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共情

(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

鎖定
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述的概念,卻越來越出現在現代精神分析學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觀還是心理失調的理論及治療方法,似乎都極為對立的兩個理論流派,卻在共情的理解和應用上形成共識,共情成為現代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的交集部分。
中文名
共情
外文名
empathy
應用學科
心理學

共情概念

共情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
1.諮詢師藉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
2.諮詢師藉助於知識和經驗,把握求助者的體驗與他的經歷和人格之間的聯繫,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實質;
3.諮詢師運用諮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傳達給對方,以影響對方並取得反饋。 [1] 

共情意義

1.諮詢師能設身處地地理解求助者,從而更準確地把握材料。
2.求助者會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納,從而會感到愉快、滿足,這對諮詢關係會有積極的影響。
3.促進了求助者的自我表達、自我探索,從而達到更多的自我瞭解和諮詢雙方更深入的交流。
4.對於那些迫切需要獲得理解、關懷和情感傾訴的求助者,有更明顯的諮詢效果。

共情障礙

1.求助者感到失望:認為諮詢師對自己不理解、不關心,因而會感到失望,減少甚至停止自我表達。
2.求助者覺得受到傷害:由於諮詢師沒有進入求助者的參照框架,而過多地立足於自己,因而他就很難真正理解求助者的問題,有時會表現出不耐煩、反感甚至批評,這會使求助者覺得受到傷害。
3.影響求助者自我探索:自我探索是求助者成長、進步的必要步驟,但如果缺乏共情,諮詢師往往對求助者的自我探索不加註意,影響求助者的自我瞭解。
4.影響諮詢師對求助者的反應:由於缺乏共情,諮詢師就不能真正瞭解求助者的問題與需要,因而做出的反應也常常缺乏針對性。 [2] 

共情提高方法

1.諮詢師應走出自己的參照框架(角度)而進入求助者的參照框架(角度)
2.諮詢師必要時要驗證自己是否做到共情
3.表達共情要因人而異
4.表達共情要善於使用軀體語言,如目光、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和動作。
5.表達共情要善於把握角色
6.表達共情應考慮到求助者的特點和文化背景
7.不必有相似的經歷感受,而是能設身處地地理解
8.表達共情應把握時機,共情應適度

共情注意事項

1.諮詢師視角需要轉變,務必要從求助者的角度而不是自己的角度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問題。
2.共情的基礎不是有與求助者相似的經歷和感受,而是要設身處地地理解求助者及其問題。
3.表達共情不能一視同仁,而是因人、因事而異,視情而定。
4.表達共情應把握時機,共情應該適度,才能恰到好處。
5.表達共情要善於實現諮詢師一求助者之間的角色轉換。
6.表達共情還應善於使用軀體語言,注重姿勢、目光、聲音、語調等表達。
7.表達共情應考慮求助者性別、年齡、文化習俗等特徵。
8.諮詢師應不斷驗證是否共情,得到反饋後要及時修正。
參考資料
  • 1.    樂國安.諮詢心理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 2.    張小喬.心理諮詢的理論與操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