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公有制

鎖定
公有制是一種相對於私有制經濟制度,在這種制度下生產資料私有制消失,生產資料不進行排他性佔有,公有制不僅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國家和集體控股,具有明顯的公有性,有利於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範圍,增強公有制的主體作用。 [3] 
中文名
公有制
外文名
Public ownership
適用領域
政治,經濟,文化,教育
應用學科
經濟學

公有制歷史背景

公有制是生產資料歸勞動者共同所有的形式。所有制關係是生產關係的組成部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從而生產力決定所有制關係。即公有制是與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所有制形式。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人們建立起了新型的生產關係。人們共同佔有生產資料進行共同勞動,共同佔有產品,從而為消滅剝削奠定了基礎。在人類社會中出現了兩種公有制形式:一是原始公社的公有制,它是生產力水平極低的一種公有制。在這種生產關係下,部落成員按年齡、性別分工,共同採獵,所有成員平均分享勞動成果。隨着新的生產工具的出現,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得個體勞動成為可能,從而原始公有制讓位於私有制。另一個公有制是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它是無產階級利用革命力量奪取政權,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即生產資料的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我國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以後,公有制形式出現了新的變化。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存的條件下,出現了股份制形式,以及以公有經濟與外商及港澳台地區私人資本合資和合作的經濟形式等等。總之,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最終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還在不斷完善中。
生活資料,官方沒有正規解釋的。但實際上,生產資料包括生活資料,比如大米小麥之類,即是生產米麪的生產資料,也顯然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因此,如何共同所有這種類型的生產資料,就是個非常重要問題。歷史上,各個社會主義國家都出現過低價大量收購民間糧食的政策,這些政策都是馬克思理論指導下的必然的、合理的邏輯,並不是哪位領袖的無中生有,由此可見,還需要解決這一重大理論矛盾才行。

公有制主體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主體地位日益鞏固,國有企業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國有經濟總量、影響力和創新能力大幅提高,推動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系統有效的金融體系、龐大順暢的基礎設施體系,有力保障了各項事業順利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們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充分發揮其經濟社會發展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同時,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讓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形成高質量發展合力,取得更加輝煌的發展成就。 [2] 

公有制重大意義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國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制度保證。 [2]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重大任務。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