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六

中国传统节日
收藏
0有用+1
0
六月初六,又称六月六、天贶(kuàng)节、回娘家节、 [1]晒衣节、 [2]翻经节、 [6]赶歌节 [3]等,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它既是汉族的重要节日,也在土家族 [4]布依族 [5]苗族 [3]等少数民族中有着独特的传承。
六月初六的节日源流复杂多元。回娘家节相传源自春秋时期晋国大臣狐偃接女儿回家的故事。晒衣节可追溯到东汉时期,节时起初为七月初七,后演变至六月初六。 [7]翻经节的出现与唐僧晒经的故事有关。 [6]天贶节则源自宋代,据《宋史》记载,六月六日天书“再降”,宋真宗下诏将这一天设立为天贶节。 [8]苗族赶歌节相传是为了纪念反抗封建压迫的英烈。 [3]
六月初六的节俗活动丰富多彩。汉族地区有“晒红绿”(晾晒衣物、书籍以防霉)、出嫁女子回娘家、吃炒面等传统, [9]部分地区还有做酱造醋、祭祖祀神、浴猫犬、吃伏羊等习俗。 [10] [11]少数民族中,布依族的六月初六又称“过小年”,青年男女会盛装对歌、赶集; [5]苗族会组织赛歌、赛马; [3]瑶族则会祭祀祖先,祈求丰收。 [12]
六月初六承载着民众对健康、丰收的美好向往, [12-13]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14]其丰富的习俗和仪式传承了中华民族敬畏自然、感恩先辈的价值观, [14-15]还对促进民族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16-17]是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中极具特色的瑰宝。
中文名
六月初六
别    名
六月六、天贶(kuàng)节、回娘家节、晒衣节、翻经节、赶歌节等 [1-3] [6]
节日时间
农历六月初六
节日习俗
晾晒衣物、晾晒书籍、出嫁女子回娘家、吃炒面等 [9]
流行地区
中国 [3-5] [18]
庆祝人群
中国人 [3-5] [18]
节日意义
六月六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农耕社会起到了调节民众生活和时间节奏的重要作用,是中国传统节日序列中的重要一环 [25]

节日简介

播报
编辑
六月初六,亦称天贶节、晒虫节、洗晒节、亮宝节、晒红绿节等。全国汉族地区普遍流行的节日。 [18]此外,其也是土家族、 [4]布依族、 [5]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节日。 [3]

节日起源

播报
编辑
农历六月初六的节日起源茅微壳传说纷纭:其一,宋真宗赵恒于某年六月六,声称上天赐给他一部天书,定此日为天贶节,还于泰山脚岱庙建天贶殿耻乎抹厚。天贶,意为天赐吉祥。其二,此日乃龙王爷晒鳞兰榆全的吉日。其三,唐高僧玄奘从西天取佛经回戒格和店才祝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拘巩全于六月六将其取出晒干,此日演变成吉日夜臭嫌。其四,源于道家称谓。 [18]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整体演变

六月六的节日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陈勤建在《中国民俗》一书中将历史上民俗的变异划分为五种主要形式,即:“累积沉淀型——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多扩充;形存实亡型——形式虽存,内容发生根本变化;合流变形型——两种以上的习俗合流的变态;化旧立新型——某些民俗的陈规陋习由具有积极意义的新风取代;名实具亡型——全部消亡。”在六月六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这五种形式在不同时期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六月六的独特地位早在汉代就已凸显,唐代沿袭并发展了六月六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在生活经验方面的特殊意义,虽然彼时六月六并没有确定为节日,但是为宋代六月六天贶节的出现奠定了观念基础。“关注民俗于民间运作逻辑的同时,也要看到社会上层、国家政策在民俗传承和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宋真宗因天书再降于泰山而将六月六定为天贶节,是节日的发明,体现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国家层面的政策干预为六月六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为纪念降天书而举行的天贶节祭祀活动在后世不再沿袭和保留,但“天贶节”这一节日名称在后世保留了下来。明清时期是六月六节日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六月六节俗内容大大丰富,逐渐发展完整。六月六和伏日的节俗活动趋于融合,伏日的荐新之祭、尝新之俗转向六月六,伏日和六月六均有制曲做酱、娱乐宴游、避暑藏冰等习俗,且饮食习俗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六月六的一项重要的节日内容是洗晒,晒的习俗由七月七的洗晒习俗移植而来,洗的习俗或许受到三月三、五月五沐浴习俗的影响,并影响了伏日的洗晒之俗。这一时期,六月六还出现了回娘家的习俗,这一习俗的产生也许与五月五、九月九等女儿节回娘家习俗有关。总之,六月六在延续历史上祭祀神灵、制曲合酱等习俗的基础上,又吸收了伏日的荐新之祭、尝新之俗,移植了七月七晒物习俗,还产生了洗的习俗,与晒物习俗结合成洗晒习俗,又发展出了回娘家习俗,在明清时期形成其完整的节日内容。 [21]

晒衣节演变

“晒衣曝书”这个风俗记录最初是在汉代出现的,在很多的岁时文献中都有所记载。但关于这个节俗的内容最早所对应的日期不是通常认为的农历六月初六,而是农历七月七日。在《白孔六帖》中,“曝衣楼”记载的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事情,但直到唐代,宫中都还设有曝衣楼,专供宫女们在七夕这天曝衣之用,开元年间诗人沈佺期就在《七夕曝衣篇》中写道:“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嫦娥红粉席。”到宋代的岁时文献中,在七月七日的节俗里也都有相关的内容。但是自从宋代以后,七月七日的节俗中就再也没有关于“晒衣曝书”的任何记录了,而这个节俗并不是消失了,而是在不久的以后,成为了农历六月初六的节俗内容。 [19]
明清时期,晴好的六月初六,不论皇宫民间,都会晾晒衣物。在皇宫,会有专人奏明上级,将端凝殿内的御用衣物,如龙袍、龙冠等拿到太阳下晾晒。《北京志∙故宫志》记载:“端凝殿,御茶房南,明嘉靖十四年建于乾清宫东庑,为贮冕弁处。清沿明旧,御用冠袍带履俱贮于殿内,每年六月六日,奏请晾晒。” 存放于銮驾库的皇帝、太后、皇后、妃嫔等的辇兴、仪仗也都要陈放到宫殿的外晾晒,其场面如盛大庆典一般。 [21]
而六月六这个节日到民国时期,基本已经不再有人提及,《金陵岁时记》和《岁华忆语》中都已无六月初六的节日记录,而对于“晒衣曝书”的风俗,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比如图书及衣服贮藏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于六月初六节日的淡忘,而退出了岁时文化的历史舞台。 [19]
然而到了现代,六月初六“晾晒衣物”的风俗并没有完全消亡,而是在一些少数民族的节俗文化中一直被延续,甚至有些少数民族将农历六月初六改名为“晒衣节”,比如广西桂平县的盘瑶要欢庆每年六月初六的晒衣节。在全国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的大背景下,有一些已被人遗忘的节俗内容又一次被换发了新生命,“晒衣曝书”这个节俗也在其列。如2018年7月21日,由搜狐文化频道、搜狐焦点家具以及广东好太太集团联合发起的“中华晒衣节”在广州举行,并且将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确定为“中华晒衣节”。 [19]

天贶节演变

天贶节是宋真宗为了感谢“天书”降临而设立的,所以最初主要是由政府举行各种敬天祭祖等活动,但是这些与“天书”降临有关的祭祀朝谒活动并没有延续下来,而是在长期的民俗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多种神灵祭祀共存的名目繁杂的六月六节。例如,大禹祭,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五二《成都府路·石泉军》载:禹庙,在军城南江外,《帝王世纪》以为鲧纳有莘氏,臆胸坼而生禹于石纽。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熏脩祼飨,岁以为常。 [20]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纠正和肃清元朝统治之下形成的胡风异俗,希望恢复中原礼教和中华文化,因此强调礼制,以礼教化百姓,统治天下,对社会各阶层的日常行为做了严整的规范。在这样的统治和管理方式之下,明朝初期社会整体相对稳定,百姓恪守行为规范,生活富足而节俭质朴。但嘉靖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繁荣,社会风气日渐奢靡,人们开始追求物质上的享乐。到了晚明时期,游乐风尚更是盛极一时,巫恕仁总结晚明旅游活动具有“商品化与市场化、普及性、舒适性与娱乐性”的特点,旅游的人群从士大夫阶层普及到下层庶民大众,呈现出大众化的城市旅游与庙会节庆活动。社会环境和生活状况的改变影响了传统岁时节日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节日文化趋于成熟,世俗性、娱乐性、休闲性功能加强。每逢节日来临,人们尽情赏玩、游乐,拉动了节日消费。这种变化在节日六月六上的反映非常明显,六月六的节俗活动在明清时期逐渐丰富,发展出相对完整的节俗内容,并形成了地域特色,各个地方的六月六习俗都有所区别。总体而言,明清时期,宋真宗设立天贶节的初衷已经在节日的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逐渐淡化,国家层面上为庆祝上天降经书而举行的祭祀活动不再保留,天贶节本身的节日内涵不复存在,节日的庆祝活动下移,逐渐植入百姓生活,与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节日的世俗性、实用性功能增强。这一时期六月六的节俗内容在承袭前代节俗的同时,也发展出更多的内容,其主要节俗活动有洗晒、祭祀、避暑娱乐、制曲做酱醋、回娘家,食俗方面以清凉的饮食为主。 [21]

回娘家节演变

明清时期,节日六月六产生了女儿回娘家之俗:六月六回娘家习俗的产生也许受到五月五、九月九女儿归宁的影响。明《宛署杂记》记载:“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明《帝京景物略》:“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簮以榴花,曰女儿节。”“(九月九日)面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标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诧,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由于明代端午节和重阳节发展出与女儿回娘家的节俗活动,因此明清时期端午节、重阳节也被称为女儿节。此外,明清时期五月五回娘家还有“躲端午”之说,如清光绪年间《滦州志》记载:“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之,谓之‘躲端午’。”清《燕京岁时记》记载:“(九月九)今糕肆无标旗者,亦无迎女来食者。” 到了清代,九月九已经不再保留女儿回娘家的习俗,而六月六衍生出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并一直流传。如《同官县志》记载:“六月六日为‘迎女节’,新嫁女母家授以单衣,谓之‘避凉’。” [21]

其他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
伏羊节是于每年入伏之季(六月六),即初伏之日开始,持续一个月。按农历的节气推算,“夏至”后第三个庚(一庚九天)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三伏”,即“末伏”。在这一个月里,徐州的人们集中在各个酒店,饭庄以及专门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故曰吃伏羊。2008年,中国(徐州)彭祖伏羊节获“中国优秀节庆品牌”称号,被评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中国烹饪协会认定徐州为“中国伏羊美食之乡”。

节日习俗

播报
编辑

洗晒习俗

洗晒习俗是六月六最重要的节俗活动之一。农历六月,正值一年之中天气最炎热的时期,出于健康和卫生的角度,此时洗晒衣物,能将衣物彻底消毒杀菌,不易生虫蛀。而洗晒习俗聚集在农历六月六日这一天举行,蕴含了民众择吉的文化心理,六月六在百姓心中是吉日,在这一天举行洗晒活动,可以祛病除灾。六月六的洗晒活动,既顺应了夏季天气炎热的自然属性,又在中国传统择吉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增添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属性。 [22]
  • 洗的习俗
普通妇女在六月六日这一天洗头发,可以不腻不垢,《甘肃新通志》记载:“六月六日,游五泉西龙口沐发,谓能已头痒。”小孩子洗澡沐浴,可以“洗百病”。除了人们要洗澡沐发,动物也要洗澡,骡马猫犬之类的也要在河里洗澡,“至于骡马猫犬牲畜之属,亦沐于河”。俗称六月六为“猫狗生日”,猫猫狗狗也要好好洗个澡。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中多处记载,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浙江》:“六月初六日,俗名狗猫生日,如家禽有猫狗者,均欲替其洗浴一次。” 又记江苏:“六月六日,牵猫犬欲于河,可避虱蛀。”让它们洗澡避暑降温,可以祛病除灾。明代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有一段记载:明代毛栗庵去看望友人杨南峰,恰好杨南峰在沐浴,没能得见。后杨南峰答拜,毛栗庵也在沐浴。杨南峰随即在毛家门上写了一首打油诗:“君来拜我我沐浴,我来拜君君沐浴。君拜我时四月八,我拜君时六月六。”因四月初八是浴佛节,而六月六是浴猫狗日,杨南峰以此诗与毛栗庵开了个玩笑。 [22]
明清时期官方还会组织大型洗象活动,官方组织的洗象活动不仅是为了大象的洁净和健康,更是一场大型的娱乐盛会,洗象日当天,象奴和驯象师打着旗敲着鼓,引着大象出宣武门,到城南墙根的护城河中给大象洗澡。这天在洗象处还要搭棚张彩,也会设很多茶棚、小吃摊,洗象活动如同赶庙会一般,万人空巷,车水马龙。皇宫里的大象是缅甸等地的朝贡,对于皇城脚下的百姓来讲,大象是难得一见的稀罕动物。为了观看洗象活动,有钱的人家会提早占据附近酒肆茶楼的好位置,一饱眼福。为了营造节日气氛,驯象师还会指引大象做出各种动作,或扬鼻声吼,或举鼻喷水。大象的戏水声。洗象活动此时已经不仅局限于“洗”本身,洗象活动的娱乐性和狂欢性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洗象仪式赋予了六月六这一天节日的要素和特质,使得它更加不同于普通的日常生活,人们可以借此机会出门宴游,联络感情,休息放松。 [22]
  • 晒的习俗
关于晒的习俗,每到农历六月六要暴晒物什,以防霉烂。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六、七月间雨水较多,物什容易受潮发霉,故有晒霉之举,相沿成俗。每到六月六,皇家要晒銮驾,后宫嫔妃晒凤袍,百官晒官袍,普通老百姓晒衣服、杂物、粮食等,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南北各地此种习俗:“六月六日,晒书,晒针绣衣服”“六月六日,俗皆曝晒书籍衣帛于庭。”在镇江丹徒南乡一带流传有“六月六,晒六谷”的民谚,河北《新河县志》:“六日,积粟之家,亦多晒杂粒于院,谓之‘曝蠹鱼’”。寺庙里在六月六举行晒经会,文人也要晒书,大家族还要举行晒谱仪式,所谓“老儒破书,贫女敞緼”,均需一晒。此外,估衣铺、皮货铺、轿铺也都要大张旗鼓地晾晒,晒轿围子绣片、执事旗伞、鼓围子、桌围子、轿夫衣帽,还要将房屋、院落大扫除。直到现代,全国各地仍保留着六月六晒物的习俗。每逢六月六,妇女把一年四季的衣服都拿到院中晾晒。 [22]

回娘家习俗

在晋南地区,六月六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带着用新麦蒸的馒头和其它礼物,携丈夫、孩子回娘家看望父母,俗称“六月六,走麦罢,请姑姑”,“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农历六月,晋南地区新麦登场,女儿回娘家,意喻自家获得丰收。女儿女婿回到娘家,丈母娘要用凉面、烙饼招待姑爷。在晋南安邑、解州一带,招待姑爷以吃“胡饼”为荣,“胡饼”用南瓜和面粉混合做成。晋南万荣一带则要吃煎饼配椒叶。 [22]
河南一些地区也有六月六女儿回娘家的习俗,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探望父母,带油炸食品和新衣、新鞋、新袜,希望父母能衣食无忧、平安度夏,当地也称“望夏”。在鲁南地区,嫁女在麦收后给娘家父母送面鱼,寓意年年有余。很多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要是闺女不把娘来看,不死公公就死婆母娘。” [22]
陕西延安洛川地区的六月六是鬼节,“鬼”在古代释义为“归”,出嫁的女儿归宁,“如果父母过世,出嫁的女儿六月六要回娘家为去世的父母上坟,带油包包(一种面食,把面饼擀成圆形,对折两次,对折的棱用剪刀剪掉,放在对折的面饼最上端,粘在一起)、水、瓜果,寓意为此时新麦刚收,女儿要为过世的父母送新麦。带水泼洒到坟地,是为了给过世的父母解暑气。”《凤县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六日黎明,煮绿豆汤携至祖茔浇奠,取解炎歊,谓之‘奠浆水’。”六月六为女儿提供了上坟看望过世父母、表达追思之情的机会。 [22]
也有一些的地区,六月六娘家人要去婆家看望女儿,比如在山西晋城等地,六月六娘家要给女儿送面羊,即姥姥给外孙送面羊。面羊是指用面做成羊的形状的面食,取“羊有跪乳之恩”之意,希望外孙孝顺父母,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六月六娘家给女儿家送面羊,还有另一层含义:娘家人想到女儿家看看女儿生活如何,在婆家有没有受欺负,同时也想告诉婆家,女儿娘家还有人,不能随便欺负女儿。 [22]

饮食习俗

传统的中国人在农耕文明中,总结了自然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并根据自然规律形成了相应的饮食习俗。六月六的饮食习俗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为顺应当季气候而产生的消暑降火功用,二是当季养生食疗之法,三是新麦登场后的荐新习俗。 [22]
  • 清淡消暑的饮食功用
古代人以健康为目的选择岁时饮食。随着季节的变化,人体机能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根据天气特点和身体条件进食,是中国人养生的食疗之法。六月天气炎热,《月令广义》中记载六月六也叫“清暑日”,所以饮食方面以下火清凉的食物为主,如喝绿豆汤、酸梅汤、降暑汤、时令水果等,如《帝京岁时纪胜》中提到:“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实,种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乾用。”《国民生活历》记载了六月六日:“采制白梅,乌梅,梅酱,冰梅丸,糖脆梅,糖乌梅,梅子水等,供食用。”《河曲县志》(八卷·清同治十一年刻本)记载:“六月初六日,市有王瓜、茄、蒜、葫芦,桃始结实。”莲实、西瓜、乌梅、鲜菱、芡实等应季果蔬是在六月六常吃的食物。很多地区在六月六喝绿豆汤也是为了消暑。 [22]
一些地区六月六要吃清淡的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饼等。《国民生活历》中记载了杭州地区,礼佛的信徒在六月六这一天也会吃素食,“六月朔至初六,多有在庙宇礼忏,供奉斗姥,燃黄色烛,俗称拜斗。一般迷信者,于此六日中茹素持斋,戒杀生物,俗称吃斗素。 [22]
  • 极阴补阳
六月六极阴补阳之说,《中华全国风俗志∙上篇》记载了浙江地区的六月六食俗:“六月六日,老者食鸡粥,谓时极阴以补阳云。”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六月六日是重阴之日,应该在这一日补阳气,在这一天吃富含营养的食物极为滋补,所以吃鸡粥。山西地区还有六月六吃西葫芦羊肉馅饺子的习俗。关于六月吃羊肉的习俗由来已久,民间流传有“六月的羊肉赛人参”的说法。六月天气炎热,人们常常吃生冷的瓜果,容易引起肠胃不适,而羊肉性热,吃羊肉可以驱除肠胃里的寒气,起到食疗的作用。此外,中国有冬病夏治的医学传统,夏天吃羊肉还能预防冬天由寒邪引发的疾病。在六月六这一天,一些地区的百姓用祖传经验的食疗之法祛除体内湿热、眼部疾病,如《新郑县志》:“六月六日,曰‘天贶节’。各于日未出时火炙小麦面微黄色,投百沸汤中,入以糖食之,云去(祛)热湿,免目疾。”《夏邑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日未出,炒大麦为面,谓之‘炒面’,投百沸汤,入糖食之,可以消署免目疾。”《商水县志》则说这样的食疗之法可“除腹痛及痢” 。在上海等地,人们认为六月六吃馄饨可以解除疰夏之疾,“食馄饨,云解疰夏疾。” [22]
  • 尝新荐新之俗
六月六的一大饮食习俗意在尝新,尝新也就是尝鲜,感谢自然的恩赐。在中国传统风俗习惯中,谷类或果蔬成熟时,人们往往要举行特定的尝新仪式,赋予尝新浓厚的文化意味。北方地区,六月新麦登场,尝新麦是六月六的一大习俗。中国大部分种麦子的地区六月六都会吃面,意在尝新。《饮食好尚纪略》中:“六月初六日,吃过水面,嚼‘银苗菜’,即藕之新嫩秧也。”吃面、银苗菜,除了饮食清淡、注重养生的讲究外,还有尝新之意。上海《崇明县志》记载了:“六月六日,食面饼(溲薄面熟之,杂肉蔬诸菜卷食之)”。山东《续修广饶县志》记载:“六月六日,吃炒面,上坟,供新麦子饼。” [22]
炒豆是一种用小麦、豌豆、芝麻炒制而成的零食,六月六吃炒豆也是在尝新。《兴平县志》中有“六月六日,小麦、豌豆、芝麻爆熟食之,呼曰‘豆子’”的记载,即在六月六这一天人们要吃炒豆。《续修醴泉县志稿》:“六月六日为‘天贶节’。乡村率以面和芝麻炒熟而食之,以饷老稚,名曰“炒豆豆”。”民国十二年的《兴平县志》还对吃炒豆习俗的起源进行猜测,认为这是六月六天书降泰山,朝廷下令设醮的遗风。 [22]
  • 作为礼物的馈赠食俗
节日时人们通过礼物的流动来沟通情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节日互赠礼物多以食物为主,如六月六这一天学生还要给老师送“菜盒”(包菜的馅饼),老师要回赠学生一枚桃子,意为桃李遍地。人们在六月六荐新、尝新之后,还有送新的习俗,即把新丰收的食物送给亲戚朋友邻居。湖南等地也称六月六为“半年节”。《零陵县志》记载:“六月六日,谓之‘半年节’。以酒肴祀祖先,肉果遗亲友,亦曰‘拜年’。” [22]

祭祀活动

  • 荐新之祭
农历六月六,很多地区的粮食已经丰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荐新的传统,但凡有新鲜的时令食物收获时,古人一定会将时鲜之物荐于宗庙祭祀先祖,先请祖先尝新之后,人们才敢食用,这就是从古代流传到后世的荐新之礼。在粮食丰收之时人们不忘祭祀祖先,同祖先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感谢祖先的保佑,这也体现了中国人崇敬先祖的优良传统。 [22]
  • 祈求丰收的祭祀活动
在收获时间较晚的地区,六月六时粮食还未收获,人们要举行祭祀田神、虫王祈求丰收。《南龙志•地理志》记载:“汉语曰过六月六也。其用意无非禳灾祈祷,预祝五谷丰盈”。百姓们过六月六,有避害求吉、祈盼丰收的寓意。“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异常炎热,庄稼长势正旺,已是吐须秀麦穗之时,农家要观察长势。河北武安山区农谚云:“六月六,老汉骑驴看谷秀”。山区种植春谷种得早,六月初就长得齐腰深,谷秀出穗了,老农们骑上毛驴去看谷子秀穗,以卜丰歉。有些地区的农民根据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出六月六阴晴与丰歉的关系,“且视阴晴以占丰歉,故有‘熟不熟,且看六月六。六月六日晴,犬豕不食粥’之谣。”还有“六月六日阴,牛草贵如金”之谚,“又占以是日阴,初秋必多溽暑。”《占侯》有“六月六日晴,主收干稻,雨主有秋水。”大致是说,六月六天气晴朗,收成较好,刚入秋时会很闷热,如果六月六是阴天,那么牛的草料会稀少,入秋以后雨水会比较多。 [22]
晋北地区民间称六月初六日为“虫王节”。要在农田、庭院里焚香祭祀虫王,祈求上天保护,五谷丰登。在这一天民间多杀猪宰羊,祭后烹菜。 [22]
湖南桂东人把六月六称作“禾苗节”,这一天桂东东洛乡的乡民自发组队,人们手持丰熟(收)米、游船仔(稻草船)、仔鸭、米酒、香烛等祭祀品,唱着丰收歌,敲锣打鼓向各家走去,并举行一系列祭祀田神的仪式活动,希望田神帮助消灭害虫,保佑五谷丰登,祈求丰年。 [22]
山西很多地区的牧养之家祭祀土神或者畜牧之神,希望能保护牛、马、羊免受伤害,云南宣威地方在此日大杀猪羊,祭土地庙神,可使“土地不开口,老虎不吃人”,保佑耕牛不被豺狼所害。 [22]
除了祭祀虫王、田神、山神、土神等保佑农家丰收的神灵,岢岚、大同等地则在六月六祭祀龙神,“迎神赛社,城乡虔祀龙神”。 [22]
  • 作为神诞日祭祀地方神
湖北很多地区在六月六祭祀城隍,城隍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地方、城池的保护神,人们认为这一天是筑城的日子,是城隍的诞辰,为祭祀城隍,人们吹吹打打,迎神设宴,十分热闹。当地还将六月六称为“半年福”,有过半年的意味,所以庆祝活动十分隆重。《蕲州志》:“六日,谚曰‘城隍降诞’,盖缘如筑城之期也。是日好事者迎神设燕,鼓吹经朝,相递为首,名曰‘半年福’。” [22]
人们在六月六祭祀地方神,多选择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灵祭祀,息息相关不仅指空间上相近的地方性神灵,还包括在时间上与人们当季生活相关的神灵,即与六月的天气特征有联系的神灵。
在中国北方如山西乡宁地区,六月六也会祭祀河神,“以附河多水患”,灵石地区也有“沿河村庄祭河神”的传统。大禹、李冰、杨泗将军、河神都是与水相关的神仙,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六月六祭祀水神的现象并非偶然,可见在中国,农历六月处于雨季,很多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在六月六选择祭祀水神,希望水神能发挥作用,治理水患,保佑人们的平安。 [22]
除了祭祀水神和城隍等地方性的保护神,一些地区六月六也会祭祀与女性有关的神灵。广西壮族地区将花视为万物之源,人也由花而来,花林圣母是当地的生育神,主管赐花送子之事,在当地有很多花婆庙,每年都会举行六月六花林圣母诞辰的庙会活动。 [22]

休闲休假活动

自宋代六月六被命名为天贶节开始,皇帝就下令在六月六这一天百官休假,《岁时广记》引《国朝会要》:“祥符二年六月诏在京诸州六月六日并赐休假一日,前此遣中使,诣宰臣王旦第特令中外赐假,至今以为休务。”发展到后世,虽然朝廷官员不再享受六月六放假的待遇,但是各行各业的人们在这一天要好好放松休息。很多地区六月六百工歇业,主人要犒劳雇工,比如《沁源县志》(六卷·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中记载:“六月六日,为‘牛羊节’。羊群牧头以酒食犒其伙工,亦有主人犒其牧工者。” [22]
很多地区的六月六晒经会也发展成休闲娱乐的好时机,《北平风俗类征》引《京都风俗志》:“六月六日,佛寺有晒经者,自是出郭游览者亦众,城外一二里,茶轩酒舍,上罩庐棚,下铺阔席,围遮密树,远护疏离,游人纳凉其中,皆盛有趣。而市中敲铜盏卖梅汤者,与卖西瓜者铿聒远近。或深树坦腹者,或柳阴垂钓者,或浴於溪卧於林者,盖皆寻清凉而避炎热也。”发展到后来,六月六的晒经会、庙会已经发展成了休闲娱乐的避暑之游,正值暑热时节,人们借此机会娱神悦己,放松休息。 [22]

制曲合酱酿醋

六月六是人们心目中的吉日,认为六月六的井水好,用这一天打的井水制曲做酱醋不易腐坏,质纯味正,所以人们都会在六月六制曲合酱酿醋,这一习俗在全中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六月六制曲合酱酿醋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造曲法:“用大小麦连皮井水淘净晒干,六月六日磨碎,以淘麦水和作块,楮叶包扎悬风处,七十日可用矣。” [22]

民俗传说

播报
编辑

晒衣传说

薛仁贵穷愁潦倒时,因生活所迫曾给柳员外家做活。除夕之夜,大雪纷飞,薛仁贵蜷缩在草棚里过夜,柳员外的女儿柳迎春动了怜悯之心,便取来一件衣服盖在薛仁贵身上。谁知道她在匆忙中,取来的偏偏是一件又暖和又好看的衣服,薛仁贵便穿上到院子里扫雪,不料被柳员外的夫人看见了,柳夫人心想:“这大红棉衣是我女儿所存,如何穿在薛仁贵身上。”于是去问女儿。女儿在慌乱中错把大红绵衣给了薛仁贵,自知不对,但羞于承认,便搪塞说她的大红绵衣在箱底压着。柳夫人不好硬逼,只好作罢。转眼到了六月初六。这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柳夫人心生一计:叫全家人把所有的衣物都拿在院子里来晒,想借机查明真情。结果真相大白,但木已成舟。柳夫人无可奈何,便把女儿嫁给了薛仁贵。此后,每年六月初六,家家都晒衣物。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为“晒衣节”了。 [24]

晒书传说

康熙皇帝微服南巡,路过嘉兴市王店镇时,见一老者,袒胸露腹在荷花池边晒太阳。康熙便问原委,老者叹气道:“哎,没法呦,我一肚子书派不上用场,快发霉了,晒晒太阳,免得霉烂。”康熙回京后,便把这位袒胸晒书的老者召进京面试,果然满腹经纶,便当面封他为翰林院编修,负责编纂明史。此老者就是清代文学家朱彝尊。他后来告老还乡,就在当年袒胸晒书的荷花池边修建了一座“晒书亭”。朱彝尊袒胸晒书的那天,正是农历六月初六。于是古人都在六月初六晒书。 [24]

请姑姑传说

关于“六月六”还有很多的传说,“六月六,请姑姑”是流传很广的一个。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各家各户都要请回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这个习俗是从春秋战国时候就兴起的。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宰相狐偃功高居傲,他的儿女亲家赵衰对他很反感,直言数落了他,狐偃不听,当众把亲家责怪一番,赵衰年老体衰,不久因气而死,其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对家人说,六月六日赶回家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知消息,决定六月六日杀狐偃,报父仇。 [23]
狐偃的女婿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妻子,狐偃的女儿得知这个消息后整天心惊肉跳,在六月初五这天,悄悄跑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狐偃的女婿知道事情败露,每天惶惶不可终日。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来请女婿。到相府后,狐偃请女儿、女婿坐了上席,然后对众人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方知自己近年做事有错。今天女婿设计杀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为民除害,为父报仇,我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难,尽了大孝,礼当受我一拜。希贤婿看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一席话,说得满座宾客又惊又喜,女儿、女婿叩头谢罪,前仇尽释。
从此后,狐偃真心改过,为了记住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此事张扬出去,老百姓个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日接回闺女,应个消灾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节日内涵

播报
编辑

农业文明

六月六虽然为国家上层建构的节日,但是早在东汉时期,六月六就已经作为特殊的农时而存在,明清时期产生的祭祀虫王、荐新、尝新的习俗,与农业生产有很多关联。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将土地作为赖以生存的根本,中国传统岁时节日体系的形成与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息息相关,在传统社会,传统岁时节日伴随着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农业文明而生。”中国有“北方麦黍、南方稻米的农耕文化分野,不同地区,六月六的节俗活动有不同内容,但都围绕着农业生产展开,虽然南方六月六节俗活动围绕稻米文化展开,北方六月六节俗围绕麦黍文化展开,南方地区六月六尝新是尝早稻、稚鸭、鱼等,北方地区六月六尝新则是尝新麦,但都是为了庆祝丰收的喜悦,为了来年获得更好的收成。再如为了祈求丰收,人们根据地方特点及需要,选择特定的神灵祭祀和保护,有的地区六月六祭祀虫王,求得粮食作物免遭虫害,而干旱地区的人们则祭祀龙王,祈求风调雨顺。即虽然节日六月六的随机符号不同,但核心符号一致,全国各个地区六月六节日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核心内涵一致,都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希望通过一些仪式,能扩大粮食产量,提高收成。除了祭祀神灵祈求丰收、尝新荐新的习俗,人们还根据六月六的天气特点判断收成,长期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总结出很多与农业生产、天气特征相关的生活经验,根据六月六晴雨推测收成的丰歉,“熟不熟,且看六月六,六月六日晴,犬豕不食粥”,人们认为,六月六天气晴朗,就会有好的收成,可见,节日植根于农业生产,仰赖农业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 [25]

天时与人时

六月天气炎热,因此六月六的节俗活动围绕此时的气候特点展开,避暑藏伏成为节俗活动的重要内容,人们避暑游玩、饮食清淡都是为了消暑,利用此时的天气特点,人们洗衣晒物,晒书晒谷,以防虫蛀,从健康卫生的角度展开节俗活动,希望顺应天时,可以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与自然物理时间相对,节日时间其实是一种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人为性的社会时间,本质上是有一种带有很强主观性、社会性、经验性的人的时间,表现出非同质性、间断性和多元性的特点,有着鲜明的节奏性感。传统节日就是每个社会时间观念体系中带有关键意义的时间节点或时段,作为平日时间的停滞与中断,因而具有与平时时间截然不同的特别意义。节日六月六由月份为六和日期为六的两个数字六组成,数字六是偶数,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偶数为阴,调和自然,与自然共生,强调中和,强调中庸,强调顺应自然内在规律的精神,是东亚岁时文化的核心。所以要在六月六这一重阴之日滋阴补阳,顺应自然,调和身体,这是天人时与人时合一观念的又一重体现。 [25]

女性意识

六月六也被称为姑姑节、女儿节、回娘家节,这一天的重要节俗活动是女儿回娘家,六月六女儿回娘家的习俗受五月五、九月九女儿节的影响,产生于明清时期。纵观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经历了从高到低的转变。古老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女性的生育功能使得其地位高于男性。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男性的生产力优势凸显,地位逐渐上升,女性的社会地位受到挑战,开始形成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体系。到了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更为低下,成为男权政治的附属品。 [25]
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岁时节日中,女性从属于男性,附属于家庭,没有独立的身份和突出的地位,而在六月六,女性的地位得以凸显,她们成为节日的主体,女性意识得以体现。庙会活动中,女性结伴出游逛庙会,暂时挣脱了传统伦理道德对女性的束缚。六月六提供给女性暂时从家庭中解放的机会,女性需要这样的节日短暂平衡在传统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有利于调节她的个人身心情感,实现内心秩序的和谐。 [25]

择吉观念

时间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客观的时间公平公正,六月六的习俗产生主要由于其处于盛夏时节,天气炎热,其习俗功能均围绕特定的天气特点展开。另一方面,时间被人们赋予了主观色彩,因此有了吉时凶时的区别,所以,六月六日这一客观的时间被赋予了人们的主观感情色彩,在民众心中也是吉利的日子。人们认为六月六这一天的水好,所以在六月六日这一天洗澡洗动物,认为可以防止夏天的疾病,保佑平安健康,不被疾病所侵扰,洗发沐浴可以“不腻不垢”;汲水造曲,“言其日水好,经久不坏”,这一天的水具有特殊的功效,制曲合酱都不易腐坏。这一天的日照充足,晒书、晒物也可以预防虫蛀。在人们心目中,六月六这一天是友好的,是无害的,是吉祥的。 [25]
“六”的发音与“禄”相似,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里,数字“六”象征着吉祥福禄,是吉利的数字。“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中国人心目中有“六合相应”“六合同春”“六合通顺”的美好祝愿,甚至有风俗把胡子留成“六”的形态,是嘴上有“禄”的吉祥意义,这也反映出人们对福禄的渴望。 [25]

节日影响

播报
编辑
在人们心目中,六月六是神灵的诞辰,且是民众心目中的特殊的农时。到了明清时期,六月六作为天贶节的影响力逐渐变小,它更加融入百姓生活,此时六月六和伏日的节日内容与内涵逐渐融合,均有制曲做酱、娱乐、洗晒藏冰等习俗,且饮食习俗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六月六逐渐取代了伏日作为节日的功能和意义。此外,六月六又移植了七月七晒物习俗,产生了洗的习俗,结合成洗晒习俗,洗的习俗或许与三月三、五月五的沐浴习俗有关,在部分地区还发展出出嫁女儿回娘家的习俗,这或许与同一时期产生的五月五、九月九女儿节回娘家习俗有关。在明清时期六月六的节俗内容发展最盛,形成了完整的节俗内容。总之,六月六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农耕社会起到了调节民众生活和时间节奏的重要作用,是中国传统节日序列中的重要一环。 [25]

文艺作品

播报
编辑

诗词

朝代
作者
诗词名
具体内容
宋代
陈与义
六月六日夜
蕴隆岂不坏,凉气亦徐还。独立清夜半,疏星苍桧间。晦明相代,天地本长闲。四顾何寥落,微风时动关 [26] [30]
清代
郭麐
《浴猫犬》
司马高才号犬子,拓跋英雄称佛俚。
乌员饰带纷绮丽,韩卢宋鹊龙魁奇。
世上纷纷每生者,李义府与景升儿。
金钱犀果洗若属,但有痴骨无妍皮。
猫乎犬乎好自惜,洞里云中久相待。
伐毛洗髓三千年,会见爬沙登上界 [27]
潘弈隽
《六月六日晒书诗》
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
如游千载上,与结半生缘。
读喜年非耋,题惊岁又迁。
呼儿勤检点,家世只青毡 [27]
近代
张春华
《六六小景》
湘帘重处耐晴炽,六六窗纱面面通。
清昼敲棋深院静,中庭无暑有凉篷 [27]

谚语

1、六月六,猫狗众生同洗浴。 [28]
2、六月六,晒衣物,不怕霉来不怕蛀。 [29]
3、六月六,洗活水,冲走百病净污秽。 [29]
4、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29]
5、六月六,吃羊肉。 [29]
6、六月六,吃晒肉。 [29]
7、六月六,熬绿豆。 [29]
8、六月六,晒蛋熟。 [29]
9、六月六,人吃馄饨狗淴浴。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