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隱社會認知

鎖定
內隱社會認知是美國心理學家格林沃德(Greenwald,1995)提出的一個新的、重要的社會心理學概念,它標誌着社會認知的研究進人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內隱社會認知是指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雖然個體不能回憶某一過去經驗(如用自我報告法或內省法),但這一經驗對個體的行為和判斷依然具有潛在影響的認知現象。它是一種深層的、複雜的社會認知活動,是認知主體不需努力、無意識的操作過程。
中文名
內隱社會認知
外文名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提出者
格林沃德
類    屬
認知活動
特    徵
社會性、啓動性等

內隱社會認知特徵

1.社會性。它是對人及人際關係等社會對象的認知,這一過程包含着深刻的社會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 [1] 
2.積澱性。作為一種社會認知結構,它是已有的社會歷史事件和生活經驗長期積累的結果。
3.無意識性。它的發生和發展是一種自動的、無意識的操作過程。
4.啓動性。個體的過去經驗和已有的認知結構,會對新的對象的認知加工產生影響。

內隱社會認知研究方法

由於內隱社會認知的活動脱離了意識的監控,直接測量法已無法證明內隱認知過程的存在。為此,內隱社會認知研究所採用的是間接測量的技術和方法。 [1] 
早期的投射測驗法是研究內隱社會認知很好的方法。如讓被試根據一幅抽象的圖片、照片或抽象的刺激講故事或進行聯想式描述,可以獲得被試本人不自覺的許多內隱心理內容。斯普蘭格(Spangler,1992)發現,用投射法測量的成就動機比用問卷法有更高的預測效度。
內隱社會認知的研究方法還有:(1)補筆法,即在被試學習一系列單詞後,主試給被試提供單詞的缺筆詞,要求被試把心中想到的單詞填寫出來。吉爾伯特(Gilbert,1991)用補筆法揭示了內隱刻板種族印象的存在。(2)閾下條件法,主試給被試迅速呈現一組富有感情色彩(愉快/不愉快)的刺激物,然後呈現中性刺激物,測查其是否對原來的中性刺激做出了情感性判斷。(3)反應時法,由被試完成判斷任務的反應時差異,來考察其內隱社會認知效應。
格林沃德(Greenwald,1998)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內隱社會認知研究方法——內隱聯想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簡稱IAT),並以其創新性和有效性迅速奠定了作為內隱社會認知研究新範式的地位。

內隱社會認知研究範圍

內隱社會認知的研究範圍主要有:內隱社會知覺、內隱印象形成、內隱社會信息加工、內隱刻板印象、內隱態度、內隱自尊、內隱動機、內隱人格等。 [2] 

內隱社會認知相關研究

(一)內隱社會知覺的研究 [3] 
內隱社會知覺是個體對社會信息的一種無意識獲得,屬於內隱社會認知的初級階段。周愛保等人曾開展了一系列研究來探討內隱社會知覺的特性和規律。在一個實驗中,周愛保等人選擇不同詞性(消極詞、積極詞和中性詞)與詞頻(高頻中性詞、低頻中性詞)的64個雙字詞作為實驗材料,採用“意識過濾”技術和速示辨認測驗,對男、女兩種被試進行了內隱社會知覺特點的考察。結果發現:經驗、刺激的特性和刺激的啓動作用,對內隱社會知覺有顯著的影響,而實驗材料的筆畫數和被試的性別對內隱社會知覺沒有影響(周愛保,1998)。
(二)內隱社會認知中關於印象形成的研究
鍾毅平、楊治良(1998)採用性質不同的成語(積極成語和消極成語)作為實驗啓動刺激材料,在啓動實驗階段,先告知被試判斷成語結構,隨後讓被試在看來無關的印象形成實驗中,判斷一張模糊照片上的目標人品質。結果發現:事先呈現的積極或消極成語,對隨後的印象形成產生了正向或負向啓動效應,其中積極成語啓動組傾向於將目標人品質評價為更聰明、善良、謙虛;而消極成語啓動組對目標人品質的評價則較差。研究者認為,品質判斷所測量的是內隱社會認知,事先判斷成語是一種經驗或學習痕跡,被試在形成對他人的印象時,雖然沒有意識到這種經驗,但它卻影響了人們的印象形成和社會判斷。兩位作者的進一步研究還發現,當呈現表示同一品質但性質相反的成語時,如果啓動刺激和目標刺激之間不延遲,則近因在啓動效應中起作用,但在延遲情況下,頻因在啓動效應中佔優勢。
1999年,周愛保研究了信息的性質對內隱社會印象的影響。研究者要求被試根據不同性質的信息描述對不同性別的人的印象。結果發現,被評價人的性別特徵在社會印象形成過程中產生了重要作用,而評價人自身的性別特徵卻沒有顯著作用。
(三)內隱社會認知中的刻板印象研究
內隱的刻板印象是指不能確知的過去經歷(內隱記憶)影響着個體對特定類型的社會成員的評價。葛明貴(1998)採用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徵詞為實驗材料研究了內隱性別刻板印象。結果發現,被試對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徵詞的內隱記憶差異顯著。突出表現在對“女性”加工的精細和對“男性”加工的相對放鬆上。而在外顯記憶中,對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徵詞沒有表現出差異。研究者認為,人們頭腦中存在的對女性的歧視與不公正態度,造成了這種對女性目標詞的精細加工。而這種內在歧視通過直接測量手段是不能獲得的,其作用也是在主體沒有明確意識到的情形下發生的。研究者稱這種現象為內隱性別刻板印象。
劉素珍、楊治良等(1998)以肯定詞和否定詞分別與黃、白、黑三字搭配為刺激材料,用概念加工與數據加工的方法來研究刻板印象。實驗結果發現,在不同加工水平下,被試對“黃一肯定詞”搭配線索提取成績,超過其餘兩種字與肯定詞的搭配,也超過“黃一否定詞”的搭配。反之,“黑一否定詞”搭配超過黃、白與否定詞的搭配,也超過“黑一肯定詞”的搭配。實驗證明了刻板印象可以再分離為意識和無意識兩個層次,明確地從操作上界定了內隱刻板印象是無意識內隱影響的結果。
格林沃德等人(1998)將IAT測驗引人對種族刻板印象的研究中。實驗以白人學生為被試,以白人和黑人的姓名為目標刺激,以表示愉快意義與不快意義的詞為屬性刺激,以完成對(白人+愉快)/(黑人+愉快)的分類任務所用的反應時差異為指標。研究發現:IAT效應顯著,被試對於白人姓名顯示出積極的內隱偏好。但是從外顯態度測驗的分數來看,此實驗的大多數白人被試都認同種族平等或偏向黑人。在本實驗中,內隱態度測量與外顯態度測量出現了分離,證實了許多白人都深藏着對黑人的無意識的消極評價,同時還保持着積極的外顯態度,因為無意識偏見會對主體的自我形象產生威脅,故其被逐於意識之外。
(四)內隱自尊的研究
內隱自尊是過去自我態度積累下的一種無意識痕跡,是個體在評價與自我相關的對象時,由內隱的自我態度帶來的一種無意識效應。關於自我偏見和角色扮演的研究,揭示了其中內隱自尊的存在。自我偏見效應是指人們在進行判斷時,潛隱的自我肯定會帶來判斷上的偏見。人們傾向於從有利於維護自我形象的角度做出判斷,並修正過去的記憶。這一自我認知偏見具有適應性功能,有助於保持自我的完整和統一性。
格林沃德等人(2000)的實驗研究對內隱自尊用IAT進行了測量。內隱自尊在這裏是指自我在評價與“我”有關和無關的對象時的潛隱效應。該實驗中的兩個IAT測驗分別涉及情感性和評價性內隱自尊:情感性IAT採用表示令人愉快或不快意義的詞語,如:鑽石、健康、日出、劇痛、垃圾、毒藥等,作為表示積極和消極情感性概念的項目;評價性IAT採用表示積極和消極意義的詞語,如:明亮、尊貴、誠實、醜陋、卑鄙、罪惡等,作為表示積極和消極評價性概念的項目。總的來説,當自己與表示愉快意義的項目聯繫時,被試的反應更為迅速。兩種IAT效應都很顯著,且兩種IAT效應之間無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表明,性別和種族對自尊的IAT分數作用不顯著。並且,關於自尊的IAT測驗與其外顯測驗的得分之間往往僅存在低相關。
(五)內隱歸因的研究
內隱歸因
作為內隱社會認知研究的一個方向,是運用內隱的研究方法對歸因開展研究的成果的積累(Dweck & Leggett,1988;Sandra,1995)。隨着內隱社會認知領域不斷的深入研究與成果積累,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歸因的內隱研究,並逐漸明確提出了內隱歸因的概念與結構。賀國榮(2005)發現,個體對於“性別—(被)領導者”的歸因具有顯著的內隱效應。如鄭全全(2007)等採用外顯的自陳式量表和自行設計的內隱聯想測驗,對歸因過程進行了研究,發現個體歸因過程由內隱和外顯組成,這種雙重模型不受性別經驗因素影響,同時發現個體歸因偏差受其內隱影響。依據歸因的雙加工模型假設,當進行信譽判斷時,不同的任務捲入水平和認知能力將導致個體不同的歸因策略(Reinhard & Sporer,2008)。
參考資料
  • 1.    .1.0 1.1 金盛華主編.社會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1 第2版
  • 2.    .沈德立,陰國恩主編.基礎心理學 第2版[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07
  • 3.    .金盛華主編.社會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