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全民皆兵

(軍事術語)

鎖定
全民皆兵,軍事術語,由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發佈。
中文名
全民皆兵
發佈單位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958年,毛澤東在審閲《關於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草案)》時增寫了一段話:“帝國主義如果竟敢發動對我國的侵略戰爭,那時我們就將實現全民皆兵,民兵就將配合人民解放軍,並且隨時補充人民解放軍,徹底打敗侵略者。”(《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卷,第390頁)“全民皆兵”是毛澤東的歷史唯物主義戰爭觀的集中體現。毛澤東一貫認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只有動員人民、依靠人民、武裝人民,才能奪取革命戰爭的勝利。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強調:必須實行“全國人民的總動員”“只有這種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使抗戰得到最後的勝利。”(《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346、446頁)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毛澤東堅持依靠人民維護國家的安全,抗禦帝國主義的侵略。他在總結抗美援朝戰爭經驗時指出:“我們的經驗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個比較正確的領導,就可以用我們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卷,第355頁)“全民皆兵”是應對帝國主義軍事挑釁和戰爭威脅的戰略口號。20世紀50年代後期,美國加緊推行侵略擴張政策,並在台灣海峽製造緊張局勢。根據這種情況,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決定加強戰備。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民兵問題的決定》指出:為了保衞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和社會主義建設,保衞世界和平,制止和打擊帝國主義的侵略,需要有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除了必須建設強大的常備部隊和特種技術部隊之外,還必須在全國範圍內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裝起來,以民兵組織的形式,實行全民皆兵。由此,全國掀起了“大辦民兵師”的熱潮。這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堅強決心,有效地增強了國防整體威懾力量。但由於對“全民皆兵”的含義缺乏正確的理解,在民兵建設中一度出現忽視質量、片面追求數量的傾向。中共中央軍委及時採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這一偏差。“全民皆兵”所包含的全民自衞的戰略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新的歷史時期,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民羣眾參加和支援國防建設提供了更多的手段,戰爭形態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的演變為人民羣眾參加和支援戰爭開闢了更多的途徑。人民羣眾不僅可以利用傳統手段為國防建設和軍事鬥爭提供人力支援、物力支援、財力支援,而且可以依託信息網絡、利用軍民通用技術為國防建設和軍事鬥爭提供信息支援、技術支援、精神支援。中國將遵循全民自衞的國防原則,繼承和發揚人民戰爭的優良傳統,依靠廣大人民羣眾的力量進行國防建設;一旦發生戰爭,將動員和依靠廣大人民羣眾進行防衞作戰。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