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六盤山

(電視紀錄片)

鎖定
《六盤山》作為自治區成立60週年的獻禮作品,於2017年底在西吉將台堡鎮正式踩點開拍,該片以六盤山為切入點,緊扣時代脈搏,通過“小切口”彰顯大主題大情懷,用鮮活的故事,充分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之後,以六盤山地區為代表的寧夏各族羣眾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帶領下,貫徹落實中央各項發展要求,緊密團結、共同繁榮,取得日新月異發展變化的精彩篇章。 [1] 
中文名
六盤山
拍攝時間
2017年
導    演
陳橙 /耿棟
解    説
江小北

六盤山劇情簡介

六盤山上有很多莊稼,長得最好的是文學。厚實的黃土和瀰漫的鄉愁,鋪就了當地作家們的文學之路,但苦難已不再是底色,只是為了讓他們走得更遠。
寧夏作協主席郭文斌是最早反對西海固文學是苦難文學這一觀點的人之一,他説自己的文學啓蒙是從家鄉糧食灣的藍天大地、裊裊炊煙開始的,那是他看的最早的“書”。
出身於秦腔家庭的火仲舫,除了愛秦腔還愛寫作。他帶着對這片土地特有的熱忱,一遍遍書寫着家鄉的歷史與當下。
從小就跟固原大地上的城堡結下不解之緣的牛紅旗,在繞了一大圈、勤勞致富後,終於又回到文學之路,而他最想寫的就是西海固的城堡。
曾經的問題少年康鵬飛,因一部《平凡的世界》迷途知返。文學成了他最好的救贖,如今他成了自治區的道德模範。
青年女作家馬金蓮因生態移民搬離了家鄉,再一次回到空無一人的故園,各種記憶在腦中奔流。她有着割不斷的鄉愁,但不意味着她的文學疆域永遠困守於此。她決定把自己的文學觸角伸向更遠的地方。
不管在中國第一個“文學之鄉”西吉,還是六盤山其他地區,濃郁的文學氛圍讓當地人深信,終有一天這裏會走出世界級的的作家。 [2] 

六盤山播出信息

電視紀錄片《六盤山》於11月12日~19日每晚8:46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 [3] 

六盤山分集劇情

    第1集
      單家集是六盤山腳下的一個村子,80多年前,毛澤東領導的長征紅軍由此經過並借宿。80多年後,長征精神依舊在這裏迴響。  50多歲的老黨員單雲是單家集的村支書,也是紅軍長征故事的義務講解員。每有遊客到來,他都會帶對方去看那所見證了毛澤東與阿訇秉燭夜談、院門上至今仍留存着清晰彈孔印記的農家小院。  毛澤東率中央紅軍翻過六盤山九年後,一個叫侯興芳的16歲少年,加入了革命隊伍。由於不識字,加上部隊行程保密,12年裏候興芳未給家裏寫過一封信,以至於家裏以為他已經犧牲……現在的他年逾九十,對很多事情都淡漠了,但還是很願意去學校,對成長中的孩子講述自己親歷過的炮火年代。  18年前,隆德人張國勤在修築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碑的過程中,面對歷史資料的缺失,以及受長征精神感召,踏上了重走長征路的旅程。一年多的時間裏,他騎着摩托車經歷了13個省、133個縣市,拍攝了5400張照片和46盤錄像帶。沿途的孤獨、艱辛和涉險,讓他覺得自己成了一名“真正的紅軍戰士”。  在六盤山,像這樣的人物還有很多。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偉大壯舉,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激情燃燒的歲月雖已遠去,但自強不息的豪情和矢志不渝的信念,永遠沉澱在了這片土地上。

    第2集
      六盤山是多民族聚居地帶,多元的文化孕育了多元的藝術。  羅曉英和候豔是母女,也是師徒,兩人在秦腔領域都有非凡的造詣。雖已是梅花獎獲得者,但候豔每次上台,似乎都能感受到有一雙帶着挑剔而又心疼的眼睛在暗中盯着自己。  71歲的梁爾敦是梁家社火第四代傳人,他正面臨一個尷尬的現實:人們對社火的熱情越來越淡了。但他和兒子梁鴿飛並沒有因此退縮,依然在新年到來之際緊張地張羅着一年一度的社火盛會。  西吉歌手馬希爾這些年一直致力於將傳統花兒與流行音樂進行融合。他認為最好的傳承,就是創新。在外漂泊多年,他回到了家鄉。他的歸來,是為了重新出發。  隆德縣魏氏磚雕的歷史已長達百年。第三代傳承人魏世祥打破“傳男不傳女”的祖訓,將手藝傳給了女婿卜文俊。到了卜文俊和兒子魏亞龍這一代,他們又打破了家族傳承的桎梏,成立磚雕公司,將手藝傳給更多人。  從民間娛樂,到國家級非遺,豐富的藝術形式是六盤山人與艱苦環境對抗的武器,被世代相傳。

    第3集
      六盤山上有很多莊稼,長得最好的是文學。厚實的黃土和瀰漫的鄉愁,鋪就了當地作家們的文學之路,但苦難已不再是底色,只是為了讓他們走得更遠。寧夏作協主席郭文斌是最早反對西海固文學是苦難文學這一觀點的人之一,他説自己的文學啓蒙是從家鄉糧食灣的藍天大地、裊裊炊煙開始的,那是他看的最早的“書”。出身於秦腔家庭的火仲舫,除了愛秦腔還愛寫作。他帶着對這片土地特有的熱忱,一遍遍書寫着家鄉的歷史與當下。從小就跟固原大地上的城堡結下不解之緣的牛紅旗,在繞了一大圈、勤勞致富後,終於又回到文學之路,而他最想寫的就是西海固的城堡。曾經的問題少年康鵬飛,因一部《平凡的世界》迷途知返。文學成了他最好的救贖,如今他成了自治區的道德模範。青年女作家馬金蓮因生態移民搬離了家鄉,再一次回到空無一人的故園,各種記憶在腦中奔流。她有着割不斷的鄉愁,但不意味着她的文學疆域永遠困守於此。她決定把自己的文學觸角伸向更遠的地方。不管在中國第一個“文學之鄉”西吉,還是六盤山其他地區,濃郁的文學氛圍讓當地人深信,終有一天這裏會走出世界級的的作家。

    第4集
      在六盤山,教育是改變命運的工具,是脱貧致富的希望,也是一代代年輕人價值觀和人格養成的土壤。北京人馬仲鈺是上世紀50年代的支寧教師,40多年的教育生涯裏他輾轉於涇源縣的各所小學。直到他不久前去世,繼承了教師衣缽的子女才第一次在錄像帶裏看到泣不成聲的父親和他回憶的一段往事。出身於教師世家的柴培科,參與過上世紀五十年代轟轟烈烈的掃盲教育,後在當地的中學、固原師範學校長期擔任美術教師。他是寧夏第一個教授水彩畫的人,家中三代人裏出了19名老師。撒門小學校長馬彥文為了吸引當地更多的女童上學,在教室裏開起了縫紉課,後來又開起了各種興趣班。在他的努力下,村裏的女童入學率由當初的不到40%變成了100%。陽窪小學教師劉志忠拿着每月30元的工資堅守了20年,支撐他的是爺爺的一句話:教書是好事,教育功德無量。這些默默無聞、辛勤耕耘在講壇上的人,撐起了六盤山教育的脊樑。而站在這些老師背後的,是一所所配備了現代教育設施和秉持現代教育理念的學校。位於銀川的六盤山中學是一所專為寧夏南部山區開設的現代化高級中學,裏面都是當地品學兼優的學生。這裏擁有寧夏最好的教育資源,卻無需學費和住宿費。為六盤山地區培養優秀人才,被認為是戰勝貧困與落後的最好方式。學生、教師、學校,他們是六盤山教育發展的見證者,同時也是參與者。

    第5集
      六盤山,西北黃土高原的一座綠島。這裏曾因人類活動的干預,大量天然植遭到破壞。1958年寧夏自治區成立後,經過幾代林業人的不懈努力,終又重煥生機。因為工作關係,二龍河林場副場長郭志宏對六盤山上的野生動物非常瞭解。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一直以來,他都有一個夢想——在野外拍到珍稀的金錢豹的影像。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幾經周折,他藉助紅外相機難得拍攝到了久違的金錢豹的畫面,這讓他欣喜不已。現在的六盤山之所以能為野生動植物創造良好的棲息環境,離不開當地林業人的奉獻和努力。這裏還有很多像郭志宏一樣的兢兢業業的林業工作者。丁志成是六盤山林業局五鍋梁護林點的護林員,一干就是33年。守護員的工作固然寂寞,但他總能找到自己的樂趣。眼下,他迷上了研究六盤山上豐富的植物資源。樊亞鵬是六盤山西峽林場場長。進入現代,如何科學地造林育林、因地制宜,改善六盤山人工林的品質,是他最日常的工作。現在的六盤山,自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效益也逐步體現。郭志宏始終記着身為林一代的父親的囑託:“六盤山那塊林子,是我們一代務林人一钁頭、一鐵鍬挖出來的,在你們這個年代,就是要把我們付出的血汗給我們守住。”

    第6集
      梯田是六盤山人長期與乾旱作鬥爭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農耕智慧。78歲的蒙昌賢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梯田建設者之一,至今仍堅持使用牛耕。他和眼前的這塊田地,像老友一樣,互相熟悉,彼此信賴。  西吉縣宣傳部新聞幹事戴輝曙,這些年來一邊走鄉串户尋找新聞素材,一邊蒐集即將退出歷史舞台的農耕用具。幾個月前,他終於將多年的心願付諸現實,建成了一座120平方米的農耕民俗博物館。  西吉縣是馬鈴薯種植大縣,王繼強是馬鈴薯種植大户——他種的不是食用馬鈴薯,而是種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一顆土豆在到達餐桌前,大都經歷了5次種植。在技術專家蘇林富的幫助下,王繼強的種薯事業迎來了大發展。
    藥材種植者李文德有過一段不堪的打工經歷。揹負着鉅額債務漂泊他鄉時,他想起了幼年跟父親一起種植黃芪的往事。回到家鄉後,他以黃芪為突破,重振人生,帶領全村人一起種植起了藥材。  彭陽縣的楊忠是新型農民的代表。依靠機械化作業,他流轉了2000畝土地,種植了萬壽菊、玉米、土豆、小秋雜糧等多種作物。他有自己的農耕哲學,信奉多種經營,不想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從傳統牛耕到全程機械化作業,從單一作物到特色種植,六盤山人賦予了這片土地更多的可能性。
    在他們眼裏,黃土高原的底色不是土黃,而是金黃,那是豐收的顏色,也是喜悦的顏色。

    第7集
      焦建鵬是西吉縣龍王壩村的創業英雄。在外打拼多年、小有成就的他,把家鄉當作了人生新的起點。從林下養雞到農家樂,焦建鵬的創業目標越來越清晰,那就是集美食、民宿、農事體驗等於一體的鄉村旅遊。8年前,龍王壩村還是一個不通水電、沒有公路的貧困小山村。如今,在焦健鵬的帶動下,這裏靠發展旅遊,成了“中國最美休閒鄉村”。  楊佳年,隆德縣楊氏彩塑第五代傳人。2008年,他打破沿襲多年的家族傳承慣例,大膽改家庭作坊為現代公司,為這項傳統手藝賦予了更廣闊的生命。10年過去,他已適應了從匠人向商人的轉變。但每當夜深人靜,他還是會坐到燈光下,重温創作的樂趣。  西吉人馬啓依託六盤山地區特殊的氣候環境,種起了冷涼蔬菜。“寧夏菜”在廣東以及香港市場都享有盛名。馬啓為自己建立起的一套高標準農業生產線感到驕傲,不料卻受到了前來考察的、更為嚴苛的廣東客户的吐槽。這是一個自稱創了二十多次業的創業者,終於在冷涼蔬菜上安身立命下來。  出於對固原古老歷史文化的熱愛,李政以古為師,開啓了自己的文創事業。他有一位忘年交——花了14年時間用磚雕復原固原古城的民間手藝人唐永祥。兩人站在古城牆上展望理想與未來。想到唐老年事已高,時不我待,而與他的合作還未真正展開,李政忍不住留下熱淚。  這是古代絲綢之路撒播的火種,在今天的又一次燃燒。創業對當地人來説,是改變命運的機會,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  近代以來,變得富裕是幾代六盤山人的夢想,他們正在用堅持不懈的奮鬥,圓着世世代代的夢。

    第8集
      受益於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推行和落實,六盤山地區的貧困人口和貧困鄉村,近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最能感受這種變化的,是福建省閩寧辦原主任林月嬋。再一次回到這裏,她有着説不出的感慨。
    2016年在銀川召開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為六盤山地區的扶貧工作翻開了新的一頁。
    在這之後,平羅縣紅崖子鄉紅瑞村第一書記郭俊峯和原州區三營鎮化坪梁村第一書記楊寧香,明顯感受到了工作節奏的緊張。他們是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踐行者,除了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還需學會如何與底層百姓相處。因推廣養牛脱貧,郭俊峯對紅瑞村的每一頭牛幾乎像人一樣熟;楊寧香在多次向村民白雲虎宣傳養牛失敗後,知道了他的興趣所在,幫他爭取到了養鴿子的政策扶助。
    彭陽縣孟塬鄉素有養蜂傳統,但成效不佳。鄉黨委書記郭耀武自上任之初,就四處打聽鄉里有先進養蜂經驗的農户。最終,他找到了中華蜂養殖大户陳撿銀,之後又召回了陳撿銀大學畢業的兒子陳澤恩,與他們簽下合作協議。在陳氏父子的技術支持下,孟塬鄉的養蜂產業獲得重大突破,越來越多的建檔立卡貧困户靠此脱貧。
    其中變化最大的,當屬二十多年前閩寧開啓對口扶貧時,習近平主導建設的閩寧村。昔日的戈壁荒灘,今成熱鬧的街市。因移民越來越多,閩寧村擴展成了閔寧鎮。鎮上的貧困户萬軍紅和馬西亮都是幾年前從六盤山區移民而來,受益於精準扶貧政策,他們的生活狀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六盤山地區的精準扶貧,是寧夏乃至全國從“輸血式、救濟式扶貧”向“造血式、開發式扶貧”轉變的縮影。這將是一場漫長的攻堅戰,六盤山人給出了一個漂亮的開局。

來源 [4-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