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全球環境問題

鎖定
全球環境問題,也稱國際環境問題或者地球環境問題,指超越主權國國界和管轄範圍的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破壞問題。其含義為:第一,有些環境問題在地球上普遍存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環境問題在性質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如氣候變化、臭氧層的破壞、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鋭減等;第二,雖然是某些國家和地區的環境問題,但其影響和危害具有跨國、跨地區的結果.如酸雨、海洋污染、有毒化學品和危險廢物越境轉移等。當前,普遍引起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全球氣候變化、酸雨污染、臭氧層耗損、有毒有害化學品和廢物越境轉移和擴散、生物多樣性的鋭減、海洋污染等。還有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水污染和水資源短缺、土地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減少等。
中文名
全球環境問題
外文名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
出    現
臭氧層破壞全球氣候變化
現    象
區域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特    點
全球化、綜合化等
出現時間
20世紀80年代

全球環境問題特點

全球環境問題雖然是各國各地環境問題的延續和發展,但它不是各國家或地區環境問題的加和,因而在整體上表現出其獨特的特點:

全球環境問題全球化

過去的環境問題雖然發生在世界各地,但其影響範圍、危害對象或產生的後果主要集中在污染源附近或特定的生態環境中,其影響空間有限而全球性環境問題,其影響範圍擴大到全球。這是因為:
1、一些環境污染具有跨國、跨地區的流動性:如一些國際河流,上游國家造成的污染,可能危及下游國家;一些國家大氣污染造成的酸雨,可能會降到別國等。
2、當代出現的一些環境問題,如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等,其影響的範例是全球性的,它們產生的後果也是全球性的。
3、當代許多環境問題涉及高空、海洋甚至外層空間,其影響的空問尺度已遠非農業社會和工業化初期出現的一般環境問題可比,具有大尺度、全球性的特點。

全球環境問題綜合化

過去,人們主要關心的環境問題是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問題。而全球環境問題已遠遠超過這一範疇而涉及人類生存環境和空間的各個方面,如森林鋭減、草場退化、沙漠擴大、沙塵暴頻繁發生、大氣污染、物種減少、水資源危機、城市化問題等,已深入到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解決當代全球環境問題不能只簡單地考慮本身的問題,而是要將一區域、流域、國家乃至全球作為一個整體,綜合考慮自然發展規律、貧困問題的解決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循環利用、人類人文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與社會和諧等問題,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要解決好,需要考慮各方面的因素。

全球環境問題社會化

過去,關心環境問題的人主要是科技界的學者、環境問題發生地受害者以及相關的環境保護機構和組織,如綠色和平組織等。而當代環境問題已影響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影響到每個人的生存與發展。因此,當代環境問題已絕不是限於少數人、少數部門關心的問題而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

全球環境問題高科技化

隨着當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由高新技術引發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多。如核事故引發的環境問題、電磁波引發的環境問題、噪聲引發的環境問題、超音速飛機引發的臭氧層破壞、航天飛行引發太空污染等、這些環境問題技術含量高、影響範圍廣、控制難、後果嚴重,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全球環境問題累積化

雖然人類已進入現代文明時期,進入後工業化、信息化時代,但歷史上不同階段所產生的環境問題,住當今地球上依然存在並影響久遠一同時,現代社會又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環境問題。因為很多環境問題的影響週期比較長,所以形成了各種環境問題在地球上日積月累、組合變化、集中暴發的複雜局面。

全球環境問題政治化

隨着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和全社會對環境保護認識的提高,各個國家也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因此,當代的環境問題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成為國際政治、各國國內政治的重要問題。其主要表現在:
1、環境問題已成為國際合作和國際交流的重要內容。
2、環境問題已成為國際政治鬥爭的導火索之一,如各國在環境責任和義務的承擔、污染轉嫁等問題上經常產生矛盾並引起激烈的政治鬥爭。
3、世界上已出現了一些以環境保護為宗旨的組織,如綠色和平組織等,這些組織存同際政治舞台上已佔有一席之地,成為一股新的政治勢力。
總之,環境問題已成為需要國家通過其根本大法、國家規劃和綜合決策進行處理的國家大事;成為評價政治人物、政黨的政績的重要內容;也已成為社會環境是否安定、政治是否開明的重要標誌之一。

全球環境問題發展趨勢

1992年初,世界觀察研究所發佈的世界環境狀況年度報告,用大量數據説明世界環境正在惡化,指出需要開展一場環境革命來拯球人類的命運。同年稍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佈了《1972~1992年的世界環境狀況報告》,也指出人類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環境問題。
自1992年環境與發展大會舉行以來,經過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離(21世紀議程)所確定的目標還相距甚遠,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的趨勢還未扭轉,各種全球環境問題無一不在阻礙着人類的發展。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主編的《全球環境展望》提出,當前全球環境問題呈現以下七個方面的帶有根本性的發展趨勢:
1、可再生資源已超出其自然再生能力。
2、温室氣體釋放量仍然高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提出的,並經國際議定的穩定量指標。
3、自然區域所含有的生物多樣性將會因農業土地和人類居住區的擴展而逐漸喪失。
4、日益廣泛地使用化學品來促進經濟發展的做法構成了重大的健康風險、環境污染和處置問題。
5、在全球範圍內,能源部門的開發不符合可持續性原則。
6、迅速而又未經良好規劃的都市化,特別是沿海地區的都市化正在給鄰近地區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負擔。
7、全球生物化學週期複雜的、且常常不為人知的相互作用正在導致廣泛的酸化,氣候的變化,水文週期的變化,以及生物多樣性、生物量和生物生產力的喪失。

全球環境問題應對策略

提高認識,加強全球合作
目前地球面臨着氣候變暖、臭氧層被破壞等難以解決的環境問題。這些問題雖然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國際社會也做出了一些努力去試圖解決它們,但遺憾的是我們並沒有看到情況有較大的好轉,而在某些方面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這説明人類對環境的認識程度還不夠,主要表現在:
政府對環境問題認識不夠
各國各級政府的政績主要體現在經濟指標上,這就造成了各級政府都把追求地區經濟目標和GDP的增長放在首位,而忽視了環境問題。如赤道附近的國家大肆開採熱帶雨林,大量珍惜動植物資源被破壞,但由於本國經濟發展優先,對其他國家的規勸也就不可能得到重視。
民眾對環境問題認識不夠
社會的主體是民眾,單靠政府行為是不能解決環境問題的。民眾的認識提高不上去,環境問題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目前,發達國家的人們對環境問題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佔世界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還很不夠。
對於環境日趨惡化問題,引起全世界有識之士的深度思考,從世界範圍來看,環境問題已經是全球問題,例如,氣候變暖、海洋污染、江河污染等問題,不是一個組織或一個國家就能解決的問題,或者説,單靠每個國家內部去解決是非常困難的,它需要全世界各個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努力才能解決。要解決這個問題,兩個方面必須有所突破:一個是全球各個國家都充分認識到環境問題與人類的未來發展和生死存亡息息相關,願意行動起來努力改善地球環境;另一個就是制定合理的規則、機制來公平地分配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對發展中國家由於保護全球環境而在經濟發展上遭受的損失,發達國家通過貿易優惠、補償援助等方式進行幫助,這樣才能保證發展中國家的積極性。
轉變經濟發展模式
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從本質上説,就是從黑色發展模式轉向綠色發展模式。它包含四個相互關聯和互補的方面:一是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二是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三是大力提倡循環經濟;四是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特別是後者,既是新生事物,更是新的發展方式。
低碳概念的提出最初是源於發達國家對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擔憂。低碳經濟已經被各國視為應對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挑戰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續發展之路。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無論是富國(發達國家)還是窮困(發展中國家),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低碳經濟都是實現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方向。
低碳經濟有兩個基本點:①它是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在內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經濟活動低碳化,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儘可能減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獲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效益;②它是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在內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能源消費生態化,形成低碳能源和無碳能源的同民經濟體系,保證生態經濟社會有機整體的清潔發展、綠色發展及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的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的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唸的根本性轉變,通過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所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從更深層次意義上來看,它是經濟體為扭轉過度依賴化石燃料所帶來的環境危機、能源危機、經濟危機所做出的必然選擇。
加強科學研究
這裏所説的科學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環境問題的研究,是指對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以及對策等方面的研究;是對環境技術的研究,如清潔能源、新型材料以及在節能減排技術等方面。針對環境問題和環境技術的科學研究面臨三個方面的困難:一是資金問題;二是人員問題;三是技術轉讓和信息共享問題。
加強環保教育,改變人們的生活、消費觀念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貧困和過度消費導致人類無節制地開發和破壞自然資源,這是造成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富裕的人們追求高消費,使環境污染加劇;貧困的人們一邊忍受着最惡劣的環境,一邊還要為改善基本的生活條件過度地開採地球的有限資源。人們首先需要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於是消費地球的生態環境資源.這一點無可厚非工業文明之前,人類的消費和地球的自我恢復能夠維持一個基本的平衡:進入工業文明之後,這一平衡被打破首先是因為人口不斷增加,其次是人類不滿足於基本生存需要,不斷追求更高級別的享受甚至奢侈的生活,人類和地球的供給平衡被打破,世界環境開始不斷遭到破壞 [1] 
參考資料
  • 1.    李永峯,李巧燕,程國玲,郭意主編;王英偉主審,基礎環境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5.05,第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