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兩宮

鎖定
兩宮
1.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兩後。因其各居一宮,故稱兩宮。
2.東宮和上台的合稱。指太子及皇帝。
中文名
兩宮
外文名
The two house

兩宮兩漢時期

西漢時期,兩宮是指東宮、西宮,即漢長安城最大最主要的兩個宮城——長樂宮未央宮。進而代指這兩個宮殿的主人——皇太后(或太皇太后)與皇帝。由於西漢是一城多宮制,“人主居未央,長樂奉母后”,西漢時期外戚勢力強大,長樂宮便在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劉邦死後,惠帝即位。為“避尊”,惠帝搬往未央宮居住,呂后成了皇太后,仍在長樂宮居住。惠帝每天都要向呂后彙報朝事。惠帝死後,呂后正式總攬大權,親自到朝廷代理皇帝決事呂氏家族一時權傾朝野。呂后之後,外戚政治仍然盛行,到漢元帝的王皇后時代,從她成為皇后、皇太后到太皇太后,孃家共有十人封侯,五人為司馬。朝廷外戚,沒有比這更隆盛的了。而王皇后恰是王莽的姑姑,西漢末年王莽的篡權即與她位及君王密切相關。漢朝制度,皇帝每五天就要去朝見一次東宮,向太后彙報國家大事,所以長樂宮也稱“東朝廷”。多宮制實際上體現了在封建社會初期由於母權的殘餘和家產製的影響下,君權與後權分庭抗禮的格局。由於皇后甚至皇太后相對於皇帝的長壽,西漢二百餘年,先後出現十餘位太后和六位太皇太后,長樂宮竟然只有五十年空着。這也説明皇后的政治生命很長,對君權有着極強的約束力。
東漢時期:兩宮是指南宮、北宮。范曄在《後漢書》卷一〇上《皇后紀序》中説得就很明白:“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後,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東漢太后的權利達到了頂峯,先後有六位太后臨朝稱制,權力完全等同皇帝,自稱“朕”,臣屬稱呼“陛下”。此時太后已不一定和皇帝分宮而居,南北兩宮也沒有分屬的習慣,但由於太后的政治地位,仍將其與皇帝合稱兩宮。此稱謂一直延續到南北朝。

兩宮三國至隋

兩漢以降,多宮制漸漸轉化成一宮制,皇權逐漸集中,后妃外戚的權力降低,但仍有臨朝稱制者,所以這一時期,兩宮代指多起來,有仍指太后與皇帝的,有指二帝的,有指皇帝與皇太子的,因為此時皇太子已稱東宮。

兩宮唐代至明代

唐代以後,由於出現先朝皇后與皇帝生母並尊為太后的情況,至明代,這種情況達到頂峯,所以兩宮多指兩位太后。但也會指帝后之類。

兩宮清代

繼續繼承明代的稱謂。咸豐死後,慈安與慈禧,前者稱母后皇太后,居鍾粹宮,所以稱東太后;後者稱聖母皇太后,居長春宮,稱西太后。兩宮並尊,垂簾聽政。
慈安死後,光緒皇帝開始與慈禧並稱兩宮。“兩宮西狩”、“兩宮駕崩”都指的是光緒和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