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共同犯罪論

(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共同犯罪論》是1992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興良。 [1] 
中文名
共同犯罪論
作    者
陳興良
出版時間
1992年6月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頁    數
570 頁
字    數
450.0千字
ISBN
750040994X [1] 

共同犯罪論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在其博士論文(1988年)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一部關於共同犯罪的學術專著。本書根據刑法的一般原理,立足於中國關於共同犯罪的立法與司法,並參考借鑑古今中外關於共同犯罪的立法例及共犯理論,對共同犯罪的定罪與量刑以及與此相關的問題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勾勒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同犯罪的理論體系,是一部在刑法理論上有所創新與開拓的著作。

共同犯罪論圖書目錄

  • 內容簡介
  • 前言
  • 上篇 總論
    • 導論
      • 第一節 中國歷史上的共同犯罪
        • 一、中國古代刑法中的共同犯罪
        • 二、中國近代刑法中的共同犯罪
        • 三、中國革命根據地刑法中的共同犯罪
      • 第二節 外國曆史上的共同犯罪
        • 一、外國古代刑法中的共同犯罪
        • 二、外國近代刑法中的共同犯罪
        • 三、社會主義刑法中的共同犯罪
    • 第一章 共同犯罪概説
      • 第一節 共同犯罪的性質
        • 一、共犯從屬性説及其辨析
        • 二、共犯獨立性説及其辨析
        • 三、共犯從屬性與獨立性統一説及其論證
        • 四、實行犯與非實行犯的區別
      • 第二節 共同犯罪的範圍
        • 一、犯罪共同説及其辨析
        • 二、行為共同説及其辨析
        • 三、共同犯罪的主觀與客觀統一説及其論證
      • 第三節 共同犯罪的構成
        • 一、共同犯罪構成的一般理論
        • 二、共同犯罪構成的複雜形式
        • 三、共同犯罪定性的基本原則
    • 第二章 共同犯罪行為
      • 第一節 概述
        • 一、共同犯罪行為的基本特徵
        • 二、共同犯罪行為的客觀聯結
      • 第二節 分述
        • 一、實行行為
        • 二、組織行為
        • 三、教唆行為
        • 四、幫助行為
    • 第三章 共同犯罪故意
      • 第一節 概述
        • 一、共同犯罪故意的基本特徵
        • 二、共同犯罪故意的主觀聯絡
      • 第二節 分述
        • 一、實行故意
        • 二、組織故意
        • 三、教唆故意
        • 四、幫助故意
    • 第四章 共同犯罪形式
      • 第一節 概述
        • 一、共同犯罪形式的概念
        • 二、共同犯罪形式的劃分
      • 第二節 法理上的共同犯罪形式
        • 一、任意的共同犯罪與必要的共同犯罪
        • 二、事前通謀的共同犯罪與事前無通謀的共同犯罪
        • 三、簡單的共同犯罪與複雜的共同犯罪
        • 四、一般的共同犯罪與特殊的共同犯罪
      • 第三節 法律上的共同犯罪形式
        • 一、結夥犯罪
        • 二、聚眾犯罪
        • 三、集團犯罪
      • 第四節 團伙犯罪
        • 一、團伙犯罪的濫觴
        • 二、團伙犯罪的性質
        • 三、團伙犯罪的處理
    • 第五章 共同犯罪人的分類
      • 第一節 共同犯罪人分類的比較研究
        • 一、共同犯罪人分類概説
        • 二、共同犯罪人分類的立法例
        • 三、兩種分類法的比較
      • 第二節 我國刑法中共同犯罪人的分類
        • 一、立法梗概
        • 二、政策根據
        • 三、觀點辨析
    • 第六章 主犯
      • 第一節 主犯的概念
        • 一、主犯的特徵
        • 二、主犯的種類
        • 三、主犯與首要分子的關係
      • 第二節 主犯的認定
        • 一、集團犯罪中的首要分子的認定
        • 二、聚眾犯罪中的首要分子的認定
        • 三、其他共同犯罪中的主犯的認定
      • 第三節 主犯的處罰
        • 一、主犯從重處罰的根據
        • 二、主犯處罰原則的理解
        • 三、主犯的刑罰裁量與適用
    • 第七章 從犯
      • 第一節 從犯的概念
        • 一、從犯的特徵
        • 二、從犯的種類
      • 第二節 從犯的認定
        • 一、起次要作用的從犯的認定
        • 二、起輔助作用的從犯的認定
      • 第三節 從犯的處罰
        • 一、從犯處罰原則的特點
        • 二、從犯如何比照主犯處罰的問題
        • 三、從犯處罰原則的適用
    • 第八章 脅從犯
      • 第一節 脅從犯的概念
        • 二、脅從犯的特徵
        • 二、脅從犯的種類
        • 三、脅從犯的立法根據
      • 第二節 脅從犯的認定
        • 一、被脅迫參加犯罪的脅從犯的認定
        • 二、被誘騙參加犯罪的脅從犯的認定
      • 第三節 脅從犯的處罰
        • 一、脅從犯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根據
        • 二、脅從犯的犯罪情節的理解與考察
        • 三、脅從犯的刑罰裁量與適用
    • 第九章 教唆犯
      • 第一節 教唆犯的概念
        • 一、教唆犯的特徵
        • 二、教唆犯的種類
      • 第二節 教唆犯與傳授犯罪方法罪
        • 一、傳授犯罪方法罪的概念
        • 二、教唆犯與傳授犯罪方法罪的區別
        • 三、教唆犯與傳授犯罪方法罪的競合及其處理
      • 第三節 教唆犯的處罰
        • 一、教唆犯的處罰根據
        • 二、教唆犯的處罰原則
        • 三、教唆犯的從重處罰
  • 下篇 各論
    • 第十章 共同犯罪與因果關係
      • 第一節 概述
        • 一、共同犯罪中的因果關係的概念
        • 二、共同犯罪中的因果關係的特點
      • 第二節 共同犯罪的定罪與因果關係
        • 一、共同實行犯的定罪與因果關係
        • 二、組織犯的定罪與因果關係
        • 三、教唆犯的定罪與因果關係
        • 四、幫助犯的定罪與因果關係
      • 第三節 共同犯罪的量刑與因果關係
        • 一、原因等級的根據
        • 二、原因等級的區分
    • 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與數額
      • 第一節 概述
        • 一、數額的概念
        • 二、數額的沿革
        • 三、數額的種類
      • 第二節 共同犯罪的定罪與數額
        • 一、理論現狀
        • 二、法律規定
        • 三、諸説評述
        • 四、觀點論證
      • 第三節 共同犯罪的量刑與數額
        • 一、數額在共同犯罪量刑中的意義
        • 二、數額在共同犯罪量刑中的裁量
    • 第十二章 共同犯罪與法人
      • 第一節 概述
        • 一、法人犯罪的爭訟
        • 二、法人犯罪之我見
        • 三、法人犯罪的概念
      • 第二節 法人共同犯罪
        • 一、法人共同犯罪的概念
        • 二、法人共同犯罪的認定
        • 三、法人共同犯罪的處罰
      • 第三節 共同法人犯罪
        • 一、共同法人犯罪的概念
        • 二、共同法人犯罪的認定
        • 三、共同法人犯罪的處罰
      • 第四節 法人與自然人的共同犯罪
        • 一、法人與自然人的共同犯罪的概念
        • 二、法人與自然人的共同犯罪的認定
        • 三、法人與自然人的共同犯罪的處罰
    • 第十三章 共同犯罪與身分
      • 第一節 概述
        • 一、身分的溯源
        • 二、身分的概念
        • 三、身分的種類
      • 第二節 共同犯罪的定罪與身分
        • 一、共同實行犯與身分
        • 二、組織犯與身分
        • 三、教唆犯與身分
        • 四、幫助犯與身分
      • 第三節 共同犯罪的量刑與身分
        • 一、處理共同犯罪的量刑與身分的關係的原則
        • 二、共同犯罪的量刑與純正身分犯
        • 三、共同犯罪的量刑與不純正身分犯
    • 第十四章 共同犯罪與認識錯誤
      • 第一節 共同犯罪與法律認識上的錯誤
        • 一、共同實行犯與法律認識上的錯誤
        • 二、組織犯與法律認識上的錯誤
        • 三、教唆犯與法律認識上的錯誤
        • 四、幫助犯與法律認識上的錯誤
      • 第二節 共同犯罪與事實認識上的錯誤
        • 一、共同實行犯與事實認識上的錯誤
        • 二、組織犯與事實認識上的錯誤
        • 三、教唆犯與事實認識上的錯誤
        • 四、幫助犯與事實認識上的錯誤
      • 第三節 共同犯罪與實行過限
        • 一、共同實行犯與實行過限
        • 二、組織犯與實行過限
        • 三、教唆犯與實行過限
        • 四、幫助犯與實行過限
    • 第十五章 共同犯罪與犯罪停頓狀態
      • 第一節 共同犯罪與犯罪預備
        • 一、共同實行犯與犯罪預備
        • 二、組織犯與犯罪預備
        • 三、教唆犯與犯罪預備
        • 四、幫助犯與犯罪預備
      • 第二節 共同犯罪與犯罪未遂
        • 一、共同實行犯與犯罪未遂
        • 二、組織犯與犯罪未遂
        • 三、教唆犯與犯罪未遂
        • 四、幫助犯與犯罪未遂
      • 第三節 共同犯罪與犯罪中止
        • 一、共同實行犯與犯罪中止
        • 二、組織犯與犯罪中止
        • 三、教唆犯與犯罪中止
        • 四、幫助犯與犯罪中止
    • 第十六章 共同犯罪與一罪數罪
      • 第一節 共同實行犯與一罪數罪
        • 一、共同實行犯與繼續犯
        • 二、共同實行犯與結合犯
        • 三、共同實行犯與牽連犯
        • 四、共同實行犯與轉化犯
        • 五、共同實行犯與結果加重犯
      • 第二節 組織犯與一罪數罪
        • 一、組織犯與連續犯
        • 二、組織犯與牽連犯
        • 三、組織犯與結果加重犯
      • 第三節 教唆犯與一罪數罪
        • 一、教唆犯與想象競合犯
        • 二、教唆犯與連續犯
        • 三、教唆犯與結合犯
        • 四、教唆犯與牽連犯
        • 五、教唆犯與轉化犯
        • 六、教唆犯與結果加重犯
      • 第四節 幫助犯與一罪數罪
        • 一、幫助犯與連續犯
        • 二、幫助犯與結合犯
        • 三、幫助犯與牽連犯
      • 第五節 共同犯罪的競合
        • 一、共同犯罪競合的概念
        • 二、共同犯罪競合的形式
        • 三、共同犯罪競合的處理
    • 第十七章 共同犯罪與共同過失犯罪
      • 第一節 共同過失犯罪的性質
        • 一、過失的共同實行犯是否構成共同犯罪的問題
        • 二、過失的教唆犯是否構成共同犯罪的問題
        • 三、過失的幫助犯是否構成共同犯罪的問題
      • 第二節 共同過失犯罪的定罪
        • 一、共同過失犯罪的定罪原則
        • 二、共同過失犯罪的定罪根據
      • 第三節 共同過失犯罪的處罰
        • 一、共同過失犯罪的處罰原則
        • 二、共同過失犯罪的刑罰裁量
    • 第十八章 共同犯罪與連累犯
      • 第一節 連累犯的嬗變
        • 一、中國古代刑法中的連累犯
        • 二、西方國家刑法中的連累犯
        • 三、社會主義國家刑法中的連累犯
      • 第二節 連累犯的概念
        • 一、連累犯的界説
        • 二、連累犯的特徵
        • 三、連累犯的性質
      • 第三節 連累犯的種類
        • 一、窩藏罪
        • 二、包庇罪
        • 三、窩贓罪
        • 四、銷贓罪
        • 五、知情不舉
    • 第十九章 共同犯罪與間接實行犯
      • 第一節 間接實行犯的概念
        • 一、間接實行犯的演變
        • 二、間接實行犯的性質
      • 第二節 間接實行犯的形式
        • 一、利用不滿14歲的人為工具實施犯罪
        • 二、利用精神病人為工具實施犯罪
        • 三、利用他人的無罪過行為實施犯罪
        • 四、利用他人的合法行為實施犯罪
        • 五、利用他人的過失行為實施犯罪
        • 六、利用有故意的工具實施犯罪
      • 第三節 間接實行犯的認定
        • 一、間接實行犯與親手犯的區別
        • 二、間接實行犯與教唆犯的區別
        • 三、間接實行犯與幫助犯的區別
      • 第四節 間接實行犯的處罰
        • 一、間接實行犯的着手標準
        • 二、間接實行犯的認識錯誤
        • 三、間接實行犯的刑事責任
    • 第二十章 共同犯罪與刑事訴訟
      • 第一節 共同犯罪與管轄
        • 一、共同犯罪與級別管轄
        • 二、共同犯罪與地區管轄
        • 三、共同犯罪與專門管轄
        • 四、共同犯罪與特殊管轄
      • 第二節 共同犯罪與證據
        • 一、我國刑事訴訟法學界的爭論
        • 二、外國刑事訴訟法中的規定
        • 三、共犯能否互為證人之我見
      • 第三節 共同犯罪與程序
        • 一、共同犯罪全案審理的原則
        • 二、共同犯罪與一審
        • 三、共同犯罪與二審
    • 結束語 共同犯罪的理論與實踐的評價和展望
      • 第一節 共同犯罪立法的完善
        • 一、共同犯罪立法中存在的缺陷
        • 二、共同犯罪立法的理論案及其説明
      • 第二節 共同犯罪司法的健全
        • 一、共同犯罪司法中存在的問題
        • 二、共同犯罪司法改進的意見
      • 第三節 共同犯罪理論的發展
        • 一、共同犯罪理論中存在的不足
        • 二、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共犯理論
  • 後記
  • 作者主要著作

共同犯罪論作者簡介

陳興良 陳興良
陳興良,中國當代著名法學家,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以及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等職。主要研究方向為刑法哲學、刑法教義學、判例刑法學,著作有刑法著作一百多部,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五百多篇。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