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兩性

鎖定
兩性指男性和女性,社會建構論認為無論是生理性別(sex)還是社會性別(gender)性別,都是由社會生活建構起來的,是對人類身體和人類關係的一種解釋。
中文名
兩性
別    名
男性和女性

兩性性別與性別角色

一般我們將性別分為兩種,即男性(male)和女性(female),是指先天的生物性別,可以從性器官和基因來判定,是先天的生物特徵。角色決定了行為,比如人們一般認為男性應該堅強、勇敢、獨立,而女性應該柔弱、温柔、文靜等,這是社會對於男性和女性行為的期望與評價。
性別認同是對一個人在基本生物學特性上屬於男或女的認知和接受,即性別理解,包括正確使用性別標籤,理解性別的堅定性和理解性別的穩定性。
性別角色標準是社會成員公認的適合於男性或女性的動機、價值、行為方式和性格特徵等,反映了文化或亞文化對不同性別成員行為適當性的期望。
性別角色認同是對一個人具有男子氣或女子氣的覺知和信念,認同是指一個人接受並內化另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信念的過程。幼兒期大多數兒童開始與父母認同,內化父母的標準、價值、態度和世界觀。
性別角色偏愛是指對於性別角色相聯繫的活動和態度的個人偏愛,主要與三種因素有關,一是自己的能力越接近某一性別標準越偏愛成為其成員;二是對同性別父母越喜歡,越偏愛成為同性別的成員;三是社會環境中存在的關於某一性別的價值觀線索 [1] 

兩性兩性差異

兩性生理差異

(1)身體上的差異。成年男性比女性要強壯得多,男性全身骨骼的重量比女性約重20%,全身肌肉比女性約重40%,肌肉含糖元量比女性多約1/3。男性體型大多上寬下窄,骨骼粗壯,可承受較大重力;而女性體型多肩窄腿細中間大,骨骼較細,負重能力遠不如男性,脂肪組織比男性發達。
(2)大腦的差異。一般情況下,男性大腦比女性大腦約重100克,女性大腦皮層的褶皺層卻比男性複雜,且女性大腦灰質的總比例要稍微高一些。女性大腦額葉中控制決策制定與解決問題的部位大於男性,男性大腦中的頂葉皮層和杏仁核則大於女性。女性大腦中記憶和儲存信息的海馬體的活性強於男性。

兩性心理差異

(1)認知差異。在情緒感知上,女性強於男性。女性能夠很輕易地識別人面部的表情變化,從而快速捕捉到人的情感變化。在空間感知方面,男性則強於女性,對於快速識別方位、棋局布控、駕駛等連貫性強的多方位操作強於女性。
(2)情緒差異。女性天生温順體貼,多愁善感,感情豐富且細膩,情感易變,情緒易起伏。男性則剛勁粗獷,情緒較為穩定。女性對於悲傷、憂愁體會深刻,而男性對恐懼、憤怒體會深刻。
(3)思維差異。男性擅長縱向思維。男性每次思考大都只專注思考某一件事情,習慣用“搭橋式”的思維,考慮事件承前啓後的效果,比較注重結果。女性擅長橫向思維。在思考主線事情的同時,會留意除主線事情之外的其他事物對整個事件進程的影響以及多個事物之間的關係 [2] 

兩性兩性差異的原因

1.進化心理學家認為男性和女性在人類歷史上承受着不同的進化壓力, 男性和女性可能在很多生理和成長方面是非常相似的, 但是在進化過程中會面臨不同的問題, 他們就會表現出差異。在進化過程中的生存壓力還會使男女兩性培養和發展出不同的人格特徵和適應模式。男性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必須更強壯、更堅強、更具有攻擊性、更具有堅定性、更具有競爭性, 這樣才能夠獲取伴侶, 並且獲取食物。而女性則朝向慈愛温和、善於照顧他人方向進化。
2.生物社會理論認為個體發展當中的生物傾向及社會標籤共同決定男性或女性的角色偏好。生物性因素會對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偏好起作用, 如遺傳而來的性染色體、睾丸或卵巢的發育、胎兒的激素分泌。孩子出生以後, 父母會根據孩子的性別特徵展開相應的教育, 這時候社會標籤化就會發揮作用。而生物因素的作用在青春期的時候會再次顯現,身體的發育和激素的大量分泌,會進一步加強個體的性別角色認同, 成為其性別認同和性別角色偏好的基礎。
3.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通過學習形成性別認同, 最後形成性別角色偏好。父母通過鼓勵和獎賞的方式讓那些適於該性別的行為得到獎勵, 而不適宜的行為則會受到懲罰和阻止。研究表明, 兒童會深受父母的“性別課程”的影響, 孩子們在父母的“性別課程”下, 很快就能習得自己的性別角色, 並對相應的玩具或相應的活動表現出明顯的偏好性。
4.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兒童在性別角色發展過程當中是主動的參與者, 而不是被動的承受者, 兒童積極地參與自身的性別發展過程。兒童要充分理解成為一個男性和一個女性的內涵, 必須經過三個階段,在基本性別認同階段, 兒童將自己標識為男孩或者是女孩。隨着兒童年齡的增長會進入性別穩定性階段。再進一步, 兒童認識到一個人的性別不會隨着他的外貌行為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這就進入到了性別恆常性階段 [3] 

兩性兩性關係

一般來説,社會中的男女關係是多種多樣的,母親和兒子,姐妹和兄弟,女兒和父親,妻子和丈夫和婚姻關係是基於性別的社會關係。但是,這種關係並不足以定義基於性的關係的動態性。權力關係主導了兩性關係的不同方面,由於世界至今仍是父權社會,這種關係的社會價值和規範價值都受到權力的影響,因此性別關係是男女之間的權力關係 [4] 
1.歷史與現狀
兩性關係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遠古時代先民社會中的男女平等關係;文明時代男權社會中的男女不平等關係;近現代由男權社會向男女平權社會轉變過程中逐漸趨向平等的兩性關係。
2.公民權與政治參與
對政治的參與是全世界女性地位中最薄弱的一個方面,這是因為女性長期以來被排斥於政治權力機制之外,結果不僅一般的社會觀念以為政治參與不是女性的領域,而且很多女性自己也將這一觀念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內化,以為自己根本不適於參與政治,也沒有能力參與政治。在世界各個國家的最高政治決策層中,女性很少有超過10%的席位,在許多國家的最高決策者當中完全沒有女性。
3.就業與收入
在女性就業方面,幾個世紀以來的鬥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參加過社會勞動的女性所佔的比例迅猛攀升,女性在全部社會勞動力中所佔的比例日益接近半數。但是,女性就業方面也還有不盡人意之處,這首先表現為在一些文化如阿拉伯文化中,女性還留在家裏,很少參加社會勞動;其次表現為女性就業結構較男性低。女性就業集中在技術水平較低、工資較少的行業和職業中,這是一個在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現象。由於就業結構偏低,即使做到同工同酬,女性的收入與男性相比還是偏低。如果僅看有酬工作,男性的工作量是超過女性的,但是如果看總工作量,女性就大大超過了男性。另外,農村社會對兩性關係的運作強加了一套特定的假設,使得婦女在有償勞動中被視為次要角色 [5] 
4.教育
女性教育是一個在兩性關係中取得了重大改良的領域。從各國女性爭取到受教育的權利到如今,女性文盲率普遍降低;女性的受教育年限普遍增加;與男生相比,女生在小學、中學和大學中所佔的比例都在增高,正逐漸接近半數。但是,與男性相比,女性中的文盲較多仍是一個普遍現象;女童失學率也普遍高於男童。此外,雖然中小學教育中男女的比例已經相當接近,但在高等教育中女性所佔比例還大大低於男性。要繼續提高女性的教育水平,使之達到男性教育的水平,還須經過長時間的不懈努力。
5.健康與生育
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醫療水平的提高,女性的健康水平提高很快。尤其在生育健康方面,產婦死亡率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這就極大地提高了女性健康的整體水平。在全世界範圍內,除了少數國家,女性的預期壽命普遍超過男性。兩性預期壽命的差異多年來一直呈繼續拉大的趨勢,由此也引發了男性對自己生活方式的檢討。然而,儘管女性比男性預期壽命長,但女性有較高的患病率,她們每年卧病在牀的時間平均比男性長40%,因健康原因而使活動受限制的情況比男性多25%;同男性相比,她們每年看醫生的次數較多,做手術的次數也是男性的2倍。生育是造成女性健康總體水平差的原因之一,但這一點與國家的發達程度有關。
6.身體與性
從女性主義角度來看,性的問題的重要性首先表現在性與男女兩性統治與屈從權力結構之間的關係。女性主義最為關注的與性有關的問題有:性的性別差異,淫穢品問題,賣淫問題,家庭暴力問題,性解放與婦女運動之間的關係問題以及女性主義應當對性採取什麼態度的問題。第一代性學家艾賓認為,在男女兩性之間,男性擁有更強的性慾望。這種觀念不僅是西方文化的觀念,也是世界上許多其他文化對男女性差異的信念。西方19世紀的性指南上説:“作為一般規律,女性極少有為自己的性慾和性滿足。她服從於丈夫,但僅僅是為了他的快樂。”對於19世紀的女性來説,性交基本上是一件令人厭惡的、殘忍的和短促的事情,那時的女性對性活動沒有興趣,也被認為不應當對性活動感興趣。
7.婚姻與家庭
婚姻與家庭是兩性關係的一個重要領域。近現代以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現在家庭大事的決定權、家庭經濟的管理、男女兩性的家務勞動分工等方面。由於家庭在世界上往往是最具文化特色又最容易保留着傳統價值的一種社會組織,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各個文化中差異很大。在一些文化中,男人完全不分擔家務;在另一些文化中,男人卻能分擔較大比重的家務。這一點有時同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無關,而更多地來自文化傳統與觀念。例如,日本的經濟發展水平很高,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卻低於不少經濟落後的貧困國家中女性的家庭地位。
8.暴力
儘管針對女性的暴力存在於一切歷史時期和世界各地,但只是在最近的十幾年間,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它才被視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而不僅僅是個人隱私問題。人們逐漸認識到,針對女性的暴力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危機。從美國居高不下的強姦率,到印度女性因為嫁妝不足而遭謀殺,全世界女性面臨着共同的恐懼。針對女性的暴力既有社會上的暴力犯罪,也有家庭暴力,還有針對特殊人羣的暴力,如針對懷孕女性的暴力,針對女同性戀者的暴力,針對賣淫女性的暴力等。暴力的種類包括:強姦、家庭暴力、兒童性虐待、性騷擾。
9.跨越性別界限
在研究兩性關係問題時,一個與此有關的比較特殊的領域是處於二者之間的一個模糊地帶的人羣及其文化。雖然他們既不完全屬於男性,也不完全屬於女性,但是這一羣特殊的人的存在是對現存的兩性關係社會結構的挑戰,也是大多數所謂“正常人”在審視和處理兩性關係時不應當忽略的一個視角。跨越性別現象包括三類:易性、易裝和同性戀。這三者之間在外表上看有共同性,但它們又是有區別的。從性傾向認同和性別認同的類型看,同性戀是性傾向認同為主,性別認同為輔;易性傾向是性別認同為主,性傾向認同為輔;易裝傾向是性傾向認同和性別認同同等重要。從所謂“異常”的角度看,同性戀主要是性傾向“異常”;而易性傾向主要是性別認同“異常”。
10.兩性氣質
兩性氣質的異與同在女性運動中是一個長期爭論而且魅力不減的問題。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劃分被女性主義稱為一種意識形態,因為它有一套思想體系、分類標準和價值觀念在其中。在英文中,有專門區分生理性別的詞彙:男性生理和女性生理(femaleness and maleness);也有區分社會性別的詞彙: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人們為所謂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做了各種各樣的劃分,比如女性語言能力得分高,男性數學推理能力得分高。女性偏於形象思維;男性偏於抽象思維。男女在恐懼和憂慮方面本無區別,但是社會觀念把女性描述為恐懼的,男性則是大膽的,所以女性比男性更願意承認自己的恐懼情緒,男性則有意壓抑了這種感覺。男性比女性攻擊性更強,敵對偏執的得分比女性高。
11.習俗與觀念
在世界上的各個文化中,沿襲了千百年的習俗和觀念的作用既是強大的,又是潛移默化的。印度寡婦的殉夫習俗,阿拉伯女性的面紗,非洲女性的陰部環切術,種種陳規陋習仍在摧殘着女性的健康乃至生命。不僅在欠發達國家,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種種不利於女性的思想觀念也仍在大行其道,遠遠沒有受到清算。從亞里士多德到尼采,從《聖經》到被女性主義者尖鋭批評為父權制的意識形態,還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壓抑女性的身心發展,禁制着女性身體和精神的自由 [6] 

兩性兩性平等

沃斯通克拉夫特等人所倡導的兩性平等內容大致體現在:
1.主張兩性理性能力的平等。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者認為,男性與女性的理性能力是相同的,而傳統的偏見性觀念以性別差異來區分兩性的理性能力,如盧梭認為男性的理性能力天然地使其適合參與社會公共生活,而女性則偏愛縫紉等家務且適合相夫教子。沃斯通克拉夫特對盧梭進行了批判,她認為此類傳統觀念否定了兩性共同的人類本質以及理性能力。而對性別差異導致的理性能力差異的社會性認同,也進一步促成了對女性受教育權利以及參與到社會生活機會的限制。
2.主張兩性在受教育以及參與社會生活機會上的平等。沃斯通克拉夫特等人主張女性應享有與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機會,以及獲得參與到社會生活公共領域的平等機會。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者通過觀察女性在社會生活中所處的不利地位,發現女性欠缺的往往不是個人能力,而是現有的社會機制給予女性的平等機會。如果女性獲得與男性同等的機會,女性就會獲得成功 [7] 
(六) 兩性吸引
人的自然需要中包含着性的需要,這決定了男女之間存在着相互吸引的關係,即性慾。弗洛伊德認為,性慾是人的所有本能中持續時間最長,衝動力最強和對人的精神活動影響最大的本能性慾求。他認為這種性慾作為一種本能,在嬰兒身上就有體現,比如男孩趨近於親近母親或姐姐、妹妹,女孩趨近於親近父親或哥哥、弟弟。不過,幼兒身上表現出的僅僅是一種自發的、無意識的、幼稚的行為,隨着人的成長,性本能開始發展,由愛自己到愛父母,最後才發展到異性相愛階段。與此同時,社會倫理道德意識也開始介入。對人的性本能產生制約作用。這種制約表現為只允許性慾在婚姻需要所規定的範圍內存在和發展。但有時人的心理狀態會在某種程度上超出這個範圍,在生活中最突出、最經常的表現就是產生接近異性的心理趨向,它是一種心理的、特殊的補償形式 [8] 

兩性常見問題

(一)兩性之間應該如何相處?
1.不必強烈凸顯性別。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應先做好獨立自主的人,再扮演好自己的性別角色。我就是我,包括所有的缺點優點都是自已的,人不必刻意去像某個人。
2.工作之中沒有性別差異。女性要做到真正兩性平等,切忌在有利時極力爭名爭利,有苦差時強調自己的性別。男性在生活上也應如此,千萬別抱着“君子遠庖廚”的觀念,一起做家事,是一種温暖,可使兩性相處更順適。
3.與異性相處時,尤其是談戀愛時,千萬別忘記自己的性別。比如男性在出門時請女性先行,上樓梯、過馬路時扶女性一把,都是有風度的體現。
4.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強加於對方。兩性之間的爭吵,往往起因於雙方只站在自己的觀點想對方,知己而不知彼。女人的特質是敏感、善聯想。男人則是較粗枝大葉、遲鈍、不夠細心。兩性想要相處和諧,要做到知已知彼,退一步為對方想,即使百忙中也要留下互相溝通的時間。
5.做一個傾聽者。一個人在向別人傾訴時,心中的心結會慢慢打開,因此相互傾聽是感情互動的基礎。在傾聽別人説話時看着對方的眼睛,適時表達意見,感受對方的情緒 [9] 
(二)“男女平等”等於“男女等同”嗎?
婦女的完全解放和男女平權的確立,是世界上一切權力所不能阻其實現的一種文化發展的最終目的,性別平等更是事所必至,大勢所趨。女性主義法學家關於性別平等觀的認識也是一個漸進漸變的過程,特別是東西方女性解放追尋的是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徑。但我們需要明確的有幾點:第一,女性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沒有婦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地衡量。第二,性別平等可以為人類自由提供有效的保障。性別平等不僅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同時對現代社會也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平等和自由是一個有機整體,互為前提,相互促進。第三,剔除以“等同意識”取代“性別意識”的認知和實踐的傾向,男女平等絕不是把女性變成男性。男性和女性,作為人類社會中的最基本的兩個組成部分,都應該正視對方所不能替代的性別價值,都不應該將自身的價值凌駕於另一方的價值之上 [10] 
參考資料
  • 1.    黃希庭.發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 2.    黃潔.我國男女兩性的差異性分析[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2(S1):10-14
  • 3.    王廣新.(2017).男女有別:心理學視角下的兩性差異教育. 中小學管理(03),8-10
  • 4.    Kapil Kafle. Changing Gender Relations in Media as Social Development[J]. Research Nep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19,2(2)
  • 5.    Tony Bilton,Kevin Bonnett,Pip Jones,David Skinner,Michelle Stanworth,Andrew Webster. Introductory Sociology[M].Palgrave, London
  • 6.    李銀河.兩性關係[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 7.    紀德英 & 姚云云.(2021).論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兩性平等觀.大慶社會科學(05),135-138
  • 8.    餘濱.(1987).兩性吸引趨向及控制.社會(05)
  • 9.    王東梅.(2014).兩性相處的10大信條.健康生活(08),50-51
  • 10.    丁慧.論兩性平等問題的認知與矯正[J].長白學刊,2012(05):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