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兩面派

(日常用語)

鎖定
兩面派,指表裏不一,有目的有企圖故意為之的人。暗示所搞的種種行動與公開的面目是不相容或者是相牴觸;有時表示背叛行為。也指耍兩面手法的人,對有矛盾的雙方都敷衍應付的人。 [1] 
中文名
兩面派
外文名
double-dealing; perfindions wretch;double-dealer [1] 
釋    義
口是心非、善於偽裝的人
來    源
元朝末年
類    型
貶義

兩面派詳細解釋

“兩面派”,兩種解釋
1.指口是心非、善於偽裝,玩弄兩面手法的人。
例句:(1)柳青 《創業史》第二部第八章:“他做夢也想不到 郭振山 就在這個時候又玩弄起兩面派手腕來了。” (2)他的吃裏爬外的兩面派勾當 [1] 
2.指對鬥爭的雙方都敷衍的人。
例句:茹誌鵑 《關大媽》:“當天晚上,通鎮的大道上,一前一後走着二個人,前面一個是當地的兩面派保長,他接受了游擊隊的命令,去鎮上用錢保釋 關大媽 。” [1] 
3.周旋於對立雙方之間,既討好一方,也不得罪他方的鄉愿。
例句:他是個標準的兩面派,如果想要他真正的支持我們,是枉費心機。 [2] 

兩面派來源

元朝末年,元軍和朱元璋領導的義軍在黃河以北展開了拉鋸戰,老百姓苦不堪言,誰來了都要歡迎,都要在門板上貼上紅紅綠綠的歡迎標語,來得勤換得也快。豫北懷慶府(今河南沁陽市)人生活節儉,於是想出了個一勞永逸的辦法:用一塊薄薄的木板,一面寫着歡迎元軍的“保境安民”的標語,另一面寫上歡迎義軍的“驅除韃虜”的標語,哪方來了,就翻出歡迎哪方的標語,既省錢又方便。但想不到這個方法後來竟惹出大禍。
一次,朱元璋的大將常遇春率軍進駐懷慶府,進城見家家門口五顏六色的木牌上滿是歡迎標語,心裏高興。可是突然一陣狂風颳來,木牌翻轉,反面全是歡迎元軍的標語。常遇春氣極之餘,下令將凡是掛兩面牌的人都滿門抄斬
常説的“兩面派”,就是從懷慶府“兩面牌”演變而來,殊不知這裏面還有一段血淚史。

兩面派簡介

工作經驗越多,你越是會發現要做到心口合一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想怎麼樣,和應該怎麼樣,總是背道而馳。 明明非常討厭跟這個人合作,合作的過程非常擰巴,到最後你還是會滿臉笑容地跟他説:“跟你合作非常愉快,希望還有下次合作機會。”再比如:明明你一方面對無所不在的溜鬚拍馬極度憤慨,但當你的老闆邀請你出席一個你並不喜歡的具有私人性質的聚會時,你還是會表現出無比激動的樣子,TSC並很有可能即席放歌一首,TSC歌頌公司或者老闆。
擁有話語權的人最容易被攻擊為“兩面派”功率因數。所謂言多必失嘛,説的多了,被抓住小辮子的可能性就大了。比如文人政客。功率因數越是喜歡褒揚正義、鞭笞邪惡的人,越容易被揭露出自身的陰暗面。一位在批評界有點地位的人經常被他的友人在背後戳戳點點,説他為了晉升所在單位的正高職稱怎樣為領導寫發言稿、又是怎樣在論文署名之前殷勤地加上了領導的名字。一個他負責的項目運作失敗時,他又是如何把責任一古腦兒地推到自己下屬身上,自己假扮無辜。被人詬病若此,主要是因為在他的批評著作中,總是對別人的“假惡醜”鞭辟入裏,毫不留情,給讀者一種他是正義的化身的聯想。

兩面派孩子行為

兩面派孩子行為簡介

所謂“兩面派”孩子,並非是成人世界中常説的那種表裏不一,有目的有企圖故意為之的人。孩子的“兩面派”,其實是他適應不同環境的後果,也是他長期與他人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孩子在不同的環境中表現出的不同行為。
孩子的“兩面派”多表現為在幼兒園裏和在家裏不一樣;老師面前和家長面前不一樣;父輩家長面前和祖輩家長面前不一樣。在發展領域方面,孩子的“兩面派”一般更多地出現於行為習慣的培養上。常常聽到有家長抱怨:“家裏吃飯不喂不吃,吃一口還要跑三圈;在幼兒園裏不但能自己吃,吃得還很快呢。”“幼兒園裏主動幫老師整理玩具,可家裏卻把自己的玩具亂扔一地。”
“兩面派”的行為可能是幼兒最初對權威的順從、對自我情感的壓抑,到後來尋找途徑進行自我放鬆的過程的體現,這會嚴重損害幼兒的身心健康。

兩面派心理特點

1. 孩子人際智能是強項。 “兩面派”孩子其實很聰明,不僅社會認知能力強,能夠看懂成人的臉色,瞭解成人的脾氣和態度,體察家長和老師的心理活動;而且可以根據成人不同的情感、態度、要求和行為方式,調整自己的應對方式,以此獲得成人的表揚和獎賞。一般來説,人際智能是這類孩子的發展強項。
2. 孩子尚處於他律階段,幼兒期的孩子還處於他律的階段,自控能力遠不如成人。如果外界環境對孩子的限制較多,孩子會在他律的約束下,表現出好孩子的一面。相反,如果外界環境對孩子較為縱容的話,孩子則會任由自己的喜好,做自己想做的事。
3. 孩子自我意識在增強,隨着孩子的年齡增長,自我意識的發展,孩子的自尊感和榮譽感也逐漸地發展起來,孩子在幼兒園裏會有一定的競爭意識。因此,孩子為了在集體中獲得認可,往往在幼兒園老師和小朋友面前會表現得乖巧懂事、熱愛勞動、樂於助人;到了幼兒園之外的地方,就會放鬆自己,表現得和幼兒園大不相同,有時甚至會變得任性、不講理。

兩面派根源解讀

1. 主動性VS.被動性。教師的教育如果難以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那麼幼兒就會始終處於被動接受教育的地位,成人提出的社會規範就不會內化為幼兒自覺的行為。因此,一旦離開了特定的教育情境,孩子就會忘記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最後導致在老師面前和不在老師面前不一樣的後果。
2. 幼兒園VS.家庭 。幼兒園的老師在愛孩子的同時,依舊對孩子有嚴格的要求,對每一個幼兒都一視同仁。而家長往往較為疼愛自己的孩子,視孩子為“小太陽”。在家裏,家長不能以幼兒園的紀律要求來約束孩子,造成孩子幼兒園與家庭中的表現大不一樣的後果。
3. 祖輩VS.父輩 。孩子的祖輩和父輩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往往是不一致的。由於經歷不同、所處時代不同,祖輩和父輩的家長往往在教養觀念、教養方式以及對孩子的態度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一般的情況下,祖輩對孩子的要求較低,父輩對孩子的要求則相對要高。這種差異會讓身心還未成熟的孩子們困惑不解,有時甚至讓孩子們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和好的。因此,孩子在與爸爸媽媽和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在一塊兒時,面對不同的成人,有不同的表現。長此以往,就養成了孩子“兩面派”的作風。

兩面派制止方式

絕招一:火眼金睛——看得到孩子的進步
孩子是在正面、積極的環境中進步的。孩子的進步,哪怕只是很微小的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以增強孩子動力。
絕招二:身體力行——做好孩子的榜樣
孩子特別喜歡模仿成人。因此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出現“兩面派”的情形,使自己努力成為孩子敬愛的且值得學習的好榜樣。切忌責怪孩子那些連自己都做不到或做得不好的地方。
絕招三:家園接軌——塑造孩子的好行為
孩子的良好行為,是需要長時間培養的。因此,家長應瞭解幼兒園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規,即使在家裏也要像在幼兒園一樣要求孩子。
絕招四:耐心等待——提供孩子實踐機會
孩子是在經驗的積累中成長的。家長要學會放手,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孩子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時,包容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錯誤,直到他最後成為小能手。切忌為了省時省事,事事包辦代替。
絕招五:善於溝通——教會孩子自我反省
當孩子表現出“兩面派”的行為時,家長要試着和孩子講道理。嘗試問孩子:“你在幼兒園裏也是這樣的嗎?”“如果你的老師和好朋友看到你這樣,他們會怎樣想?”家長要學會多用提示法,指導孩子進行自我教育。 孩子“兩面派”並不可怕,只要你掌握了以上提到的“變臉法寶”,就一定能讓孩子改變“兩面派”的習性,做到幼兒園與家裏一個樣,老師面前與家長面前一個樣,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好孩子。

兩面派日常用語

假設:有三個人 ,A、B、C, A和C之間有矛盾(甚至是水火不容的情況),這個時候B同事跟A保持良好的關係稱兄道弟,同時還和C之間也稱兄道弟,這個時候,A和C都可以説B是個兩面派,多貶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