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角鼓戲

鎖定
八角鼓戲,滿族傳統的戲劇藝術形式。明末至清中葉,由擊八角鼓演變而成。清末流行於今北京、瀋陽及呼和浩特等地。
中文名
八角鼓戲
性    質
戲劇藝術形式
朝    代
明末至清中葉
流行地區
北京、瀋陽及呼和浩特等地
戲劇簡介
八角鼓是滿族擊打樂器,為鼓書、單絃等曲藝伴奏。明嘉靖、隆慶間(1522—1572),北京有擊八角鼓“擅絕一時”的劉雄。康熙至乾隆間(1662—1795),吸收元、明雜劇及諸宮調劇目、曲牌及其表演形式,將坐唱發展為走唱形式。乾隆時盛行於八旗軍中,後流傳於民間。鼓調分正調和越調兩種。正調的主要特點是由角色進行表演,分生、旦各種行當,韻白話,穿戴行頭,模仿京劇化裝,各角色唱腔固定。以二胡、三絃、四胡、四塊瓦、吊扁鍾等為領絃樂器。越調是流行於北京、瀋陽等地的單絃和唐山、天津的時調,表演者以八角鼓領弦,伴以三絃等樂器。 [1] 
參考資料
  • 1.    高文德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