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公冶姓

鎖定
公冶(Gōngyě),複姓,百家姓排名422位,姓源流單純。公冶複姓出自姬姓,為季氏的後代。魯國季姓是魯桓公的兒子季友的後代。季友的兄長就是魯莊公,魯莊公死時立季友的兒子為國君,可是這位國君不幸遇害,季友也逃亡了,等季友回國時,又立他的小兒子為國君,就是魯僖公。季姓公族中的季冶,字公冶,當了魯國的大夫,他的後代子孫便以祖上的字命姓,稱公冶氏。還有部分公冶氏的人是繼承孔子的弟子公冶長的姓氏的。和許多複姓一樣,公冶姓氏也向再單姓轉變,後來逐漸被公氏所代替。
中文名
公冶姓
基本介紹
公冶
姓氏源流
公冶(gōng yě)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姬姓

公冶姓歷史發展

公冶姓姓氏源流

公冶 公冶
公冶(gōng yě)姓源出有: [1]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季孫氏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根據典籍《國語注》上記載,春秋時魯國有季孫氏,族子季冶,字公冶,季氏的始祖便是季冶,官拜大夫,他的子孫後來便以公冶為氏。春秋時期,魯國季氏家族是一個屢出君主的名門望族。魯國的季氏是魯恆公姬允(姬軌)的兒子姬季友的後代。姬季友,在出生時因手掌紋像一“友”字丈,遂以為名,號成季,故稱季友,又稱公孫友。姬季友的兄長就是魯莊公姬同。魯莊公有一個庶兄叫公子慶父,其同母弟公子牙。雖則兄弟三人同為魯國上大夫,但一來嫡庶之分,二來惟季友最賢,所以魯莊公獨親信季友。魯莊公有一庶子叫公子般,他逝世前,委託姬季友將公子般立為國君。但野心很大的公子慶父挑唆人刺殺了公子般,姬季友也逃亡到陳國,後在國人的協助下驅逐了公子慶父。等姬季友回國後,又立魯莊公的小兒子為國君,就是魯釐公(魯僖公)姬申。姬季友的後代形成了季氏家族,在歷史上曾經很昌盛。在季氏家族中,有一個人名叫季冶,字公冶,曾為魯國大夫。
在季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公冶氏,是十分古老的複姓之一,迄今大約有兩千五百餘年以上的歷史,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公氏、冶氏,世代相傳。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賢者公冶長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典籍《論語》的二十篇章中,第五篇名為《公冶長》,首章曰:“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記載的就是孔子論公冶長之為人。
公冶長,公元前519~前470年待考,字子長,一字子芝,齊國人,是孔子的學生,後來成為七十二賢者之一。公冶長自幼家貧,勤儉節約,聰穎好學,博通書禮,終生治學不仕祿。他胸懷坦蕩,大肚能容,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孔子非常喜歡公冶長,説:“長可妻也”,於是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公冶長婚後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子犁,早亡,一個叫子耕。公冶長一生治學,魯國君主多次請他為大夫,但他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因德才兼備,深為孔子賞識。
在歷史上,有關公冶長的歷史記載非常稀少,但在山東地區的民間傳説卻非常多,在安丘市城頂山公冶長教書的一帶地方,當地人皆能説上一二。在公冶長的兒子公冶子耕的後裔子孫中,皆傳承先祖姓氏,稱公冶氏,後亦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公氏、冶氏,世代相傳。 [1] 

公冶姓得姓始祖

季冶。古代春秋時期的魯國,有一位人物叫季冶,又取個名叫公冶,他的後代就取公冶兩字為姓。而後來又簡化為公姓。公姓由許多公字頭的複姓簡化而來,而公字頭的複姓大都源自王公貴族。公冶姓也不例外。公冶是季姓的後代,魯國季姓又是魯恆公的兒子季友的後代。季友的兄長就是魯莊公,魯莊公死時將季友的兒子立為國羣。可是這位國君不幸遭害,季友也逃亡。等季友回國時,又立他的小兒子為國君,就是魯僖公。季家家族昌盛,而其中有一位季冶冶,因為又叫公冶,便形成公冶姓。故季冶就是公冶姓的得姓始祖

公冶姓遷徙分佈

公冶氏或是一個典型的古老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二十二位門閥。公冶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二十二位,在複姓中排序為第十四位。公冶這個複姓迄今大約有兩千五百餘年以上的歷史。春秋時,魯國季氏是一個屢出君主的名門望族。在季族家族中,有一個名叫季冶,字公冶,曾為季氏屬大夫。他的字就是公冶氏氏的起源。還有部分公冶氏的人是繼承孔子的弟子公冶長的姓氏的。和許多複姓一樣,公冶氏氏也向再單姓轉變,後來逐漸被公氏所代替。公冶氏望出魯郡。主要分佈在山東省曲阜、泗水一帶地區。
公冶氏族人早期分佈在山東地區,漢朝以後以魯郡為郡望。如今僅在山西省境內有零散分佈。

公冶姓傳統文化

公冶姓郡望堂號

  • 郡望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 堂號
魯國堂:以望立堂,亦稱魯郡堂。
博通堂:孔子有弟子公冶長,通鳥語。一天,他聽到鳥叫:“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個虎馱羊,你吃肉,我吃腸。”於是公冶長認為是老虎咬死了一隻羊,就趕到南山去看個究竟。誰知到了南山,竟是一個人在那裏被殺。這時,恰巧縣衙捕快趕到,把他當作殺人疑犯抓了起來。縣令訊問情況,公冶長説他受了鳥騙。縣令為了試探他,就命人把米用鹽煮了餵給籠中的鳥吃,然後把鳥提到公冶長面前。小鳥邊吃邊叫,縣令問:“這小鳥叫的是什麼?”公冶長説:“小鳥説米里有鹽。”縣令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就釋放了他。 [1] 

公冶姓宗祠楹聯

四言通用聯
聖門子婿;憲府人材。
——佚名撰公冶姓宗祠通用對聯。上聯典指春秋時齊國人公冶長,字子長,孔子弟子,能通鳥語。孔子曾説“長可妻也”,後把女兒嫁給了他。下聯典指明代人公冶志,因人才出眾官僉都御史。
言能通鳥;子曰可妻。
——佚名撰公冶姓宗祠通用對聯。全聯典指春秋齊公冶長通鳥語。孔子曰:“長可妻也”,因以女妻之。
季氏祖發;孔聖子妻。
——佚名撰公冶姓宗祠通用對聯。全聯典出、化用《論語》句:“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經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也。”

公冶姓家族族譜

(缺)

公冶姓宗祠規劃

公冶姓規劃原則

公冶姓後人積極參與,網同紀念給予積極支持,將公冶氏宗祠建設成公冶姓後人尋根問祖、緬懷先人、交流信息和聯絡感情的平台。

公冶姓具體規劃

1、網同紀念永久免費提供宗祠平台和祭奠程序;
2、公冶姓後人捐助宗祠儲值支持公冶氏宗祠,宗祠設功德薄,永銘捐助者功德;
3、公冶氏宗祠根據以下善款累計數逐步擴展:
(1)、宗祠儲值>=300元后,永久開通專屬文選(10萬字,多增1萬字10元),供公冶姓文字資料永久保存;
(2)、(1)+宗祠儲值500元,永久開通專屬論壇,供公冶姓後人更充分地溝通信息;
(3)、(2)+宗祠儲值700元,永久開通專屬圖冊(10兆空間,多增每兆10元),供公冶姓圖片資料永久保存;
(4)、(3)+宗祠儲值1500元,對宗祠頁面進行特別設計,設二級域名
4、完成以上擴展(3)後,網同紀念鼓勵公冶姓後人籌建公冶氏宗祠理事會,與網同紀念溝通,謀劃宗祠進一步的發展。

公冶姓儲值來源

1.紀念館捐助:
已在網同建館的用户可直接以館內紀念館儲值捐助宗祠,每次捐助5元為最低限,捐助館館主即時配祀宗祠(列35位,以最新捐助時間自動列序)。捐助人列名宗祠功德薄。
2、直接捐助:
可通過專用的宗祠認捐通道為宗祠捐款。捐助人列名宗祠功德薄。
3、短信捐助:
通過手機短信祭奠捐助,資費每次2元,捐助1元。捐助手機列宗祠功德薄。
4、網同獎勵:
公冶姓每建20個有效族譜(不重複,15代以上),網同紀念給予其宗祠100元特別儲值獎勵;公冶姓每建100個付費高級館或雙人館,網同紀念給予其宗祠100元特別儲值獎勵。

公冶姓姓氏名望

孔子 孔子
公冶長:字子長,春秋末期齊國人,著名春秋末期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在典籍《論語》的二十篇章中,有一篇名為“公冶長”,首載孔子論公冶長之為人。據説公冶長不但以賢而著稱,而且能通鳥語,多才多藝。後代人認為是吉祥,就畫作年畫
公冶姓的後人有一部分是公冶長的弟子,繼承姓公冶姓氏而來。
有關公冶長的史料很少,但傳説很多,公冶長讀書地方的當地人皆能説上一二。
公冶長:位於山東省安丘市庵上鎮西北十公里的城頂山前坡,相傳為春秋時孔子弟子公冶長讀書處,後人思念先賢,在此建公冶長祠,又在祠西建青雲寺,時碑碣林立,後祠、寺俱廢,碑碣仍立。為保護文物,1988年山東省政府撥款修復公冶長祠。公冶長書院的正殿三間,內有公冶長塑像,東西耳房各一間,陳列着書畫。院內碑亭內有明清兩代立的石碑,記載着修復公冶長祠的史實。
離開山東濰坊市,沿206國道南行三十公里後轉安丘-孔冶長書院路約行二十五公里,然後折向西沿崎嶇山路約十公里左右,就到了極具文化背景和自然風景的公冶長讀書院。
公冶祠 公冶祠
公冶祠
公冶長書院位於城頂山腰,面南而立,周圍樹木葳蕤,綠濤陣陣,公冶長讀書的房子早已不復存在,只有一寺,曰青雲寺,是一座依山而建三進的寺院,一重高於一重;公冶祠則位於青雲寺東側,規模略小,裏面供奉着公冶長塑像,十分恭敬。青雲寺前有一平地,栽有兩棵巨大的白果樹,一雄一雌,冠蓋如雲,雄樹粗5.2米,雌樹粗6米,傳為公冶長親植,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當地人説,每年農曆4月8日為此處廟會,屆時四鄉八鄰皆來趕會。
公冶長書院,一個蟄卧深山的文人讀書之處,一個見證歷史的地方。這裏琅琅的讀書聲和隆隆的槍炮聲在不同時代裏迴盪,但一切都已成為過去,呈現給人們的只是一處美麗的旅遊勝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