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八(拼音:bā)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4]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由相背的兩畫構成,表示分離或劃分。“八”的本義指分別。後多用於數字,基本義表示七加一後所得的數目,也表示多數或多次。為了表示分別之義,於是另造從八從刀的“”字表示分別。 [18]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WTY [2] 
倉    頡
HO [2] 
鄭    碼
OA [2] 
筆    順
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0009) [14] 
平水韻
入聲·八黠 [3] 
統一碼
U+516B [2] 
注音字母
ㄅㄚ
筆畫數
2
造字法
指事字
字形結構
獨體結構
四角碼
8000₀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
指事字。“八”字的甲骨文寫作圖1,金文寫作圖2、3,字形均像兩條相背的弧線,像一個物體分開成兩部分,背向相對。戰國文字寫作圖4,小篆寫作圖5,與甲骨文、金文一脈相承。
“八”的本義大致和分開有關係,把一個事物分成兩半、掰開,這個字和“半”“分”“掰”等字有着同源關係。林義光《文源》就説:“八、分雙聲對轉,實本同字。”高鴻縉《中國字例》進一步申述其意:“林説是也。八之意本為分,取假象分背之形,指事字,動詞,後世(殷代已然)借用為數目八九之八。久而不返,乃加刀為意符(言刀所以分也)作分,以還其原。殷以來兩字分行,鮮知其本為一字矣。”諸位古文字學家的意思,用現代的話説,就是:“八”與“分”是一組古今字,“八”是古字,而“分”是後起的今字。
甲骨文、金文中的“八”字雖然屢見,卻尚未見有用其本義者。“八”更多是用作數詞,表示七和九之間的整數。“八”字除用作數目字外,在傳世文獻乃至出土的文獻中,已經不再承擔記錄其本義“分”的職責而由後起“分”字全權負責。據張世超等《金文形義通解》,金文中的“八”字的字用有三:一是數詞;二是序數;三是“八𠂤(師)”,即西周軍隊名稱。《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中的情形相同。
綜上,“八”與“分”是一組古今字,因“八”借用為數目字後,其本來的“分”義就由後起“分”字全權承擔。
“八”除了作為具體的數詞外,還被用來泛指各個方面、多的意思,例如“八面玲瓏”“八面威風”“八面來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八竿子打不着”等,其中的“八面”“八方”中的“八”已經不再侷限於具體的數字“八”了,而是泛指各個方面、各方,而“八竿子”中的“八”是泛指多。
由於“八”與“發”讀音相近,“發”寓意“發達”“發家”等,故“八”備受青睞,電話號、車牌號,甚至東西的價格人們認為都要有“八”才吉利。 [18-19]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數詞
最小的大於七的整數
eight
《尚書·舜典》:“八音克諧。”
《左傳·隱公五年》:“公問羽數於眾仲。對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
宋·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八個;八音;八卦;八仙過海
表示序數第八
eighth
《詩經·豳風·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後,莫之與京。”
八月;八班;八妹
表示多數或多次


八輩子;八面玲瓏八竿子打不着;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名詞
(Bā)姓氏用字



表示形狀像“八”字的

《初學記》卷九引《尚書大傳》:“堯八眉。八眉者如八字。”
八字眉;八字步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15]  《漢語大字典》 [4]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八部】博拔切(bā)
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凡八之屬皆從八。 [5] 

説文解字注

“(八)別也”注:此以雙聲疊韻説其義。
“象分別相背之形。凡八之屬皆從八”注:今江浙俗語以物與人謂之八。與人則分別矣。博拔切,古音在十一部。 [6]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八部】 八;部外筆畫:0
《唐韻》博拔切,《集韻》《韻會》《正韻》布拔切,並音捌。《説文》: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徐曰:數之八,兩兩相背,是別也。少陰數,木數也。《玉篇》:數也。
又《集韻》:補內切,音背。《趙古則六書本義》:八,音背,分異也,象分開相八形,轉為布拔切,少陰數也。
又《韻補》:葉筆別切,音䇷。張衡《舞賦》:聲變諧集,應激成節。度終復位,以授二八。
又《韻補》:葉必益切,音璧。張衡《西京賦》:叉簇之所攙捔,徒搏之所撞㧙。白日未及移𠷳,巳獮其什七八。
又八八。《通雅》:八八,外國語稱巴巴。《唐書·李懷光傳》:德宗,以懷光外孫燕八八為後。 [7]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2]

書寫提示

左撇短右捺長。短撇在左半格,從橫中線上側起筆。長捺從短撇右上方起筆,捺腳與撇尖大致持平。 [16] 

書法欣賞

[8-12]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十五黠

合口呼
全清
博拔切
pæt
集韻
入聲
十五黠
開口呼
全清
布拔切
pæt
禮部韻略

入聲





布拔切

增韻

入聲





布拔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上聲
家麻

開口呼

全清

pua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家麻





葉巴上聲

洪武正韻

入聲
四轄


全清
布拔切
pat
分韻撮要

陰入
第二十五翻反泛發






(參考資料:漢典 [13]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備註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wăt

王力系統
p
et

董同龢系統
p
et

周法高系統
p
ret

李方桂系統
p
riat



riat



riat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p
wăt

擬音/王力系統

p
æt

擬音/董同龢系統

p
æt

擬音/周法高系統

p
at

擬音/李方桂系統

p
wăt
原注:唇音後《切韻》實不分開合
擬音/陳新雄系統
p
uɐt
(參考資料:漢典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pa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pa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a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pa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pa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pɐ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pæ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pa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poʔ
4
陰入

吳語
温州
po
323
陰入
未註明異讀原因
puɔ
323
陰入
湘語
長沙
pa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pa
13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po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pat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pat
1
陰入

粵語
廣州
pat
33
下陰入

粵語
陽江
pat
21
下陰入

閩語(閩南片)
廈門
pat
32
陰入
文讀
pueʔ
32
陰入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poiʔ
21
陰入

閩語(閩東片)
福州
paiʔ
23
陰入

閩語(閩北片)
建甌
pai
24
陰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