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中文名
- 共和国不会忘记
- 外文名
- The republic will never forget
- 类 型
- 故事片
- 出品公司
- 广西电影制片厂
- 制片地区
- 中国大陆
- 拍摄日期
- 1988年
- 拍摄地点
- 四川省攀枝花钢铁公司
- 发行公司
-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 导 演
- 翟俊杰
- 制片人
- 胡庆盟
- 片 长
- 106 分钟
- 上映时间
- 1989年3月
- 对白语言
- 普通话
- 色 彩
- 彩色
- 主要奖项
- 1989年第十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广播电影电视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
剧情简介
播报编辑
1979奔趋纸年,地处川、滇交界的国家钢铁骨干企业——华江钢铁公司,由于生产出现滑坡,经济效益下探寻降,许多人开始打点行李准备调走。
这时,总经理田耕(翟俊杰饰婆糠签)陪同国务院负责人章乌举愚旭(张风一饰)来到住宅区看望大家,并认真听取了职工们对华钢改革的建议。随后,田耕和总经济师仲天文(郑在石饰)来到北京。在国务院会议室,田耕向各位领导陈述了华钢承包经营责任制方案,他表示只要批准此方案,每年保证向国家上交5千万元。
田耕的妻子江静雯(穆宁饰)是一名优秀演员,她牺牲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可女儿媛媛(李放饰晚旬奔)对父亲的批语却是:是个好经理,但不是个好爸爸。为了实现6年里把利润翻一番的目标,田耕冲破阻力将华钢向国际银团垡的方案送北京审议多主炒炼。
在章旭的坚决支持下,华钢借贷两亿三千万美元建设二期工程的报告终获批准。仲天文赴香港考察。田耕再次考虑二期工程让蓝雨濛挂帅。为了减轻人事上的阻力,田耕在舞台上找到冯璐,请她在人们面前离蓝雨濛远一点,不料她闻言竟当众吻了蓝雨濛。国际银团提出,以华钢的固定资产做抵押方可贷款。田耕同意并去北京签字。在国际银团24家银行代表签字同意的酒会上,媛媛动情地唱起《华江之歌》。华钢二期工程按期开工,工地上热火朝天。夜晚,田耕请冯璐到求颂兆餐厅吃饭,又特意约蓝雨濛作陪,冯璐眼睛涌出泪花。田耕回到家中,他望着眼戴花镜的妻子,感慨万千,为了祖国的钢铁事业,他自己知道所欠的夫妻情、父女情、同志情太多了。 [2]
演职员表
播报编辑
演员表
参考资料 [30]
职员表
编辑:赖兴富
拟音:于华
(参考资料来源) [3-4]
角色介绍
播报编辑
(参考资料 [5-6])
音乐原声
播报编辑
歌曲 | 名称 | 演奏 | 指挥 | 演唱 |
插曲 | 《大江边的爱恋》 [7] | 中央电影乐团 | 闽乐康 | 彭丽媛 [8] |
幕后花絮
播报编辑
1、拍唐国强和王姬产生小感情那场戏时,被演员翟俊杰饰演的田耕严厉训斥后,唐国强委屈得直流下花花的眼泪。 [1-2]
2、饰演男主角田耕的演员翟俊杰因为不了解钢铁行业特点,先后到包钢、宝钢、鞍钢、攀钢去体验生活,体验炼钢的场面。 [9]
3、唐国强和王姬两人在床上谈心的一场戏,是为了增加影片的观赏性而补拍的。 [1]
获奖记录
播报编辑
序号 | 年份 | 奖项 | 获奖方 |
1 | 1988年 | 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 | 《共和国不会忘记》 |
2 | 1989年 | 第十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 《共和国不会忘记》 |
3 | 1989年 | 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提名奖 | 《共和国不会忘记》 |
4 | 1989年 | 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奖 | 田军利、翟俊杰 |
5 | 1989年 | 冶金部钢花奖 | 《共和国不会忘记》 |
6 | 1990年 | 第一届全国电影制片厂优秀摄制组奖 | 《共和国不会忘记》 |
7 | 1990年 | 第一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影片纪念奖 | 《共和国不会忘记》 |
8 | 1990年 | 四川省工人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 《共和国不会忘记》 |
(参考资料 [10-18])
幕后制作
播报编辑
创作背景
《共和国不会忘记》创作是以20世纪80年代中国工业的现代化改革为时代背景,以四川省攀枝花钢铁公司作为从濒临破产到最终扭亏为盈的原型,通过钢铁公司所经历的真实变革这个小视角来俯瞰工业时代的大变化。 [19]
拍摄过程
在《共和国不会忘记》的拍摄中,采用了全景式的构图方式。 [20]摄像机的机位是静止不动的,画面构图选择仅有四分之一的蓝色天空,以大全景来展现及突出了片中重要镜头里面生活和工作的环境。首先前一个画面的构图是以近景方式展现出来的,紧接着是一个大远景,后面接着又是两个演员的面部近景,这样的三个构图方式剪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张一弛的观影感受。 [21]
影片评价
播报编辑
正面评价
影片风格厚重沉着,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非常具有代表性,并给观众以震撼力。 [21](姚倩评)
《共和国不会忘记》展现了钢铁战线建国以来走过的曲折道路,再现了钢铁企业艰苦卓绝的变革,讴歌了工人和改革家的精神风貌,影片激越感奋、昂扬向上,在同类题材上取得了难能可贵的突破。 [22](《电影评介》评)
影片从人生的高度分析了生命中的悲壮哲理,讴歌了共和国里象田耕这样的一代开拓者,他们虽不曾在英模史册上留名,然而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后人铺设了一条通向成功的路。 [23](黄术评)
《共和国不会忘记》的艺术格局,明显地摈弃了以往改革片的老套,不是仅对改革过程的铺陈和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是以写“人”为中心及透过人物写改革赋予企业以人格化的命运感。 [24](张勤耘评)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下,在众多“商业片”一拥而上的情势下,《共和国不会忘记》以一部不同凡响的“主流片”脱颖而出。 [25](高歌今评)
反面评价
表现国企改革的现实题材影片《共和国不会忘记》同样暗含“英雄崇拜”的叙事逻辑。 [26](新浪网评)
影片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拍摄了许多气势宏大的场面,但看过影片之后,却使人觉得该片自始至终渗透着一种好高骛远的浮夸情绪,并且使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50年代末,在中国大地上席卷的那一场表面上虽然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是劳民伤财的大炼钢铁运动。 [27](金祖望评)
《共和国不会忘记》在构思上就没有突破“改革与反改革”的“两军对垒”的模式,没有真正集中工人群众的智慧及发挥民主参政的作用。这一细节看来就显得偏颇,没有准确地概括出老工人的群像。 [28](章邦鼎评)
影片《共和国不会忘记》的贫乏的不在于形式,贫乏者主要在于作品的内容。是生活面貌的贫乏,是思想内涵的贫乏,是艺术感染力的贫乏。 [29](于敏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