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六君子

(南宋寧宗朝六君子)

鎖定
右相趙汝愚受誣陷,楊宏中林仲麟徐範張行蔣傅周端朝六人為之上書,發配,時人稱之為“六君子”。
中文名
六君子
人    物
楊宏中林仲麟徐範張行蔣傅周端朝
事    件
右相趙汝愚受誣陷,六人為之上書,發配,時人稱之為“六君子”。
時    間
宋朝慶元年間
事件:右相趙汝愚受誣陷,六人為之上書,發配,時人稱之為“六君子”。
説起歷史上的“六君子”,大部分人都知道這是指清朝末年戊戌維新變法運動中捐軀的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鋭楊深秀康廣仁等六位愛國志士。但是“六君子”這個名詞,卻由來已久。早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神宗時期就出現了。到了南宋寧宗時代,所發生的一次“六君子”事件,則在福建的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南宋孝宗皇帝統治時期(1163~1189年),算是整個腐朽的一百五十年的南宋政權之中相對比較安定的時期。這個時期有一位頗為開明賢達的名臣趙汝愚為之協理朝政。由於趙汝愚很看重讀書人,當時士林中的一些名儒學士如朱熹彭龜年等人,都因趙汝愚的推薦而被一度重用。
就在孝宗時期這樣一個短暫的比較安定的社會局面出現以後,卻引起了一股陰私腐朽的反動政治勢力的反對。這股政治勢力就是以當時全國最大的官僚地主韓佗胄為首的一羣反動官僚。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崩,接位的光宗皇帝,因為病弱,不能治理國家大事,在即將出現一箇中央“權力真空”、全國動亂的局勢之時,還是趙汝愚較有膽識,兢兢業業地輔佐寧宗皇帝繼承了帝業,穩定了局勢。但是韓佗胄就在這個時期,利用寧宗皇帝和皇太后的缺乏理智和經驗,製造流言,誣告陷害。他把趙汝愚重用天下英才,説什麼是有野心的,對朝廷不利,非把趙汝愚清除不可。於是在寧宗慶元年間,趙汝愚含冤受貶,被撒掉了右丞相的職務,並謫住寧遠軍(廣西容縣)。當趙汝愚被謫途中,經過衡州(湖南衡陽),又被當地的守臣虐待而至暴死。
當趙汝愚被謫的消息傳出以後,立即激怒了京都的一些正直的讀書人。其中以太學生楊宏中為首,聯合了徐範、張道、林仲麟、蔣傅、周端朝,共六個京都名士,上書朝廷,強烈要求保救趙汝愚。但這一保,不但救不了趙汝愚,反而更加激怒了韓佗胄。當時大權已經掌握在韓的手中,於是六位正直的書生,全部被韓佗胄判刑,分別被遣送到安徽太平州(今當塗土縣)、浙江臨海縣一帶“編管”(即交給地方官去管制),當時人們就把這六個人稱之為“六君子”。由於這個歷史事件發生在宋朝慶元年間,所以史家又稱為“慶元六君子”因他們都是福建人,故又稱之為“閩中六君子”。以後清朝末年的“戊戌六君子”的稱號,也是使用了這樣一個歷史名詞。
福建六君子是以楊宏中為首。楊宏中,字充甫,侯官縣人。他是一位很有才華的政論家。他在那一篇僅對韓佗胄陷害忠良的《上書》中,痛陳:“自古國家禍亂之由,初非一道。惟小人中傷君子,其禍尤慘……小人得志,仇視正人,必欲空其善類,然後可以肆行而無忌。於是人主孤立而社稷危矣!黨錮敝漢,朋黨亂唐,大率由此。元祐以來,邪正交攻,卒成靖康之變。臣子所不忍言,而陛下所不忍聞也!”文章中還提到,自孝宗以來數十年間,國家之所以較為安定繁榮,全賴趙汝愚輔佐之功。當時趙汝愚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何事不能為?為什麼國家動亂時,趙汝愚手中又有兵權,當時卻不説他有野心,而現在國家安定了,卻反而説他有野心?楊宏中的這篇《上書》,在京師太學生中爭相傳閲。後來寧宗幸學,特旨放參,宏中登開禧初進士,教授南劍州
福建六君子中的其他五位,也都是當時的京都“太學生”。他們是:徐範,字夷父,侯官縣人。少孤,刻苦授徒養母,舉於鄉,入太學,詩賦極佳,大都以詩明志。如他的一首登太行山詩云:“茫茫遠樹隔煙霏,獵獵西風振客衣,山雨未晴嵐氣濕,溪流欲盡水聲微。回車廟古丹青老,碗子城荒草木稀。珍重狄公千載意,馬頭重見白雲飛。”全詩的立意在最後二句。狄公即狄仁傑,是唐朝的名臣,曾經勸止武則天大造佛象,以不畏權勢著稱於世。徐範在詩中寄意,希望出現象“狄公”這樣不怕死的名臣,才能扭轉局勢。後來徐範登嘉定初進士,累遷國子監主簿,知邵武軍。
張道,字周甫,一字用叟,先世寧德人,徙羅源,在京都太學時,與楊宏中等同上書。時道之伯父磻宰清河,寄之以詩云:“賈誼誰言終不遇,酈生自謂我非狂。橫江一網空朝市,何物充庖薦廟廊”後佗胄誅,詔褒慶元上書六人,道受泰如令。
蔣傅,字象夫,福建人。
周端朝,字子靜、福建人。
林仲麟、字景仲,寧德縣人,倜儻有大志紹熙中試太學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