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路軍第四縱隊

鎖定
八路軍第四縱隊成立於公元1938年5月,解散於公元1939年2月。
中文名
八路軍第四縱隊
成立時間
1938年5月
人    員
5000餘人

目錄

八路軍第四縱隊組建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先後組建過2個第4縱隊:1938年5月,八路軍為執行中共中央關於開展冀東敵後游擊戰爭,創建以霧靈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任務,以第120師雁北支隊晉察冀軍區的1個支隊,於平西(今北京以西)齋堂、杜家莊地區合編為第4縱隊,宋時輪任司令員,鄧華任政治委員,李鍾奇任參謀長。轄第11、第12支隊和獨立營、騎兵大隊,共5000餘人。6月8日,第4縱隊由平西出發,取道平北,向冀東挺進,沿途連克昌平、延慶、永寧、四海等城鎮。
隨後,第4縱隊留下第12支隊第36大隊和騎兵大隊在平北堅持游擊戰爭,主力繼續東進,17日佔領興隆,21日進抵薊縣以北的將軍關、靠山集、下營地區。7月,第4縱隊主力配合中共冀熱(熱,熱河省,今分屬遼寧、河北、內蒙古)邊特委發動和領導了冀東20餘縣及開灤煤礦共20餘萬人的武裝暴動,建立了約10萬人的抗日武裝,先後攻克了平谷、薊縣、遷安、玉田、樂亭、盧龍等縣城,控制了冀東廣大地區,並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
1938年8月中旬,縱隊指揮機關一部和冀東暴動武裝主力於遵化縣鐵廠鎮會師。此時,日軍對冀東地區開始進行“討伐”。為統一領導冀東的抗日遊擊戰爭,第4縱隊和冀熱邊特委及暴動武裝的領導幹部於8月下旬在鐵廠召開會議,決定成立冀察熱寧軍區,由宋時輪、鄧華分任正、副司令員。會後,第4縱隊主力分別向都山和興隆山地區進軍,因受到日偽軍阻擊而分別退至灤河以西和白河以西地區。10月,第4縱隊和冀東人民抗日武裝留少數部隊堅持冀東抗日遊擊戰爭,大部轉移平西整訓。在西移途中,由於日偽軍的圍追截擊,冀東人民抗日武裝遭受較大損失,一部返回冀東,一部隨第4縱隊撤至平西根據地。

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

1939年2月,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以第4縱隊為基礎,在平西地區成立冀熱察挺進軍蕭克任司令員,並組成軍政委員會,統一指揮平西、平北和冀東的抗日遊擊戰爭。第4縱隊番號即行撤銷。
1940年4月,八路軍第2縱隊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協同新四軍發展與鞏固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指示,決定由縱隊政治委員黃克誠率第344旅和新編第2旅(欠1個團)共1.2萬餘人南下豫皖蘇邊區。5月,上述部隊在冀魯豫邊區匯合後,梯次南下,於6月中、下旬進抵安徽省渦陽縣新興集地區。7月,與新四軍第6支隊(欠第4總隊)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歸中共中央中原局指揮。彭雪楓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治委員,張震任參謀長,蕭望東任政治部主任。新編第2旅改稱第2旅;第344旅改稱第4旅,其第687、第688、第689團分別改為第7、第8、第9團;第6支隊第1、第2、第3團編為第5旅;第6支隊第1、第3總隊編為第6旅,另設1個遊擊司令部。8月,第2旅和第7團編入第5縱隊。此時,第4縱隊共1.7萬餘人,協同當地中共組織,發動羣眾,開展游擊戰爭,堅持並擴大了豫皖蘇邊抗日根據地。

八路軍第四縱隊改隸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第4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4師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