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六輔渠

鎖定
古代 關中 地區六條人工灌溉渠道的總稱。 漢 元鼎 六年(公元前111年),左內史 兒寬 在 鄭國渠 上游南岸開鑿六小渠,以輔助灌溉 鄭國渠 所不能達到的高地,故名。民間亦省稱“ 六渠 ”。至 唐 猶存。《漢書·溝洫志》:“自 鄭國渠 起,至 元鼎 六年,百三十六歲,而 兒寬 為左內史,奏請穿鑿 六輔渠 ,以益溉 鄭國 傍高昂之田。” 顏師古 注:“在 鄭國渠 之裏,今尚謂之 輔渠 ,亦曰 六渠 也。” [1] 
中文名
六輔渠
修建時間
漢武帝元鼎六年
組    成
清峪、濁峪
作    用
,以廣溉田
歷史背景
為了使鄭國渠旁得不到灌溉的田地也能夠得到水澆,武帝鼎六年(公前111年),左內史倪寬主持修建了六輔渠,該渠大概是引鄭國渠以北的冶峪(yù,音遇)、峪、濁峪等幾條小河為水渠來 益鄭國渠傍高仰之田 (《漢書·溝恤志》)。倪寬在六輔渠管理方面創造性地制訂了 定水令,以廣溉田 (《漢書·倪寬傳》)的合理用水制度,因而擴大了灌溉面積,這是農田水利管理史的一個重大進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