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共享資源

鎖定
計算機領域,共享資源(shared resource)或網絡共享(network share)是指使同一個計算機網絡上的其他計算機可使用的某台計算機的計算機資源的行為。換而言之,是使計算機上的一種設備或某些信息可通過另一台計算機以局域網內部網進行遠程訪問,且過程透明,就像資源位於本地計算機一般。網絡共享可能通過網絡上的進程間通信實現。
中文名
共享資源
外文名
shared resource
實    現
通過網絡上的進程間通信實現
應用領域
計算機網絡
學    科
計算機技術

共享資源常見系統協議

共享文件和打印機需要客户端的操作系統支持訪問服務器上的資源、服務器上的操作系統支持客户端訪問其資源,以及一個應用層文件共享協議與傳輸層協議來支持共享訪問。面向個人電腦的現代操作系統包含支持文件共享的集羣文件系統,而手持計算設備有時需要額外軟件來支持訪問共享文件。
最常見的此類文件系統和協議為:
主要操作系統
應用層協議
傳輸層協議
服務器消息塊(SMB)、蘋果歸檔協議
TCPNBT(包含UDP協議)NBF或其他NetBIOS傳輸
Novell NetWare(服務器)
MS-DOS、Windows(客户端)

Microsoft Windows上,網絡共享由Windows網絡組件“Microsoft 網絡的文件和打印機共享”提供,它採用微軟的服務器消息塊(SMB)協議。其他操作系統也可能實現該協議,例如Samba就是這樣一個SMB服務器,可運行在類Unix操作系統以及其他某些非MS-DOS/非Windows操作系統(如OpenVMS)。Samba可採用SMB創建其他運行Microsoft Windows的計算機可訪問的網絡共享。另一種方法是集羣文件系統,每台計算機都可以訪問共享磁盤驅動器上的“原生”文件系統。
共享資源訪問也可通過WebDAV實現。 [1] 

共享資源名稱和映射

客户端計算機可以通過一些命名約定訪問共享,例如DOSMicrosoft Windows上採用通用命名約定(UNC)。這表示按下列方式可以解析網絡共享:
  • \\ServerComputerName\ShareName
其中ServerComputerName是服務器計算機的WINS名稱、DNSIP地址,而ShareName可能是文件或文件夾的名稱或其路徑共享文件夾可被賦予與服務器端本地文件夾不同的共享名稱,例如\\server\c$通常表示Windows計算機上的驅動器“C:”。
客户端計算機通常會“映射”共享驅動器或文件夾,使其在本地計算機被分配一個驅動器號。 [1] 

共享資源安全問題

共享文件如果配置與管理不當,就可能成為安全隱患及弱點。許多電腦蠕蟲會通過網絡共享傳播。網絡共享可能導致消耗流量計費用户的流量配額。為保證安全,配置局域網或企業內部網防火牆時一般會禁止外部計算機訪問網絡。如有需要,本地網絡外的認證用户可能通過虛擬專用網(VPN)方式安全訪問共享資源。 [2] 

共享資源工作組拓撲

在家庭和小型辦公室網絡中,通常採用分佈式計算方式,其中每個用户都可以將自己的本地文件夾和打印機提供給別人。這種方式有時被稱為工作組點對點網絡拓撲,因為一台計算機可能同時作為客户端與服務器。
在大型企業網絡中,通常採用一箇中心化的文件服務器打印服務器
在非常大的網絡中,可能會使用存儲區域網絡(SAN)。
在本地網絡外的服務器上進行在線存儲也是流行的選擇,尤其適用於家庭和小型辦公網絡。 [2] 

共享資源比較

共享文件訪問不應該與使用文件傳輸協議(FTP)、藍牙IRDAOBject EXchange(OBEX)協議的文件傳輸混淆。訪問共享資源涉及到變更服務器上的文件夾時自動同步文件夾信息,並且可能提供服務器端的文件搜索,而文件傳輸是更基本的服務。
共享文件的訪問對用户來説是透明的,就好像它是本地文件系統中的資源一樣,並且支持多用户環境。這包括用户編輯遠程文件時的併發控制,以及文件系統權限
共享文件訪問通常被認為是一個本地網絡(LAN)服務,而FTP是一個互聯網服務。 [2] 

共享資源同步區別

共享文件訪問牽扯但不同於文件同步及其他信息同步。共享文件訪問基於服務器端推送文件夾信息,並且通常使用保持在線的網絡插座。文件同步則允許用户不時離線,並且用户端軟件通常採用輪詢方式不時重新連接以獲知信息、瞭解差異。現代操作系統通常提供遠程文件的緩存以允許脱機訪問和重新連接時的同步。 [2] 
參考資料
  • 1.    申德榮,於戈,宋寶燕,王丹,董曉梅. 虛擬企業內共享資源的e-UDDI管理機制[J]. 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2003,(02):90-95.
  • 2.    Padlipsky, Michael A.. A Perspective on the ARPANET Reference Model. IETF. September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