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共城城址

鎖定
共城城址,位於河南省輝縣市市區中北部,為戰國時期魏國共邑城垣遺存。城池創於戰國中晚期,廢於五代宋初,延用達千餘年,一直為共邑(縣)、共城縣縣治所在地。 [2] 
共城城址城垣呈矩形,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1100米,面積46.2多萬平方米。城池周長5000多米,面積160多萬平方米。現存西城牆北段,北城牆東、中、西三段,東城牆南、中、北三段,以及西、北、南三個城角,現存城牆基寬50~70米,牆高6~10米。出土筒瓦、板瓦、銅鏃、鐵钁、陶罐、陶豆、公字布幣等戰國時期遺物。共城城址為研究戰國時期城市佈局、功能設施以及先秦時期共地的歷史地位、共城與共縣及共城縣的傳承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2] 
2006年5月25日,共城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共城城址
地理位置
河南省輝縣市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約 160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143-1-143

共城城址歷史沿革

共城城址創於戰國中晚期,廢於五代宋初。 [2] 
1994年,經調查試掘。
1988年,在城址內發現戰國時期鑄鐵遺址及烘範爐1座。 [5] 
2021年11月,輝縣市文物保護中心對共城城址進行加固保護。 [4] 

共城城址遺址特點

共城城址北依太行餘脈九山,西北毗鄰衞河之源百泉,東南隔五里溝河(城濠)與琉璃閣相對。城垣呈矩形,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1100米,面積46.2多萬平方米;城牆外側有城濠,濠寬20多米。城牆主體為西周夯築,漢唐時期多有修補。城池周長5000多米,面積160多萬平方米。現存西城牆北段,北城牆東、中、西三段,東城牆南、中、北三段,以及西、北、南三個城角,現存城牆基寬50~70米,牆高6~10米。該城垣採用兩邊夯築、中間填土的方式。 [2] 
共城城址

共城城址文物遺存

共城城址出土筒瓦、板瓦、銅鏃、鐵钁、陶罐、陶豆、公字布幣等戰國時期遺物;共城西北角城外發現一處戰國鑄鐵遺址,與共城相關聯。 [2] 

共城城址歷史文化

共城城址歷史悠久,最早見諸《史記·周本紀·正義》等文獻,它凝聚了“共和行政”“共和元年”等事件的歷史信息,成為中國歷史紀年史上的分水嶺。 [2] 
輝縣在相當一段歷史時期被世人稱之為“共城”。漢代置縣,稱“共縣”;隋代置“共城縣”,唐代設“共州”,兩宋改稱“共城縣”;金明昌三年(1192年)改稱“蘇門縣”,貞祐三年(1215年)升縣為州,因百泉衞源廟有神殿“清輝殿”,故以“輝”為名,改稱“輝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州立縣,改稱“輝縣”。自此, “共城”被“輝縣”之名取代,直至1988年改稱 “輝縣市”。 [3] 

共城城址文物價值

共城城址為研究戰國時期城市佈局、功能設施以及先秦時期共地的歷史地位、共城與共縣及共城縣的傳承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2] 

共城城址保護措施

保護碑 保護碑
1976年,共城城址被輝縣革命委員會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 
2000年9月20日,共城城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共城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2006年5月25日,共城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共城城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共城城址位於河南省輝縣市市區中北部。 [2] 
  • 交通信息
乘坐輝縣市內公共交通輝縣5路至文昌廣場站,下車步行可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