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

鎖定
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指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形成的兩個對立的國家聯盟,德奧意三國同盟與英法俄三國協約(簡稱“同盟國”和“協約國”)。
中文名
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
相關陣營
同盟國、協約國
相關國家
德、奧、意、英、法、俄
相關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
帝國主義列強在激烈的競爭中,都在尋找同盟者,以壯大自己的力量並壓倒對方,於是在歐洲便形成了對了的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 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
三國同盟
德法矛盾很深,德國最怕法國的復起,尤其要防備法國收復1871年失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奧匈帝國則與俄羅斯因爭奪巴爾幹半島而不斷髮生衝突。於是在1879年10月7日,德奧便締結了秘密的軍事同盟條約。條約規定:締約國一方受到俄國的攻擊時,另一方以本國的“全部軍事力量”予以援助;締約國一方受到另一大國進攻,只要俄國為參加侵略國一方,締約國雙方互守善意的中立。此後不久,德國又利用法意之間的為爭奪突尼斯而出現的矛盾,把意大利拉入同盟。1882年5月20日,意大利同德奧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條約規定:如果法國進行侵略,德意將互相援助,如果三個盟國中任何一方受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強國攻擊時,其他兩國保證給予援助。三國同盟的主角是德國,奧匈是依附德國的夥伴,意大利則是暫時的和動搖的同盟者。
三國協約
三國同盟的矛頭針對着法、俄,促使他們迅速接近。三國協約來源於1891—1894年法俄簽訂的一系列協定,他們規定:兩國中如有一方遭受德國的單獨攻擊或德國與意大利或奧匈帝國的聯合攻擊時,將互相提供軍事援助,1894年,法俄同盟正式形成。
英國一直奉行“光榮孤立”的政策,但由於英德矛盾日益尖鋭,特別是德國的加緊擴充海軍使英國深感威脅,於是在1904年4月8日同法國締結了協約,調整了兩國在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法國承認埃及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則同意法國奪取摩洛哥。1907年8月31日,英國與俄國也訂立協約,規定在波斯劃分勢力範圍,北部屬俄羅斯勢力範圍,南部屬英國勢力範圍,中部為中立地帶;承認英國在阿富汗的利益;同意維持中國西藏現狀,英俄互相承認對方在西藏的既得利益。法俄同盟加上英法協約與英俄協約,便構成了三國協約。兩大對立的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終於形成。 [1] 
參考資料
  • 1.    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