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分書

鎖定
八分書是隸書的一種,人們把帶有明顯波磔特徵的隸書稱為“八分書”。亦稱“分書”或“分隸”。漢末魏晉之際,“八分”這個名稱才在典籍中出現。其中晉衞恆四體書勢》曰:“鵠弟子毛弘教於秘書,今八分皆弘法也。”關於八分書體,後世的解釋極為繁雜多變,眾説紛紜。秦代上谷散人王次仲創造“八分書”。據記載説是割程邈隸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後被漢代蔡邕簡化為漢隸用作官方字體,有三體石經流傳於世。
中文名
八分書
別    名
分書或分隸
創始人
王次仲
時    代
衍    生
隸書
出    處
衞恆四體書勢

八分書八分書的來歷

古書云:次仲以楷字法侷促,遂引而伸之為八字之分,故號八分。就是説王次仲先生(秦始皇時期)認為篆書有它的侷限性,因此就因勢利導,引導分離出了像“八”字一樣向兩邊取勢的筆法,所以叫做八分書,也就是隸書的前身。而隸書與八分書的區別就好像簡體字和繁體字一樣。
又因為八分書的特徵,古來比較形象的解釋為取二分篆書,八分隸字(唐以前稱隸(隸有輔佐之意,因篆書書寫不便所創記事之法))和合而成。
張懷瓘曰:“王愔雲:次仲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陶宗儀曰:次仲與程邈同時,增廣隸書為八分。
漢代蔡邕《夏承碑》八分書節選 漢代蔡邕《夏承碑》八分書節選
唐張懷瓘先生的論述可以明瞭:王次仲以隸書的草寫,又稱章草為楷法。説明八分書的筆法確有與章草筆法相近之處(即燕尾波)。又陶宗儀先生所説,王次仲是與程邈(秦始皇時代篆書的簡便寫法隸書的創造者)同時代的人物,即都是秦始皇時期傑出英才,且程邈在前,王次仲居後。這點也能作為八分書脱胎於隸書的佐證。
四體書勢》: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用之,獨符璽、幡信、題署用篆。隸書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靈帝好書,時多能者。
四體書勢上説,秦代沿用篆書,但因篆字書寫緩慢難成,所以就令擅於隸字的人輔助書寫記事,叫做隸字或隸書,漢代繼續沿用,只有符璽、幡信、題署用篆書。隸書是篆書的便捷寫法。而上谷散人王次仲又另作一種標準的書體(八分書,為今隸書的前身),漢靈帝特別喜歡仰慕,在那個時代很多人都擅長寫這種字,史稱漢隸(在東漢時期,相傳蔡邕曾對八分書做過簡化,今稱隸書)。
王愔《文字志》説:“王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文字志説王次仲開始的時候因古代的書體方廣少波勢而在建初中年以隸字的草寫章草為楷法,字勢以左右兩筆相背的“八”字形為取勢方向,自言其中有值得學習的楷模。
古來傳聞有誤的:
宋《宣和書譜》:“字法之變,至隸極矣。然猶有古焉,至楷法則無古矣,東漢章帝建初(76-84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隸書作楷法,所謂楷法者,今日之正書是也。”
野史雲:王次仲者,古之神仙也。當週末戰國之時,合縱連橫之際,居大夏小夏山。以為世之篆文,功多而用寡,難以速就。四海多事,筆扎所先。乃變篆籀之體為隸書。
這説的應該是程邈而非王次仲,但王次仲為古之神仙,這點是依據的。
蕭子良雲:靈帝時王次仲飾隸為八分。
應該是漢靈帝格外欣賞秦代得道之士王次仲所創的八分書,而把它作為官方字體來用。
(摘自《海外文摘》總第465期黃達建著作《八分書源流正解》)

八分書產生

王次仲是秦代著名的書法家,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人。小時候聰明伶俐,理想遠大,博覽羣書而又善於獨立思考。十幾歲時,便因博聞強識小有名氣了。當時,人們普遍使用字體修長、筆畫之間距離非常均勻的秦篆,不過這種字體複雜難寫,不僅老百姓使用起來不方便,官府文官們每天也都為堆積如山的公文苦惱不已。酷愛讀書的王次仲也不例外,飽受這種文字的難寫之苦,深深體會到對這種文字進行改革的必要性。於是,他就想辦法把各種鐘鼎器皿以及詔版文字廣泛蒐集在一起,按文字相同、形體不同排列在一起,互相比較,反覆原磨。長時間的刻苦鑽研之後,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創造出了全新的“八分書”。

八分書發展

王次仲將這些文字上表朝廷。秦始皇見了之後,認為簡便易行,十分高興、就徵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陽做官,專門管理書寫篇章和法令。但王次仲這個人生性清高,不願與當朝官吏同流合污,蠅營狗苟,於是三拒詔書,因而觸怒了秦始皇。秦始皇認為王次仲對自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監車押送他赴京。王次仲自知此次赴京性命難保,便趁獄吏不注意,自盡了。
王次仲所創造的“八分書”自那以後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盛行,為我國漢字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也因此備受後人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