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

鎖定
簡稱救國會或全救會。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以愛國民主人士和愛國知識分子為骨幹力量、具有廣泛社會基礎的全國性羣眾救國組織。前身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1936年5月至6月,全國20餘省市60多個救亡團體及十九路軍代表共70餘人在上海召開會議,全國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成立。宋慶齡、何香凝、馬相伯、鄒韜奮等40餘人為執行委員,沈鈞儒、章乃器、李公樸、王造時、沙千里、史良、孫曉村、曹孟君等14人為常務委員。在華北、西北、華南等地區以至在旅居歐美、東南亞的華僑中,相繼成立各界救國聯合會。1941年,救國會參與發起成立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併成為其中一部分。1945年12月,救國會改稱中國人民救國會,提出“團結國人,建設獨立、自由、幸福的民主的新中國”的政治綱領。主要負責人有沈鈞儒、鄒韜奮、陶行知、史良、李公樸等人。在國民黨發動內戰期間,該會堅決反對內戰,致力於和平民主運動。1949年9月,救國會代表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救國會鑑於完成自身的歷史使命,於12月18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宣佈解散。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中共黨史學會編.中國共產黨歷史系列辭典: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