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六經注我

(南宋陸九淵的心學命題)

鎖定
六經都是我心的註腳。南宋陸九淵的心學命題。 [1] 
中文名
六經注我
提出者
陸九淵
出    自
《象山先生全集》
定    義
六經都是我心的註腳
語出《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四《語錄》:“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又“或問先生何不著書;對日‘六經注我,我注六經”’。認為學問的根本在於發明本心,不是沉溺於章句之學,“若能涵養此心,便是聖賢,讀書須當理會他,所以立言之意,血脈不明,沉溺章句何益”(《象山先生全集·語錄》)。主張從總體上領悟聖賢經籍的內容,不同於字義上的訓釋,“讀書不必窮索,平易讀之,讀其可識者,久將自明”(同上)。批評“今之學者,讀書只是解字,更不求血脈”(同上)。提倡讀書當有自己的見解,不可人云亦云,“自立、自重,不可隨人腳跟,學人言語”。陸九淵並不否定閲讀經書時藉助於先儒的註疏和解釋的必要,“後生看經書,須着看註疏及先儒解釋,不然執己見議論,恐入自是之域,便輕視古人”(同上)。但是讀書通曉字義僅是最初階段,不可停留於此,應該深入領悟其“意旨所在”,“讀書固不可不曉文義,然只以曉文義為是,只是兒童之學,須看意旨所在”(同上)。陸九淵認為古代聖賢的各自成就是不同的,他們闡述的道理也各有偏重不同的方面。後代的聖賢往往補充和發展前代聖賢的思想內容,“自古聖賢,發明此理,不必盡同。如箕子所言,有皋陶之所未言;夫子所言,有文王周公之所未言;孟子所言,有吾夫子之所未言,理之無窮如此”(同上)。正因為理之“發明”是“無窮”的,所以陸九淵自稱“因讀《孟子》而自得之”。這也正是“六經皆我註腳”的一個證明。陸九淵認為在引用儒家經籍的語言時應該與自己心中之理相合,“其引用經語,乃是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則不為侮聖言矣”。而那種“終日簸弄經語以自傳益,真所謂侮聖言者矣”(《象山先生全集》卷一《與曾宅之》)。指出那些“終日簸弄經語”者未必明白經書中的真諦。例如“《尚書》一部只是説德,而知德者實難”,“《大禹謨》一篇要領,只在克艱兩字上”。又認為:“後世論《春秋》者,多如法令,非聖人之旨也。”他尤其攻訐那些以六經作為“科舉”之文的弊害,“今天下之士皆溺於科舉之習,觀其言往往稱道《詩》、《書》、《論》、《孟》。綜其實,特藉以為科舉之文耳”(《象山先生全集》卷十一《與李宰書》)。陸九淵的六經注我最後仍落實在發明本心上。他説:“苟此心之存,則此理自明。”“理會得這個明白,然後可謂之學問,故孟子云,學問之道,求其放心而已矣。”(《象山先生全集·語錄》)學問的根本就是“存心”,“求放心”,六經注我則為求“本心”之理“自明”而已。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