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公山

(中國4A級旅遊景區)

鎖定
八公山位於中國安徽淮南市,是著名的文化勝地,漢文化重鎮。
八公山,是漢代淮南王劉安的主要活動地,這兒曾集中了大量當時國內的一流知識分子,博大精深的《淮南子》也是在這裏誕生的。
八公山也是綠色健康食品——豆腐的發源地,公認淮南王劉安及八公為豆腐發明人。
中文名
八公山
外文名
Ba gong shan
別    名
淮山楚山、淝陵、北山、壽春山
所屬山系
大別山餘脈
地理位置
淮南市八公山區八南路 [22] 
最高海拔
241.2米(白鶚山)
景區級別
AAAA級
開放時間
全年 08:00-18:00 [21] 

八公山位置境域

八公山,原稱北山,因其所屬諸山位於今壽縣城北而得名,其主峯位於謝家集區唐山、山王兩鄉境內。因淮南王劉安與八公學仙、煉丹於此,故後人又稱北山為八公山。
又有人以八公山單指肥陵山(又名五株山,地處壽縣城北四里)。也就是説,八公山有狹義與廣義之別,狹義專指肥陵山,廣義泛指城北諸山。
據光緒《鳳台縣志》記載,八公諸山“錯峙一隅,周圍百餘里”,南北綿延約25公里,東西約5公里,三面濱淮,一面濱淝。
八公山中,以肥陵山、紫金山、硤石山最為有名。 [1] 
八公山脈屬大別山餘脈,地處淮北平原與大別山區的過渡地帶,八公山脈橫跨壽縣、鳳台縣、長豐縣和淮南市。大小山峯三百多座。
壽縣所轄:東南起淮南打石山東坡,與淮南市呈犬牙交錯狀;西、北至鳳台縣驢蹄山北麓。
八公山
八公山(2張)
八公山,最早稱雲條山、北山、楚山、肥陵山,西漢時改稱八公山。 [2] 

八公山主要山峯

肥陵山,屬壽縣所轄,原建有淮南王劉安廟,其東南麓有淮南王劉安墓,清同治年間,吳坤曾在墓前立一碑碣,陰刻“淮南王劉安墓”六字;西南麓有戰國時趙國名將廉頗墓。
八公山
八公山(2張)
硤石山,為鳳台縣所轄,有東西硤石二山,二山分築一城以防津要。
東硤石山有北宋摩崖石刻,“硤石晴嵐”為鳳台八景之一。
湧泉山(雷窠山),為壽縣所轄,其南麓有謝公祠(又名湧泉山房),明人為紀念東晉名將謝玄於嘉靖十八年(1539年)所建,該祠在明末清初香火最盛,地方文人顯達頻頻到此拜謁吟哦。
紫金山,明清以來稱紫金山為車路山,又名紫荊山,位於謝家集區唐山鄉,南距三王鋪1.5公里,其西臨石塘山,東接茨山,西南距壽縣5公里,南望東淝河,北臨淮河,巍峨險峻,怪石嶙峋,控扼古壽春,為歷代兵家所屯守。相傳淮南王劉安曾在紫金山宴客;五代南唐齊王景達等曾列寨十八於紫金山(即十八連珠寨);後周柴榮(周世宗)亦曾屯兵此山;“紫金疊翠”為古壽州八景之一。 [1] 
八公山山地位於縣城北約5華里,中隔淝河,長8.9公里,寬2公里,約17.8平方公里,面積3萬畝,佔全縣土地面積的0.68%,海拔高度為20—241米,多為裸露的石灰岩、白雲質、石灰岩風化物組成的石灰岩、白雲岩,殘積物和坡積物地貌,碎石與淺薄土組成頂脊部丘體,坡度20—25度。
水土流失嚴重,多幹旱缺水,丘麓多由石灰岩紫色頁岩及粘土等風化物堆積,紫紅色土呈坡積特徵。 [2]  八公山大小山峯五十餘座。境內山峯分述:
八公山(肥陵山):縣城西北2.5公里,海拔168.5米。《水經注·淝水》雲:“八公山因八士而得名。”宋朝時山上有淮南王劉安廟,廟外有隱室、石井,現只有廟址,其它無存。
屬八公山支峯有:許家山,海拔168.5米。
半截山,海拔116米。曹家山,海拔149米。老龜山,海拔133.3米。
四頂山:距縣城4公里,海拔高218.2米。
山上有奶奶廟(原名東嶽祠、碧霞寺),東北坡有瑞泉、東嶽祠。
民國28年春毀於兵燹。每年三月十五日有廟會。
登山向南可俯視壽春城,向西能憑覽淮河與淮北平原。可開闢旅遊業。
五株山:又名老母豬山(因突出的石頭形狀像豬而得名),在縣城北約2公里,山南麓有瑪瑙泉、大泉
泉水可制聞名遐邇的八公山豆腐。
白鶴山:亦名老廟台,海拔241.2米,為八公山系最高峯,山上多岩溶現象。
鳳凰山:在縣城北2.5公里,海拔143.2米。東、南、西三方系石灰石,北部系紫砂頁岩。
著名的珍珠泉即在此山東南麓(屬壽陽八景之一)。
龜山:因山形如龜得名,距縣城4公里,北與鳳台接壤,西近四頂山,海拔160.9米。
上有宋呂龜祥之墓,前有石屋,相傳為呂公讀書處
雷窠山:古湧泉山,山南坡即湧泉庵,距縣城3公里,海拔高度71.8米,古稱壽陽八景之一的紫金疊翠即此。山上多石灰石,紫金石可作硯(宋、元時紫金硯作貢品)。
紅家山:縣城東南2.5公里,海拔48.2米。
孔家山:縣城東北2.5公里,位於紅家山西,海拔48米,岩石主要為鉀長石。
打石山:縣城東北3.5公里,海拔170.2米,山上全是岩石,主要為石灰石,可製作石磙及碑。
肚臍山:在打石山西,又名架子山、馬大山,海拔199.4米。
花山:縣城北3.5公里,海拔194.8米,岩石系石灰石。
裏澗山:縣城北2.5公里,海拔133.8米,山多石灰岩,可作為有裝飾價值的板材開發。
馬山:在鳳凰山西南,縣水泥廠西側,距縣城2.5公里,海拔高51米,山上多古墓冢。岩石質量差。
松林山:又名徒山,海拔高度123.3米。
螃蟹口:海拔135.4米。
倒掛鼎:海拔221.5米,山上多岩溶現象。
石龍窪:海拔151.2米。
狼洞:海拔145.5米。
磨盤山:海拔150.4米。
廟山:海拔139.4米,相傳北宋時上有白塔寺,久廢。
陡山:又名非山,海拔171.8米。
博羅山:海拔164.6米。
小節山:海拔121米。
大馬台:海拔175.2米。
二馬台:海拔180.5米。
饅頭山:古稱朱霞山,又名雲窩山,海拔156.5米。
火石山:產打火石而得名,海拔169.4米。
大缽山:海拔204米。
放牛山:海拔178.2米。
大肚山:海拔175.7米。
橫樑山:海拔171米。
大腳山:海拔185.4米。
獅子山:海拔158米。
柿子山:海拔175.7米。
塔山:海拔177.9米。
龍茅頂:又名龍豹山,海拔195.4米。
雷公山:海拔170.4米。
袁家山:海拔114.5米。
楊家山:海拔135.4米。
刺架山:海拔104.5米。
小靈山:海拔80.9米。
驢蹄山:壽、鳳界山,北系鳳台縣境。海拔123.3米,下有馬跑泉
刺山:在四頂山北,海拔195.5米。
肉掉山:海拔191米。
毛家山:四頂山北2裏,凡三峯,海拔226米。
鈀齒山:海拔224米。 [2] 
在淮河北岸有曼山(俗稱歸山)、孤山、亂山等;
在淮河西岸有禹王山、硤石山等;在淮河南岸有煙礅山、孫家大山、馬蹄山、老母豬山、禹王山、東硤石山、三峯山等100餘個山頭。
均系舜耕山脈,由西南硤石山口入縣境,蜿蜒東南,長約15公里。 [3] 

八公山地質地貌

八公山地區地層,屬於華北地層區蚌埠地層小區,屬南型北相地層。
地層主要出露太古界五河羣元古界青白口系、震旦系地層,古生界寒武系大部分地層;
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羅系、上白堊系地層缺失或未露於地表;
而下白堊系、上第三系地層,由鑽探揭示覆於廣泛分佈的第四系之下。
1.太古界
五河羣為混合片麻岩類。地表少量出露黑雲角閃片麻岩,為區域變質岩相
分佈於壽縣城北,八公山南,山前地表附近,近東西走向,厚度不清。
2.元古界
青白口系 自下而上由八公山組和劉老碑組岩層組成,屬海相碳酸鹽,碎屑巖相
分佈在八公山脈。
八公山地區地質構造,處於南華亞板塊和北華亞板塊碰撞邊界附近,其東鄰太平洋板塊碰撞帶一郯廬深大斷裂帶。該區板塊多東西向構造。
如城北山前東西向正斷裂和南老人倉東西向斷裂,在安豐塘(芍陂)南,有東西向斷裂穿過。另固鎮—懷遠—壽縣南北東向斷裂影響,長期受南華亞板塊移動擠壓,現代構造擠壓應力方向為北東40°(N40°E)。 [4] 
八公山地貌類型,屬淮河以南丘陵,海拔一般在100米以上,相對高差在50~150米之間,坡度在20°~40°。
最高點白鶚山海拔241.2米,位於八公山之中。
丘陵處於剝蝕階段。根據地貌條件又可分為裸露岩石、殘積坡積帶,山麓坡崗地及丘陵谷地等。
八公山丘陵地區為第四系地層所覆蓋。在第四系沉積之前,地形為丘陵山地。繼第四系以來由上升轉為急劇下降,源源而來的鬆散物質,不斷改變着地貌形態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中堆積了巨厚的第四系地層,逐漸塑造成現在的地貌景觀。
第四系地層分佈,山區一般5米以下,山前斜坡5~50米,西部平原區厚150~300米,再向北漸增至400米以上。
分佈在山頭、山丘上的多是殘積物,以粘性土類為主,紫紅色居多。
巖性受母巖性質及風化類型制約,底部常含硅質殘餘物碎屑,其生成年代新老均有。
分佈在山麓坡地上的以坡積成因為主,頂部常與殘積物過渡,厚度自山坡逐步向山麓增厚;巖性為棕紅色亞粘土,間含碎石或鈣核;時代多屬中更新統時期。
緩坡地帶中下段,主要由老洪積扇構成,新洪積物多沿沖溝分佈,巖性以棕黃、黃褐色粘性土夾礫碎石為主。
坡積與洪積呈緩坡相銜接。坡地帶外,分佈着廣闊的帶狀衝洪積階地。
下部由上更新統沖積混合成因黃褐粘土,上部由1~4米厚全新統洪積成因亞粘土層組成。
總厚度15~20米之間,其底部常直接和三疊系地層呈不整合接觸。
二級衝洪積階地前緣與一級沖積階地後緣呈緩坡交接,階面高差4~5米,一級沖積階地亦呈寬闊蜿蜒帶狀分佈,其土層具有明顯的河流沖積二元結構特徵。
由粘性土類粉細砂層或輕亞粘土層組成,時代屬全新世早期。
河漫灘沿淮河兩岸斷續分佈,厚度一般12~16米,其間偶夾牛軛湖淤積層,巖性有粘土、輕亞粘土細粉砂及淤泥。一級階地和河漫灘之下,仍有二級階地衝洪積盤託。 [5] 

八公山自然資源

八公山陶瓷資源頗為豐富,50年代末在八公山等地發現粘土,後被八公山耐火材料廠開發利用。
60年代初又分別在謝家集、八公山、上窯等地發現粘土、長石、紫砂頁岩等礦藏,被淮南瓷器廠、鳳台鍋碗廠、上窯缸廠開發利用。 [6] 
鉀長石,含鉀硅鹽酸礦物。是陶瓷制釉、玻璃、搪瓷、琺琅質、隔電瓷等主要和不可缺少的原料。主要分佈區在打石山南側,孔家山一帶,礦體東西向伸延,儲量為1000萬噸。
石灰岩, 以方解石為主要礦物質的碳酸鹽巖,含有粘土礦物白雲石粉砂等。一般為灰色或深灰色,硬度小,遇鹽酸劇烈起泡,易受溶蝕。
石灰岩是燒製水泥、石灰的主要原料。對冶金、玻璃、化纖及建築業有廣泛用途。另可制純鹼、化肥、漂白粉碳化鈣、鉀氫鈣、氫氧化鈉等。主要分佈在裏澗山、鳳凰山、打石山南麓,儲量為2500萬噸,品位高;氧化鈣可達54.54%,有害成分低,氧化鎂平均1.79%,最高2.8%。
白雲質灰巖白雲岩主要分佈在四頂山西坡至倒掛鼎西坡,連綿長達4公里,儲量約1億噸。
大理石,品種有豹皮玉、紅花玉、黃花玉、壽黑等,主要分佈在裏澗山、鳳凰山,儲量為530萬立米。
其中包括具有裝飾、工藝等價值的石灰岩。研磨、切割、雕刻性能良好。
紫砂頁岩,製作陶器的特定原料,外觀呈紫肝紅頁岩粉砂質結構,片頁狀構造。
成份為粉砂石英、長石、雲母、粘土等,主要分佈在鳳凰山、裏澗山及二山之間溝谷中。
礦體由南向北,儲量約1000萬噸。
化學成份:二氧化硅55.35,三氧化鋁15.56,三氧化二鐵11.37,氧化鈣1.9,氧化鎂 2.67,氧化鉀3.98,氧化鈉0.23,燒失量7.02,可生產器具、工藝裝飾品等。
粘土,是生產水泥、磚瓦的主要原料,分佈較廣,主要礦牀在珍珠泉的山澗窪地。
化學成份:三氧化鋁、二氧化硅等。儲量為1000萬噸,屬小型優質礦牀。
磷礦石,是製造純磷、磷酸、磷肥的主要原料,位於鳳凰山西側。磷礦石 五氧化二磷含量8.27—24.24%,呈斷續分佈。 [4] 
山地用材林、風景林區,位於城北的八公山殘丘林業用地1.59萬畝,森林覆被率為65%。
該區除部分次生林外,多為人工栽培的馬尾松、刺槐、楝、櫟類用材林木,並有側柏合歡麻櫟風景林,林下間生茅草、蕨類、灌木叢,及人工栽培的茶樹等。 [7] 
茶葉,壽縣原不種茶。1972年在城北八公山闢茶園11畝;後又在炎劉、瓦埠高崗地試種。至1977年全縣已有茶地1042畝,因缺乏栽培與製作技術,產量極低,質量欠佳,經濟效益甚差,大都廢茶復為糧田。1987年,全縣茶地減至310畝,產幹葉61擔。 [8] 

八公山氣候

八公山地處淮河流域中段南側,為華北氣候區華中氣候區的中間地帶,屬亞熱帶北緣季風性濕潤氣候類型。各主要氣候要素的變化均呈單峯型,有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的特點。
冬季,淮河、淝河等河間有結冰;春夏秋受長江中、下游温和濕潤氣候影響,又有江淮分水嶺的阻隔,氣候要素呈現出:地温高於氣温,蒸發量大於降雨量的特點。雨量北少南多,氣温北低南高,易旱易澇,淮湖窪地漬澇年有發生,災害性氣候不同程度影響了農業產量的提高。
1955—1985年,年平均氣温14.8℃;年平均降水量906.7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296.4小時;年平均風速3.3米/秒,最多風向偏東風,穩定通過10℃的積温4800℃以上,無霜期213天。 [9] 

八公山水文

八公山河流

八公山是淮河南岸東淝河(瓦埠湖)和窯河高塘湖)的分水嶺
東淝河發源於肥西,承接東起大潛山,西至六安龍穴山以北來水。上游有東淝源、西淝源,在壽縣董埠匯合,北流經石埠嘴、船漲埠、白洋淀入瓦埠湖,以下河湖混流,經本縣22個鄉鎮,至後趙台入淮,流經本縣約80公里。1950年開挖長15公里的新淝河,增強了排洪能力,水位高程(1954年汛期最高水位25.78米)一般在17—18米。
3.瓦埠湖
瓦埠湖位於壽縣、長豐縣之間,是淮河中游大淡水湖之一。除淝河水源外,承接丘陵塝坡水,瀦而為湖,長8公里,寬約4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水深在2.5米至4.5米之間,一般水位高程在18米左右(據江南安徽全圖1891年)。 [10] 

八公山泉水

八公山區多裂隙水單位湧水量較大,其珍珠泉湧水量達50噸/時。 [10] 
礦泉水 八公山麓古有“二十四名泉”之稱。實地查勘,存泉20,餘4泉今已湮廢。壽縣存9,淮南市6,鳳台縣3,長豐縣2。
珍珠泉:亦名咄泉,位於縣城北約二公里的鳳凰山東麓(古稱鄧林山)公路東側。湧水量為50噸/時(附泉水化學分析表)。
湧泉:位於湧泉山南崖(即今雷窩山)謝公祠內(亦名湧泉庵)。傳説淮南王劉安曾用此泉水煉丹,後稱“淮王丹井”,已作為旅遊風景區開發。
瑪瑙泉、大泉:位於老母豬山(五株山)西南麓,兩泉間距約500米(大泉亦名水晶泉、土淨泉),泉水清澈味醇,久旱不涸,是製作八公山豆腐的主要水源。
瑞泉:位於龜山西坡,四頂山東北,現已荒廢。
碧砂泉:在掛榜山西麓。
嵐秀泉:在馬蘭山東北麓,小節山西南。
浣翠泉:在史山西麓,李林山(今大腳山)東陀。
雲賓泉:在紅山西北麓。
以上9泉在壽縣八公山界內。
元女泉(翟家窪)、紫砂泉(禪山、又名褲襠山)、滋泉(禪山南麓)、響松泉(貫株山下)、
洗雲泉(茵席山石門潭北崖)、止泉(天馬山東南麓)6泉在今淮南市境內。
淮泉(黑石山西涯)、沈綠泉(驢蹄山東麓)、馬跑泉(驢蹄山西南麓)3泉今屬鳳台縣。
磐泉、蒙泉,位於東泉塘山、西泉塘山之間,上2泉今屬長豐縣。 [4] 

八公山歷史文化

五代之時,南唐與後周頻戰此山。《新五代史·死節傳第二十·王彥章》(卷三十二)記載:“景(南唐元宗李)亦遣其元帥齊王景達等列寨紫金山,下為夾道,以屬城中。明年正月,世宗(周世宗柴榮)復至淮上,盡破紫金山寨,壞其夾道,景兵大敗”。《宋史·列傳第九·高懷德》(卷二百五十)記載:“南唐將劉仁贍據壽春,舒元據紫金山,置連珠寨為援,以抗周師”。《宋史·列傳第十四·張永德》記雲:(顯德)三年(公元956年)世宗親征,至壽州城下……。太祖(趙匡胤)與永德領前軍至紫金山,吳人列十八寨,戰備嚴整。敵壘西偏有高隴,(張永德)下瞰其營中,永德選勁弓強弩伏隴旁,太祖麾兵直攻第一寨,虎陽(佯)不勝,淮人果空寨出鬥,永德亟登隴,發伏以馳入據之,敵羣散走。翌日,又攻第二寨,鼓譟而進,始攻北門,淮人開南門而遁。”《宋史》雲:高宗紹興二年(1132年),劉豫入寇壽春,遣其子劉麟率中路兵由壽春犯合肥,遣其侄劉貌率東路兵由紫金山出渦口犯定遠。《輿地勝記》載:“紫金山即八公山,在州(壽州城,即今壽縣城)東北十里,山有車轍馬跡,傳為淮南王會賓客之地。”
紫金山古蹟頗多,南麓怪石林立,並有淮南王埋金之金梭堆(現金雞塘北側),東西麓有連珠寨。紫金山腰有石大路,即周世宗柴榮屯兵處,今已盡毀,不可尋蹤。古壽州八景之一的紫金疊翠尚可觀之。今日紫金山南麓仍有怪石,其形或似獸,或似灶,或似井,或似巨人足跡。 [1] 
八公山是壽縣城北諸山中之一山,向為名勝之地。光緒《壽州志》記西昌寺遺址説“其左側則八公山矣”。又記淝水曰:“又西北繞八公山入淮”,所指即今東淝河閘之東,淝水之北,淮水繞其西而折北向東,立四頂山西看,呈一脈十一峯之八公山。
八公山名,起自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八公在此學道成仙的神話故事。《水經注》:“淮南王折節下士,篤好儒學,養方術之徒數千人,皆為俊異焉。多神仙秘法鴻寶之道。忽有八公皆鬚眉皓素,詣門希見。門者曰,吾王好長生,今先生無住衰之術,未敢以聞。八公鹹變為童,王甚敬之。八士並能鍊金化丹,出入無間,乃與安登山埋金於此,白日昇天,餘藥在器,雞犬舔之者,俱得上升。其取升之處,踐有石陷,人馬跡存焉。故山即以八公為目。”由此神話,又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典故,八公山遂揚名於世。至晉在此展開的“淝水之戰”,前秦苻堅大舉南侵,謝安委謝玄為前鋒都督,以八萬兵力擊敗號稱百萬的秦兵,成為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之戰。苻堅、苻融登壽陽城望八公山草木皆類人形,疑為晉兵,敗逃時聽風聲鶴唳,亦以為晉追兵,遂出“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成語,八公山更名聞天下。
壽縣城北,大小山峯近三百,古時本無專名。因水名曰淮山,曰肥陵,宋蘇軾有詩題曰《出潁口初見淮山》;南宋有“淮上女”作《減字木蘭花詞雲:“淮山隱隱,千里雲峯千里恨”;《通鑑地理通釋》:“八公山一名肥陵山”。地方歸楚,曰“楚山”。如王安石《壽陽城晚眺》詩:“楚山重疊矗淮濆,堪與王維立畫勳”;林和靖《硤石寺》詩首句雲:“長淮如練楚山青”。依壽春名曰“壽春山”。依城與山之方位,曰“北山”。《魏書·李崇傳》:李崇督淮南諸軍事,“大水入城,……州府勸崇棄壽春,保北山”。翁同書《書懷》詩有句雲:“朱旗猶閃壽春山”。漢、晉以後,“八公山”名在詩詞中常被廣泛引用。李白送張遙之壽陽幕府》有句:“苻堅百萬眾,遙阻八公山”;劉禹錫寄楊八壽州》有云:“八公山下清淮水,千騎塵中白麪人”。
八公山無論是實指今之一山,或泛指城北諸山,皆為古今名勝之地。蓋因其位置特殊,形勝險要。伏滔《正淮論》曰:春秋時壽春是“吳楚陳蔡之輿地,戰國之末,楚有之而考烈王都焉。”《史記》:“郢之後,徙壽春,亦一都會也”。《陳書》:“壽春者,古之都會,襟帶淮汝,控引河洛,得之者安,是稱要害。”《壽州鄉土志》説:“壽州當長淮之衝,東距東淝,西扼淠潁,襟江而帶河……。南人得之,則中原失之屏障:北人得之,則東南失其咽喉。故楚人即盡大江之南,欲窺中原,遂遷都於是,以為進取之資。漢魏揚州刺史之治,皆取於茲,均南北之勢。”八公山也就成為壽春、淮南天然之屏障,歷史之勝地了。 [11] 
湧泉山
因山有湧泉而名,俗稱雷窩山,於城北3公里。昔日山上先後有劉安廟、謝元廟、謝公祠、湧泉書院、湧泉庵以及“淮王丹井”等勝蹟,風景優美,遊者不絕,享有“淮南第一勝蹟”之譽。
四頂山,在縣城北,距縣城四五公里,主峯舊稱300餘丈,今依海拔高度為169.4米。其西峯南支曰云堆山,又名靈官山。再出二支:東南支曰眠木山,東曰鳳凰山;南曰鄧林山,朱霞山;又西南曰大名山,又出二支,東南一里曰叢桂山,西南一里曰五株山,又南曰飛帛岡,南麓有瑪瑙泉,西南麓有水晶泉,亦名大泉。八公山豆腐户多居兩泉周圍,常年約有百餘户,年產豆腐500餘萬斤,人稱豆腐之鄉。
[11] 
今東淝河,昔稱東淝水。其末段流經八公山南,古時為戰略要地,秦晉淝水之戰即決戰於此。水出於合肥西北將軍嶺,西行入壽境,北流至東津渡,即古之長瀨津,過長瀨橋,又名肥橋,繞城東北,過北門大橋,史稱“淮南第一橋”,再西北流,於八公山西南麓入淮,此即古時之淝口,今名河口。秦晉淝水之戰,秦軍“逼淝而陣”,大抵南起長瀨津南端,北至淝水入淮之淝口一段。《水經注》也説,淝水西北流有曲水堂,“又西北流,昔在晉時謝玄御苻堅,沂八公山及置陣於淝水濱,堅望山上草木鹹為人狀,此即故戰敗處。”
西晉亡後,建都長安的前秦皇帝苻堅在統一中原後,於晉太元七年(公元382年)冬十月會羣臣謀滅東晉,羣臣皆曰“未可圖”,堅不聽,以為“今以吾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又何險之足恃乎”?終於次年八月八日自率戎卒60餘萬,騎兵27萬,旗鼓相望,前後千里,南下攻晉,苻融督張蠔慕容垂步騎25萬先行,十月十八日攻佔東晉守城壽陽城,以郭褒為淮南太守,梁成屯洛澗。晉以胡彬領水軍5000增援壽陽,聞壽陽陷,退保硤石;謝石、謝玄兵阻洛澗以東25裏。胡彬因硤石糧草盡,遣人送信去謝石處,途中被苻融捕獲,融立即報告遠在項城的苻堅,説“賊少易擒”。苻堅留大軍於項城,親率輕騎8000,日夜兼程趕到壽陽,並派在太元四年二月克襄陽時所虜之晉將朱序到謝石營中勸降。朱序向謝石獻計曰:“若秦百萬之眾盡至,誠難與為敵,今乘秦軍未集,宜速擊之,若敗其前鋒,則彼已奪氣,可遂破也。”謝石等以其計謀速戰。十一月,晉大將劉牢之率精兵5000,直取洛澗,殺梁成和秦弋陽太守王詠,又虜秦揚州刺史王顯等,秦軍受挫。堅與融登壽陽城樓觀看,見晉軍佈陣嚴整,望八公山上草木以為晉兵,回首謂融“此亦勁敵,何謂弱也”,悵然失意有懼色。
晉因秦軍逼淝而陣,兵不得過。謝玄遣使謂陽平公融曰:“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諸將皆曰“我眾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渡,可以萬全。”苻堅不聽,以為“但引兵少卻,彼引兵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以至兵退難止,加上朱序在陣中大喊秦兵敗矣。謝玄、桓伊等進兵渡水擊之,秦軍大亂,苻融馳騎略陣欲以率退者,馬倒被晉軍所殺。秦軍大潰。“自相蹈藉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晉獲秦雲母車,堅中流矢單騎走淮北,回長安,百萬大軍只剩十餘萬。東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成為軍事史上少有的戰例;苻堅戰敗,統一未成,國家分裂局面又近兩個世紀。淝水之戰留下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等典故,也使淝水馳名天下。 [11] 

八公山文物遺蹟

劉安廟,的興廢始末未能詳。相傳漢劉安為淮南王都壽春時,嘗宴飲賓客,與八公談道煉丹於此,後人立廟以祀。據光緒《壽州志·摭記》引《蜜史》曰:“邑有淮南王安廟,春秋朝廷祀之。邑人思劉仁贍之功德,欲立廟不可得也,遂共為劉令公像於淮南廟中,歲時享焉。”可知廟在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以後尚存。
謝元廟,亦在劉安廟處,東晉謝玄淝水之戰有功故祀之,始建亦無考。宋人曾極《謝元廟》詩云:“兒輩能軍國未危,更令朱序助聲威。秦人若有全師集,雲母車盛晉鼎歸。”可想謝元廟最遲不會晚於宋時。明初,在廟址易建謝公祠。知州史宏詢《謝公祠記》略雲:“嘉靖甲辰(公元1544年),巡按一泉王公語宏詢曰,謝康樂思在壽人,勳名在晉史,不可以無祠,命工鴆眾,因八公山舊堂宇數椽,規而新之,中為祠堂,東西為兩廡。”嘉靖丁巳(公元1557年),知州呂宇岡建“振衣亭”於祠旁。
湧泉書院,又名湧泉山房,御史楊瞻在謝公祠內“廣屋舍為山房”,明代“令鄉士誦讀其中”。隆、萬年間,書院易為湧泉庵。明代御史中丞方孩未集資重修,“因山為基,因泉鑿池,又有茂林修竹,故習靜者樂之,而耽情遊覽者,亦往來不絕耳。”邑人孫紹先《湧泉庵碑記》略雲:庵固州之勝蹟也,前此之盛不及知已,以餘所目睹者,隆萬間為最。清軍使者蒲坂楊公首其事於前,郡中丞方公踵其事於後,殿宇僧舍而外,復置別院四五區,為州人遊樂及士子靜息之所,屋百餘楹;山之上建文昌、楊、謝諸祠,有亭,有台,有池,有渠水;遠山環抱,喬蒼梓翠,遊者不絕,固一時之盛也。未幾,而屋舍化為行營,竹樹易為幹櫓,飲馬而泉竭,炊煙而山童,或竊瓦木以營私室,一耗於兵卒,再耗於狐鼠,而蕩然盡矣。餘解組投閒,偶策杖尋舊址,荊榛灌莽,僅餘佛像一二間,亦朽蠹將傾墜。未一二十年,而盛衰異視如此!
今湧泉庵殿宇已廢,殿基尚可辨。庭中尚有一池,人稱“月牙池”,即前人“因泉鑿池”之遺,池水終年不涸。庵基東側斷崖下掩一古井,俗傳劉安煉丹取水之井,井水清澈見底,仍為當地百姓飲用。井旁“淮王丹井”碑石,毀於本世紀60年代。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的《重修湧泉庵記》碑,近年移收縣博物館內。
四頂山上“奶奶廟”,因祀“碧霞元君”,又稱“碧霞元君廟”;嘉靖《壽州志》稱“東嶽祠”;李兆洛《鳳台縣志》稱“元君廟”。始建年月無考,嘉慶間修,民國年間遭火,今雖僅存廟基,仍為有名遊覽勝地。據《鳳台縣志》説,“每歲三月十五,焚香膜崇者遠自光、固、潁、亳,牽車鼓楫而至,雲集霧會,自昏達旦”,可見往日盛況。據傳,民國年間廟會尚盛,出壽縣城北門至山上,沿途攤點密佈。有專賣洗臉水的,邊喊邊唱:“洗洗臉,淨淨面,前面就是閻王殿”。閻王殿位於山下,是上山膜拜的第一站,內有閻王塑像。燒香人自此開始焚香。有詩云:“四頂高山廟接天,煙雲嫋嫋情綿綿。河南信女敬香客,一叩一瞻到山巔。”(注:故事有傳“四頂奶奶”的孃家住河南固始,故廟會期間河南香客往往提前專船來到河口至城北碼頭泊住)。賣香攤販亦喊唱:“燒香敬敬神,保你頭不疼;一步步,一層層,抬頭就到南天門。”“南天門”是上山的第二站,過此便是一條盤山路,拾階而上。羣眾説盤山路有九道彎,一彎九個階,九九八十一階,裏許到達奶奶廟。廟會期間,各種生意,還有搭台唱戲的,可謂熱鬧至極。1949年後,廟會一度停止。70年代末期,又有羣眾自發於三月十五日上山燒香、還願,既有遊人觀山景而遊樂的,亦有帶迷信觀念上山的。1978年後,壽縣人民政府因勢利導,在古廟會期間舉辦物資交流大會,繁榮市場,促進購銷,效益頗佳。正會三五天,遊人數十萬,大街小巷、城郊馬路,常一二小時不能移百步。 [11] 
龜山,山在城北羣山環抱之中。山上有呂公墓及石屋、石牀、石台等勝蹟,俗傳此即“呂蒙正寒窯”,故為人喜遊之地。山形似龜,龜鼻下舊有呂公墓及呂公墓碑,清嘉慶前碑即無存,同治年,吳坤修重立碑於前,誤題“呂申公墓”。呂申公,呂公著也,宋哲宗時位至司空,卒賜申國公,世稱呂申公,為夷簡三子,蒙亨之孫,龜祥之曾孫。龜祥,五代時人,“其先河南洛陽人,父孟奇,户部侍郎,有二子:長龜圖,次龜祥。宋太平興國二年,龜祥登進士及第,為殿中丞,知壽州。有惠政及民,民愛留之,不忍舍之,遂家焉”(嘉靖《壽州志·名賢列傳》),卒葬於此。墓與碑今均不存,墓地前之石屋、石牀、石台陳跡尚可辨,有傳此為當年呂公讀書處;俗傳亦稱呂蒙正寒窯。蒙正父龜圖,“初多內寵,與妻劉氏不睦,並蒙正出之,頗淪躓窘乏,誓不復嫁;及蒙正登士,迎二親同堂,異室奉責備至。”(《宋史》)蒙正未及第前危難時,與母來其叔父龜祥處,傳為“呂蒙正寒窯”故事,是有可能的,也因其歷史本身的戲劇性,山鄉耆老常津津樂道之。 [11] 
珍珠泉,“清清靈脈發,閃閃瑞光浮。塵垢難污潔,珍珠不斷頭。”這是明御史楊瞻遊珍珠泉的詩句。清人吳育有《珍珠泉記》曰:泉在“八公山之址,泉出其下若珠,故名。”此説“八公山”系泛指城北諸山而言。今名鳳凰山,亦即古鄧林山東南坡。舊説距城5裏。《爾雅》解釋“泉上為咄”,又名咄泉。孫家丞《重修珍珠泉碑記》:“俗稱珍珠,肖其形也。”明嘉靖《壽州志》記:“每聞人聲,則泉水湧,小叫小湧,若咄之,泉彌甚,因名咄泉。”還有響泉、喊泉諸名;其響之因,當求地質學原理,細觀之,泉水出時似含有氣體,氣隨水泡上浮,一串串泡珠在水皮面層破碎,如寧靜聽之,確可聽到極微妙的音響。清同治年間,有名叫伍曉村的善琴者,一日攜琴過壽州東鄉張閬仙家,閬仙掃地焚香,求其一弄,於旁靜聽,只聽那琴曲音如鳥啼花落,溪水潺諼。便問彈者是何古曲,竟彈得如此幽麗神妙!曉村説:“並非古曲,乃同友人遊珍珠泉,暮春新霽,風物清和,適以意譜之耳!”可見珍珠泉的響聲,幽然無窮,深深地啓迪了這位善琴者!
珍珠泉的風光之美,早在《水經注》中就有記載:“淝水又西徑壽春縣城城北,右合北溪,溪水導北山泉源,下注漱石,頹隍水上,長林插天,高柯負日,出於山林精舍右,山湫寺左,道俗嬉遊,多萃其下。”所説北溪,即今清水澗,泉源即指珍珠泉源。澗多奇石,幽咽潺諼,稱為漱石。春秋佳日,遊人不絕。
吳育《珍珠泉記》中曰:“渝北山,飲孫氏小琅琊館,沈溟而後返;或持爆竹至泉上燃之,或鼓掌頓足,則泉益肆出,累累如貫珠,蓋數十道晶光動人可愛玩。其水淳澄,不容垢污,沉埃聚沫,或旋焉,淡之不得泊,味清冽刻削,不能久飲,彼其出於石罅,性因然也。而造豆腐,其者資焉,色白而質良,風味尤勝。”記寫了景物名勝,也較科學地解釋了八公山豆腐色、質、味俱佳的水質原因。李兆洛《鳳台縣志》也説“屑豆為腐,推珍珠泉所造為佳品”。
《重修珍珠泉碑記》雲:泉上“舊有亭,何年荒廢不可知同治戊辰,竹莊吳中丞駐節此邦,整軍經武之暇,聞是泉之靈異,且謂地方名勝不可任其湮沒弗彰也,命以石甃池,於池之上建屋數椽,為遊人憩息之所。”今屋不存,尚存有吳坤修(字竹莊)書立之“珍珠泉”三楷書大字石碑,兩旁為民國37年壽縣縣長高瞻補立石刻聯語:“珠泉盡洗貪污氣,淮域長流正義風。” [11] 
廉頗墓,位於今壽縣八公鄉紀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稱“頗古堆”,距縣城7.5公里,古堆高約20米,周約300米,基有條石壘砌。背東靠山,面西平原,裏許便是如帶淮河遠去天際。仍為旅遊勝地。
淮南王墓,李師沆《鳳台縣志》記:“明一統志,淮南王葬肥陵山。”“今五株山東南麓,冢墓巋然猶存,五株山即古肥陵也。”五株山今俗名老母豬山,山在八公山東,四頂山南。墓在山南坡今合(肥)阜(陽)公路壽縣段北不足百米處。墓前存有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吳坤修楷書“漢淮南王墓”碑。劉安墓葬五株山南坡,面臨淝水,背依四頂山。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其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繼之,壽縣人民政府撥款依“覆鬥式”原墓形重修,墓地2366平方米,四面築一米高度青石護土牆,迎面鑲石刻保護標誌、重修墓碑記和管理規定,墓南鋪築連接合(肥)阜(陽)公路的通道,墓周人行道設有青石欄標。為壽縣城北又一處引人注目的勝蹟。 [11] 
黑龍潭,在縣城東0.5公里處,位於淮河東岸的紫金山下。山勢直出淮河中流,奇山峭壁,山曾萬狀。壁下十幾米有大洞,可容百餘人。壁前水極深,為黑龍潭,潭有泉,深數十丈。每遇淮水漲落,潭壁水花四濺,潭中不停發出“咣咚、咣咚”的迴響,景色甚為壯觀。那響聲一直被傳為是棲息在洞中的龍嘯聲。黑龍潭的夜景更為迷人,空中點點繁星和地上的萬家燈火匯於潭水中,畫面層次深遠相交,山林建築的倒影時動時靜,時而傳來三兩聲水譁,更襯托出夜幕下黑龍潭的靜謐、神秘。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兩次路經此地,面對黑龍潭美景,遂吟七絕一首:“紫金山下水長流,嘗記當年此共遊。今夜東風吹客夢,清淮明月照孤舟。”大文豪蘇軾,來到黑龍潭,寫成傳世之作《壽春李定卿餞城東龍潭上》:“山鴉噪處古靈湫,亂沫浮涎繞客舟。未暇燃犀照奇鬼,欲將燒燕出潛虯。使君惜別催歌管,村巷驚呼聚犭矍猴。此地他年頌遺愛,觀魚並記老莊周。”
硤山口,位於縣城西南約5公里處。為長淮第一硤。被稱作長淮津要的東、西兩硤石各高60米。陡如斧削,隔淮河對峙,相距500多米,扼制着淮河上、下游的水上交通。硤山口因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魏、蜀在此爭戰。南北朝時,東晉與秦軍大戰,這裏是重要的軍事津要。硤石山古有4城,一在東硤石,一在西硤石迤西微平處,俗名城子,山西北隅尚有遺址。一在禹王山腰,一在長山北麓,連同四城,相距不及5裏。4座古城堡久廢,今西硤石頂只剩下一座清代建的四角涼亭,名為慰農亭。涼亭古樸典雅,亭額上有“慰農亭”三字,亭兩旁的石柱上刻着一幅清光緒年間鳳台知縣顏海手書對聯:“選勝值公餘,看淮水安瀾,硤山拱秀;繫懷在民隱,願春耕恆足,秋稼豐登。”亭前行數步即為硤石陡壁,陡壁西側懸崖上有摩崖石刻《築城記》。
茅仙洞,位於縣城南3.5公里處的三峯山南坡半山腰中。洞門高約5尺,進深達10餘丈,越往深處越小,到不可行處仍深邃不能見底,裏面陰風習習。漢成帝年間,茅盈雲遊朝仙,路經此地,見景色絕佳又有深洞修煉,便留下隱身修道。不久,他的兩個在京都做官的哥哥也辭官來到這裏學道。兄弟3人一邊學道,一邊闢路伐木,建造宮觀,茅仙洞之名由此而得。從此成了歷代宗教聖地,或為道觀或為庵寺。民國24年(1935年),道教門徒蘇理純、蘇宗善廣為化緣,集資重修殿堂,改名清天觀。今日茅仙洞,清天觀座落在山坡上一片300多平方米的平台上,正門的拱門頂上刻着清代書法家汪以道手書的“清天觀”3個大字。進入拱門,一條青石板路直通天井。天井院北面的懸崖上古柏參天,院南是一排道房。西面有大殿,是一座雕樑畫棟建築,大殿後還有一進三清寶殿。茅仙洞上方,依山勢築有三仙閣,裏面供奉三茅神像。閣下方兩側各有六角涼亭一座。千百年來,茅仙洞香火不斷,遊人如梭。 [12] 

八公山社會經濟

八公山林業

古時,壽地林木茂密,史志詞章多有述及。《漢書·地理志》載:壽春產楠木、香;歷代詩人之詠壽春、八公者,常用“松雲”、“桂嶺”、“綠蕪千嶂”、“草木離離”之詞,可知數百年前,此地山野葱蘢,松桂競榮。
日本侵略軍所盤踞,城北八公山林木本已不多,猶被砍伐殆盡。
政府開發林業,始於民國17年。省於壽縣城北八公山設第五森林實驗場,21年改為第六林區造林場,抗日戰爭時期停辦,戰後改為安徽省第五區林場,場部一直駐在湧泉庵。1956年,壽縣實現農業合作化,縣人民政府設林業科(今為林業局),並在迎河區與八公山先後建立林業站,指導重點社隊育苗營林與開發山場林區。1987年,全縣國營、集體、個體三者林地總面積為23.35萬畝,成樹總數為3200萬株,全縣森林覆蓋率平均為5.8%。30餘年前猶是枯崖禿嶺、滿目荒涼的八公山,如今已成為層巒疊翠、萬松弄濤、風光宜人的旅遊勝地。 [13] 
國營壽縣八公山林場前身為民國時期安徽省第五區林場。1949年初,壽縣建立人民政權,接管該場林地。1950年10月,就其址成立皖北壽縣八公山林場,隸於皖北人民行政公署。1952年12月,改隸於淮南煤礦礦務局。1956年11月,移交壽縣人民政府接管,隸於縣農林局,改為林業工作站,後稱造林站。1959年8月,定名為國營壽縣八公山林場至1987年(“文化大革命”時期1968—1973年稱壽縣八公山林場革命委員會)隸於林業局。八公山林場東連淮南礦區,西臨淮河,南界壽(縣)鳳(台)公路,北接鳳台縣。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8.9公里,山場總面積1.73萬畝,有林地8936畝,宜林地4579畝。場部設縣城北門外十字路北側湧泉庵,距城約2公里。場設作業組3個,苗圃1個,林業隊1個,副業隊1個。現有職工78名,技術力量較強,有工程師2名,技術員3名。1982年起,實行單位承包責任制。 [14] 

八公山果業

八公山一帶原產石榴甚多,1954年冬,因大雪、低温(零下24℃)持續多日,石榴樹遭凍害大部死去。酥梨的主產地為八公山鄉郝圩村,原引種自碭山,近據析驗,其品質可與碭山酥梨相媲美。1987年總產量200萬公斤。 [15] 
壽縣罐頭飲料廠
為開發利用八公山礦泉資源,1987年,縣二輕局投資在壽縣城北八公山下大泉村興建了年產1000噸的礦泉飲料廠。同年7月,正式批量生產。其產品有:桔子菠蘿、檸檬、蜜桃可樂汽水。同時,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八公山植物資源,在飲料廠的現有基礎上,籌建罐頭廠。產品有:糖水梨、棗、五香鳳尾魚、豆腐、素雞黃金瓜絲等。9月,飲料廠與罐頭廠合併,改稱“壽縣罐頭飲料廠”,下設罐頭、飲料車間。 [16] 

八公山地理環境

八公山地理位置

八公山是由大小四十餘座山峯疊嶂而成,方圓達二百餘平方公里,主峯海拔241.2米,八公山是連接淮南市八公山區壽縣八公山的一段山脈,也是一片風景區。

八公山地理信息

八公山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由大小四十餘座山峯疊嶂而成,方圓達二百餘平方公里,主峯海拔241.2米。八公山歷史悠久,古稱北山、淝陵、紫金山。這裏有形成於8億年前的“淮南蟲”化石,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古生物化石,被國際地質學界譽為“藍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2000年,中科院考古隊在八公山又發現了古猿化石,距今300多萬年,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古猿化石。八公山地質公園內分佈着晚前寒武紀和寒武紀的沉積地層。其中,青白口系震旦系伍山組劉老碑組四十里長山組九里橋組四頂山組的總厚度為923.83米;寒武系鳳台組猴家山組饅頭組毛莊組徐莊組張夏組、固山組、土壩組,總厚度為1081-1235米。特定的大地構造位置所形成的晚元古代的沉積蓋層,具有獨特的“北型南相”的過渡性質,彌補了我國上前寒武系的歷史缺頁,解決了南方峽東剖面與北方薊縣剖面之間上前寒武系的對比、銜接問題,為中國上前寒武系標準剖面推向世界級研究領域,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完好地保存了約在1.7億前發生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相互對接碰撞所形成的地質構造以及這兩個板塊在碰撞過程中和碰撞之後所產生的各種類型的標誌性構造現象。例如:在八公山西麓的構造滑脱面與碎裂糜稜巖帶;東部有向北的大型推覆倒轉構造;南部有近東西向延伸的碳酸鹽巖型碎裂糜稜巖構造帶等壯觀的地質構造現象。此外,尚還有北西320°和北東45°走向、陡傾的兩組區域性剪切節理劈理,是形成八公山石林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一系列的標誌性構造現象,對於揭示板塊碰撞過程和碰撞之後在板塊內所形成的各種構造類型和應力調整關係及創建板塊內構造演化模式等,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八公山旅遊區以神奇秀麗的自然山水風光為重要信託,以絢麗多彩的歷史人文景觀為豐富內涵,以古漢文化和“淝水之戰”為品牌,以休閒度假旅遊為主題,已成為國內著名風景名勝旅遊區之一。 [17] 

八公山資源

在淮南八公山地區所產出的“淮南生物羣”,是由合肥工業大學鄭文武教授等於1962年發現,並於1979年正式命名。該生物羣主要包含有宏觀藻類蠕蟲類及造跡生物遺蹟化石等,是世界珍稀的化石類型。

八公山人文歷史

八公山故事傳説

壽縣古時叫壽春,與中國歷史上很多重大事件如淝水之戰等連在一起。八公山歷史上有淮山、楚山、淝陵、北山、壽春山之稱。其山勢綿延,一脈四十峯,處處景緻迷人。被譽為“八公仙境”、“峻極之山”。古人讚道:“八公草木晚離離,彷彿成人似設奇。老氣逼雲含霧雨,空青拔地鎮淮夷”。八公山因西漢淮南王劉安與八公在此學道成仙的神話和秦晉淝水之戰而聞名遐邇,並留下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18]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等一些膾炙人口的歷史典故。八公山“蓄聖表仙”,瑰麗神奇,不愧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八公山旅遊區位於淮南市八公山區境內,八公山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又名紫金山,由四十餘座山峯疊嶂而成,方圓128平方公里,峯巒疊翠,清泉密佈,景色優美,歷史文內涵深厚,由152種樹木形成的天然次生林,是皖北大地上一顆綠色明珠,春來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秋踏漫山紅葉,如火如荼。1600多年前發生在這裏的以少勝多的世界著名戰役“淝水之戰”,留下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千古佳話;2000多年前,漢淮南王劉安招賢納士,編著了一代名篇《淮南子》,第一次整理編定了二十四節氣,發明了名揚四海的美食--豆腐,演繹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神話故事。

八公山楚漢文化

八公山是我國古代楚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又因為所處“中州咽喉,江南屏障”的重要位置,歷史上戰事頻繁,遺存豐富,傳説頗多,除“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後來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故事更使八公山聞名遐邇。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淮河流域生息着一個淮夷部族,西周時了建立了一個諸侯國,名“州來”,都邑就在八公山下。而“八公山”一名的得來則源自於西漢淮南王劉安學道成仙的神話。西漢時,八公山屬淮南國。漢厲王之子、漢武帝的皇叔劉安被封為淮南王。劉安尚文重才,廣招天下賢達飽學之士3000多人,編著了一代名篇《淮南子》,第一次整理編定了二十四節氣,發明了名揚四海的美食——豆腐。其中最為劉安賞識的八位:左吳李尚蘇飛田由毛被雷被伍被晉昌被封為八公。劉安與門客常在八公山中著書立説,研究天象,編制曆法,冶丹煉沙。相傳一日,劉安與八公煉成仙丹,服食後得道成仙。《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昔淮南王與八公登山埋金於此,白日昇天。餘藥在器,雞犬舔之,皆仙。其處後皆現人馬之跡,猶在,故山以八公為名。”這也是典故“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由來。

八公山古籍記載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肥水》:“(肥水)北對八公山,山上有淮南王劉安廟。劉安,是漢高帝之孫,厲王長子也,折節下士,篤好儒學,養方術之徒數十人,皆為俊異焉。忽有八公,皆鬚眉皓素,詣門希見。門者曰:‘吾王好長生,今先生無駐衰之術,未敢相聞’。八公鹹變成童,王甚敬之。八士並能鍊金化丹,出入無間。乃與安登山,薶金於地,白日昇天。餘藥在器,雞犬舐之者,俱得上升。其所升處,踐石皆陷,人馬跡存焉。故山即以八公為目”。按肥水之戰時,前秦苻堅登壽陽城望八公山草木,皆以為晉兵,即此山也。據《鳳陽府志·山川考》,八公為: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八人。

八公山新羅時代

新羅統一朝鮮半島之後,新羅王採取了中國化的政策,在地名上全面採用了中國的體例,也設置了五嶽。[1]其中以吐含山(土含山)為東嶽、雞龍山(界龍山)為西嶽,地理山(支離山)為南嶽、妙香山北嶽、八公山(父嶽)為中嶽。其中,八公山位於大邱附近,作為中嶽受到崇拜,可以看出大邱的重要程度。

八公山豆腐來源

八公山豆腐的來源------據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豆腐之法,始於淮南王劉安。” 清朝汪汲的〈事物原會〉説:西漢古籍有“劉安作豆腐”的記載。劉安是漢劉邦的孫子,建都於壽春(即今壽縣),招賓客,方士數千人,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晉昌.毛被.左吳八人,號稱“八公”。劉安常在八公的陪伴下,煉長生不老之靈丹妙藥,不想煉丹不成,反以黃豆.鹽滷(又有説石膏)做成豆腐。關於八公山豆腐還有一種傳説:劉安在家煉丹不成,胸中煩悶,外出散心,忽見對面北山下來八位老人,雖須長齊胸,但神采奕奕,健步如飛。劉安大驚,疑是神仙,便求長生不老妙方,老人説是吃了用磨碎大豆做成的食物。劉安如法炮製,得豆腐。從此,豆腐之法就從八公山下傳播開來。

八公山特產

八公山紫金硯

八公山紫金硯乃歷史名硯北宋宰相杜衍之孫杜綰著有一部《雲林石譜》,記載了用壽春府壽春縣的紫金山石雕琢成的硯台,稱之為“遠古物也”,多有讚美之詞。以北宋上溯能稱得上“遠古”的,時代該多麼遙遠。紫金山又是古代八公山的別稱。八公山紫金石制硯,始於漢,盛於唐,後來因為連年戰亂不絕,曾繁盛數百年的八公山一帶逐漸淪為蠻荒之地,以後的各個朝代對紫金硯開發漸少,到明代已經珍衡得可以上貢皇宮,而到清代則基本絕跡。八公山區政府在振興經濟、繁榮文化的時代條件下,依據歷史文獻和少量存世的實物,聘請雕硯名師進行重新開發,紫金硯才又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經北京榮寶齋等地的硯石專家鑑定,被譽為是集硯石的“下墨、潤澤、質堅”三美於一身,為國內所罕有。

八公山豆腐

八公山豆腐”又名“四季豆腐”,因四季可做,故名。此菜實為素菜之珍品,更為壽縣傳統名餚。豆腐起源於淮南王劉安時期八公山一帶,即淮南市八公山區與壽縣的交界地,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豆腐中質量最好的數壽縣八公山一帶,叫做“八公山豆腐”。八公山豆腐起源於八公山,其發明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八公山淮王魚

淮王魚,又稱回黃魚,是淮河中壽縣到正陽一段獨產的一種名貴魚種。形似鯰魚,呈鮮黃色,嘴扁且長在頭的下部,身體光滑,無鱗,一般在2公斤左右,大的可達20公斤,但已不多見。據《壽州志》記載:西漢時,有人把這種魚獻給淮南王劉安品嚐,他覺得鮮美可口,給它取名叫“回黃”,並經常以此魚宴請賓客,淮南王喜食“回黃”的事傳到民間,人們習慣就叫它“淮王魚”。現代再版的《魚類養殖學》一書改稱其為“回王魚”。
淮王魚是天然魚類,多產在迎水寺、沫河口硤山口一帶的巖洞、石縫、洞穴之中,現水產科技部門,正在研究淮王魚的人工繁殖。不久,名貴的佳餚將出現在更多家庭的餐桌上。

八公山大救駕

大救駕”是安徽淮南和壽縣兩地的歷史悠久的美味名點。相傳在公元九五六年,周世宗征討淮南,大將趙匡胤攻了九個多月才打破城池,取得成功。由於疲勞過度,趙匡胤進城後就病了,他胃口不佳,茶飯不進。這時,有個巧手廚師為了讓他進食,便精心製做了一種點心。用上好的白麪、白糖、豬油香油青紅絲桔餅、核桃仁等材料做了一些帶餡的圓形點心。這種點心的外皮有數道花酥層層疊起,金絲條條分明,中間如急流旋渦狀,因用油煎炸,色澤金黃。

八公山主要景點

八公山景色秀美,著名景點有珍珠泉瑪瑙泉、瑞 泉、碧沙泉、嵐秀泉、浣泉、雲賓泉、無女泉等二十四泉。據傳珍珠泉為我國古代十大泉之一,位於馬山山口,數十股泉水從池底上湧,狀如貫珠,陽光下晶瑩絢麗。主要景觀有:漢淮南王宮、昇仙台、淝水之戰遺址、白塔寺、白塔、青琅玕館,石林、忘情古、森林浴場紅葉谷、嵐香湖度假村等。

八公山漢淮南王宮

為紀念淮南王劉安而建。劉安治理淮南國時,體恤百姓,善於用人,因地制宜,鼓勵生產,使國內出現國泰民安的景象。劉安又是集楚文化精華之大成者,在自然科學、哲學和文學上都有突出貢獻。他繼承西漢初年道家思想的衣缽,融百家學説於一爐,寫出了不朽著作《淮南子》,這部書綜合先秦至漢初諸子百家的學術觀點和科學技術成果內容淵博,集中體現了道家思想。
淮南王宮佔地面積約1800平方米,其建築包括淮南王宮殿、劉安及八公塑像,供中外遊客瞻仰;周邊迴廊內鑲嵌六十幅磚雕壁畫,仿漢畫像磚藝術風格,內容主要反映淮南國興衰、劉安的重要活動、《淮南子》所載科技成果,神話故事等。大殿後山峯上修建反映“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昇仙台,增添景區的神秘氣氛,引人入勝。

八公山白塔寺

白塔寺為八公山中歷史古剎,重修後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迴廊內嵌貼金磚雕五百羅漢圖,格調獨特。主峯白鶚山恢復古建築——白塔,七層五十四米之高,仿漢建築風格,登塔遠眺,江淮大地盡收眼底。

八公山古戰場遺址

呂聖山淝水之戰古戰場遺址旅遊功能區為紀念“淝水之戰”而建。這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發生在我國公元4世紀。那時東晉與前秦形成南北對峙狀態,前秦國王苻堅為他統治全國的夢想,於383年率百萬大軍南侵,攻破壽陽後又急攻洛澗。當時東晉由謝按統率的八萬精兵開赴前線拒敵,他們採用夜襲洛澗的策略大敗秦軍,在八公山下紮營安寨。兩軍的決戰就在八公山下淝水之濱擺開了陣勢。苻堅此時登上壽陽城樓,但見晉軍陣勢十分威武,遙生城西北的八公山,見山上草旌旗飄飄搖動,以為都是晉兵,心中便開始氣餒了。結果在淝水渡水之戰中,秦兵大敗,苻堅隻身逃回淮北,百萬大軍只剩下十餘萬人。秦軍逃跑時,聽見夜間風的響動,鶴的叫聲,也以為是晉兵追來,驚慌萬分,由此留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歷史典故。

八公山淝水之戰

主體建築為:長100米,高6米的花崗岩雕塑牆,藝術地再現當年發生在八公山下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的壯烈場景。

八公山忘情谷

忘情谷位於八公山腹地與著名景點孫家園相鄰,谷長2.3公里,東北―-西南走向,九曲迴環,盤旋而上,谷澗落差160多米。據傳,孫蟠在修建青琅館後,讀書習畫,寄情山水,忘世間煩憂,見此谷清幽可人,遂於谷中一巨石上書刻“忘情”二字,因年代久遠,原跡無可考。谷中有曲徑小溪,水聲淙淙,如歌如吟。峽谷兩側,古木參天,樹生石中,石立谷邊,石柱羣生,奇形怪狀。林間有奇花異草,鳥鳴蝶飛,確係旅遊休閒及避暑的勝地。

八公山孫家花園

歷史上江淮名園——孫家花園部分建築,重塑園林氛圍。 孫家花園又名“青琅館”,清代壽州人孫蟠所建。孫蟠為嘉慶年間進士,官場失意後,在此隱居了後半生。這裏成了族中後人讀書的好地方,並在咸豐年間出了一個狀元——孫家鼐,孫家鼐先任光緒帝師,後任工部尚書,他支持康梁變法,興辦實業,主辦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近代民族工業的先驅,為當時的民族振興作了重要貢獻。據説孫家鼐每回鄉省親總要在孫家花園小住,因為他的文章道德盛名於世,江淮間文人雅士也將青琅 館視為文閣書淵,就連四方路過的官員常常也要到此一拜。直到孫家沒落,又幾經戰亂,風雨侵蝕,孫家花園便逐漸失修倒塌,但園林足跡仍留存在山林之間,當年園主人種下的珍貴樹木已鬱鬱葱葱,分佈其間的數百畝古林,千姿百態、蒼茫一片,猶如縮小的桂林山水黃山諸峯,十分奇絕。 恢復後的孫家花園主要建築仍以“青琅館”命名,內置原花園主人孫蟠和孫家鼐的生平事蹟及遺存之物,供遊人觀瞻。石林景觀。以孫家花園為中心的南北兩山坡均有大量石林地貌景觀及“古生樹”奇觀,組織整修,設置步道,使遊人繞行其間,產生峯迴路轉、神秘莫測之感。奇石館。八公山奇石有一定知名度,深受羣眾喜愛,規劃在孫家花園內修建奇石館一座,集中收藏展出單位和個人收集的奇石,形成規模,擴大影響。花卉盆景園。在孫家花園,除建築物外,均用花卉盆景裝點其間,做到四季有花可看,有景可賞。其中盆景栽培,爭取在幾年內達5000盆以上,成為省內最大盆景園之一。

八公山淮王丹井

八公山下有“淮王丹井”一景,其泉井因當年劉安等取水煉丹而得名。山之東麓有淮王廟,曾是淮南王宴遊之地。古人《壽陽》詩中“我來只訪劉安宅,一片斜陽古廟中”指的就是此處。淝水之戰後,劉安廟易為謝元廟,明代又成為湧泉書院、湧泉蓭。碑文記載:“殿宇僧舍而外,復置別院四五區,屋百餘楹;山之上建文昌,有亭、有台、有池、有瀑水;遠山環抱,喬蒼梓翠,遊者不絕”。八公山之東南有一石洞,《壽州志》謂“石洞深邃,峭壁崚嶒,梵宇稱勝。”陳翰有“莫訝桃花迷洞口,武陵原自在人間”的詩句,把此處喻為世外桃源。八公山的“珍珠湧泉”、“茅仙古洞”和“硤石晴嵐”風情無限,景緻各異,列為明代壽陽八景

八公山元君廟

壽縣八公山森林公園大門沿着一條大道可直達四頂山。四頂山山上建有碧霞元君廟,這是一處在歷史上曾經由佛道共同主持的宗教場所。每年三月十五廟會,四方香客接踵而至,四頂山人流如潮。碧霞元君廟建築羣雄偉宏麗,自坡下至山頂,戲台、大門、中天門、配殿、主祠等數十間屋宇依次而建。懷着虔誠之心拾級而上,便有一種肅穆與暢達的感覺。立於四頂山頂北面而望,便是梨與桃的世界。東去春來,桃梨花開。那梨樹如銀裝素裹,遠遠望去好像是下了一場揚揚的瑞雪。那桃花如霞光穿雲,東風拂過,帶給你一股醉人的芳香。安徽壽縣碧霞元君廟位於八公山主峯四頂山之巔,昔有碧霞元君廟。廟在四項山山頂,故又稱四頂山奶奶廟。這是八公山歷史名勝之一。廟殿始供神妃碧霞元君,故名;壽州人多稱神妃為“四頂奶奶”,故知四頂奶奶廟者甚眾,謂碧霞元君廟者鮮少。明慄永錄嘉靖《壽州志》稱之為“東嶽祠”,清李師沅嘉慶《鳳台縣志》則稱“元君廟”。

八公山旅遊信息

八公山交通

有26路自八公山通往田家庵,經淮南火車站
公交線路:111、121、20、33路等 [19] 

八公山門票

景區門票:40元/人 [20] 

八公山榮譽

2001年12月10日,八公山旅遊區被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
2002年12月2日,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
2003年7月31日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