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索

鎖定
八索,《左傳》記載的一種古書名,也稱是道教秘傳的一種書,自稱是古代的,也是八卦生成原理之一 [1] 
中文名
八索
代表作品
《左傳》
拼    音
bā suǒ
注    音
ㄅㄚ ㄙㄨㄛˇ

八索詞語

讀音
注音:ㄅㄚ ㄙㄨㄛˇ

八索指稱:古書名

1、《左傳》記載的一種古書名:
《左傳·昭公十二年》楚王贊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見《孔子家語》中華書局,2010年版308頁) [2]  .
讀的對象是書,西晉 杜預 注:“皆古書名。”
2、道教秘傳的一種書,自稱是古代的:
雲笈七籤》卷四 《三皇經説齋》曰:“三皇后又有八帝,治各八千歲。上天又各以經一卷授之,時號為《八索》是也。此乃《三墳》、《八索》根本經也。如法而言,三寶俱起無量之世,但以隱顯有時。自三皇八帝之後,其文亦隱。至於晉武皇帝時,有晉陵鮑靚,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以晉元康二年二月二日登嵩高山,入石室清齋,忽見古三皇文,皆刻石為字。爾時未有師。靚乃依法以四百尺絹為信,自盟而受。後傳葛稚川,枝孕相傳,至於今日。”
卷九曰:“後有八帝,次三皇而治,又各受一卷,亦以神靈之教治天下。上三卷曰三精,次三卷曰三變,次二卷曰二化,凡八卷,號曰八索。”
説明:
葛洪,字稚川,東晉道教高道。
鮑靚,字太玄,東海人,為葛洪岳父。
3、鄭人認為八卦與身體八個部位對應。
“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它平它謂之和······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已成百物。······正七體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紀以立純德,合十數以訓百體。” [3] 

八索歷代解釋

1、“孔安國”説是對八卦的解釋書,屬於某種易傳
唐代孔穎達 疏 引 孔安國《尚書序》:“八卦之説,謂之八索。索,求其義也。”(晉代版孔傳尚書,長期被稱為偽尚書,但今人李學勤力舉它不偽,只是孔府改編的)
後來有人解索為繩索,説八索是八卦,是完全無據的臆測。“八卦”與“八卦探索”,是兩碼事,正如易經(本來的周易)與周易十傳是兩碼事。
2、 賈逵説是八王之法
唐代孔穎達 疏又引 東漢大儒 賈逵 雲:“八索,八王之法。”
3、道教解釋為一種宇宙觀性質的書
《雲笈七籤》卷九即《三洞經教部》釋《洞神秘籙》的《小有經下記》,曰:“三皇治世,各受一卷,以天下有急,召天上神,地下鬼,皆敕使之,號曰三墳。後有八帝,次三皇而治,又各受一卷,亦以神靈之教治天下。上三卷曰三精,次三卷曰三變,次二卷曰二化,凡八卷,號曰八索。”
是解釋《左傳》記載的古書,併成為道教特色的書。
楊炯 《序》:“每覽韋編,思弘大《易》。周流窮乎八索,變動該乎四營,為之發揮,以成註解。”這種八索,應該是指道教八索即所謂三精、三變、二化。顯示宋代歸總的《雲笈七籤》諸書,很多內容流傳很久了,宋代只是把它們歸類。

八索歷代其它用語

晉 葛洪 《抱朴子·安貧》:“六蓺備研,《八索》必該,斯則富矣;振翰摛藻,德音無窮,斯則貴矣。” 唐 楊炯 《序》:“每覽韋編,思弘大《易》。周流窮乎八索,變動該乎四營,為之發揮,以成註解。” 宋 袁褧 《楓窗小牘》捲上:“王初寮草詔曰:‘太極函三,運神功於八索;乾元用九,增寶曆於萬年。’”明 趙振元《為袁氏祭袁石寓(袁可立子)憲副》:“以故《九丘》、《八索》,淹為精華。”

八索八索可能是八卦

《左傳·昭公十二年》楚王贊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讚揚能讀《八索》者是良史,是國君應該珍惜的難得人才,説明普通的人才讀不了《八索》,這裏讀指學習,説明《八索》高深。先代珍本,無註解非常人能學習。

八索辨別臆測

現代有人説:“索字的含義有:大繩,絞,法,獨,盡,搜求,牽引,願欲,須要,涕流貌……索作為一種文書或信息載體,應當是指結繩紀事符號體系,或許還包括以絲帛或其它編織物為載體的文書(在絲帛上寫字繪畫,或者編織出能夠傳遞信息的圖案符號)。事實上,中國人最先發明瞭養和絲帛,因此也就有條件用絲帛作為信息載體。類似的例子是,由於中國製造出了又細又長又輕又結實的繩子,以及又輕又薄又結實的絲綢和紙,因此中國人才能率先發明風箏。從這個角度來説,八卦原名八索,也就順理成章了。”
這是無據的臆測,八索不是“索作為一種文書或信息載體”,正如“易傳”並非“傳”作為一種文書或信息載體。八卦原名,沒有稱作八索:無論“孔安國”是否託名,都是漢晉時期接觸古籍多的古學者,説是“求其義”,即求索、研究,如周易十傳。
“孔安國”《尚書序》説:“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不是談“索”。
古代多種説法裏,都沒有説過索是卦,有的現代人説八索是八卦,只是無據臆測。
參考資料
  • 1.    任國傑.《童子問易》.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6
  • 2.    王國軒,王秀梅.《孔子家語》.北京:中華書局,2010:308
  • 3.    左丘明.《國語》.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