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全人教育

鎖定
全人教育的説法來自於人本主義教學理論,該理論是在人本主義學習觀的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它討論的是根植於其自然人性論的基礎之上的。
羅傑斯作為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的代表人物,他指出:全人教育即以促進學生認知素質、情意素質全面發展和自我實現為教學目標的教育 [1] 
人本主義教學理論中認為:真正的學習經驗能夠使學習者發現他自己的獨特品質,發現自己作為一個人的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説,學習即“成為”,成為一個完善的人,是唯一真正的學習。而這正是全人教育的理念基礎。
中文名
全人教育
外文名
Holistic education
學    科
教育心理學
理論來源
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應    用
教學

全人教育具體內容

人本主義教學理論中,羅傑斯指出:現實的教育是一種知、情嚴重分離的教育,而情感和認知是人類教精神世界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彼此融合的。因此,該理論認為,教育的目的不僅是教學生知識或謀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針對學生的情意需求,使其在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均衡發展,培養健全人格。
在羅傑斯的教育理想中,他想培養的是“軀體、心智、情感、心力融為一體”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思考又用認知的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完人”或者“功能完善者”。這便是全人教育的主旨 [1] 

全人教育相關教學觀

學生中心教學觀是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的一大特點,它與全人教育聯繫密切。該學習觀是將人本主義心理治療運用於教學中而得出的,在人本主義心理治療中,羅傑斯曾提出,作為一名優秀的心理治療者的三個基本條件:(1)真誠一致;(2)無條件積極關注;(3)同理心。在將這三個基本條件運用於教學中時,羅傑斯提出了他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主張:將視學生為教育的中心,學校為學生而設,教師為學生而教。他對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模式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該教學觀將學生放到教育的中心,更好的給予學生關懷,使其無論是情感或者是意志都得到極大的關注,有利於學生髮展,向着“全人”的目標前進。

全人教育對全人教育的相關看法

“全人教育”是一種整合以往“以社會為本”與“以人為本”的兩種教育觀點,形成既重視社會價值,又重視人的價值的教育新理念。這是一種理想的教育觀念,也是中外教育家的一種理想追求。
台灣中原大學多年來一直標舉“育自由思考、重責任倫理、秉全人教育”的辦學理念。就其內涵而言,“全人教育”首先是人之為人的教育;其次是傳授知識的教育;第三就是和諧發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全人教育就是培養“全人”或“完人”的教育。就其教育目的而言,“全人教育”把教育目標定位為:在健全人格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個體生命的潛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諧、持續發展。簡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成為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和諧發展的“全人”。
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提出:理想的教育應包含人類的全部文化,理想的人應是全人,應具備全部人類的文化,即培養真(學問)、善(道德)、美(藝術)、聖(宗教)、健(身體)、富(生活)全面發展的人 [2] 
在西方教育學家的觀點中,他們將全人教育視為以下幾點:
(一)全人教育關注每個人智力、情感、社會性、物質性、藝術性、創造性與潛力的全面挖掘。
(二)全人教育尋求人類之間的理解與生命的真正意義。
(三)全人教育強調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四)全人教育鼓勵跨學科的互動與知識的整合。
(五)全人教育主張學生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平衡,注重生命的和諧與愉悦。
(六)全人教育培養的是具有整合思維的地球公民 [3] 
參考資料
  • 1.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13-114
  • 2.    劉劍喬,由其民,吳光威譯.小原國芳教育論著選(上、下卷)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 3.    張淑美、蔡淑敏譯.學校為何存在?美國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台北:台北市心理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