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路軍留守兵團

鎖定
八路軍為保衞陝甘寧邊區的安全,成立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12月改稱八路軍留守兵團),肖勁光任主任,統一指揮各師留守部隊。
八路軍留守兵團,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共中央所在地陝甘寧邊區留守的八路軍部隊。
中文名
八路軍留守兵團
前    身
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
主    任
肖勁光
成立時間
1937年8月25日
建立會議
洛川會議
作    用
靖匪除暴安民 固守千里河防
部隊介紹
全國抗戰爆發後,八路軍主力部隊相繼由陝西省三原、富平等地出發,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為保衞中共中央所在地陝甘寧邊區,中共中央軍委於1937年8月25日決定,八路軍第115師炮兵營、輜重營,八路軍第120師第359旅第718團、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八路軍第129師第385旅旅部和第770團、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共9000餘人,留守陝甘寧邊區。為統一指揮上述留守部隊,在延安設立八路軍後方留守處,蕭勁光任主任。11月,為加強黃河河防,成立五縣(綏德葭縣米脂清澗吳堡)和神府、兩延(延川延長)河防司令部。同月,留守部隊整編,除第385旅旅部和第770團外,第120師輜重營、炮兵營改編為警備第1團,第129師特務營、炮兵營分別改編為警備第2、第3團,第115師輜重營、炮兵營改編為警備第4團,第120師特務營、工兵營分別改編為警備第5、第6團,第129師工兵營改編為警備第7團,第718團整編為警備第8團。留守部隊配合邊區政府開展羣眾工作,進行抗戰動員,並以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相結合的方式,對流竄於邊區境內的土匪進行清剿。
1938年3月起,日軍頻繁進攻陝甘寧邊區府谷至宜川的黃河防線,留守部隊在河東八路軍配合下,取得多次河防作戰的勝利。4月,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及所轄關中、慶環、三邊、神府軍分區統歸留守處指揮。1939年7月,軍委炮兵團撥歸留守處建制,後改編為特務團。8月,八路軍後方留守處正式改稱八路軍留守兵團,蕭勁光任司令員(後兼任政治委員),曹裏懷任參謀長,莫文驊任政治部主任。10月,第359旅率第717、第718團(平山獨立團改稱)由晉察冀邊區返回陝甘寧邊區,接替綏德警備區防務;12月,以綏德警備司令部為基礎成立警備第1旅,轄警備第3、第8團,調防關中地區。
1941年8月,成立關中警備司令部,轄保安第1、第3團。1939年冬~1940年春,在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國民黨頑軍不斷增兵包圍陝甘寧邊區,並在綏德、隴東、關中地區製造摩擦,襲擊留守兵團部隊,侵佔淳化、正寧、寧縣、鎮原等縣城及部分地區,企圖對陝甘寧邊區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蕭勁光致電蔣介石,呼籲停止進攻邊區,恢復團結,勿使事態擴大。同時,留守兵團部隊進行自衞反擊,奪回隴東大部地區,並肅清了綏德地區5縣的頑固派勢力,鞏固了該地區的民主政權。
1940年4月,警備第6團撥歸第120師建制;第359旅之第719團、雁北支隊、第4支隊先後由晉西北轉移到陝甘寧邊區。1940~1941年,為戰勝國民黨頑固派對邊區的經濟封鎖,留守兵團開展以農業為主兼營副業和工、商業的大生產運動,實行生產自給或半自給,打破了經濟封鎖,減輕了人民負擔。在大生產運動中,湧現出第359旅等模範單位。在此期間,留守兵團各部隊還利用戰鬥和生產間隙,開展軍事訓練,提高部隊的戰術技術水平。至1941年底,留守兵團部隊計有第385旅(轄第770團,警備第2、第7團),第359旅(轄第717、第718、第719團,特務團,補訓團),警備第1旅(轄警備第3、第4、第8團,特務團),警備第1、第5團,騎兵團及關中警備司令部(轄保安第1、第3團),保安司令部(轄保安第2、第4團,騎兵團)共3.4萬餘人。
1942年5月,留守兵團隸屬陝甘寧晉綏聯防軍。9月15日,留守兵團司令部與聯防軍司令部合併,對外仍保留留守兵團司令部名義。1944年4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副主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譚政受中共中央委託,以留守兵團政治部名義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級幹部會議上作了《關於軍隊政治工作問題》的報告。這個報告曾經過毛澤東周恩來多次修改,是繼古田會議決議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的又一個歷史性文獻。八路軍留守兵團在陝甘寧邊區人民自衞軍和晉西北、晉西南八路軍的配合下,對日軍作戰78次,殲滅邊區內土匪40餘股,反擊國民黨頑軍的進攻99次,保衞了陝甘寧邊區的安全。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