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一三事變

鎖定
八一三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進一步升級的標誌性事件。七七事變後,日本策劃了對上海的進攻,伺機擴大戰場。8月13日,日本軍艦突然以重炮向上海閘北轟擊,海軍陸戰隊也向閘北、江灣方面大舉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抗擊,此即八一三事變。自此淞滬會戰爆發。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衞抗戰聲明書》,標誌着中國進入全國性抗日民族戰爭的新時期。9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  [3-4]  (概述圖來自《相機中的侵華史》 [6] 
中文名
八一三事變
別    名
八一三淞滬會戰
發生地點
中國上海
參戰軍隊
中國,日本

八·一三事變事變背景

日本在向華北調集重兵的同時,也在積極準備出兵上海,伺機把戰爭由華北擴展到華中。早在1937年7月11日日本內閣五相會議上,海相米內光政就認為戰爭將波及全中國。7月12日,日海軍軍令部秘密制訂了對華作戰方案,確定第一階段配合陸軍進行華北會戰,第二階段在陸軍配合下進行上海作戰,然後把戰爭擴展到華中和華南。7月16日,日本駐上海第三艦隊司令長官長谷川清中將得知軍令部的上述意圖後,向東京提出了《對華作戰用兵的意見》,認為欲置中國於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為重要,因此應派5個師的兵力,進行京滬會戰,攻佔南京、上海。7月27日,日本海軍省和軍令部達成了《關於處理時局及準備的協議要點》,正式提出:鑑於今後形勢有很大可能導向對華全面作戰,海軍應做好對華全面作戰準備。7月28日,日本政府訓令將長江沿岸的2.9萬多名日僑於8月9日前撤到上海。8月8日,長谷川清遵照東京的指令,要求駐上海第三艦隊做好應付事態擴大的一切準備,並重新部署了兵力。 [1] 

八·一三事變事變過程

1937年8月9日18時30分前後,駐上海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和水兵齋藤與藏,肆意驅車闖入上海虹橋機場警戒線內,與中國保安隊衞兵發生衝突,當場被擊斃,是為虹橋事件。日本立即以此事件為藉口,提出撤退上海保安隊、拆除所有防禦工事等無理要求,準備進攻上海。8月10日,日本陸海軍緊急磋商向上海派兵,並得到內閣會議的確認。8月12日,日本陸軍省和參謀部提出計劃動員30萬兵力、8.7萬馬匹,並向上海和青島各派兩個師的派兵方案。同日,日本陸海軍還達成了協同作戰的協定。8月13日9時30分,日軍在上海北站和北四川路之間與中國守軍發生衝突。午後4時,駐上海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長官大川內少將下令向中國軍隊發動全線進攻。中國守軍當即予以猛烈反擊。這就是八一三事變。 [1] 

八·一三事變事變影響

八·一三事變淞滬會戰爆發

事變後成千上萬的難民湧入租界(外媒攝) 事變後成千上萬的難民湧入租界(外媒攝) [7]
八一三事變後,歷時三個多月的淞滬會戰從此開始,標誌着日本對華戰爭的進一步升級。 [3]  當天,日本海軍航空兵轟炸了中國華中地區的杭州、南京和南昌等城市。日本海軍軍令部給第三艦隊下達命令,要求消滅當面的中國陸軍及華中的航空兵力。是晚,在日本內閣會議上,內閣成員要求全面進行對華戰爭,迅速建立戰時體制。8月15日,日本政府發表《帝國政府聲明》,揚言要對中國軍隊進行“懲罰”。同一天,日本國內開始第三次動員;日軍參謀部下達了組建上海派遣軍的命令,任命松井石根上將為司令官,下轄兩個師,迅速開赴上海作戰。8月下旬以後,日本國內增援部隊陸續抵達中國,投入華北和上海的作戰。9月2日,日本內閣會議在討論施政方針時,決定將“華北事變”正式改為“中國事變”。9月4日,日本召開第72屆臨時帝國議會,根據不久前四相會議的決定,以開幕式的天皇敕語代替宣戰詔書,近衞首相也在會上發表施政演説,要求各界支持對華戰爭,建立舉國一致的戰時內閣和與緊急事態相適應的財政經濟體制。 [1]  [5]  [7] 

八·一三事變全國性抗戰開始

從七七事變到八一三事變,中國由局部抗戰轉變到全國性抗戰。七七事變後,蔣介石對日本還抱有幻想,表示希望“通過和平外交方法解決”。隨着日本帝國主義大規模侵略上海,不僅直接威脅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而且嚴重地損害了英、美、法等國在華利益集中的地區。因此,在全國抗日怒潮的推動下,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了《自衞抗戰聲明》,表示“中國之領土主權,已橫受日本之侵略。《國聯盟約》《九國公約》《非戰公約》,已為日本所破壞無餘”;“中國以維護其領土主權及上述各種條約之尊嚴”,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衞權以應之”。這個聲明的發表,標誌着國民黨終於走上了抗戰的道路,中國也進入全國性抗日民族戰爭的新時期。 [4] 

八·一三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七七事變後,中共為促進國共二次合作,派周恩來等人到廬山,與國民黨代表繼續談判,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蔣介石這時雖已決心抗戰,但仍對和平存在幻想,因此對中共的提議反應冷淡,談判未獲結果。7月27日,周恩來抵西安,同蔣鼎文會談,蔣鼎文轉達蔣介石催促紅軍出動到前線抗日的意見。周恩來説:紅軍出動抗日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南京必須發表《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7月28日,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返回延安,與中共中央書記處商議紅軍改編出動抗日事宜,決定主力紅軍集中在三原迅速改編。 [2] 
日軍佔領平津後,一路南下,直撲徐州。在此等嚴重形勢面前,蔣介石不敢再拖延,開始認真對待國共合作這一有關民族存亡的大事。周恩來、朱德、葉劍英赴南京,參加蔣介石於8月7日召開的國防會議,同時與國民黨談判。8月13日上海事變爆發後,形勢更加危急。8月29日,周恩來、秦邦憲、彭德懷離開延安前往南京與國民黨談判,翌日抵達西安,並與蔣鼎文會談兩黨關係問題。蔣鼎文答應從即日起通知各方,今後不再稱共產黨為“偽黨”,不再稱紅軍為“匪軍”,以後有關行政、民運、黨務問題均與林伯渠協商解決。因周恩來等前往太原,中共方面參加南京談判的代表改為博古、葉劍英。談判於9月中、下旬舉行。這次談判所涉及的問題較多,有邊區政府問題,紅軍改編遺留問題,南方紅軍游擊隊改編問題,八路軍出征抗日問題,辦報問題,釋放政治犯問題,發表國共合作宣言,等等。 [2] 
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佈命令,將中國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9月11日八路軍番號改為第十八集團軍,習慣仍稱八路軍),下轄3個師,全軍編制共4.5萬餘人。 [2] 
9月22日,國民黨通過中央通訊社公開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次日,蔣介石在廬山公開發表《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標誌着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核心和基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全中國團結抗戰的光輝旗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