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鎮,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下轄鎮,地處鶴山市東南部,與江門市蓬江區、新會區接壤,西接址山鎮,西北連鶴城鎮。
[3]
行政區域面積89.93平方千米。
[4]
截至2019年末,共和鎮户籍人口25113人。
[4]
- 中文名
- 共和鎮
- 外文名
- Gonghe Town
- 行政區類別
- 鎮
- 所屬地區
- 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
- 地理位置
- 鶴山市東南部
- 面 積
- 89.93 km²
- 下轄地區
- 2個社區和9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
- 共和圩鎮
- 電話區號
- 0750
- 郵政區碼
- 529728
- 氣候條件
- 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
-
三聖宮
大凹關帝廟 - 車牌代碼
- 粵J
- 人 口
- 25113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共和鎮歷史沿革
編輯鶴山市建縣前,隸屬廣州府新會縣。
鶴山市建縣時,屬新化都。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實行地方自治,隸屬縣第三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設鎮、鄉,屬鶴城鎮。
1949年10月,屬縣第三區。
1952年4月至1954年,屬第七區(今鶴城共和二鎮)。
1957年6月,撤區並大鄉,建立共和鄉。
1958年8月,成立共和公社。
1958年11月,與鶴城公社合併,成立紅旗公社。
1959年8月,紅旗公社分出鶴城、共和兩個公社,裏村劃歸共和。
1983年8月,撤銷共和公社,建立共和區。
1986年,撤區建鎮(鄉),改稱共和鎮。
1988年,在鎮(鄉)以下設置管理區。
共和鎮行政區劃
編輯1957年6月,共和鎮轄5個小鄉,24個農業合作社。
1959年8月,共和鎮轄23個生產大隊,47條自然村。
1983年8月,共和鎮轄9個鄉。
1986年,共和鎮轄12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民委員會。
共和鎮地理環境
編輯共和鎮位置境域
共和鎮地形地貌
共和鎮氣候
共和鎮地處南亞熱帶季風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氣候温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平均日照時數為1797小時,太陽輻射總量104.1千卡/釐米,平均氣温21.6℃,年平均活動積温7597.2℃,年平均降雨量為1650毫米,無霜期長達350天。
共和鎮水文
共和鎮自然資源
共和鎮人口
編輯2008年末,共和鎮户籍總人口2344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441人。
2017年末,共和鎮轄區總人口32100人。
共和鎮經濟
編輯共和鎮綜述
2011年,共和鎮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449萬元,比上年增長20.23%。國税收入18258萬元,比上年增長14.64%;地税收入6465萬元,比上年增長25.64%。農民人均純收入8839元。
[3]
共和鎮農業
2011年,共和鎮農業總產值2.92億元。耕地面積232萬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年,水稻種植面積1.5萬畝,總產量5560噸。經濟作物有蔬菜、水果等。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2.07萬畝,產量2.49萬噸;水果種植面積0.22萬畝,產量1078噸。建有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大棚良種蔬菜示範基地等。
共和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23.47萬頭,年末存欄量10.75萬頭;家禽飼養量116.6萬羽,年末存欄36.5萬羽;生產肉類1.05萬頭;其中豬肉9539噸。牧業總產值1.68億元。
共和鎮漁業以淡水養殖為主。2011年,水產養殖面積599.93公頃,產量2863噸。漁業總產值0.43億元。
共和鎮工業
共和鎮商貿
共和鎮社會事業
編輯共和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共和鎮有幼兒園(所)7所,在園幼兒1200人;小學2所,在校生1800人,專任教師8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8803人,專任教師5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3]
共和鎮科學技術
共和鎮文體事業
2011年末,共和鎮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120平方米;公共圖書館1個,建築面積3140平方米,藏書10.4萬冊。廣播電視站累計架設光纖電纜40千米,電視入户4800户,覆蓋率80%。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醒獅、竹板、曲藝等,其中鐵崗醒獅團奪得2009年“鶴山市百獅鬧元宵之獅王爭霸賽”獅王稱號。
2011年末,共和鎮有籃球場等體育場地5處,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30人,10%的村安裝健身器材,該地體育健兒取得全運會”金牌2枚。有廣場2個,其中共和公園廣場佔地4萬平方米;村級廣場(來蘇廣場)佔地1萬平方米,內有文化舞台、燈光籃球場、兒童樂園、環形跑道和涼亭長廊。
[3]
共和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共和鎮有鎮衞生院1所,病牀110張,執業醫師13人,執業助理醫師6人,註冊護士25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診療12.69萬人次。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08萬人,參合率100%。
[3]
共和鎮社會保障
2011年,共和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293户,人數690人。農村五保户集中供養20人,分散供養67人,支出42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87人,安置義務兵、士官等9人。社區服務中心1個,計劃生育站1個。
[3]
共和鎮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共和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77千米,投遞點317個,鄉村通郵率100%。電信通訊企業3家,服務網點3個。固定電話用户約8500户,移動電話用户2.3萬户;互聯網端口占用總數6000個,寬帶接入用户3500户。
[3]
- 給排水
- 供電
- 園林綠化
共和鎮交通運輸
編輯2011年末,共和鎮鎮區主要道路有共和大道、平安大道、順和路、德和路、祥和路、仁和路、共興路、共建路、共富路等。道路總長20千米。共和鎮境內佛開、江鶴高速公路、270省道過境,其中佛開高速公路境內長11.7千米,雙向4車道,有1個出口;270省道境內長15千米,雙向4車道。有縣鄉(鎮)級公路5條,總長40千米,雙向2車道。
共和鎮歷史文化
編輯- 地名由來
- 文物古蹟
共和鎮著名人物
編輯共和鎮風景名勝
編輯共和鎮景點有三聖宮等。
共和鎮地方特產
編輯- 矮腳小白菜
矮腳小白菜植株半直立,株高23釐米,葉深綠色,近圓形,柄潔白匙青形,耐熱性強,抗病力強,適播期4—11月,播種至採收40天左右,畝產2000—2300公斤。
- 四號江心節
四號江心節單瓜重250 克,瓜長15釐米,橫徑6.0釐米,瓜色深綠少黃點,無慢溝,品質優,適宜出口,適播期1—3月,7—8月上旬,播種到初收春植約65天,秋植約42天,畝產3500公斤。
- 大頂苦瓜
大頂苦瓜因頂大嘴尖而得名。以其碧綠潤澤、脊寬、肉厚、瓤少而遠近馳名,清熱下火,是夏季消暑菜餚之佳品,亦可作藥用,食時帶苦,脆口,食後甘涼。每造畝產3000公斤左右,從70年代沿種至今,位居共和土特產“三瓜兩豆”之首,大量出口至港澳地區。
- 平漢粉葛
平漢粉葛一年一造,盛產於共和平漢村委會。低糖、低膽固醇,富含粗纖維。肉質清白、無渣、味清甜醇正,有清熱解暑、涼血止痢、降血壓之功效,燉、炒、煲等製法均可,是共和鎮著名的土特產之一。
共和鎮榮譽稱號
編輯2020年7月29日,共和鎮被全國愛國衞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為國家衞生鄉鎮(縣城)。
[1]
- 參考資料
-
- 1. 全國愛衞會關於2019年國家衞生城市(區)和國家衞生鄉鎮(縣城)複審結果的通報 .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引用日期2020-08-14]
- 2. 2021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報告 .中國中小城市指數網[引用日期2021-10-17]
-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黃樹賢總主編;劉洪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廣東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9年2月:835-836.
- 4.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0(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3:390.
- 5. 共和鎮20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21-10-31[引用日期202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