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鎖定
2007年12月14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批准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羣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中文名
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總體概況
長株潭城市羣和武漢城市圈獲
概    況
武漢城市圈指以武漢
發展意見
為充分發揮武漢市的龍頭作用

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總體概況

長株潭城市羣武漢城市圈獲批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即簡稱“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該試驗區旨在重點探索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發展之路,以此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統籌。
這些試驗區儘管同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同稱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但每個試驗區的改革側重點不同。這表明國家已經開始將區域發展重心轉向“專題性改革試驗區”,要求在不同地區探索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各種突出問題。

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武漢城市圈

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概況

武漢 武漢
武漢城市圈指以武漢為中心的100公里半徑內,包括黃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黃岡市咸寧市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等8箇中小城市在內的地區,是中國中部經濟區及長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羣。但在具體範圍的確定上,可能是泛指市域,也可能僅指市區。還可包括漢川市大冶市應城市縣級市在內。它包括城市經濟圈、城市旅遊圈和城市農業圈。
武漢城市圈內現有1個特大城市,1個大城市,7箇中等城市(和4個小城市)。武漢城市圈的近期目標為,到2020年將武漢城市圈建成為中國內陸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這個增長極,有望成為中國第四個增長極。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武漢城市圈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1] 
2008年9月,《武漢城市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獲國務院批覆。《總體方案》確定改革試驗的總體目標是: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創新體制機制,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把武漢城市圈建設成為全國宜居的生態城市圈,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現代服務業中心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成為與沿海三大城市羣相呼應、與周邊城市羣相對接的充滿活力的區域性經濟中心,成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的典型示範區。

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發展意見

為充分發揮武漢市的龍頭作用,提升武漢城市圈的整體競爭力,加快實現湖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現就加快武漢城市圈建設若干問題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武漢城市圈建設的重大意義
1.加快武漢城市圈建設,是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潮流的重大舉措。以特大城市為核心的城市圈的崛起,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加快以武漢市為核心,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市構成的武漢城市圈建設步伐,使其發展成為我國內陸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是時代賦予的莊嚴使命。
2.加快武漢城市圈建設,是增強和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2003年,武漢城市圈以佔全省33%的國土面積、46.34%的人口,提供了全省61.1%的生產總值、59.36%的地方財政收入、58.64%的固定資產投資、62.59%的消費品零售額,是湖北人口、產業、城市最為密集的地區。積極推動武漢城市圈建設,有利於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優化升級,更好地發揮武漢市的龍頭作用,提升城市圈的整體競爭力,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3.加快武漢城市圈建設,是全面推進湖北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武漢城市圈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較好,科教實力雄厚,綜合實力較強,發展潛力巨大。加快以武漢市為核心的武漢城市圈發展,有利於加快湖北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有利於發揮中部地區綜合優勢,實現中部崛起,促進長江中游經濟區乃至整個長江經濟帶發展。
二、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的思路與目標
4.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的總體思路和指導原則。
一是堅持以市場機制為主導。武漢城市圈建設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依靠市場的力量,實現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城市圈內的優化整合。二是堅持以經濟利益為紐帶。在城市圈內的經濟與技術合作中要以優勢互補、實現雙贏、聯動發展為目標,形成互惠互利、風險共擔的利益分享機制。三是堅持以各類企業為主體。充分調動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及各類中介組織等參與武漢城市圈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企業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壯大,發揮企業在區域合作中的主體作用。四是堅持以構建產業鏈為主線。以城市圈內特色產業和龍頭企業為依託,強化產業集聚,壯大區域優勢產業和名牌產品。五是堅持以政府調控為推動力。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主導作用的同時,政府要通過提出目標、統籌規劃、制定政策、強化措施,有力地推動武漢城市圈發展。六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促進武漢城市圈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5.分步驟地確定武漢城市圈的發展目標。
近期目標:到2005年,初步建成武漢城市圈交通設施高速化、網絡化、一體化的基本框架,有序啓動相關高速出口通道項目建設,城市圈內的信息基礎設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整合城市圈各類市場資源,初步構建區域大市場框架;啓動跨區域企業重組,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城市圈經濟增長幅度高於全省平均增幅2至3個百分點。
中期目標:到2010年,初步形成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的格局;基本實現城市圈內外的快速軌道交通網、高速公路網、公用通信網的現代化;形成以光電子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羣、以轎車製造為重點的機械製造產業羣、原材料及新材料產業羣、輕工紡織及食品產業羣、農產品加工產業羣;整合區域文化資源,培育區域優勢文化產業,提高城市圈文化品位;城市圈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865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1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800元;武漢市城鎮化率達到70%左右,其他八城市城鎮化率平均達到50%左右。
遠期目標:武漢城市圈提前3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率先在湖北和中部地區實現信息化、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成為我國內陸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
三、加強統一規劃,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
6.加快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加快武漢城市圈內外公路、鐵路、水路、民航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新型綜合運輸體系,重塑“九省通衢”的新優勢。以實現高速化、網絡化為目標,加快武漢繞城公路東北段、武漢至襄樊高速公路、隨州至岳陽高速公路、陽邏長江公路大橋和洪湖新灘東荊河公路大橋等重大項目以及武漢高速出口公路建設,抓緊做好荊嶽長江公路大橋、黃石長江二橋前期工作,使之儘早開工建設,儘早形成以武漢市為中心、以京珠、滬蓉國道主幹線和西部開發公路通道銀(川)武(漢)線為主軸、連接武漢周邊城市、通達周邊省會城市的高速公路主骨架。抓好國省道、縣鄉公路改擴建和鄉村公路建設。以將武漢建設成為全國第四大鐵路路網中心為目標,加快武漢天興洲公鐵兩用長江大橋和武九、漢丹鐵路擴能提速工程等項目建設,高標準地新建武漢、黃石火車站,爭取國家儘早建設京廣鐵路客運專線和滬漢蓉快速鐵路,進一步提高武漢在全國鐵路網中的樞紐地位。加快城市道路和輕軌建設步伐,使輕軌逐步向孝感、鄂州等地延伸。抓好武漢公路主樞紐客貨運站場建設和武漢天河機場、武漢港區、黃石港區改擴建,建設好漢江航道整治工程。
7.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國家和全省關於加快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總體要求,以市場為導向,搞好郵政、電信、電視、計算機網絡建設,促進電信、電視和計算機三網融合,不斷提高城市圈特別是武漢市在全國信息網絡中的重要地位。以推進電子政務為突破口,加強公共信息平台建設,實現城際和城鄉間互聯互通,率先做到政務信息公開。繼續抓好武漢市寬帶信息交換中心、武漢市政務寬帶網絡平台和互聯網建設,努力發展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建設數字化、網絡化城市,加快城市圈的信息化進程。
8.加強能源建設。構建完善的能源供給網絡。抓住西電東送、三峽電力外送、全國聯網的機遇,以武漢市——黃岡市——黃石市——咸寧市——武漢市50萬伏環網為主幹,做好電力配網的建設,適當提高輸配電壓等級,保證電力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抓住川氣出川和西氣東輸的機遇,搞好城市圈內城市燃氣的建設和改造,提高城市燃氣氣化率;利用即將建設的沿江鐵路和現有鐵路,積極爭取運力,通過簽訂長期的煤炭採購合同,確保不斷增長的煤炭需要;適時啓動沿江輸油管道的建設,承接海外原油,保障石化企業的原料供應。加強能源點尤其是電源點的建設。黃石市煤礦要重點做好增產擴能和煤層氣勘探及開發的工作,其它小煤礦也要在注意安全和保護資源的前提下,提高生產效率;江漢油田要通過提高開採技術水平,穩定產量,同時做好油井的保護工作;通過示範項目逐步推進新能源和農村能源的建設,適當加快風力資源的開發;電源方面重點抓好城市圈內規劃的大型電源點和核電的前期工作,適時開工建設。逐步形成多種能源供應渠道,完善能源供給和保障體系。
四、集聚產業羣,推進產業佈局一體化
9.突出區域特色,優化產業佈局。圍繞與武漢市核心發展區融合互動,以特色產業園區促進產業集聚,建設三大產業集聚發展帶。以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為主要輻射極,推進光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醫藥、環保等為重點的產業集羣,建設黃石、鄂州、黃岡、咸寧市產業集聚帶;以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要輻射極,推進汽車製造、IT設備、精細化工、輕工食品、出口加工等為重點的產業集羣,建設仙桃、潛江、天門市產業集聚帶;以武漢市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園為主要輻射極,推進汽車零配件、食品工業、農產品加工、鹽、磷化工等為重點的產業集羣,建設孝感產業集聚帶。加快黃石、孝感、仙桃市等城市建設,增強發展實力,強化與武漢市產業核心區的互補對接功能,帶動其他區域加快發展。
10.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資本為紐帶,以企業為主體,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強產業融合、行業整合、企業聯合,優化區域資源配置,推進產業鏈延伸,加強以產業園區為載體的產業羣集聚,做大做強區域性先導產業、支柱產業和優勢行業。
——高新技術產業羣。充分發揮武漢市的技術、人才和產業優勢,依託東湖、葛店、磁湖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現有產業基礎,努力形成若干有規模、有特色、有競爭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羣。以“武漢·中國光谷”為主體,以光通信、激光加工和消費類電子產業為重點,進一步壯大武郵院、長飛公司、NEC公司等優勢龍頭企業,加快發展一批中小企業。在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黃石市磁湖高新區等發展園區集中佈局,集聚發展,提升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及配套能力,形成以武漢市為中心,輻射鄂州、黃石、孝感市等城市的電子信息產業羣。推進優勢企業強強聯合,加快以武漢市廟山醫藥工業園和鄂州市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重點的醫藥工業園建設,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藥、生物獸藥、生物芯片、基因工程藥物和新型疫苗、合成新藥及現代中藥產品,加強技術開發和知識產權保護,形成生物工程及新醫藥產業羣。
——原材料工業及新材料產業羣。積極推進鋼材深加工,延伸產業鏈,重點支持武鋼、冶鋼、鄂鋼等骨幹企業的發展,加快建設以武鋼二冷軋、硅鋼改造等為重點的結構調整項目,力爭3至5年,武鋼總體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板帶鋼生產基地。突破性發展石油化工和有機化工原料,加快武漢乙烯項目前期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填補我國中部地區乙烯工業的空白。通過延伸產業鏈,大力推進乙烯下游產品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等合成材料和有機化工原料的開發及深加工。積極支持華新等一批建材企業搞好以節能降耗和環境治理為重點的技術改造,進一步上規模、上水平,提高競爭力。加大以武漢市為重點的新材料領域科技成果的轉化力度,加快發展汽車用新材料、光電子信息材料、納米材料、生物工程材料、新型建築材料、精細化工材料等產品,在武漢、鄂州、黃石、孝感、仙桃、潛江市等城市形成相對集中的新材料和精細化工產業羣。
——以轎車製造為重點的機械製造產業羣。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新東風為龍頭,以武漢市、孝感市等城市的汽車及零配件骨幹企業為主體,重點發展轎車、輕型車和專用車,推動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的研製開發,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城市圈內汽車零部件配套能力。以武船、青山船廠、南華高速船公司為主體,重點發展軍民用客貨船、海洋工程船、特種專用運輸船、船用關鍵設備,大力發展船用機械等配套產品,形成船舶製造產業羣。加快系列激光器的開發和激光加工成套設備產業化步伐,加速高性能數控系統及設備、光纖傳感器等產品的大規模生產步伐,積極發展大型輸變電及發配電設備、新型環保設備、輕型直升機、非製冷式紅外熱成像系統、新型智能醫療保健器械等機電一體化產品,努力開拓市場,壯大產業規模,着力形成機電一體化產業羣。
——輕工紡織及以煙酒為重點的食品產業羣。圍繞城市圈內煙、酒、奶、水、面等特色優勢產品,實施精品名牌戰略,支持武煙等龍頭企業強化資源整合,強化協作配套,集聚放大品牌優勢,發展壯大食品工業。重點發展文化用紙、包裝紙板及紙製品、防偽包裝、彩印包裝等產品,提高產品加工深度,逐步形成造紙及包裝印刷產業鏈。做大做強日用化工產業。以武漢、黃石、鄂州、仙桃、天門市等城市優勢企業為龍頭,以高檔服裝面料、西服、時裝、針織內衣等為重點,上下游產品延伸,形成服裝加工鏈。支持漢派服裝企業創立漢派服裝品牌,形成漢派特色。加強紡織服裝龍頭企業資源整合和聯合重組,圍繞服裝的配套和產品檔次的提升,加快發展中高檔服裝面料、無紡布等輔料和配件以及中高檔毛料、產業用布、麻紡、絲綢等重點產品,建設發展仙桃、天門市棉紡織基地,形成紡織服裝優勢產業羣。
11.發揮比較優勢,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一是充分發揮武漢市的區位、交通、通訊、市場設施以及產業基礎等優勢,運用現代物流組織形式,按照“市場導向、政府推進、企業運作、行業協調”的方式,加快優化物流資源配置,着力培育現代物流需求。進一步加快武漢城市圈物流基礎設施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設,加快制訂出台鼓勵扶持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快建立健全政府及其部門間促進物流產業發展的協調管理機制和現代物流企業間協同運作機制。加快武漢城市圈現代物流基地、物流園區、專業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城市、城鄉小件快遞系統等現代物流網絡體系建設。大力培植以第三方物流企業、貨主物流企業、物流基礎設施企業、物流信息企業、物流裝備製造企業為主體的現代物流企業羣。努力改善物流企業投資經營環境,大力引進國內外知名現代物流企業,加快武漢城市圈現代物流業對外開放。充分發揮武漢市商貿流通業發達和四大商業上市公司網絡完善的優勢,加快流通業態創新,以發展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為重點,積極推動四大商業上市公司把倉儲超市和便民超市延伸到城市圈內各城市,形成以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為重點的新型商貿流通業。二是充分利用武漢市的科教資源,鼓勵武漢市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和大企業的研發機構與周邊地區開展聯合辦學、科技交流和聯合攻關,共建技術創新基礎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組建聯合實驗室,共同爭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鼓勵武漢市的科研機構建立面向周邊中小企業的技術服務中心,鼓勵武漢市的科研人員以各種方式為周邊企業開展技術服務。三是充分利用城市圈內歷史文化底藴深厚、襟江帶湖、山清水秀的人文自然景觀特色,加強資源整合和市場共同開發,大力發展文化、藝術、報業、出版、影視製作業,建設以武漢市為核心的都市旅遊區和鄂東鄂南為主體的環武漢市兩大遊憩帶,以觀光旅遊為基礎,以楚文化、革命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和人文自然景觀等專項旅遊為載體,多層次、多形式地發展旅遊業,培植旅遊精品名牌,擴大旅遊產出規模,形成聯合開發、共同發展的旅遊產業羣。
12.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充分利用武漢市的大市場、大流通優勢,以提升優質農副產品深加工水平為重點,推進優勢和特色產品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品牌優勢。結合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規劃,在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市建立穩定的原料基地,改善農副產品品種、品質,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優質原料。培育跨區域龍頭企業,按照“公司+基地+農户”的模式,積極發展訂單農業,積極推進食品、紡織、造紙、生物工程及新醫藥等產業鏈延伸與農業產業化對接,提升農副產品深加工水平,加快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羣,做到專業化經營,規模化發展。建立新型農商關係,應用現代物流技術,以武漢市為市場營銷中心,通過連鎖超市、大型農副產品批發交易市場促進農產品銷售,提高農業產業化的規模和效益。
五、加快共同市場建設,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
13.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充分發揮武漢市作為中央銀行和眾多商業銀行區域分行及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區域性總部所在地的優勢,推進武漢市以票據市場、保險市場、產權交易市場、櫃枱交易市場等為特色的金融中心建設,並逐步與國際金融市場實現對接。近期要以武漢市為主體,以整合圈內國有經濟資源為重點,擴大產權交易功能,整合各城市產權交易市場,形成以武漢市產權交易中心為樞紐的產權交易市場網絡。理順金融機構管理體制,調整隸屬關係,適當下放貸款權限。組建區域性金融機構。鼓勵聯合組建實力強、機制活、管理規範的大型證券公司,引導信託投資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展跨地區業務,積極發展區域性的產業投資基金、證券投資基金和中外合作基金,加強創業風險投資,成立區域性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構建城市圈多種形式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體系。以武漢市商業銀行為基礎,整合各城市商業銀行資源,組建區域性銀行集團,提高城市圈內城市商業銀行整體資金實力。鼓勵各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證券、保險公司以武漢市為經營管理中心,重組城市圈內中小金融機構,組建武漢金融控股集團。要加強銀企合作,積極開展異地貸款業務,推動信貸市場地域融合。建設和完善銀行資金拆借信息系統,拓寬融資渠道,擴大交易規模,促進同業拆借市場健康發展。以國家支持的武漢市個人信用徵信試點項目建設為契機,加快建設城市圈社會徵信體系,實現城市圈內信用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和共享,建立城市圈誠信機制。
14.進一步發展和提升商品市場。依託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交通等基礎優勢,提升功能,調整結構,合理佈局,鞏固發展漢正街小商品市場、西漢正街建材市場等3至5個交易額過百億、管理水平較高的全國性、區域性的大型消費品批發市場和重要工業產品專業市場,進一步增強輻射能力。依託大市場和產業比較優勢,突出特色,強化集聚功能,發展鋼鐵、汽車及零部件、紡織品及服裝、光電子及其他高新技術產品等重要工業產品區域性交易市場,提高石油、建材、機電、汽車等生產資料市場的規模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依託資源和信息中心優勢,優化佈局,壯大規模,推進糧、棉、油、蔬菜、水產品等農副產品市場加快發展和資源整合,建設武漢市全國性的糧食、棉花等大型中心批發市場和黃岡蘄春藥材市場,積極探索和爭取開設期貨等新的交易方式,擴大交易量和輻射區域。支持武漢農產品物流配送等項目建設,促進城市圈內名、特、優及鮮活農產品方便、快捷地進入本地區乃至全國大市場。
15.進一步推進要素市場資源整合和一體化發展。加快技術市場發展。依託武漢市科教優勢,建設以武漢市為中心的區域性技術創新體系和連接全省、全國的技術市場網絡體系,推進科研項目的協同攻關、科技成果的資源共享,提高科技成果在城市圈內的轉化率。進一步發展人才和勞動力市場。以武漢市為中心平台,建設一體化的人力資源市場,聯合開展人才培訓與交流、職業技能培訓,推進城市圈內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信息互通、網絡對接、資源共用。規範市場准入,促進要素流動。
六、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建設一體化
16.優化城鎮空間佈局結構。充分發揮長江和漢江、京廣、京珠和滬蓉等重要交通幹線在溝通城市圈內外經濟聯繫的重要通道作用,形成以滬蓉、長江為大通道的東西向發展軸,以京珠、漢江和京廣為大通道的南北向發展軸。沿這兩條主要發展軸線,加快城鎮建設步伐,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優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佈局,強化產業的集聚和擴散延伸,形成各級各類城市功能分工有序、佈局合理、結構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構架。
17.明確定位,優化城市功能結構。加快武漢市現代製造業基地和現代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商貿流通中心、交通中心的建設,着力提升武漢城市綜合實力、綜合服務功能和集聚輻射能力,強化武漢市在區域發展中的龍頭帶動作用。強化武漢市對周邊城市的產業延伸和綜合服務功能,增強龍頭帶動作用。周邊城市要依託武漢市,充分發揮地域相接、經濟相融、人文相通的優勢,在產業發展、市場流通等方面加強與武漢市和其他各城市的融合互動,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培育發展差異化競爭的比較優勢,協調配合,共同發展。
18.加快城鎮化進程,完善城鎮規模結構。按照統籌規劃、相對集中、因地制宜的原則,走多樣化的城鎮化道路。加快武漢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武漢市在華中地區的特大中心城市功能,進一步增強武漢市的集聚輻射能力。更好地發揮黃石市鄂東區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優化城市功能結構,增強黃石市經濟實力和集聚能力,加快黃石市發展成為城市圈次中心的步伐。促進城市圈內其他城市規模有效擴張。大力發展小城市和重點中心鎮,通過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努力把各級城鎮建設成為適宜投資創業和生活居住的城區,有效承接武漢市等地外來產業轉移。加強農村公共醫療衞生體系建設,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在具備條件的地方推進區域性集中供水、污水處理等建設。
七、推進體制創新,加強政府協調
19.建立武漢城市圈工作協調推動機制。成立武漢城市圈發展協調工作領導小組,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任組長,各城市主要負責人和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負責武漢城市圈建設的領導、組織和協調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具體組織協調工作。建立健全市長聯繫會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專題工作會議,檢查領導小組工作會議確定的重大戰略、重大政策、重大項目的落實情況,提出下一步工作任務和需要領導小組研究的重大戰略和政策問題。以行業龍頭企業為核心,發起組建城市圈區域性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其行業規劃、協調、諮詢等服務職能,促進城市圈內各企業間的合作。
20.加強各城市中長期發展的規劃統籌。啓動武漢城市圈空間一體化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統籌城市圈內城市體系、功能分區、產業重點、基礎設施、要素流動等,明確各市定位分工,實現優勢互補;編制完成總體發展規劃和各重點專項規劃,報省政府批准執行。各城市要加快修訂和編制完善各自的總體發展規劃和各重點專項規劃,實現規劃對接、協調發展。
21.加強法規建設,規範市場秩序。認真清理城市圈現行各項政策規定,在工商管理、技術監督、商品檢驗、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方面,消除各地對人才、資本、資源跨地區流動的限制和市場準入等方面歧視政策,建立九市“軟環境”綜合評估機制,為城市圈內企業發展提供平等競爭的機會和條件。
22.積極探索區域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機制和財政支持政策。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協調各市利益分配關係。清理並協調各市地税、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招商引資方面的優惠政策。合理整合財政資金,注重吸納民間資本,支持支柱產業做大做強。加大省對城市圈內的高速公路、鐵路、航空、信息四大通道建設和工業園區、工業集中地區的水、電、氣的投入,改善城市圈內的企業發展硬環境。充分利用外國政府貸款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支持城市圈內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執行對外來人才的優惠政策,進一步發揮政府對高技術產業投入的引導作用。
23.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積極爭取國家財政税收政策,加大對武漢城市圈內各城市在社保資金調劑、扶貧資金投入等方面的轉移支付力度;積極爭取國家投融資和金融政策,加大對城市圈內的高速公路、國際機場、防災減災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的投入;積極爭取國家產業政策,支持各城市對傳統產業特別是武漢、黃石市老工業基地改造。支持和引導符合本地區比較優勢的特定項目和廠商落户或進入本地區。
24.加快建立武漢城市圈重點建設項目庫,聯合招商引資。加強各城市電子政務平台和重點項目庫建設,形成商務信息資源及信用信息資源的共享、互聯互通;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及時公佈產業政策、宏觀經濟預測、經濟政策、經濟運行情況、重大政府投資項目招標等信息。充分利用武博會、武洽會等國際性活動平台,聯合策劃設計重大項目,共同開展對內對外重大招商活動,協調各市吸引投資優惠政策,加強誠信政府建設,建立健全企業信用徵信系統,樹立城市圈整體品牌形象。
25.優化投資環境,加快城市圈經濟一體化進程。轉變投資調控方式,轉變項目管理模式,放開社會投資領域,放開非政府投資項目審批。除國家有特殊規定外,所有投資領域一律向社會開放,打破地區、所有制、行業壟斷,積極推行項目法人招標制,為投資者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對經認定的重大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現代製造業項目,實行減免收費的鼓勵政策,降低其投資成本;建立和完善土地供給新制度,編制土地供應計劃,實現政府對建設用地的總量控制和結構調整,引導社會資金重點投向城市基礎設施、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製造業。引導境內外大型企業集團在武漢市設立總部、研發銷售中心或生產基地。 [2] 

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城市羣

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概況

長沙 長沙
長株潭城市羣位於湖南省東北部,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積2.8萬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1300萬,經濟總量2818億元,分別佔湖南全省的13.3%、19.2%、37.6%,是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佈,兩兩相距不足40公里,結構緊湊。人均水資源擁有量2069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4.7%,具備較強的環境承載能力。長株潭城市羣是我國京廣經濟帶、泛珠三角經濟區、長江經濟帶的接合部,區位和交通條件優越。
長株潭城市羣是以長沙、株洲、湘潭三市為核心,輻射周邊岳陽、常德、益陽、衡陽、婁底五市的區域,總面積9.68萬平方公里,人口4073萬,分別佔全省的45.8%和60%。2010年,城市羣實現GDP12560億元,佔全省79%。其中,作為城市羣核心的長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佈,兩兩之間半小時車程,總面積2.8萬平方公里,人口1325萬,分別佔全省13.3%和19.2%,2016年長株潭三市實現GDP 6,716億元,佔全省42%。一直是湖南發展的精華地區。
長株潭城市羣具備獨特的發展條件、優勢和潛力。一是自然生態和資源條件良好;二是城際和對外交通日益便捷,高速公路、鐵路、航運等立體交通網絡不斷完善;三是科研實力雄厚,擁有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多所高校,擁有袁隆平、盧光琇等多名國家兩院院士,雜交水稻、人類幹細胞、碳/碳複合材料等技術國際領先;四是產業基礎良好,是國家老工業基地,是六大國家綜合性高技術產業基地之一,工程機械、軌道交通、有色金屬等先進製造業以及廣播影視、出版、動漫等服務業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
長株潭的發展受到各方面的關注。20世紀50年代,曾有專家提出三市合一、共建“毛澤東城”的構想。80年代初,按照長株潭經濟區的構想,進行了初步試驗和理論探索。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推進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戰略決策,致力於發揮長株潭的獨特優勢,把長株潭培育成湖南的核心增長極。為此,湖南省成立了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發展省級協調機構,建立了重大事項協調機制。三市也成立了相應機構,召開三市黨政聯席會議和企業協會聯席會議。十年來,按照“規劃引導、基礎設施先行、重大項目跟進”的思路,探索了規劃、行政、法制、改革四個抓手,城市羣建設取得了階段性進展。2006年,長株潭被國家列為促進中部崛起重點發展的城市羣之一。2007年,長株潭三市被整體納入國家老工業基地,享受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政策延伸。2007年12月14日,國家批准長株潭城市羣成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3] 
在長株潭城市羣設立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國家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中部崛起重要支點的重大戰略佈局。 [4] 
2008年12月,《長株潭城市羣綜改方案》獲得國務院正式批覆。“長株潭城市羣”將在“資源節約利用、環境保護、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科技體制、土地管理、投融資體系、財税、對外經濟統籌城鄉、行政管理體制”等10大重點改革領域展開綜改試驗。

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大事記

上世紀50年代,三市合一建“毛澤東城”的構想提出。
上世紀80年代初,原省社科院副院長、經濟學家張萍提出長株潭經濟區的構想,進行了初步試驗和理論探索。
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進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戰略決策。
1998年,編制實施交通同環、能源同網、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環境同治五個網絡規劃。
2000年,編制《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十五”規劃》
2002年,編制實施《長株潭產業一體化規劃》。邀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着手編制《湘江生態經濟帶開發建設總體規劃》、《長株潭城市羣區域規劃》。
2003年,省政府頒佈《湘江長沙株洲湘潭段開發建設保護辦法》
2004年,編制實施《2004-2010年長株潭老工業基地改造規劃》。
2005年,省政府頒佈實施《長株潭城市羣區域規劃》,這是我國內地第一個城市羣區域規劃。編制實施《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十一五”規劃》。
2006年,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大力推進長株潭交通同網、能源同體、信息同享、生態同建、環境同治,簡稱“新五同”。張春賢書記提出加快以長株潭為中心,以一個半小時通勤距離為半徑,包括岳陽、常德、益陽、婁底、衡陽在內的“3+5”城市羣建設。三市黨政領導聯席會議召開,制訂了《聯席會議議事規則》,簽署了《區域合作框架協議》以及工業、科技、環保三個合作協議。
2007年12月14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正式下文批准,長株潭城市羣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5] 

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規劃體系

1998年以來,已編制18項規劃。
●1998年,編制實施交通同環、能源同網、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環境同治五個網絡規劃。
●2000年,世界銀行就長株潭開展了在華首批城市發展戰略研究(CDS),評價“長株潭的區位優勢和經濟格局在世界上是獨特的,其發展前景令人鼓舞”。
●2000年,編制《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十五規劃》
●2001年,開展《嶽麓山大學城規劃》、《湘江生態經濟帶概念規劃》國際諮詢。
●2002年,編制實施《長株潭產業一體化規劃》。邀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着手編制《湘江生態經濟帶開發建設總體規劃》、《長株潭城市羣區域規劃》。
●2003年,省政府頒佈《湘江長沙株洲湘潭段開發建設保護辦法》。
●2004年,編制實施《2004-2010年長株潭老工業基地改造規劃》。
●2005年,省政府頒佈實施《長株潭城市羣區域規劃》,這是我國內地第一個城市羣區域規劃。編制實施《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十一五”規劃》。
●2006年,編制《長株潭城市羣土地利用規劃》、《長株潭城市羣環境同治規劃》、《長株潭城市羣生態同建規劃》、《長株潭城市羣物流規劃》等。 [6] 

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發展規劃

區域優勢 區域優勢
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羣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各自實際出發,根據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要求,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大膽創新,儘快形成有利於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切實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新路,為推動全國體制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 [7] 

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文件實錄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件 [8]  發改經體[2007]3428號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批准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 城市羣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 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
報來《湖北省人民政府關於懇請以構建中部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為目標將武漢城市圈列為國家新型城市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函》(鄂政函[2007]129號)和《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請以推進新型城市化為標誌將長株潭城市羣列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函》(湘政函[2007]74號)收悉。經報請國務院同意,批准武漢城市圈和長沙、株洲、湘潭(簡稱長株潭)城市羣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推進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羣綜合配套改革,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各自實際出發,根據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要求,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大膽創新,儘快形成有利於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切實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新路,為推動全國體制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請你們抓緊組織研究制定實施方案,儘快將方案報送我委,經國務院批准後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二00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