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公元前169年

鎖定
公元前169年,屬西漢漢文帝統治時期。這一年,梁懷王墜馬而亡。
中文名
公元前169年
時    期
屬西漢漢文帝統治時期
事    件
梁懷王墜馬而亡
西方世界紀事
希臘人率軍東進

公元前169年漢朝紀事

公元前169年,梁懷王不幸墜馬而死。賈誼認為自己作為梁懷王的太傅沒有盡到責任,也於公元前168年因傷感過度而逝,死時年僅33歲。

公元前169年西方世界紀事

1.公元前169年,正當巴克特里亞王國國王德米特里專心經營印度之際,希臘人歐克拉蒂德斯受塞琉西王安條克(又譯安蒂奧克)四世之命,率軍東進,攻佔伊朗高原東部各州和巴克特里亞,後又越過興都庫什山佔領帕拉帕米薩德,篡奪巴克特里亞的王位,史稱“篡位者”。他開創的新王朝,是巴克特里亞王國最後一個王朝。公元前 162年,歐克拉蒂德斯佔領今喀布爾河流域、帕拉帕米薩德和俾路支斯坦一帶。宣稱德米特里在西印度的領地盡歸其所有。約公元前 159年,歐克拉蒂德斯在自印度返回巴克特里亞的途中被暗殺。
2.波利比奧斯,古代希臘歷史學家,生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麥加洛波利斯,年輕時即躋身政界。公元前169年任阿哈伊亞同盟騎兵長官。第3次馬其頓戰爭(公元前171~前168)後,作為阿哈伊亞同盟的人質前往羅馬。在羅馬,深得西庇阿家族的寵信,成為名將西庇阿·埃米利阿努斯,即小西庇阿的朋友,曾隨之遠征迦太基。約公元前150年回到故鄉。
3.安條克四世於公元前169年至168年入侵埃及托勒密王朝,後因羅馬干涉而被迫撤出。之後,安條克四世在返回敍利亞途中,鎮壓了猶太人的一次暴亂,並洗劫當時的耶路撒冷聖殿,一萬多猶太人淪為奴隸。安條克四世企圖把猶太人希臘化和將耶路撒冷聖殿用於祭祀宙斯,結果馬加比家族領導猶太人發起了馬加比革命(Maccabeans Revolt)。結果於公元前165年,成功以游擊戰奪回耶路撒冷聖殿和使猶太地區免於希臘化,並取得了相對獨立,由非大衞家系的祭司兼作君王。
4.公元前169年,安提阿哥的軍隊又攻入以色列地區和耶路撒冷。他們闖進聖殿,掠走了金聖壇、燈台及其他聖殿裏的一切用具,甚至把包裹聖殿門和柱子的金箔都刮下來拿走。整個國家被洗劫一空。侵略軍還大肆屠殺百姓,又把婦女和兒童,擄回本國去作奴隸。

公元前169年生卒紀事

劉非
劉非(劉啓四子),生於孝文帝十一年壬申(公元前169年),孝景帝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立為汝南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吳國、楚國等七國叛亂,年僅十五歲的劉非上書自請擊吳,帝允,受將軍印,擊吳勝歸,徙封江都王。武帝元光(公元前134年——前129年)期間,匈奴大侵漢朝邊境,劉非上書請擊匈奴,帝不許。好氣力,治宮館,延西方豪傑,驕奢甚。卒於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壽四十二歲,諡曰江都易王
周勃
周勃(?—公元前169年)秦末漢初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西漢開國功臣,沛縣(江蘇沛縣)人,漢高祖封為絳侯。座駕:烏騅馬,兵器:鬼頭刀。
安鈕斯
安鈕斯,羅馬大詩人,羅馬史詩的創制者,於公元前239年生於加拉勃裏阿半島之路第艾,歿於公元前169年。

公元前169年通鑑記載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公元前一六九年)
春,正月,自代還
夏,六月,梁懷王揖薨,無子。賈誼覆上疏曰:“陛下即不定製,如今之勢,不過一傳、再傳,諸侯猶且人恣而不制,豪植而大強,漢法不得行矣。陛下所以為籓扞及皇太子之所恃者,唯淮陽、代二國耳。代,北邊匈奴,與強敵為鄰,能自完則足矣;而淮陽之比大諸侯,廑如黑子之著面,適足以餌大國,而不足以有所禁御。方今制在陛下,制國而令子適足以為餌,豈可謂工哉!臣之愚計,願舉淮南地以益淮陽,而為梁王立後,割淮陽北邊二、三列城與東郡以益梁。不可者,可徙代王而都睢陽。梁起於新郪而北著之河,淮陽包陳而南揵之江,則大諸侯之有異心者破膽而不敢謀。梁足以扞齊、趙,淮陽足以禁吳、楚,陛下高枕,終無山東之憂矣,此二世之利也。當今恬然,適遇諸侯之皆少;數歲之後,陛下且見之矣。夫秦日夜苦心勞力以除六國之禍;今陛下力制天下,頤指如意,高拱以成六國之禍,難以言智,苟身無事,畜亂,宿祝,孰視而不定;萬年之後,傳之老母、弱子,將使不寧,不可謂仁。”帝於是從誼計,徙淮陽王武為梁王,北界泰山,西至高陽,得大縣四十餘城。後歲餘,賈誼亦死,死時年三十三矣。徙城陽王喜為淮南王。
匈奴寇狄道。
時匈奴數為邊患,太子家令潁川晁錯上言兵事曰:“《兵法》曰:‘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由此觀之,安邊境,立功名,在於良將,不可不擇也。
臣又聞,用兵臨戰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習,三曰器用利。兵法:步兵、車騎、弓弩、長戟、矛鋋、劍楯之地,各有所宜;不得其宜者,或十不當一。士不選練,卒不服習,起居不精,動靜不集,趨利弗及,避難不畢,前擊後解,與金鼓之指相失,此不習勒卒之過也,百不當十。兵不完利,與空手同;甲不堅密,與袒裼同;弩不可以及遠,與短兵同;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此將不省兵之禍也,五不當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敵也;卒不可用,以其將予敵也;將不知兵,以其主予敵也;君不擇將,以其國予敵也。’四者,兵之至要也。
臣又聞:小大異形,強弱異勢,險易異備。夫卑身以事強,小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撓亂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遊弩往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陛下又興數十萬之眾以誅數萬之匈奴,眾寡之計,以一擊十之術也。
雖然,兵,兇器;戰,危事也。故以大為小,以強為弱,在俛仰之間耳。夫以人之死爭勝,跌而不振,則悔之無及也。帝王之道,出於萬全。今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歸誼者,其眾數千,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良騎,令明將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約將之。即有險阻,以此當之;平地通道,則以輕車、材官制之;兩軍相為表裏,各用其長技,衡加之以眾,此萬全之術也。”
帝嘉之,賜錯書,寵答焉。錯又上言曰:“臣聞秦起兵而攻胡、粵者,非以衞邊地而救民死也,貪戾而欲廣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亂。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勢,戰則為人禽,屯則卒積死。夫胡、貉之人,其性耐寒;揚、粵之人,其性耐暑。秦之戍卒不耐其水土,戍者死於邊,輸者僨於道。秦民見行,如往棄市,因以謫發之,名曰‘謫戍’;先發吏有謫及贅婿、賈人,後以嘗有市籍者,又後以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後入閭取其左。發之不順,行者憤怨,有萬死之害而亡銖兩之報,死事之後,不得一算之復,天下明知禍烈及己也。陳勝行戍,至於大澤,為天下先倡,天下從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
胡人衣食之業,不著於地,其勢易以擾亂邊境,往來轉徙,時至時去。此胡人之生業,而中國之所以離南畮也。今胡人數轉牧、行獵於塞下,以候備塞之卒,卒少則入。陛下不救,則邊民絕望而有降敵之心;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才至,則胡又已去。聚而不罷,為費甚大;罷之,則胡復入。如此連年,則中國貧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憂邊境,遣將吏發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今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以便為之高城深塹;要害之處,通川之道,調立城邑,毋下千家。先為室屋,具田器,乃募民,免罪,拜爵,復其家,予冬夏衣、稟食,能自給而止。塞下之民,祿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難之地。胡人入驅而能止其所驅者,以其半予之,縣官為贖。其民如是,則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親戚而利其財也;此與東方之戍卒不習地勢而心畏胡者功相萬也。以陛下之時,徙民實邊,使遠方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無系虜之患;利施後世,名稱聖明,其與秦之行怨民,相去遠矣。”
上從其言,募民徙塞下。
錯復言:“陛下幸募民徙以實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輸將之費益寡,甚大惠也。下吏誠能稱厚惠,奉明法,存恤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壯士,和輯其心而勿侵刻,使先至者安樂而不思故鄉,則貧民相慕而勸往矣。臣聞古之徙民者,相其陰陽之和,嘗其水泉之味,然後營邑、立城、制裏、割宅,先為築室家,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輕去故鄉而勸之新邑也。為置醫、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昏,生死相恤,墳墓相從,種樹畜長,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樂其處而有長居之心也。
臣又聞古之制邊縣以備敵也,使五家為伍,伍有長;十長一里,裏有假士;四里一連,連有假五百;十連一邑,邑有假候。皆擇其邑之賢材有護、習地形、知民心者。居則習民於射法,出則教民於應敵。故卒伍成於內,則軍政定於外。服習以成,勿令遷徙,幼則同遊,長則共事。夜戰聲相知,則足以相救;晝戰目相見,則足以相識;歡愛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而勸以厚賞,威以重罰,則前死不還踵矣。所徙之民非壯有材者,但費衣糧,不可用也;雖有材力,不得良吏,猶亡功也。
陛下絕匈奴不與和親,臣竊意其冬來南也;壹大治,則終身創矣。欲立威者,始於折膠;來而不能困,使得氣去,後未易服也。”
錯為人峭直刻深,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