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六尺巷傳説

鎖定
六尺巷傳説,是一種民間文學,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發生在清代康熙年間,桐城境內的民間故事。 [1] 
中文名
六尺巷傳説
外文名
Legends of six lane
非遺級別
省級
非遺類別
民間文學
非遺批次
第一批

目錄

六尺巷傳説歷史淵源

這是一則發展在清代康熙年間,桐城境內的一樁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大學士張英的府第與吳姓相鄰。吳姓蓋房欲佔張家隙地,雙方發生糾紛,告到縣衙。因兩家都是高官望族,縣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難以定奪,連稱憑相爺作主。相府家人遂馳書京都,張英閲罷,立即批詩寄回,詩曰:"一張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詩,旋既拆讓三尺,吳姓深為感動,也連讓出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此巷在桐城市區西南隅,東起西后街,西抵百子堂,巷南為舊時宰相,巷北為吳姓住宅,長約100米。現為桐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六尺巷的故事,已載入《中國名勝詞典》,傳為美談。1956年中蘇關係惡化,毛澤東主席接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曾吟詠此詩。 六尺巷的故事,對桐城的社會道德風尚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張英的謙虛禮讓,給後人樹立了一座道德典範的豐碑,人們紛紛仿效。一時之間,桐城境內路不拾遺,秩序井然,鄰里和睦,知書達理,蔚然成風。繼承傳統文化精髓,弘揚謙和禮讓美德,對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非凡的現實意義和重大作用。 [1] 

六尺巷傳説起源

“六尺巷”位於桐城市區西后街與五畝園之間。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六尺巷”舊址受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1985年,桐城市人民政府將“六尺巷”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撥專款進行部分修復;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撥專款在其遺址上進行復建與擴建。現今的“六尺巷”主體建築包括巷道、東邊的“禮讓”石牌坊和西邊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閒廣場、詩畫照壁、假山石等。
雖然這裏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旅遊景點,但不收門票。從“六尺巷”過往的遊人和行人絡繹不絕,小巷深處仍然顯現出少有的繁華。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國傳統文化裏也許是被“和”字哲學充盈得最寬闊的街巷之一了。
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

六尺巷傳説現狀

六尺巷 六尺巷
這條巷子現存於桐城市城內,作為中國文化的遺產,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六尺巷已經是桐城古城的旅遊景點,2007年4月,“桐城文廟-六尺巷”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