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六盤山蝮

鎖定
六盤山蝮拉丁學名 Gloydius liupanensis 繁殖方式,卵生。全長雄性442-520毫米,雌性465-542毫米。頭較窄長而不明顯量三角形,吻端較圓,吻稜不顯,體軀較短;尾短。吻鱗寬大於高,略呈梯形,人背可見其上緣;鼻間鱗成對,其寬大於長,其外後緣較窄但不尖細,略呈梯形;前額鱗一對,寬大於長,其前緣與鼻間鱗相切,後緣與額鱗、眶上鱗前緣相切,外側緣切上頰鱗背緣;額鱗單枚,前寬後窄,長大於寬;二眶上鱗分別位於額鱗兩側,與額等長面較窄;頂鱗2枚,左右相切,長大於寬,其前端間於額鱗上眶上鱗之間,外、後緣均圍以起稜的小鱗。
動物界
中文名
六盤山蝮
全長雄性
442-520毫米

六盤山蝮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 
六盤山蝮 六盤山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2]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3]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六盤山蝮物種特徵

六盤山蝮
六盤山蝮(2張)
鼻鱗2枚,前鼻鱗大於後鼻鱗;後鼻鱗與窩前鱗相切;鼻孔近圓形,開口朝向後外方,鼻鱗後緣中央;窩前鱗中部下凹,窩下鱗窄長;上頰鱗1枚,略呈方形;眼中乖大小,瞳孔直立、橢圓形;眶前鱗2枚,在頰窩之上方;眶後鱗2枚,下枚眶後鱗呈新月形,彎向眼後下方;顳鱗前後2列,前顳鱗2枚,後顳鱗4枚。上唇鱗每側7(2-1-4)枚,第二枚最小,不入頰窩,第三枚最大且入眶,第四枚位於眼的正下方;下唇鱗每側10枚,個別為9或11枚,第一對在頦鱗後方相節,前四或三對與唯一的一對頦片相切。背鱗鎘部行,少數23行,中段21行,肛前段15,少數17行;兩側最外一行平滑,其餘均具稜。腹鱗雄性150-157,雌性161-164枚;肛鱗完整;年下鱗性42,雌性36-40對。背面棕黃或灰棕色,有排列不規則的棕褐或深褐色粗大斑點短橫斑,略呈數縱行,栓側最外一行呈粗大星斑,跨最外側背鱗和腹鱗外側。腹面灰棕色,密佈細黑點。頭背面布有深褐色的粗大斑點;眼後至潰且較寬的深棕縱紋;上唇級及腹面棕色,散以深褐色細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