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六鼇

鎖定
六鼇亦作六鰲,中國神話中負載五仙山的六隻大龜。也可作地名,六鰲宋代屬安仁鄉含恩裏。
中文名
六鼇
亦    作
六鰲
神話含義
負載五仙山的六隻大龜
地    名
安仁鄉含恩裏

六鼇神話傳説六鼇

六鼇亦作“ 六鰲 ”。中國神話中負載五仙山的六隻大龜。相傳 渤海 之東,有一深壑,中有 岱輿 、 員嶠 、 方壺 、 瀛洲 、 蓬萊 五山,乃仙聖所居之地。然五山皆浮於海,常隨潮波上下往還。“帝恐流於西極,失羣仙聖之居,乃命 禺彊 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而 龍伯 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鼇,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於是 岱輿 、 員嶠 二山流於北極,沉於大海,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事見《列子·湯問》。 唐 李白 《登高丘而望遠海》詩:“登高丘,望遠海,六鼇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明 夏完淳 《代人贈鎮府》詩:“六鼇還鎮澥,八柱獨承天。”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回港舟中詩》:“雄驅島嶼飛千里,怒戰貔貅走六鰲。”

六鼇行政區域六鼇

六鰲宋代屬安仁鄉含恩裏。元代設青山巡檢司。明代屬十五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設陸鰲守禦千户所,屬於軍事編制,隸屬鎮海衞。臨海建所城環青山山腰,狀如“巨鰲載嶽”,命名為陸鰲城,從此青山改稱陸鰲山。陸鰲守禦千户所人口屬於軍籍,明代前期對抗禦倭寇入侵起到重要作用。嘉靖年間,衞所鬆懈,倭寇長驅直入內地。嘉靖末年,戚繼光、俞大猷從浙江入閩剿平倭寇後,戚繼光調走,留一部分軍隊駐守福建海防,其中一營人駐陸鰲城外,稱“浙兵營”,曾與銅山土兵營對調。清代取消軍籍,實行保甲制度,六鰲半島於清初順治年間設陸鰲、龍澳二保。康熙元年(1662年)“遷界”,村民內遷(部分逃到台灣依附鄭成功)。至康熙十八年“復界”,許多村民沒有回居陸鰲,人口大減。康熙三十九年重新編定保甲,陸鰲、龍澳二保並編為龍鰲一保。以後,舊鎮、深土一帶許多人遷到陸鰲定居,半島的人口才逐漸多起來。民國初年實行“裏鄰”制度,全半島編為六鰲裏(當時開始將“陸鰲”簡寫為“六鰲”),初屬東區管轄,後劃屬第一區(區署設在舊鎮)。民國二十九(1940年)設六鰲鄉,轄下營、城江、鰲西、鰲東、大澳、龍南、龍北7保。民國三十三年,龍南龍北併為龍美保,大澳改為墩澳保。新中國初期,六鰲屬第四區(舊鎮區),1952年改屬第九區(深土區),分為鰲中、下寮、頂大澳、龍美4鄉。農業合作化後,於1958年3月合為六鰲鄉,9月,改屬深土公社,設六鰲管理區,管鰲中、下寮、山門、大澳、新厝5個生產大隊。1961年7月成立六鰲公社,轄龍美、新厝、大澳、山門、東門、鰲中、下寮、下營8個大隊。1984年9月政企分開,改為六鰲鄉,轄鰲東、鰲西、龍美、新厝、大澳、山門、東門、下寮、下營9個行政村。1991年,下營分為店下、營裏二行政村,六鰲鄉共轄10個行政村。1992年2月,六鰲鄉改為六鰲鎮。現全鎮總人口2.4萬多人。?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