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全生指迷方

鎖定
《全生指迷方》,方書,3卷。又名《濟世全生指迷方》,簡稱《指迷方》。宋代王貺撰,約成書於12世紀初。自序稱“採古人之緒餘,分病證之門類,別其疑似,定其指歸”,足以解惑指迷,扶危拯困,故名。原書久佚,清朝乾隆年間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釐為4卷,分為21門。卷1為脈論及診脈法,卷2~4為寒證、熱證、風食、風濕、瘧疾、痹證、勞傷、氣病、血證、諸積、諸痛、眩暈、厥證、痰飲、消證、疸病、咳嗽、喘證、嘔吐及小便等20種病證。每證之前,皆詳述病狀,推究病源;次列方劑,諸方或採自古方,或錄自當時名醫的著作。
書名(異名)
《全生指迷方》《指迷方》
作    者
王貺
成書年代
北宋
歸屬類別
中醫典籍

全生指迷方流傳版本

現存清嘉慶十三年(1808)刻本、清咸豐四年(1854)新昌莊氏過客軒刻長恩書室叢書本、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翰香樓陳氏刻求志居從書本、1930年上海中醫書局石印本等。

全生指迷方校注、整理

本書原已散佚,清修《四庫全書》時四庫館臣從明《永樂大典》中輯出,釐為四卷。

全生指迷方作者簡介

王貺,宋代醫學家。字子亨,考城(今河南蘭考)人。為南京(今河南商丘)名醫宋道方婿,並從宋學。曾用針刺治癒一失驚吐舌不能復入之奇疾,名動京師。後更加意於方書。北宋宣和(1119~1125)年間以醫得幸,人稱“王朝奉”。著有《全生指迷方》三卷,每詳記病狀,論述病源。其脈論及辨脈法諸條,明白通曉,被視為診家樞要。原書久佚,今本系從《永樂大典》中輯出。

全生指迷方書評、序言

原序
餘昔任左史,遇疾瀕死,考城王貺子亨,為察眾工之用藥而餘以生,因以其所着《全生方》一編遺予,藏之未暇讀也。繼掌外製,一日得異疾,謀諸醫未決,子亨笑曰:毋恐,此我書所有也,視某章,病當某藥。如方,信宿而疾良已,於是奇之。歸居淮南,去王城國,偶有病,只訊於書。謫三巴,遷百粵,去醫益遠,又 本以歸餘。餘以為之表其端曰:此直而邃,曲而通,部居彪列,而脈絡潛流,形色昭彰,而對治要妙。知方者讀之,智思橫不知者,猶可按圖而愈疾。真衞生之奇寶,濟物之良術也。至理不煩,至語不費。餘非者,而於此乎取之。子亨當官不苟,遇世變,嘗慨然再請,出疆萬里。其論著此書,用世利物,不特此矣。
吳敏序
自序
德彌大者,常存乎好生之心;志彌廣者,每切於立言為教。在上世則有伊芳尹,逮後漢乃見張機;祖述神農之經,發明黃帝之道。雖然術至通神之妙,在乎知慮以為先;藥至起生之功,必因精而能後效。天無棄物,非人莫知所能;人有常心,非道莫知所適。凝神自悟,觸理皆分,故能贊益天機,悉體陰陽之變,深窮造化,博極生死之源,候色驗形,自契一時之理,刳腸剖臆,難傳後代之精。至於湯液除 ,砭石起死,必當研窮性味,斟酌淺深。治理在於君臣,協攻資乎佐使。方書之行,其來尚矣。有人猶不能刻意研求,專心致志,攖邪抱病,則束手無能,制療處方,則委身紕繆,餘竊悲之。於是採古人之緒餘,分病證之門類,別其疑似,定其指歸,陰陽既明,虛實可考。若能按圖求治,足以解惑指迷,雖未起死回生庶幾扶危拯困,故號曰“全生指迷”,以崇大倫之道焉。
考城王貺子亨序

全生指迷方章節目錄

卷一
脈論
辨五臟六腑部位脈法
辨人迎三部趺陽九候五臟六腑脈法
診諸病證脈法
辨脈形及變化所主病證法
卷二
寒證
熱證
風食
風濕
瘧疾
痹證
勞傷
氣病
血證
卷三
諸積
諸痛
眩暈
厥證
痰飲
消證
疸病
卷四
咳嗽
喘證
嘔吐
小便
婦人科

全生指迷方內容簡介

卷一首列脈論,次述脈法,凡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診諸病證脈之常規與變化,皆詳加剖析,論理精切;卷二至卷四,分二十一種病證論述,説明病象,論其病源,便於辨證索方。每證之下,列方遣藥,又列脈證病源,別其疑似,定其指歸,製藥煎服,無不悉備。全書共載方劑180餘首,採自古方及當時名醫著作。書中名方指迷茯苓丸,為後世所常用。

全生指迷方影響評價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於每證之前,非惟具其病狀,且一一論其病源,使讀者有所據依,易於運用。其脈論及辨脈法諸條,皆明白曉暢,凡三部九候之形,病證變化之象,及脈與病相應不相應之故,無不辨其疑似,辨析微茫,亦可為診家之樞要。”
[1-3] 
參考資料
  • 1.    餘瀛鰲,李經緯.中醫文獻辭典: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 2.    李經緯.中醫人物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
  • 3.    裘沛然.中國醫籍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