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寶銅鈴舞

鎖定
八寶銅鈴舞又名“解錢”,是土家族民間的一種傳統舞蹈,在恩施宣恩一帶最為流行。土家人祭祀先祖、祈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之時,便請來土老司跳神“解錢”。在土家人的心目中,逝去的先祖也是永遠庇佑後世的“神靈”。因此,八寶銅鈴舞有的只是喜慶歡樂的氣氛,沒有其他祭祀活動中陰沉森冷的感覺。
中文名
八寶銅鈴舞
別    名
解錢
相關民族
土家族
流行地區
恩施宣恩

八寶銅鈴舞簡介

土家族民間體育活動之一--八寶銅鈴舞,又名銅鈴舞,是湘西北土家族宗教職業者土老司(土家語稱為“梯瑪”)進行法事活動、給祖先解錢時跳的儀式舞蹈。銅鈴舞起源於唐宋時期,盛行於明清時期。宋代朱熹在《楚辭集註》中説:“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其娛樂歌舞即為梯瑪表演的《梯瑪神歌》。古代梯瑪祭祖時念咒語,手舞足蹈,形成了土家族銅鈴舞。

八寶銅鈴舞起源與發展

八寶銅鈴舞是土家族古老的祭祀舞蹈。相傳八寶為古代土家先祖八個部落的首領,人稱“八部大王”、“八部大神”,後來,八位首領先後戰死,後人為紀念他們,便精心製作了八個銅鈴,並按八部大王在位時穿的八幅羅裙,騎着象徵祖先騎過的寶馬,手搖銅鈴,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的古歌,以示懷念。因為八個銅鈴代表八個首領,就把這種舞蹈取名為“八寶銅鈴舞”。本來,參加“八寶銅鈴舞”活動,儀侷限在土家人中間進行,古話叫“黃銅不沾鐵,土家不沾客(客家,指外族)”,但後來,由於土、苗、漢共赴國難,抗擊外寇入侵,結下了生死友誼,土家掌堂師就把銅鈴給苗族掌堂師贈送—個,又給漢族老司贈送一個,故今日八寶銅鈴,實際上只有六個銅鈴。隨着歷史發展,原為土家祭祖儀式的祭祀舞蹈“八寶銅鈴舞”,後又成為象徵民族團結的盟誓舞蹈。

八寶銅鈴舞特點

銅鈴舞發展成為土家羣眾舞蹈以後,變土老司獨舞為集體舞,分為立式銅鈴舞和坐式銅鈴舞。立式銅鈴舞的銅鈴只系七個,要求舞者搖鈴一次,進退各三步後轉體。如此週而復始,不停地行走舞蹈,動作較多。坐式銅鈴舞的銅鈴只系六個,舞蹈動作較少。

八寶銅鈴舞舞蹈形式

八寶銅鈴原是土老司主持祭祀儀式使用的“法具”之一。銅鈴道具安有木柄,長30公分,木柄上刻有馬頭,木柄左、右兩端各安3顆銅鈴。銅鈴道具象徵土老司做法事時的一匹寶馬,馬頭頸部系的五色絲帶象徵馬的鬃毛。
八寶銅鈴舞 八寶銅鈴舞
跳八寶銅鈴舞時,土老司頭戴法帽鳳冠,身穿八幅羅裙,頭裹紅絲帕,腰繫短刀,腳穿馬蹄雲鞋,左手持八寶銅鈴,右手拿圓形司刀,邊搖鈴邊抖刀邊舞蹈邊念唱《梯瑪神歌》,歌頌土家祖先創業功跡,祈禱先人安寧,祈求後人幸運。土老司翩翩起舞時,八幅羅裙撒開,如同孔雀開屏,優美多姿。間隙中間,吹牛角號,烘托氣氛。其舞模仿表演餵馬、洗馬、逗馬、牽馬、上馬、跨馬、奔馬、跑馬、勒馬、下馬、上天堂、下地獄、過天橋、打鞦韆和接孩子等動作,再現土家祖先騎馬遷徙、征戰盛況,所以又稱“馬舞”。
跳八寶銅鈴舞時,土老司按“人”字形線路走動,用銅鈴敲擊膝蓋。數名演員以銅鈴響聲為音樂節奏,時而坐凳,時而立步。基本步伐有走十字步、踩三角、曲膝輾轉、交叉撒步等。銅鈴舞舞姿豐富,基本動作有掃堂搖鈴、左右搖鈴、八字步搖鈴、十字步搖鈴、踩四方搖鈴、跳蓮花搖鈴、踩八卦搖鈴、跳火坑搖鈴、馬步搖鈴、跳馬搖鈴、轉圈搖鈴、勒馬搖鈴等。在舞蹈時,雙膝微曲,順拐搖鈴,顫抖擺扭,粗獷有力。有的動作技巧較高,如“跳火坑”,騰空跳起,雙腿向前,伸右腿跨過左腿,轉身三百六十度。又如“打八鈴”,全蹲,兩腿交替向前伸出,雙手交換不斷敲打小腿、大腿和肩,動作難度較大,風格勁健。
銅鈴舞集歌、舞、樂為一體,講述土家人起源、遷徙、生產、生活,對研究土家歷史淵源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新中國建立後,政府組織民族工作者挖掘、整理土家族文化,使銅鈴舞登上民族文藝匯演舞台,多次獲得省級、國家級獎證,並由一人表演的祀神舞發展成為多人表演的集體舞。由石遠鰲編舞、李卓於作曲的《銅鈴舞》獲得1980年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優良獎,使銅鈴舞在民族文藝百花園中競相開放。 [1] 

八寶銅鈴舞主要節目

土家族的八寶鈴舞,是根據土老司法事活動中的動作編纂的,依其舞具"八寶銅鈴"而命名。八寶銅鈴,是用一根一尺長、直徑兩公分的硬雜木為鈴把,上頂刻一馬頭形,下底砍一個三寸長半弧形叉為馬腳,兩端各系四個雞蛋大的銅鈴(共八個銅鈴),馬頭一端還系些五寸長、一寸寬的五色布條(或麻絲)為馬鬃。表演時,手握鈴把按節目情節搖抖銅鈴零噹啷響,悦耳動聽。表演銅鈴舞的人數一般為八人,多則是有一二十人但都頭戴鳳冠帽,腰繫八幅羅裙(紅、黃、藍三色的八幅布做的裙子,如同當今的百摺裙),在一平地(或院壩)表演活動。節目有以下幾項。

八寶銅鈴舞牽馬

表演人手舉銅鈴快速搖動,退步入場後及時圍成圓圈,做牽馬動作。即左腳站立不動右腳向前跨一步,銅鈴向前抖兩下;右腳收回向後退半步,銅鈴往後拌兩下;雙手握銅鈴高舉搖抖,雙腳急步向前,直到圍圓圈人的銅鈴即將相碰時,各自稍彎腰、手抖銅鈴急步回原處,恢復圓圈。

八寶銅鈴舞餵馬

圍圓圈人原地不動,右腳一齊向前跨一步,膝稍彎,左腳斜伸直,右手搖三下銅鈴,左手給銅鈴喂料一次(做餵飯狀)。這樣,連續做三次後,右腳收回復原。

八寶銅鈴舞上馬

首先,做上馬鞍的動作,圍圈人彎腰,右腳向右前斜跨出一步,雙手緊搖着銅鈴,從左下方往上搖過頭頂後復的。緊接着表演人一齊向右轉,形成相互面對背的圓圈,右手有節拍的搖銅鈴,左腳向上提(彎膝)着蹬一下,右腳向右伸平成跨馬狀,左腳再蹬一下,右腳復原後,雙腳向左右叉開,稍彎腰,半蹲,雙手伸向前緊搖銅鈴。表明已經上馬時,一齊模仿馬叫一聲後復原。

八寶銅鈴舞跳馬

表演人互相面對背地圍着圓圈,半蹲做騎馬狀,雙手向前伸直,按照馬步有節拍的搖着銅鈴向前跳步,雙腳向前跳一下,雙手搖一下銅鈴,跳步和搖鈴速度步步加快,達到跑馬高潮後收場。

八寶銅鈴舞擺郎

搖鈴人圍成圓圈,有節奏地搖着銅鈴。圈中另兩人將一件兒童上衣用繩索從兩袖中穿過各拿一頭扯直,隨着銅鈴的節拍,兩人拿着繩索一端將童衣協調地向前後襬動,意為兒童打秋,俗稱"擺郎"。搖鈴速度逐步加快,擺郎亦同速擺動,但搖鈴和擺郎次數必須同步,有序進行,不能亂套。

八寶銅鈴舞下坑

搖鈴隊伍圍圓圈有節拍的搖鈴。圓圈中另兩人面對面用肩共槓一根齊眉棍(木杆),左手叉腰,右手扶棍。從棍上搭一疋絲帕,一氣功師進來拿絲帕一頭,另一壯漢拿線帕另一頭。氣功師手拿絲帕慢慢下蹲,壯漢牢牢握緊絲帕。待氣功師翻天睡在地上後,其他人搬一牀棉被蓋其肚部,再在上面放一塊木板,木板上放一副大石磨,石磨上架一套鐵犁、粑。氣功師睡在地上用右手打竹掛,口喊:"打個陰陽一隻"!把竹掛打在地上,掛未成陰陽一隻時,還要繼續打,直到打成,才把放在氣功師肚部的所有東西取下,氣功師雙手握緊絲帕慢慢起身站立。表演結束。

八寶銅鈴舞入選非遺

2006年10月入選宣恩縣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11月入選恩施州第一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6月入選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