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連城遺址

鎖定
八連城遺址地處吉林省琿春平原的西北部,位於琿春市西6千米。對於八連城遺址的調查、著錄,始於20世紀20年代。 [4] 
八連城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分外城和內城,城牆均為分築。城內大部分已闢為農田,外城多為水田,內城基本上是早田。八連城遺址考古發掘、調查、測量所取得的最新成果為渤海都城建制淵源、格局演變等問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 [2]  [4] 
2001年,八連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八連城遺址
地理位置
吉林省琿春平原的西北部,位於琿春市西6公里
外城周長
2894米
始    建
唐德宗貞元元年
批    次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5-31-1-31
所屬時代
唐、五代

八連城遺址歷史沿革

龍原府,又稱柵城府,號東京。為渤海十五府之一。府名龍原當取義於大欽茂為王時曾以東京為王都,柵城之名乃因襲高句驪柵城舊名。領慶、鹽、穆、賀四州。治慶州。其地為渤海與日本交聘通道,史稱“日本道”。柵城產豉,是渤海著名物產之一。遼滅渤海後府廢。其所領慶州永安縣民被遼太祖徙置今內蒙古敖漢旗東北,大部分府民被遼太宗移住今遼寧鳳城縣和岫巖縣一帶。 [6] 
八連城遺址
八連城遺址(5張)
對於八連城遺址的調查、著錄,始於20世紀20年代。20世紀初,一些日本學者開始在中國東北地區進行考古調查。
民國十三年(1924年),鳥山喜一調查八連城遺址,認為城址與渤海國有關。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鳥山喜一、藤田亮策對八連城遺址進行考古調查、測繪,併發掘了位於內城北部的兩座建築址及城址東南方的一處渤海寺廟遺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鳥山喜一根據考古調查、發掘的成果,結合文獻記載及史地考證,推定八連城為渤海國東京龍原府故址。其後,渤海史地研究者多認同其觀點。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齋藤優對八連城遺址進行調查、測繪,並對內城北部的七座建築址、內城南門址等遺蹟進行了發掘。齋藤優認為,現存的八連城遺址僅為渤海東京龍原府故址的內城遺存,他根據八連城南面兩處渤海寺廟址與城址的位置關係,以及八連城遺址外圍存在其所認定的道路跡象,推測八連城遺址外側存在邊長3000米的外城。
1950年以後,吉林省文物考古部門開始對八連城遺址進行了多次考古調查。
1958年,琿春縣文教科調查八連城遺址,建立了保護檔案,開始對八連城實施有組織的保護工作。
1960年,延邊州文物管理委員會對八連城遺址進行調查,為遺址保護提供了詳細的考古學資料。
1979年,吉林省考古訓練班調查、測量八連城遺址。 [4] 
1983年,吉林省文物志編委會組織的琿春縣文物志編寫組對八連城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調查。
2004至2008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琿春市文物管理所等單位,對城址進行了主動發掘。主要清理了一、二號宮殿基址及其附屬建築遺蹟,城門址等。出土大量磚、瓦類建築構件。 [4] 

八連城遺址遺址特點

八連城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分外城和內城,城牆均為分築。城內大部分已闢為農田,外城多為水田,內城基本上是早田。 [2] 
外城周長2894米,南北長746米、東西寬712米。現存東牆南端、西牆北端和北牆,高約1米、寬約4~5米。外城有城門四處,分別設置在各牆的中部,隱約可看到遺蹟。城外有護城壕。
八連城遺址南城牆 八連城遺址南城牆
內城周長1072米,南北長318米、東西寬218米。城垣保存較好,現高1~2米、基寬6米。南牆中段內折5米。有城門三處,分別建於南、東、西牆的中部,其中南門北部保存較好。在內城南北中軸線的中部有兩個殿址,南殿址應為主殿,築於高台之上。高台東西長45米、南北寬30米、高2米,用河卵石和黃土夯築而成。高台上礎石成羣,多數被移動,難以辨認原來的序列。礎石一般長0.6米、寬0.5米。此殿應是大欽茂在位時的朝殿。殿址北面尚有一處建築址,應是當時大欽茂的寢殿。兩殿之間由32米的長廊連接,兩殿的東西兩側各有三處殿址,其遺蹟至今仍可辨認。 [2] 

八連城遺址文物遺存

八連城遺址考古發掘出土遺物絕大多數是陶質建築材料,主要有灰陶板瓦、筒瓦、瓦當、花紋磚,紅陶綠釉筒瓦、瓦當、脊飾等。遺物往往集中出土於建築遺蹟坍塌後形成的堆積層中尤以一號建築基址的北側、中廊的東西兩側和二號建築基址東、西朵殿的北側出土數量較多。 [5] 
板瓦多為泥質灰陶少量為夾砂灰陶。瓦身呈等腰梯形。凹面印有布紋,並有豎向抹痕。部分板瓦寬端瓦沿飾一排指壓紋,檐頭板瓦則將寬端瓦沿加厚,飾多種形狀的戳印紋和櫛齒紋。寬端瓦沿飾一排指壓紋,窄端凸面有戳印陽文“昌”字。瓦體長43、前端寬33.5、後端寬28、厚2釐米。寬端瓦沿凸面加厚,瓦沿中央有兩條橫向凹槽。凹槽之間戳印一排圓孔凸面一側飾斜向櫛齒紋。瓦體長41、前端寬32、後端寬25、厚1.6~2釐米。
筒瓦多為泥質灰陶少量為夾砂灰陶。瓦身前後兩端等寬,凹面印有布紋。橫剖面多呈半圓形瓦唇有直節型和曲節型兩種。檐頭筒瓦前端套接瓦當,後端瓦唇中央有一釘孔。瓦唇為直節型,表面中部有刻劃“本”字。瓦體通長37、寬13.3、厚1.8釐米。瓦唇為曲節型,前窄後寬,中部橫向刮出一道凹槽,形似竹節。殘長20.4、寬14.2、厚1.8釐米。瓦唇為曲節型。瓦舌中部有戳印陽文。通長36.2、寬17.6、厚2.2釐米。折腰筒瓦。瓦身後部兩側有半圓形凹缺,後端殘。瓦唇為曲節型,中部有一釘孔。殘長26.4、寬13.8、厚1.2釐米。瓦身較窄,剖面大致為四分之一圓弧,瓦沿微上翹。殘長19.4、寬11.6、厚1.2釐米。
此外,還有綠釉筒瓦。一般要比泥質陶規格稍大。泥質紅陶,質地較軟。瓦唇為曲節型。瓦身凸面施綠釉,凹面印有布紋。通長40.4、寬22.5、厚1.8釐米。
瓦當多為泥質灰陶,少量為夾砂灰陶。模製。圓形,外緣有邊輪。當面紋飾以蓮紋居多,少數為花草紋。當心為半球體乳突,乳突高出邊輪。乳突外側環繞六顆連珠紋,主體紋飾為對稱分佈的六個蓮瓣,蓮瓣間飾萼形紋。直徑17.6、厚1釐米。造型與前者相同,但形體較小。直徑13、厚1.2釐米。乳突外側環繞八顆連珠紋(兩個殘缺),連珠外側有一週凸弦紋。直徑14、厚1釐米。當心為半球體乳突,外側環繞兩週凸弦紋。凸弦紋之間排列八顆連珠紋,主體圖案為對稱分佈的八朵連枝側視蓮花紋。直徑14.6、厚1.2釐米。形制同上。直徑13.7、厚1.3釐米。當心為半球體乳突,外側環繞兩週凸弦紋。凸弦紋之間排列八顆連珠紋,主體圖案為對稱分佈的六枝側視花草紋。直徑14.2、厚1.5釐米。已殘。八瓣仰蓮紋瓦當。當心為半球體乳突,外飾兩圈凸弦紋。凸弦紋外飾一週等距分佈的連珠紋,連珠外側飾一週凸弦紋。直徑11.6、厚1釐米。
此外,還有綠釉瓦當。紋飾為對稱分佈的六個蓮瓣,蓮瓣間飾萼形紋。直徑約18釐米。瓦身一側邊平直,另一側邊切割成舌狀。殘長36、寬18、厚1.4釐米。條形平瓦多數兩端同寬,平面為長方形,少數呈梯形。長方形,剖面微弧。殘長24.5、寬11.5、厚1.8釐米。寶相花紋磚夾砂灰陶。方形,一側邊緣微殘。紋飾面中心為八瓣寶相花紋,四邊中部各有一朵六瓣寶相花紋,並與四角處的側視寶相花紋連枝。邊長37、厚5釐米。脊飾多為殘塊。ⅠT0503④∶75,為較完整的獅首形套獸。通體施綠釉。長31.5、寬19.5、高25釐米。套獸角殘塊,施綠釉。殘長14.8釐米。 [5] 
八連城遺址早期文物保護碑

八連城遺址文物保護

1992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公佈了八連城遺址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4] 
1961年,吉林省政府公佈八連城遺址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01年,八連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21年10月12日,渤海遺址(八連城遺址)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1] 

八連城遺址旅遊信息

八連城遺址地理位置

八連城遺址位於吉林省琿春市國營良種農場西南部。 [2] 

八連城遺址交通路線

琿春→新安路→龍源西街→1400縣道→089鄉道→八連城遺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