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共和鄉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穆稜市轄鄉)

鎖定
共和鄉,隸屬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穆稜市,地處穆稜市最南部、老爺嶺山脈分佈區,東與東寧縣道河鎮毗鄰,南與吉林省汪清縣羅子溝鎮接壤,西與寧安市卧龍朝鮮族鄉相連,北與穆稜鎮相鄰,鄉人民政府距穆稜市人民政府90.1千米, [3]  行政區域面積77.31平方千米, [4]  截至2020年末,共和鄉户籍人口為8659人。 [4] 
民國時期,共和鄉境域屬穆稜縣偏臉河區。 1984年8月,公社改共和鄉。 [3]  截至2021年10月31日,共和鄉轄11個行政村; [5]  鄉人民政府駐共和村。 [3] 
截至2019年末,共和鄉有工業企業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2個。 [4] 
中文名
共和鄉
行政區劃代碼
231085202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穆稜市
地理位置
穆稜市最南部、老爺嶺山脈分佈區
面    積
77.31 km²
下轄地區
11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共和村
電話區號
0453
郵政編碼
157514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8659 人(截至2020年末户籍人口)
車牌代碼
黑C

共和鄉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共和鄉境域屬穆稜縣偏臉河區。
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穆稜鎮。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屬穆稜保東、西大鹼廠2屯。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屯合併為共榮電。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河南村。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設共和村,屬穆稜區;後屬第五區。
1956年3月,屬河南鄉。
1958年9月,併入穆稜公社。
1984年8月,公社改共和鄉。
1992年5月,劃歸東寧縣。
1997年4月,劃歸穆稜市。 [3] 

共和鄉行政區劃

1972年8月,析穆稜公社4個生產大隊與新建的7個生產大隊置共和公社。
截至2011年末,共和鄉轄共和、金峪、六峯、靠山、鹼場、東昇、東光、牛心、太平、立新、北金廠11個村民委員;下設23個村民小組;有20個自然屯。 [3] 
截至2021年10月31日,共和鄉轄11個行政村; [5]  鄉人民政府駐共和村。 [3] 
共和鄉區劃詳情
統計用區劃代碼
城鄉分類代碼
名稱
231085202200
220
太平村
231085202202
220
立新村
231085202204
220
北金場村
231085202205
220
牛心村
231085202208
220
靠山村
231085202210
220
金峪村
231085202211
220
六峯村
231085202212
210
共和村
231085202213
220
鹼場村
231085202215
220
東昇村
231085202216
220
東光村

共和鄉地理環境

共和鄉位置境域

共和鄉地處穆稜市最南部、老爺嶺山脈分佈區,東與東寧縣道河鎮毗鄰,南與吉林省汪清縣羅子溝鎮接壤,西與寧安市卧龍朝鮮族鄉相連,北與穆稜鎮相鄰,鄉人民政府距穆稜市人民政府90.1千米, [3]  行政區域面積77.31平方千米。 [4] 

共和鄉地形地貌

共和鄉境內最高點北大山位於鄉東部,海拔969.1米;最低點六號壩村位於鄉北部,海拔600米。 [3] 

共和鄉氣候

共和鄉屬温帶季風氣候,小區域性氣候明顯。 [3] 

共和鄉水文

共和鄉境內窩集嶺為穆稜河發源地,穆稜河縱貫全境。常年有河流7條,均注入穆稜河。河流總長度149.7千米,流域面積1351平方千米。 [3] 

共和鄉自然災害

共和鄉暴雨、冰雹災害時有發生。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11年7月5日,東昇、六峯、太平等8個村遭受暴雨和冰雹襲擊、致使農田、民房被毀,直接經濟損失3500萬元。 [3] 

共和鄉自然資源

共和鄉境內地下礦藏主要有砂金、巖金、硅石、水晶石、頁岩等。森林覆蓋率85%以上。山產品有毛榛、松茸、凍蘑、黑木耳、猴頭蘑等;野生中草藥材有人蔘、黨蔘、黃芪、刺五加等30餘種;名貴樹種有紅松、水曲柳、雲杉、紅豆杉等多種。野生動物有東北虎、黑熊、野豬、狍子、野雞、飛龍等30多種。
2011年,共和鄉有耕地面積9.3萬畝,人均11.6畝。 [3] 

共和鄉人口

截至2011年末,共和鄉轄區總人口8139人,總人口中,男性4216人,佔51.8%;女性3923人,佔48.2%。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7119人,佔87.5%;有朝鮮、滿、回3個少數民族,共1020人,佔12.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人。 [3] 
截至2017年末,共和鄉常住人口有6376人。
截至2020年末,共和鄉户籍人口為8659人。 [4] 

共和鄉經濟

共和鄉綜述

截至2011年,共和鄉財政總收入130萬元,比上年增長85%,農民人均純收入8225元。 [3] 
截至2019年末,共和鄉有工業企業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2個。 [4] 

共和鄉農業

截至2011年,共和鄉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農業總產值2.2億元。糧食作物以大豆、小麥為主。生產糧食1.7萬噸。 [3] 

共和鄉工業

截至2011年,共和鄉工業總產值1.2億元。 [3] 

共和鄉金融業

截至2011年,共和鄉財政總收入130萬元,比上年增長85%。年末,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3億元。 [3] 

共和鄉社會事業

共和鄉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共和鄉有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在校生762人,教職工61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預算內教育經費比上年增長33%。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15.1%。 [3] 

共和鄉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共和鄉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11個;農家書屋12個,藏書1.5萬冊。 [3] 

共和鄉體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共和鄉有運動場1個,村健身場地11個。轄區內11個行政村均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28%。 [3] 

共和鄉廣播電視

1972年,共和鄉開通有線廣播,鄉到村80杆千米,村以下18杆千米。現有廣播喇叭2197只。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户1280户,入户率98%,其中數字電視用户42户。 [3] 

共和鄉醫療衞生

截至2011年末,共和鄉有鄉衞生院1個;病牀13張,專業衞生人員19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7058人,參合率97.7%。 [3] 

共和鄉社會保障

截至2011年末,共和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94人,支出109.5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77人,支出91.2萬元;農村五保供養137人,支出40.5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8人,撫卹事業費支出12萬元。社會福利費10.9萬元,比上年增長10%。 [3] 

共和鄉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共和鄉有郵政支局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67千米。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760門,固定電話用户2242户,電話用户普及率達到82%;移動電話用户6885户,移動電話普及率為85%;寬帶接入用户616户。 [3] 

共和鄉交通運輸

截至2011年,共和鄉有穆共公路過境,境內長50千米,雙向4車道,通往穆稜鎮、共和鄉。有鄉、村公路8條,總長40千米。 [3] 

共和鄉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共和鄉原名鹼場,因鹼地多而得名。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改為共和鄉。

共和鄉榮譽稱號

2020年11月20日,共和鄉被中央文明委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 [1] 
2020年11月,共和鄉入選2020年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鄉(鎮)名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