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兩面刺

鎖定
兩面刺,中藥名。為菊科植物兩面刺(Cirsium chlorolepis Petr. ex Hand.-Mazz.)的全草。分佈於貴州及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常用於痢疾,胃痛,吐血,咯血,月經過多,尿血。
中文名
兩面刺
拉丁學名
Cirsium chlorolepis Petr. ex Hand.-Mazz. [5] 
別    名
白馬刺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薊屬
兩面刺
分佈區域
貴州及雲南等地

兩面刺形態特徵

兩面刺線稿圖 兩面刺線稿圖 [6]
兩面刺,又名雞腳刺。多年生草本,高30-100釐米。莖直立,分枝,全部莖枝被稠密的多細胞長節毛及短糙毛兼被稀疏蛛絲毛,上部及接頭狀花序下部的蛛絲毛稠密,絨毛狀。中下部莖葉披針形、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羽狀半裂、淺裂或幾全裂,無柄或基部耳狀擴大半抱莖;側裂片5-8對,中部側裂片較大,向上向下的側裂片漸小,全部側裂片半橢圓形、半長橢圓形或卵形,通常作等大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2全裂,而使整個葉片呈現二回羽狀分裂狀態,或側裂片基部兩側各有1個三角形刺齒,有時基部側裂片呈針刺狀。全部葉末回側裂片或側裂片三角形或三角披針形,頂端或刺齒頂端急尖,有長5-7毫米的針刺,裂片頂端或齒緣有緣毛狀短針刺。上部莖葉漸小,與中下部莖葉同樣並等樣分裂,但漸小。全部莖葉質地堅硬,兩面同色,綠色或黃綠色,兩面有針刺,上面針刺稠密,長1-2毫米,下面針刺稀疏,長不足1毫米。頭狀花序下垂或下傾,總狀或傘房花序式排列。總苞寬鍾狀,無毛或被稀疏蛛絲毛,直徑3.5-4釐米。總苞片7-8層,近等長或向內層稍漸長,鑷合狀排列,但至少不呈明顯的覆瓦狀排列,披針狀鑽形,長13-18毫米,鑽狀部分開展或向下反折,背面有刺毛,長6-10毫米,最內層長2.3釐米,頂端膜質漸尖。小花紅紫色,花冠長2釐米,檐部長1釐米,不等5淺裂,細管部長1釐米。瘦果楔狀倒披針形,淡黃色,長4毫米,寬2毫米,頂端截形。冠毛淺褐色,多層,基部聯合成環,整體脱落;冠毛剛毛長羽毛狀,長達2釐米,頂端紡錘狀擴大。花果期7-10月。

兩面刺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草地及林緣。分佈於貴州及雲南等地。

兩面刺入藥部位

全草。

兩面刺性味

味甘,性涼。

兩面刺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兩面刺主治

痢疾,胃痛,吐血,咯血,月經過多,尿血。

兩面刺相關配伍

治慢性痢疾:白馬刺根五錢,車前草根葉二錢,土大黃三錢,白頭翁三錢,枳實二錢,木香二錢,水煎服。(《曲靖專區中草藥手冊》)

兩面刺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兩面刺採集加工

夏、秋季連根採挖,切段曬乾。

兩面刺性狀鑑別

根呈紡錘形,簇生於根莖上,長約20cm,直徑0.6-2cm。外皮黃色,略有皺紋。質脆,易折斷,斷面白色,略呈粉質。氣特異,味苦微甜。
以粗壯、無須根及蘆頭者為佳。

兩面刺附註

本種的全草在產區混作“大薊”藥用。 [1-4]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編.《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3.    艾鐵民.《中國藥用植物誌 第10卷》: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4年
  • 4.    雲南省曲靖專區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衞生組編.《曲靖專區中草藥手冊》:雲南省曲靖專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
  • 5.    兩面刺 Cirsium chlorolepis|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8]
  • 6.    兩面刺|Cirsium chlorolepis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