行,生產勞動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產勞動從一種負擔變成一種快樂。 [15]  即勞動者從事勞動產品的生產,是直接交換勞動的產品生產 [67]  ,全社會自覺有計劃調節經濟活動, [105]  生產者不交換自己的產品;耗費在產品生產上的勞動,在這裏也不表現為這些產品的價值,生產者得到憑證,從社會的消費品儲備中,取走一個與勞動相當的量。這些憑證不是貨幣。是不流通的 [71]  ,是個體在社會關係體的價值達成,達成的個體價值會成為本身的生活享受的條件。這種條件是在能力具備的環境存在的作用裏發生的,即勞動者 [88]  ,不是以僱傭形式出現在生產現場,而是一種根據自身的環境選擇。在這樣的勞動關係進行裏,人與人之間沒有剝削關係的產生,人的任何一個社會勞動的付出,會即時在生活現場得到證明,人的生活本身也是人從事這種勞動的全部體現。
社會沒有壓迫,是指人從事的一切,都是在情感的自願裏完成的。社會沒有任何一個事業單位會給予人強迫的發生,社會的每一個人完全是根據自身情況和自身要求自覺自願來完成一切社會的勞動。消耗勞動的生產目的不是生產價值和剩餘價值,而是生產使用價值 [71]  ,在社會的價值認同裏,人本身並不是由於生活上的什麼拮据才從事事務上的勞動,共產主義社會全部解決人生活上的全部物質需求情感安全尊重理想等精神需求;健康、學習、就業等成長需求;生存權發展權財產權平等權等權利需求 [89]  ,人從事勞動是在為自身精神上的增值,所有的社會生產在這樣的情況下被人生產出來。在這樣的情況裏,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是擴大、豐富和提高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 [13]  ,沒有對人本身壓迫的產生,隨着勞動產品商品性質的消失,價值概念也就消失。 [71]  人與人之間形成事實上的平等關係, [43]  勞動者的個人勞動不再需要通過交換價值形式向社會勞動轉化,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服務也不需要通過等價交換的形式來得以實現,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社會生產全面崩潰,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的商品生產被社會的產品生產所超越 [43]  人沒有因在生活中被生活條件的壓迫而從事人的一切勞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