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驅力

鎖定
內驅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中文名
內驅力
應用學科
心理學

內驅力綜述

關於內驅力,瑞士著名哲學家,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榮格,將其與集體無意識聯繫起來,他始終強調集體無意識是建立在集體觀念的基礎上的,並以“生命驅力”為前提。其實內驅力就是個體在環境和自我交流的過程中產生的,具有驅動效應的,給個體以積極暗示的生物信號。其實質是一種無意識力量,源於最原始的,積累了整個歷史經驗的心理體驗在人腦中的反映。
驅使有機體產生一定行為的內部力量。與它相對應的概念是誘因。內驅力存在於機體內部,誘因存在於機體的外部。內驅力和動機往往被看作同義詞。

內驅力含義

內驅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內驅力與需要基本上是同義詞,經常可以替換使用。但嚴格的説,需要是主體的感受,而內驅力是作用於行為的一種動力,兩者不是同一狀態,但兩者又密切相連,因為需要是產生驅力的基礎,而內驅力是需要尋求滿足的條件。

內驅力內驅力與動機

1、內驅力決定動機的方向和大小
2、內驅力不僅僅是生理需要產生的緊張狀態,也是心理上的
3、內驅力和誘因共同影響動機能量大小
內驅力與內穩態及需要有密切關係,動物必須保持機體內部環境的相對穩定才能維持生命。例如,細胞內外水的滲透壓應當平衡,血液中的糖分和其他營養物質以及各種激素都要保持一定的水平等等。這種機體內部相對穩定的狀態稱作內穩態。若內穩態遭到破壞,如營養物質不足,就會產生求食的需要,驅動求食的行為傾向,以恢復內穩態。支配這種行為傾向並有方向性地、持續地驅動有機體產生求食行為的內部力量也就是內驅力。求食的需要之所以成為激起求食行為的內驅力,還依賴於有機體內外的其他因素。在求食過程中,驅動求食行為的外部目標是食物,食物就是求食行為的誘因。內驅力存在於機體內部,誘因存在於機體的外部。內驅力和誘因相互作用而產生行為的全部過程稱作動機作用。因而,內驅力和動機往往被看作同義詞。

內驅力內驅力與誘因

內驅力指在有機體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推動力,是一種內部刺激。有機體會產生各種需要,當需要沒得到滿足時,有機體會產生內驅力,內驅力引起反應,反應導致需要的滿足。例如,當攝食需要出現時,內驅力會驅使有機體表現出攝食行為以滿足這種生理需要,隨着攝食需要的滿足,內驅力降低,攝食行為也就停止了。內驅力和需要基本上是同義的,經常被替換使用。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需要指的是主體感受,而內驅力所表現的是作用於行為的刺激。內驅力的作用可以通過行為強度來測量,它本身也可以通過一些外界手段來操縱,因而動機的實驗研究中一般都用內驅力的概念。
誘因指能滿足有機體需要的物體、情境或活動,是有機體趨向或迴避的目標。滿足有機體需要的誘因是後天通過個體經驗而逐步形成的。例如,同樣的攝食需要,有的人會去吃米飯,有的人會去吃麪點;同樣為滿足自尊的需要,有的學生通過取得很好的學習成績來獲得同學的尊重,有的學生則通過講究穿戴來吸引同學的注意。當有機體在個體活動中把自己的各種需要與能滿足其需要的物體、情境聯繫在一起,這些物體就成為行為的目標。誘因和目標是基本上是同義的。
動機是直接推動有機體活動以滿足某種需要的內部狀態行為的直接原因和內部動力。有機體的各種行為和活動都是由動機所引起的。動機由內驅力和誘因兩個基本因素構成。內驅力是個體內部推動行為的力量。誘因是行為目標對行為者的刺激。內驅力是給動機中“推”的力量;誘因是動機中“拉”的力量;人的動機行為正是在這一推一拉中實現的。

內驅力教學過程中的內驅力

教學過程中內驅力一般分三類:
認知內驅力:認知的內驅力是一種源於學習者自身需要的內部動機,這種潛在的動機力量,要通過個體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現出來。誘發這種內驅力需要激發興趣,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巧妙創設問題情境,誘發認知衝突,注重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背景、知識背景相聯繫等方法。這種內驅力多表現在小學和初中非畢業班階段.
自我提高的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是一種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勝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從而贏得一定社會地位(或班級地位)的需要。它以贏得一定的地位為滿足。 [1] 
附屬內驅力:附屬的內驅力,是指個體為了保持長者們或權威們的讚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認真學習、積極表現的動機。這種學習動機有較明顯的年齡特徵,多表現在在幼兒和小學生身上,也屬於一種外部動機.
參考資料
  • 1.    (美)馬斯洛著,許金聲等譯.動機與人格: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