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六波羅蜜

鎖定
六波羅蜜,菩薩欲成佛道應當修行的六種行持。分別為佈施波羅蜜檀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屍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羼提波羅蜜、精進波羅蜜毗離耶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波羅蜜為梵語音譯,意為渡彼岸。
渡彼岸者,由以妄為我,隨三心四相流轉造作惡業,身處苦海而不自知的狀態脱離,恢復本有的覺知、慈悲、以及功德,大悲普施療苦眾生無有疲厭。
如《妙法蓮華經》:“為求聲聞者説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説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説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1] 
六波羅蜜高度概括了菩薩修行的各個方面,所以又稱六度萬行。菩薩修行六度不能離開慈悲心,所以佛當年先講四無量心,而後宣講六波羅蜜。而修行般若波羅蜜又不能離開前五度,否則即是斷學般若。佛在多部經中反覆告誡切不可斷學般若,果報在三惡道。
中文名
六波羅蜜
外文名
渡彼岸
別    名
六度萬行
釋    義
菩薩修行的六種行持
適應人羣
菩薩
作    用
教化民眾

六波羅蜜佈施波羅蜜

有三種佈施,財佈施、無畏佈施、法佈施。
佈施能夠增長善根功德,治療貪疾。
財佈施
對財物的貪著是世間最為普遍的煩惱,由於它會障礙我們得度,所以稱作煩惱障。對治的辦法就是財佈施。
無畏佈施
無畏佈施就是慈對眾生如同對己,能夠對治對妄我的貪愛和執着,增長慈悲。
法佈施
法佈施的含義很廣,一切能令眾生或減除煩惱或斷惡修善或開智慧的佈施皆是法佈施。向有善根的眾生擇機轉説經文是法佈施,聞已有疑問為其講解是法佈施,與同修分享讀誦書寫佛經所得智慧是法佈施,以自己所得智慧幫助眾生離苦乃至得安樂是法佈施。法佈施能增長智慧,以大悲心行法佈施大能增功德。
佛經中關於佈施波羅蜜的記載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修行檀波羅蜜時。不愛之物持用惠施。所愛財貨貪吝不捨。愛者則施恚者不與。分別受者及以財物。若有分別如是二者是名魔業。 [2] 
菩薩本緣經》: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不見此是福田此非福田,亦不分別多親少疑。是故菩薩若佈施時,或多、或少、或好、或惡,應以一心清淨奉上,莫於受者生下劣心。 [3]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行檀波羅蜜與虛空等。何謂為四。善男子,若菩薩於一切處無障礙不分別行檀波羅蜜,以我淨故於施亦淨,以施淨故於願亦淨,以願淨故於菩提亦淨,以菩提淨故於一切法亦淨。善男子,是為菩薩成就四法行檀波羅蜜與虛空等。善男子,若菩薩成就八法能淨檀波羅蜜。何等為八。離我能施,離為我施,離愛結施,離無明見施,離彼我菩提相施,離種種想施,離悕望報施離慳嫉施,其心平等如虛空,是為菩薩成就八法能淨檀波羅蜜,離此八法是謂淨施。 [2] 
喻如虛空無所不至,菩薩慈心行施亦復如是。喻如虛空非色叵見,菩薩所行諸施不依於色亦復如是。喻如虛空不受苦樂,菩薩所行諸施離一切受亦復如是。喻如虛空無有相智,菩薩所行諸施離諸想結亦復如是。喻如虛空是無為相,菩薩所行諸施無為無作亦復如是。喻如虛空虛假無相,菩薩所行諸施不依識想亦復如是。喻如虛空增益一切眾生,菩薩所行諸施利益眾生亦復如是。喻如虛空不可窮盡,菩薩所行諸施於生死中無有窮盡亦復如是。 [2] 
善男子,喻如化人給施化人,無有分別無所戲論不求果報,菩薩亦復如是。如化人相去,離二邊而行諸施,不分別戲論悕望果報。 [2] 
善男子,菩薩以智慧舍一切結使,以方便智不捨一切眾生,是為菩薩行檀波羅蜜與虛空等。 [2] 

六波羅蜜持戒波羅蜜

持戒,是以十善業八戒齋五戒等律法為依據來護持自己的行為和念頭。如:《方廣大莊嚴經》:“屍波羅蜜是法門。超過一切惡道難處。教化眾生守禁戒故。 [4] 
能於五藴惡境現前時以深信不動於戒即是功德。
持戒波羅蜜在六波羅蜜裏入門最易,因為有明確的律法可依。但要圓滿戒波羅蜜,則須具足忍辱精進般若三波羅蜜方能做到。
持戒是對修行者最好的保護,不僅保護其身心免受惡業果報,也能護其功德福德,使不退轉。佈施獲得的福德福報如果不持戒在五濁惡世會很快漏掉。所以欲求福報者當持戒以護其福報。如《大集法門經》:“複次三漏。是佛所説。謂欲漏有漏無明漏。” [5] 
菩薩的屍波羅蜜
對於菩薩來説,持戒不僅僅是持戒律的文字義,一些戒律還有其表法,比如五戒八戒齋各有其表法含義。五戒八戒齋的文字義説的是身戒,其表法則説的是心戒。比如飲酒,表法對眼識耳識等一切識的痴著;卧高廣牀則表法對一切受的痴著;作倡伎樂或往觀聽,表法對一切想的痴著;着香華瓔珞以香塗身則表法對一切行的痴著。食表法滿足諸根之慾令不渴乏,日表法智慧心,日中就是智慧心最顯明的時候。日中食表法菩薩應當在智慧心最顯明不會因食失去正念的時候接觸諸根渴乏,節量食則表法即使是不會為心所轉也應以諸根不飢為度勿生貪愛。若食則為心所轉當忍而不食。果漿果汁表法不是那麼強烈的諸根欲。冢表法欲死(滅),住於冢間表法令身諸欲寂滅。寂靜處獨處表法諸念不生唯餘思維正法一念。如《佛説十二頭陀經》:“四者應作是念。我今求一食尚多有所妨。何況小食中食後食。若不自損則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為佛法故。為行道故。不為身命。如養馬養豬。是故斷數數食。應受一食法。” [6] 
佛經所講屍波羅蜜
《無量義經》: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在世、若滅度後,有人能得是經典者,敬信如視佛身,令等無異,愛樂是經,受持、讀誦、書寫、頂戴,如法奉行,堅固戒忍,兼行檀度,深發慈悲,以此無上大乘無量義經廣為人説。若人先來,都不信有罪福者,以是經示之,設種種方便,強化令信,以經威力故,發其人心,欻然得回;信心既發,勇猛精進故,能得是經威德勢力,得道、得果。是故,善男子、善女人即於是身,得無生法忍,得至上地,與諸菩薩以為眷屬,速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不久得成無上菩提 [7] 
佛説觀無量壽佛經》: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説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8] 
佛説觀無量壽佛經》: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薰脩。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8] 

六波羅蜜忍辱波羅蜜

忍次第有三種境界,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另外還有十法忍法。音響忍是功夫忍,柔順忍是性德忍,無生法忍是功德忍。十法忍是智慧忍。

六波羅蜜音響忍

於法生相,於相有煩惱,忍煩惱不毀於戒,是為音響忍。又稱第一忍。

六波羅蜜柔順忍

於法生相,雖於相生著而不生煩惱,其心安和,是為柔順忍。又稱第二忍。
如《大哀經》:“降魔塵勞令欲不起。是為慧業。曉了七覺逮柔順忍。是為智本。” [9] 
七覺,七覺支。描述迴向修行(比如修功德迴向往生願)從以念(願)入修到舍掉念(願)不假方便的過程。此經宣講了修柔順忍的過程,就是以降念入修,到最後不假降方便,自然令魔塵勞及欲不起,即得柔順忍。
賢劫經》:“立無盡哀具四等心。四等已具成就五通。五通已成備悉六度。六度已達得柔順忍。” [10] 

六波羅蜜無生法忍

了知一切法及所生如虛空,一相不生,是為無生法忍。又稱第三法忍。
如《賢劫經》的解釋:“十住本末從初發心。見者喜悦莫不發意。從一住起行菩薩道。佈施救窮。三界之匱貧於道者。施以七財。以一切智正真之戒。堅住菩薩無極之慧。不中取證。學仁和意篤信三寶入無極慈。立無盡哀具四等心。四等已具成就五通。五通已成備悉六度。六度已達得柔順忍。已逮斯忍名曰第二。第三響忍。解一切響本悉空寂。三界之音皆虛無實無一真諦。以了是義。因斯漸入無所從生法忍。悉暢三界皆無根本五趣無元。了斯慧者。乃逮無所從生法忍。入諸所生心無所生。猶如虛空無憎無愛。” [10] 
大方等大集經》則通過具體事例講解如何是“無生”:“菩薩成就四法。行羼提波羅蜜與虛空等。何等為四。善男子。若菩薩他罵不報。以分別無我想故。他打不報以無彼想故。他瞋不報以離有想故。他怨不報以去離二見故。是謂菩薩成就四法。行羼提波羅蜜與虛空等。” [2] 

六波羅蜜十法忍

還有一種十法忍法,以智慧觀照入修得見思清淨,以見思清淨得法忍。修行十法忍,復修功德,乃至具足無生法忍矣,復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放下空相,觀以實相 [11] 
直接以功德入無生法忍的門檻比較高,此十法忍可循序漸進,先由心意識的無生入手起修,更適合大多數人。
《佛説如來興顯經》所講十法忍:
菩薩大士逮得法忍,有十事。以能具足於法忍者,則無陰蓋,便致一切法忍之地,於諸佛法而無掛礙。何謂為十。一達音響,二柔順行,三不起法忍,四曰喻幻,五曰野馬,六曰若夢,七曰呼響,八曰若影,九曰如化,十曰如空。是為菩薩逮十法忍 [12] 
彼則何謂為音響忍。諸所聞音,不懷恐怖不畏不懅喜樂思順,諸所遵行無所違失。是音響忍。
何謂柔順法忍。菩薩隨順應遊法生,而觀察法造立行等,不為逆亂設使諸法,應柔順者當度度之,志性清淨遵修平等,勤加精進順入成就。是柔順法忍 [12] 
何謂菩薩不起法忍。菩薩設睹諸法有所生者,都無處所不計滅盡亦無所見,其不生者則無所滅,其無滅者則無所盡,其無盡者則無所壞,其無壞者則無崖底,其無底者則寂然地,其寂然地者則澹泊也,其澹泊者則無所行,其無所行者則無所願。是為不起第三法忍 [12] 
何謂菩薩喻幻法忍。曉了諸法一切如幻因緣而成,篤信一法濟度若干無央數法。以無數法等入一法,入於吾我入無所入,諸所建立導利眾行悉無所著。猶如巨象,眾乘之上若幻,不與眾象車騎步人遊居,不與男女童子童女大小遊居,不與樹木枝葉華實而俱遊居;菩薩曉了一切諸法若如幻者,不合不散,不與地水火風而俱遊居,不與晝夜十五日一月一歲(注:喻一法之生住異滅)而俱遊居,不計百年千年不與日月劫數(注:喻一大苦藴生死)而俱遊居,不與影響(注:若影若響)諸所見眾而俱遊居,不與若干亦不若干(注:有無二妄)而俱遊居,不與以若干入於一事(注:於法生見)而俱遊居,不與微妙及劣下極柔軟粗獷而俱遊居,不與鮮少弘多遊居,不與有限無限遊居,不與若干各異眾會並處色者(注:諸妄集起)而俱遊居,其眾會者不與幻變而俱遊居(注:觀諸妄相不生諸妄變異),其所幻變不與眾會而俱遊居(注:觀諸妄變異相不生諸妄),無居不居無所不居而等濟度,一切諸見及若干幻各各異見,於斯諸見永無所見(注:所見為妄見亦為妄),乃見一切諸趣根原,是為佛子,名曰菩薩遊入如幻。而度於世,世所行塵勞世、國土俗遊(注:以凡夫心解佛法)法世、吾我世、痛癢世、有為世、離有世、合會世、無合會世、分別世、所造行世,是為菩薩濟度世名。則為幻化普入諸世,不受眾生不壞眾生,不受國土不敗國土,不受於法亦不壞法,不念過事於過去事亦無所想亦不離想,亦無當來亦無造行,不墮未然不住現在不毀所存。則於佛道而不馳騁,不想念道,亦不與佛亦不勸(注:勸阻)佛而取滅度,不住諸願不捨所誓,遵修平等亦不嚴淨。無所掛礙,開導國土,勸使進入,無所破壞。住於法本而不動轉,等入吾我(注:知吾我如幻)亦不違毀吾我之想陰種諸入,訓誨眾行蠲除所著度脱黎庶,於斯諸行無所依猗,曉了諸法,而悉平等永不可得。分別諸法但假字耳,聖達明慧無能逝者,度脱眾生恆順時宜亦不依猗羣萌因緣。住於大哀,暢宿世行不可計會報應之事,皆令信了。是為幻喻第四法忍 [12] 
何謂佛子菩薩大士野馬法忍。菩薩曉世一切所有悉為慌惚猶如野馬。人遙睹之如江河流而有波起;達士了之炎氣無水。菩薩如是分別諸法有無眾事,無內無外不有不無,亦無斷滅不計有常,不入教誨輕慢之內,觀睹如有而無惡趣。心不歸外亦不處內,為一像貌若干之像。知無像貌,一切諸法具足微妙,皆悉無本。是為野馬第五法忍 [12] 
何謂佛子菩薩大士喻夢法忍。菩薩觀世猶如夢想,如人之夢不處於世,不從世興不從世生。又夢者夢無有欲界亦無色界無無色界,所以謂夢;則無所生悉無所有;夢無塵勞則無結恨。又計夢者既無所生亦無清淨夢不見夢。菩薩大士觀一切世曉瞭如夢亦無明達亦無闇冥,夢者自然、夢無所著、夢者恍惚、夢者本淨。有所建立,而有此夢;夢無所壞,因所念想故而有斯夢。設能曉了一切諸法若如夢者,開導世間。是為若夢第六法忍。 [12] 
何謂佛子菩薩大士如響法忍。菩薩學法所入諸音設有所學,度於未度學法開化;了於一切猶若呼響就,非不有聲然本悉寂亦無所度。菩薩大士,如是色像察於如來內外諸響亦不別見內外諸事;亦不知外亦不以內而了外事(注:了知外事不染著亦不摻雜內想),不見所託。曉知言辭進退之宜,是為解知若干章句因緣如響;有所啓導,於諸法施靡所不達亦無所礙;有所學者,分別曉了一切諸聲悉無所有。猶如天上殊妙玉女屬天帝釋,而以一口身同時鼓出百千妓樂之音,又其妓樂無所想念口亦無念。吾今演出百千妙響,菩薩大士,度諸境界亦無想念亦無言辭;曉了權宜成無量音方便無限,度於世法亦不退還就;常轉諸界入羣黎眾,為諸會者分別説之;多所開導,則建立之,口暢演現無掛礙音,遍諸佛土令其信樂就;班宣經典,訓導蒸庶為奮光明散照未悟,悉使覺了一切諸音,縱有所説皆無所生,遊若干音都無想念,益加開導解無所生,宣諸覺場(注:宣講度他之法)逮至聖塗。菩薩大士已住於此等無所獲;令普聽者入於一切諸佛所興,面見諸佛轉於無限,所度法輪順無想念。是為如響第七法忍。 [12] 
何謂佛子菩薩大士若影法忍。菩薩不沒於世不生於世不遊於世。不出於世表不行於世,不信法界不壞習俗又於世界亦無不壞。不至於世不貪樂世不御於世不長於世。又彼菩薩不處於世亦不度世,亦不奉行菩薩之行無所篤信,於大誓願不實不虛不有不無無虛妄行。則趣一切諸佛之法,普周世間靡所不遍,於世俗法亦無所住,不隨俗教猶若如影。假如日殿亦如月照,男女樹木山陵屋宅諸神宮殿諸江河流若干種形,無量因緣不可盡極諸所方面,因日光明悉睹眾像,知其所趣如清淨水;又如船師若夜光珠,因其所見而得自恣;於斯所好當所施者,其不清淨無光耀者,悉蒙其明而蒙暉照亦無所造;又其光明亦無所有,無有音響亦無所生;因其光明而有所別,然其光明無所遊居;雖為清顯亦復不與清顯同處,於光明地亦謂光明;照若干流亦無所照,則無所周,影亦不入江河泉源大海淵池;又計其影亦無所處亦無所著,其影所現亦無鮮潔不有瑕疵;斯影不現,則於彼間不猗得本其影廣現無遠無近。菩薩如是,所開化者已及彼性志行所趣而得自在;所觀眾生道慧之場有所勸化,他志所行等無差特;分別己身所遊道場,而普審察己界他界悉無二品。如種樹者從始生芽,展轉滋茂,稍漸成長,而生莖節,枝葉華實。菩薩如是,於己法界及與他界,分別諸相法無有二,則得超入無礙本際。彼菩薩身則得越過不可思議諸佛國土,見諸佛土亦無所著;於諸世界亦不轉移,至諸佛界亦無所至;法身所至如日殿影在所具矣;其身普入現一切界,有所現生行無掛礙;亦不分身亦無所行,無是世間世俗之想;蠲除方土虛無之辭亦不散身(注:即不生亦無離意);逮不終始無所不覆如來之種本際所行,亦不復淨身口意行,便得遊入諮嗟無量淨一切身靡不周達。是為如影第八法忍。 [12] 
何謂佛子菩薩大士如化法忍。菩薩普入世俗,若有所至,觀了眾生一切如化然不適識念如化事。所謂化者則謂一切諸有世界因所造行、思想所化,皆是一切苦樂顛倒斯化等類;一切世間悉緣無明、或以思想,便成塵勞眾想之念,因緣化生。由是建立宣暢諮嗟音響法律,以無想教而開化之,堅固不退,導令平等,悟諸不覺,立志誓願行如化者,觀察如來大哀之行黎庶化生。曉了於斯謂修法輪善權方便,以慧無畏四分別辯聖達自在。如是菩薩化度於世,超世功德辯才自由,恢弘無際。入於無量億千之眾,處於其中而得自恣;悉能曉了人行天動,睹無聖路示以大道,如其所行無所違失,譬如化人。則無所念亦無所造;不興心事亦不於法而有所住;不從業起亦不望報;無所遊至不出於世,亦不於世而成正覺亦不念法;不習諸法亦不久住亦不須臾亦無所處;不行習俗,不長世間,無方面辭,不近諸限亦無不限,不增不損;無有篤信,亦無不信,無有賢聖,亦不凡夫;無有塵勞亦不結恨,不沒不生,亦無有慧亦無不慧;亦無所有亦無微妙,不依猗世亦不導御。於諸法界不智不愚,亦無所受亦無不受,無有五陰亦不無陰,無有生死亦不滅度,不有不無。如是菩薩遊行於世修菩薩行,曉了辯才不建憍慢;睹見世間無有自大;遵所修行不為己身不為世俗;無放逸者而無吾我;離着貢高亦不倚此亦不依俗;舍其慢恣無所想念,不處於世不斷於世,亦不於法而溢自在;不於人界有所猗着,無所開導亦不處於眾生之界;無有所願亦無想念亦無所淨;又於諸法無所莊嚴,諸佛之法悉無所有具足成就,乃至大道;又斯諸法不有不無猶如彼化不有不無;達化菩薩住於法忍,而等曉了一切佛道,已得成就造立誠諦。斯則菩薩,周攬佛法如化無處;普於佛道而無所獲,眾生之行無諸陰蓋,不起有身入一切身,而開導之;有所建立而無所著,若見色者於色如化悉無所著,而等具足真諦本際自然之明,有所照耀於解脱法而無所猗;於一切法現有所生而無所生,如彼化人無所識念;本性清淨,有所受言如所諮講;順一切律,亦無想念,如化感動變異所造。現來詣此一切如來至聖道場,無諸退緣,亦無所生,興無掛礙,成一切力,悉無所想,如彼化人,其心鹹達,而不蔽礙圍神之山,是為如化第九法忍。 [12] 
何謂佛子菩薩大士如空法忍。菩薩觀入眾生之界猶如虛空無有緣相,一切法眾亦復如茲。入諸佛土而無有誠,諸法虛空無有二事。菩薩如斯入無所誓猶如虛空,苞諸佛土亦復如斯無所縛着,興於如來所入之力而俱遊同,猶如虛空所入無二。道亦如斯無去來今。慧亦如之,皆分別説一切諸法。所入如是,菩薩大士逮得法忍猶如虛空所致聖慧亦復如茲,於斯諸乘有所致獲悉如虛空;身口意所獲自在猶如虛空;所逮諸法因意所念而有所成猶如虛空;於一切法而無所種不沒不生。菩薩如是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不終不始猶如虛空無有處所無能毀者;於諸通慧無有處所亦無所壞;於諸佛力猶如虛空自然而住於一切世而無所住;則為自然之境界也。菩薩如是建立眾生亦無所立,一切如化猶如虛空,不起不滅亦無所生,合受一切世界所有。菩薩大士如是亦無所住無所成就有所嚴淨也。因其普顯一切世界猶如虛空,無有處所亦無方面,無有邊際亦無崖底,暢達深廣靡不周至。菩薩如是無有處所亦無方面而有所至也,於一切法宣達恢弘,等御諸行靡不周遍,猶如虛空。有住依立則無所生而現眾庶含裹眾形。菩薩如是不行不住遊隨眾行,而有所現亦無所生。猶如虛空,無有形像亦無不像,無清淨行亦無穢濁。因有道御,菩薩如是無世形像無度世像無無量像。因有所現猶如虛空,無有久固無須臾立。菩薩如是不久存立不須臾住,猶如現影而無有影。為菩薩行,若曉了此乃得究竟。行如虛空,現諸塵勞而無穢疵;現諸結恨而無怨憎。菩薩如是則以道力降伏眾魔,一切清淨。其心鮮潔寂寞恬怕,等苞一切世間所有,又如虛空所裹世間等無差特。菩薩如是於一切法而悉平均,菩薩大士又於諸法,亦無所礙無所亡失,猶如虛空等裹一切,欲限虛空無有邊際。菩薩如是於一切法志性俱遊,又其道心無有邊際。所以者何,其虛空者所周平等,菩薩於己而遵修行,成就清淨造於平等為一週業,則以一事轉為無量,普遊諸剎若如虛空。於諸佛土無所究竟而得具足;於諸方面而無所住遊入諸方。成就神通,一切諸德不可限量,殊特之事自然具足,悉獲諸法至度無極。得堅固術、志如虛空,若如金剛於一切響無所想念,開導諸音則不違舍法輪之轉。假使菩薩行能具足成斯忍者,則得自在亦無所至,無往無來悉無所趣。乃得自在而無所滅,便於無為而得由己。無所亡失,除無實身,成就真體,順如律教,心無所望,則為一相:其身自在,入於無相。則以無相,無有限量,佛力無限,身普自恣,靡不周達。則護己行,身無所壞,而得由己,堅固平等,有所降伏,一切普入,其因鹹睹,眼則清淨。已無陰蓋離欲之行,亦無不行;猶如虛空寂默無限,所入之處,則以無忍無所不忍。是所謂功德也。己普辯大至於澹泊,猶如虛空無有危厄。一切菩薩,曉了所行,入於清淨心等如空無所毀失。一切佛法,若巨海殊特無限,有所遊入無有斷絕。入諸佛土,建立誘導無限國界眾生之黨,虛空無底,離諸色像,無眾音響,察長見諸,普隨示現尋開化之。具足成就,志固如空,無能沮敗,其心堅強悉得究竟,普等世界亦如虛空悉無所有。其堅固者,無趣諸世除諸恩愛能具大道,其劫悉燒天地然盡不燒虛空,虛空總攬含受一切諸佛世界。菩薩如是,入於諸力建立無上正真之慧。是為佛子菩薩大士了諸法如空第十法忍。 [12] 

六波羅蜜精進波羅蜜

自度菩薩之精進波羅蜜
精進波羅蜜對於求自度的菩薩來説就是不懈怠,不放下行持。如《方廣大莊嚴經》言:“毗離耶波羅蜜是法門,成就引發一切善法。教化眾生除懶惰故。” [4] 
大願菩薩之精進波羅蜜
對於志願度一切眾生的菩薩(即大行菩薩),精進則是光明普照十方,自度及度一切眾生得無量壽。
如《大薩遮尼乾子所説經》:“菩薩復有十二種發勇猛心,修行毗離耶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行精進波羅蜜。何等十二?一者、精進能速覺知諸佛法海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二者、精進能速往詣諸佛所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三者、精進能遍十方供養恭敬一切佛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四者、精進所作之業能稱一切諸佛意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五者、精進能勤化度一切眾生不生厭足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六者、精進能置眾生諸佛法中趣解脱門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七者、精進速能令諸一切眾生離諸愚痴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八者、精進速能悉與一切眾生諸佛智慧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九者、精進速能清淨諸佛國土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十者、精進行能建立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為諸眾生行菩薩行不生疲惓心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十一者、精進行能於一念中遍諸佛國種諸善根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十二者、精進行能遍詣一切諸佛國土成無上道、轉大法輪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種發勇猛心,修行毗離耶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3] 
如此修,即是於五濁惡世成就大菩薩道,入如來地。
一者、精進能令菩薩速聞諸佛法門法義。
二者、精進能令菩薩聞諸佛法門義矣速能受持。
三者、精進能令菩薩遍能受持聽聞十方一切諸佛法門。
四者、精進能令菩薩所可演説法無違無失。
五者、精進能令菩薩勤化度一切眾生不退本心。
六者、精進能令菩薩化度眾生受持佛法斷諸漏結趣解脱門。
七者、精進能令菩薩能化度眾生知苦空無常無我,離於顛倒得解脱知見。
八者、精進能令菩薩能以隨順方便於一切眾生布施佛法。
九者、精進能令菩薩善能佈施一切諸佛法。
十者、精進能令菩薩通達一切眾生未來因緣所生何法、所住何法、所異何法、所滅何法。(一切智)
十一者、精進能令菩薩具一切智已,能住於心清淨以此智普施一切眾生,眾生聞已漏結減除善根增長。(菩薩地)
十二者、精進能令菩薩隨一切眾生所應度而化現其身,演説一切智法及大乘法。(薩婆若、如來地)

六波羅蜜禪定波羅蜜

禪即禪定,禪定即寂靜。
諸不善根寂靜;諸不善根發起處寂靜;一切色寂靜;一切識寂靜(前六識);有所有根寂靜;一切塵勞想寂靜;一切著寂靜(前六識);一切相寂靜;觀心寂靜、能觀想寂靜;一切覺寂靜。
得一切不善根寂靜,不住於寂靜,是為禪定波羅蜜
如來地菩薩住於菩提一心故,能於五濁惡世不失於定,不住禪定而能遊戲諸禪定。
禪定波羅蜜相關佛經
《十住經》:“修道心。不馳散。常向一切智。是禪波羅蜜。” [14] 
方廣大莊嚴經》:“禪波羅蜜是法門。出生一切禪定神通教化亂意眾生故。” [4] 
《佛説羅摩伽經》:“行禪波羅蜜。身心不亂。而遍諸方。滿足清淨禪波羅蜜。勇猛精進。不捨三昧。名禪波羅蜜。而得清淨。究竟一切諸清淨行。入勝三昧。神通遊戲。度大智海。念念相續。皆悉次第。入清淨定。是名禪波羅蜜。滿足諸方便。身心常淨。是名禪波羅蜜。一切禪定海。究竟諸三昧海。次第相續。未曾斷絕。是名禪波羅蜜。” [15] 
大方等大集經》:“善男子。若菩薩成就四法。行禪波羅蜜與虛空等。何等為四。善男子。若菩薩專其內心。亦不見內心遮緣外界諸心。亦不見外心行處。以己心平等故。知一切眾生心平等。亦不依二法心及平等思惟。法界定性無攝無亂。知一切法性無有戲論。是為菩薩成就四法。行禪波羅蜜與虛空等。” [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説經》:“善男子!菩薩復有十二種觀,行禪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何等十二?一者、禪定能滅一切諸煩惱染,菩薩應修禪波羅蜜,常無分別心故;二者、禪定心住寂靜,念不散亂,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不取諸境界故;三者、禪定心無所著能滿諸行,菩薩應修禪波羅蜜,能過三界故;四者、禪定能出世間不着諸有,菩薩應修禪波羅蜜,過世間故;五者、禪定能觀勝法心無疲惓,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不以為足故;六者、禪定柔軟自在,不隨禪生,菩薩應修禪波羅蜜,自在轉諸禪故;七者、禪定得無相心不見諸物,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離諸相故;八者、禪定心淨能照無量境界,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過有量諸三昧等呵責過故;九者、禪定能滅觀心、不見能觀,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得寂靜心故;十者、禪定證柔軟心、滅諸覺觀,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得調伏心故;十一者、禪定心能寂滅一觀諸根不動,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得降伏不善根故;十二者、禪定心能於諸法中有大方便,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能不捨大菩提心故。何以故?以諸菩薩住禪波羅蜜故,不起憍慢心;住禪波羅蜜故,不起邪見心;住禪波羅蜜故,不起憎愛心。是故諸菩薩能降一切學諸禪定聲聞、辟支佛、外道、梵行入禪三昧者。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種修行禪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3] 

六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般若即是離妄。何以能離,不住妄心故。
以不住六識故,不著五藴;不住七識故,離於五藴,度一切有苦;不住八識故,離一切相,於一切法逮得清淨;不住菩提一真如心故,離於身心,了知一真如心性同一切法性,得現清淨圓覺。 [16] 
菩薩以慈悲不捨眾生故,離於身心,不捨身心,善調身心,具足一切善根;不住三昧而能示現諸三昧,不住禪定而能示現諸禪定;由此能入一切眾生諸根性慾,為眾診病,隨病授藥,而無有疲厭。 [7] 
菩薩不離於善根、慈悲而行般若。若離於善根、慈悲而行般若,即非般若波羅蜜,不能至彼岸故。菩薩不離菩提心而行般若。若離菩提心而行般若,即非佛法,為魔行故。 [17] 
初修般若即是熄滅己妄
初修般若還不能做到真正不住,對此時的修行者而言,不生即是不住,因凡生必住故。比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應機者主要是大比丘眾,大比丘即願欲度一切眾生比丘,能破我執心量廣大故。剛發菩提心的大比丘還不能做到真正不住,所以佛在金剛經中雖然也説不住,也説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但這些言説主要是讓大比丘破掉妄心,即不生妄心。以不生則必不住故。不生妄心,則得心清淨。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18] 
妄心滅已,不住空相。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二者性同皆屬於妄。能如此修為真離妄。常能如此修離妄則三昧自現,於此前所滅妄心得真實不住。行般若波羅蜜得真實不住者,若非為度眾生故,妄心常滅,行走坐卧俱是般若 [11] 
如遇魔擾對治方式
修行般若善根福德越少越易被魔所擾,若在觀行般若時發現善根慈悲心受到阻礙,即是魔王派魔來擾,此魔王號空一切。欲治此魔當先中止觀行般若,次大修福德慈悲,煩惱多者兼修禪定,令善根福德念念增長。待善根福德之力勝於魔力,復行般若,則魔自然不現,之前所修善根福德化為功德鎧,毫不唐捐。
對於已發菩提心的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功德尚不具足時也會遇魔擾。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複次,善現,若不退轉位菩薩摩訶薩,設有惡魔來到其所,為惱壞故語菩薩言:‘無上菩提與虛空等,自性、自相皆畢竟空都無所有,諸法自性、自相亦然,與虛空等,自性、自相畢竟空中無有一法可名能證,無有一法可名所證,證處、證時及由此證亦不可得。既一切法性、相皆空與虛空等,汝等云何虛受勤苦求證無上正等菩提?汝先所聞諸菩薩眾應證無上正等菩提,皆是魔説非真佛語,汝等應舍大菩提願,勿於長夜虛為利樂一切有情自受勤苦,雖行種種難行苦行欲求菩提終不能得。’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聞彼語時能審觀察:此惡魔事,欲退壞我所發無上正等覺心,我今不應信受彼説。雖一切法與虛空等,自性、自相皆畢竟空,而諸有情生死長夜,不知、不見、不解、不覺,顛倒放逸受諸劇苦,我當擐以性相皆空如大虛空大功德鎧,速趣無上正等菩提,為諸有情如應説法,令其解脱生死大苦,得預流果、得一來果、得不還果、得阿羅漢果、得獨覺菩提,或得無上正等菩提。”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