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六,漢語一級字 [1]  ,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當為草廬,是“廬”的初文。“廬”與“六”古音相近,所以假借為數詞“六”;依陰陽理論,六是陰數,所以又指《》中的陰爻。 [2]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拼    音
liù;lù
注    音
ㄌㄧㄡˋ;ㄌㄨˋ
部    首
總筆畫
4
五筆86&89
UYGY
倉頡碼
YC
鄭    碼
SOVV
統一碼
基本區 U+516D
四角號碼
00800
字    級
一級字(0160) [1] 
異體字
𠫪陸
平水韻
一屋 [4]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2]
六,象形字。像結構簡陋的棚屋之形。商代甲骨文寫作“六”(圖1),像搭棚於地面,後演進為“六”(圖3),突出了棚壁之形。秦代小篆中將上面作屋頂狀的兩筆向內彎曲,作“六”(圖10),隸變後則變為點和橫。當“六”作為單純數字之後,後人再加“盧”(器皿中裝着獸肉)另造“廬”代替,表示生活棲息的空間。 [2]  [5] 
六的本義當為草廬,是“廬”的初文。“廬”和“六”古音相近,所以假借為數詞“六”。依陰陽理論,六是陰數,即《説文》所謂“六,《易》之數,陰變於六”,所以又指《易》中的陰爻。 [2] 

詳細解釋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liù
數詞
五加一所得。
six
《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詩·唐風·無衣》:“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儀禮·聘禮》:“堂上之饌八,西夾六。”
六禮、六味、六料
《易》卦之陰爻稱為六。
six
《易·坤》:“初六,履霜堅冰至。”
漢書·律曆志上》:“宮以九唱六,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初六、上六、六爻
序數的第六位。
sixth
晉書·杜預傳》:“六黜清能,六進否劣。”
第六
名詞
工尺譜記音符號之一,表示音階上的一級。

宋史》 :“其黃鐘清用‘六’字。”

名詞
古國名,故城在今安徽省六安市北。
Lu state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滅六。”
史記·黥布列傳》:“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

古縣名,在今安徽省六安市。
Lu county
《漢書》 :“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都六。”

用做地名讀作“lù”。


姓。



參考資料: [3]  [6]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六,《易》之數,陰變於六,正於八。從入從八。凡六之屬皆從六。 [3]  [7] 

説文解字注

易之數。侌變於六。正於八。
此謂六為陰之變,八為陰之正也。與下文言七九一例。八篆巳見二篇,故類言之。六為陰之變,九為陽之變,聖人以九六系爻,而不以七八。金氏榜曰:《乾鑿度》謂七八為彖,九六為變,故彖佔七八,爻佔九六。一爻變者以變爻佔,是爻佔九六也。六爻皆不變及變兩爻以上者,佔之彖辭,是彖佔七八也。公子重耳筮得貞《屯》悔《豫》皆八。董因筮得《泰》之八。穆姜筮得《艮》之八。凡陰不變者為八也。
從入八。
會意。力竹切。三部。
凡六之屬皆從六。 [3]  [8]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力竹切。《正韻》盧谷切,𠀤音陸。《説文》:《易》之數,隂變於六,正於八。《玉篇》:數也。《增韻》:三兩為六,老隂數也。
又國名。《左傳·文五年》:楚人滅六。《史記·黥布傳》:布者,六人也。注:索隱曰:地理志,廬江有六縣。蘇林曰:今為六安也。
又葉錄直切,音近力。《前漢·西域敍傳》:總統城郭,三十有六。修奉朝貢,各以其職。 [9]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3]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3]

書法欣賞

參考資料: [10] 

音韻集匯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聲符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韻部
擬音
聲調
上古音系




ruɡ

廣韻

力竹
屋三


入聲
蒙古字韻







ly
入聲
中原音韻


尤侯齊

尤侯

入聲作去聲
洪武正韻

力求


十九尤

平聲

力救


十九宥

去聲
祿

盧谷


一屋

入聲
分韻撮要



第六東董凍篤

陽入
參考資料: [11]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l

先秦
王力系統
l
ǐuk
先秦
董同龢系統
l
jok
先秦
周法高系統
l
iəwk
先秦
李方桂系統
l
jəkw
兩漢
西漢


兩漢
東漢




jok


jo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屋沃燭覺

jwok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uk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uk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l
i̯uk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l
ǐuk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l
juk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l
iuk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l
jukl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l
ǐok
參考資料: [11-12] 
參考資料
  • 1.    《通用規範漢字表》(一級字表、二級字表、三級字表)  .武漢信息傳播職業技術學院[引用日期2019-11-14]
  • 2.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1266-1267
  • 3.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9-11-14]
  • 4.      .搜韻[引用日期2019-11-14]
  • 5.      .象形字典[引用日期2019-11-14]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1986年11月:1768
  • 7.    (東漢)許慎著.説文解字全鑑:中國紡織出版社,2014.08:295
  • 8.    《説文解字;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中國書店,2010.12:2439
  • 9.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06月:54
  • 10.    六 名家書法  .漢典書法[引用日期2019-11-14]
  • 11.    「六」上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9-11-14]
  • 12.    「六」中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9-11-1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